企业与高校整合培养人才的探索.docx
《企业与高校整合培养人才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与高校整合培养人才的探索.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与高校整合培养人才的探索
企业与高校整合培养人才的探索
步珏良
2013-3-1815:
52:
52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1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改革也在逐步的进行着。
人才培养、人才竞争几乎已成为社会各界皆关注的问题。
目前,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与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一些能力的缺失使其常常面临一岗难求的状态,而企业则遇到一将难求的问题,这种尴尬局面既表现出企业与高校间并为实现真正的无缝合作,同时也突出了整合二者的迫切性。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就高校与企业整合人才培养展开探索。
一、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与企业需求间的矛盾及原因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满足自身日后发展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对于人才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至少具备以下四大基本能力。
1.专业能力及专业素质
专业能力可以说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调查显示,约有25.7%的企业在招聘中对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
大部分是技术要求高的企业,如煤矿机械、造纸厂及通讯和科技公司等。
但也有些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低,典型的是IT行业,由于其具有速成和周期性的特点,使得公司的专业员工只占到20%左右。
但无论要求高还是低,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
2.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可以说是一种综合能力,因为它反映了一个员工的品德、知识及创造能力等的方方面面。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大部分企业之所以喜欢录用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是因为他们的适应能力较强。
很多企业反映,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后角色的转换比较慢,适应能力较差,差不多要经过半年甚至一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3.具备符合工作需要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大学生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动手能力对其未来发展都影响深远。
调查显示,有35.2%的企业反映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企业指出,实践动手能力不是指学生所理解的自己参加工作时间,而是指实际的操作能力。
4.掌握沟通技巧,具备较强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在工作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此次调查中有25.5%的企业认为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有待提升。
有些大学生正是因为沟通能力较差而阻碍了职业的发展。
所以说大学生应该广读书、多交流,以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及同别人交流的能力。
我国的大学教育一直秉承的是知识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随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了,目前社会需要的是广博和优异相结合的、个性鲜明及素质较高和技能较强的人才。
具体而言,该模式的缺陷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即思想观念过于陈旧、管理体制比较滞后、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培养思路有失偏颇。
(二)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与企业需求间矛盾的原因
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同程度问题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滞后和企业需求间的矛盾。
专业的讲,也就是高等教育和社会需要的分裂。
高校培养出来的很多人才在社会上都无用武之地。
这是因为大学现在的教育都呈现出闭门造车的特点,很多学校的教学课程和内容都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更换,同时也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很多学校实际上都是在应付公事,大部分学校所授课程相差无几,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因而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
首先,大部分学校随大流,他们的培养模式几乎没有差别。
我国的很多大学为了成为综合性大学,往往不顾学校自身的限制,增设与本校的优势专业毫无关系的新专业,教师及硬件设施都比较落后,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缺乏竞争力,就业也比较的困难。
其次,大部分高校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实践的锻炼。
学校的课堂教学还是满堂灌,老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
学生上课主要是记笔记,考试主要是背诵,接受知识比较被动,而且也没有机会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
再次,缺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重视。
在这次调查中,有一些香港人士反映,很多大学生就业以后都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没有这方面的相关指导,使得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正确认识。
轻视素质还表现在,很多学校都不重视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和政治品德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生的个人修养还不够好。
最后,学生对课程的设置缺乏相应的了解。
很多学生在选课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选什么课程,有些学生把获取学分作为选课的目的,有些学生盲目的选课,后来发现自己不喜欢就开始逃课,浪费了时间。
还有一些学生主要重视理科类知识,所以主要选一些计算机、高数及英语等课程,却忽视了对文科素养的培育,这种现象在理工类的学校更为突出。
这弱化了学生有关方面的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
2.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能力培养不足也不是仅有学校和学生的责任,企业也有责任。
主要表现在企业只是提出对人才的需求,但并未参与到人才的培养中来。
企业作为买方市场,既没有承担教育成本,更没有履行培养人才的任务,因为对他们而言人才是很容易获得的。
企业没有成本的负担,所以也就缺乏培养人才的动力。
还有一方面的原因使得企业不愿参与人才的培养,即学生的就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企业能从学生培养中获得好处,他们自然会积极参与。
所以应该寻找企业愿意和学校合作的深层原因,使得企业自动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
二、企业与高校整合培养人才的合作基础
企业和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各有优势,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培养,而企业则是学生进行实践的最佳场地。
所以企业和学校很有必要进行积极地互动,共同培养人才。
(一)外部因素
目前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获得快速和持续地发展,就必须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而对大学生的培养最为有效。
企业对大学生的培养可以说是一种双赢,表现在,大学生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资金进行研究,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而企业则可以获得学生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专门人才,并可以跟踪技术的发展前沿,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支持。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是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资源配置
企业和高校相互合作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进行基础教育和研究,具备科研的人才及相关的仪器和设备,而企业拥有学校缺乏的资金。
通过优势互补,企业可以弥补自身科技资源和研发能力的欠缺,而学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教师的科研能力。
把企业作为中介,高校就可以扩大专业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企业也获得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捷径,使得录用的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尽快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心。
其具体的互动表现在学校和企业、老师和学生、理论和实践等方面。
(三)高校与企业合作有利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
目前高科技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这也就为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企业面对错综复杂的科技问题不得不通过不断地创新来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及竞争的能力。
很少有企业有能力靠自己的人才和技术来解决这些难题。
这时企业就会将注意力转向学校,通过与学校合作企业就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技术,并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知识的互动。
三、企业与高校整合培养人才的实现途径
(一)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课程教学
1.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
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结合工作现场增加培养计划的科学性、方向感,还可以使培养计划和目前社会各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更重要的是这大大增加了企业参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方案时要适当参考企业的意见,因为企业了解行业的全过程,懂得哪些理论具有实用性;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实践方案时要和企业全面合作、交换意见,因为企业接触的是工作的一线,企业在实践方面的反馈意见最具有说服力。
此外,在考核方面,企业也应该积极参加,比如企业可以派些技术人员参入审核学生的实践实习过程、毕业设计中的实践部分等,进而便于提高学生对实习认识的重要性,促使学生重视实践实习。
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可由校企联合参与,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培养方向。
这种培养方式,企业一方面能够将最新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等反馈到学校里,结合反馈信息来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保证未来毕业生的准确定位、科学合理的培养规划;校方一方面派学生去企业实习基地顶岗实习,锻炼操作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实现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动手实习的有利衔接和巧妙过渡。
2.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
当然,学校里的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的巧妙过渡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可以采取“双师型”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授课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相互补充。
高校可以在老师讲授完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向企业聘请有着一定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工程师以报告会的形式来为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
这在部分高校已赢得了学生较好反馈效果,如中国矿业大学一直邀请矿上的工程技术员以及工程师讲授井下具体操作规程、安全责任操作以及讲授井下操作视频等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现场实践的熟悉以及对本专业的深入认识。
“双师型”教学管理模式在学生全面地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还可以熟悉工作环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积累工作经验。
由企业技术人员以及具有现场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讲授专业理论课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巧妙过渡。
与高校讲师相比,企业技术人员凭借丰富的现场经验可以对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将枯燥无味的理论通过视频、图片进行讲解,使理论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和吸收。
还有一大优势,那就是企业技术人员可以把具体的项目、案例搬到教学课堂上讲授,这样可以大大缓解学生对本专业不了解、不知晓的尴尬局面。
当然,企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讲课模式向高校有关部门进行备案,开设一些对学生专业有待提高的教学课程。
同时,企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授课的同时穿插一些实习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行业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二)建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1.高校应为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提供函授、进修机会
为提高就业人员的工作技术水平,可以采取多渠道人员培训机会,比如建立企业与本科院校的强强合作,进行长期科研合作,积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资源,通过教与学,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高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的一大障碍,解决现有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荒的难题,企业人员通过函授、进修渠道来提高充实自己,武装企业,建立了多渠道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开展各种培训渠道,具体来说可以有多重途径。
一方面,企业可以设置工程师岗位,来聘请高校教师或科研处工程技术人员,定期组织企业员工考核,提高在职人员学历文凭,增长技术操作技能,实现企业人员继续教育机会。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向企业操作一线员工灌输新的知识与技术工艺,以专题讲座、最新报告会以及技术培训班的形式开展企业人员技能培训,不断尝试新的工艺、新的方法、新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提高企业文化修养,争创企业发展新局面。
2.高校应为合作企业提供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机会
高校毕业生是成为纵多企业人才需求基地,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高质量的需求,企业可以吸纳高校毕业生,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就业率问题,促进高校的正常办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人才的高技能,毕业生在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同时,接受企业短时间的培训,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对高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人才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按照企业正式员工的制度要求来严格培养高校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体系的正常运转;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供求关系,制定出一系列适应学校和企业的发展体制,解决企业和学校的人才培养问题。
企业和高校的这种培养模式,可以明确双方的培养方向以及考察人才是否适应企业发展。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学生实习,全面考察学生的各方面,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着更好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企业反馈过来的信息,来把握住以后的教学模式,以及培养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并要求学生在校有着全面发展,为进入企业打下良好基础。
3.校企合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现在学校的培养模式较多,“订单式”培养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培养方式之一,是企业与高校在长期发展摸索中总结出来的新型教学模式。
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通过签订协议,成为行之有效的具有一定约束效力的培养方案,企业通过为学生提交学费、借助学校的有利资源来培养自己的未来员工。
在“订单式”培养中,学校也借助企业有利的实习基地将毕业生送入企业内,完成“订单式”培养的最后阶段。
这样的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员工缩小了成本费用,又提高了高质量的人才;对学校来说,解决了学生上学费用问题,又为学生的工作出路指定了方向,让学生不用担心“毕业即失业”的头疼问题,实现了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对用人的要求,高校应根据企业反馈来的信息来制定培养方案、人才建设以及就业方向等一系列问题。
这也是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之处,特别是在指定人才方案时,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参与讨论,深化合作力度。
同时,学校还应该为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理论提升渠道,将众多毕业生送入优秀企业,实现企业长远发展要求,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长期合作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新型人才,为企业谋取更大利益,走出一条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