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5999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上海高考试卷中曾经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过。

2007年广东卷第10题考察了晚清上海的饮食和26题考察了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山东文综卷27题文明史观材料题和29题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材料题也涉及到了这部分内容。

因而在复习时要引起重视。

重点关注:

①复习时应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意义。

②将交通工具的变化与两次工业革命联系在一起,考查科技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作用和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介三个方面整体把握社会生活的变迁和进步。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大众传播的变迁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专题整合

[要点归纳]

要点1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第一次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第二次

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

 

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城市生活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他、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要点2中国近现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的不同变化及其原因

①近代: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只是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发生变化,而广大的农村几乎没有进入近代生活,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

原因:

受外国侵略的影响,西方列强最早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并且东南地区受西方思想,特别是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大,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经济比较落后等。

②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日益改善,但到改革开放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改革开放后,在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因: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原因有:

生产力低下、人口多、极“左”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有:

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的结果;广大人民的积极劳动;当然也与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

要点3中国近代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差异大的原因

①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直接影响并不大;②经济上,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但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没有立即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③文化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民愚味落后的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

要点4从服饰、饮食和住房方面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

变化:

①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

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起来。

②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在沿海大城市里,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特点:

开始西方化,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

要点5影响中国近代通讯工具发展的因素

影响我国近代通讯工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①外国侵略的需要;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③中国是封建的落后国家,生产力落后,科学技术落后,经济基础薄弱;④政府的政策影响;⑤清政府同列强的交涉中,以及在维护电报权利斗争中对电报的重要作用开始有所认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给军政、商务带来了方便,有效地制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企图垄断中国电报事业的侵夺利权的活动。

要点6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

(1)交通:

①鸦片战争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

②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

90年代,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

④火车机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

铁路营运居世界第四位。

⑤公路交通方面,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一些偏远闭塞的地区也被公路联系起来。

⑥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

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百姓使用的很少。

③1875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架设电报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④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⑤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打破了通信事业由外商垄断的局面。

⑥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要点7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作“地球村”?

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迅速增长,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显得越来越小了。

所以把地球称作“地球村”。

要点8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点9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

“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那么,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有何启示?

(1)积极影响:

①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②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③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

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④思维方式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2)互联网的缺陷:

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3)启示:

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要点10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①报刊:

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它满足知识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

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②影视:

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③互联网:

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如果将每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那么互联网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它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

人在终端,网上可以听广播、看电影、办公务、治疾病、炒股票、购商品、施救助、玩游戏等等。

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易混易错点警示:

易错点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3、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4、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

易混点

1、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

报刊最主要的

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

们的生活方式。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之最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区。

《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1882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2003年中国电话总用户量居世界第一。

专题质量评估

(本试卷共22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08年潮州质检)鸦片战争后,人民的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

A、北京B、上海C、南京D、广州

【解析】我国近代人民生活习俗开始发生变化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移植过来,影响了当时的人们。

上海和广州是第一批的通商口岸,但上海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明显超过广州,所以变化最大的要数上海。

【答案】B

2、(原创题)近代的农村和现代的农村在社会生活方面最大的不同是( )

A、饮食习惯B、婚姻习俗C、温饱问题D、住宅方面

【解析】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城市,而农村由于闭塞受到的冲击较小,所以ABD三项农村的变化相对不是太大,而C项是中国农村近代和现代变化最大的,到1987年,我们才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答案】C

3、(2008年汕头质检)“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方列强的入侵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

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

【解析】主张“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的主要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他们在当时中国提出这些改变风俗的主张,首先是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答案】C

4、(原创题)下列有关表述符合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趋势的是( )

A、传统饮食的西餐化B、休闲方式的多样化

C、衣服款式走向多样化D、饮食水平的质量化

【解析】本题关键要看清题目要求,要求符合“近代”的时间限定,BCD三项都是发生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而在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已经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答案】A

5、(2007年揭阳一模)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

A、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

C、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下降

D、1995年,政府启动了“安居工程”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恩格尔系数”的概念。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表明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而C项的判断恰恰相反。

其余各项都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答案】C

6、(2008年珠海质检)下列中国轮船业发展进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B、洋务派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垄断全国的轮船运输业

D、新中国成立后由较快发展到比重下降

【解析】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是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之后被洋务派打破垄断局面,南京政府垄断全国的轮船运输业是在抗日战争后,而新中国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在交通中的比重才逐渐下降。

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各选项描述时的时间限制。

【答案】B

7、(2008年烟台模拟)洋务派创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最先出现在交通运输业,其主要原因是( )

A、当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最为落后

B、太平天国阻碍了清政府的河运

C、中国传统的航运因列强侵略而衰落,兴建新的海运,有利可图

D、清政府试图夺回贸易主权,以求制夷

【解析】关于洋务派创办交通运输业的意图,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曾明确表示:

“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微官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

”如此可见一斑。

【答案】C

8、下列铁路出现最早的是( )

A、京汉铁路B、包成铁路C、兰新铁路D、京九铁路

解析:

BCD三项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修建的的铁路,只有京汉铁路是近代修建的。

【答案】A

9、(2008年潍坊模拟)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

A、洋务运动时期前B、戊戌变法前C、辛亥革命前D、辛亥革命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混淆是CD两项,教材中提到“到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答案】C

10、外国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是在( )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清末民初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解析】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所以A和B时间不符;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是在清末民初,民国时已经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只是由于政治腐败,还有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限制。

【答案】C

11、中国的首条航线是( )

A、北京----天津B、北京----上海C、上海----广州D、天津----上海

【解析】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标志着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答案】A

12、近代时期的有线电报主要用于( )

A、军事目的B、生活奢侈品C、官商通报D、生活日用品

【解析】近代时官商通报主要用无线电报,民间百姓对电报使用的很少,不可能是生活日用品。

有线电报主要还是用于军事目的。

【答案】A

13、(2008年阳江质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哪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①《红色日报》②《新华日报》③《解放日报》④《中央日报》( )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中央日报》是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其它三份报纸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的政论性报刊,曾经和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答案】A

 

14、(2008年韶关质检)我国的下列影片中,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 )

 

ABCD

【解析】《定军山》是我国第一部电影,《歌女红牡丹》是第一部有声电影,《风云儿女》为我们熟知是它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答案】D

15、(2008年泰安模拟)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到大众传媒时代的标志是( )

A、报纸的出现B、电影的出现C、广播的出现D、互联网的出现

【解析】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报刊应运而生。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和广播是电波声像媒介稍后出现,互联网更是新近出现的新媒介。

【答案】A

16、(2008年韶关质检)对于下列词语:

“沙发、椅子、纯净水、博客、黑客、闪客”的出现,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D、是对传统词语的异化

【解析】通过审题,沙发是西方传入中国的。

椅子是传统的。

后面三个词语都是网络用语。

说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这道题要避免选A。

因为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网络流行用语。

但题干没有明确有这个限制词。

【答案】C

17、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是在( )

A、1990年B、1994年C、1995年D、2000年

【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个人电脑逐渐普及,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1995年发展为几千用户,到2005年已经超过一亿用户。

【答案】B

18、(原创题)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发展状况的表述的是( )

A、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B、各种专业性报刊纷纷创办

C、刊物的种类有所减少D、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刊物的种类急剧增加,而不是有所减少。

【答案】C

19、(2007年茂名模拟)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事业发展的是( )

A、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质量有所降低B、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C、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D、《焦点访谈》等新闻类报道栏目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各电视台在节目中推除出新,使节目内容更加充实,质量大为提高。

【答案】A

20、(2008年江门质检)有资料说: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

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是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

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组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

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

①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②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业③“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④中国近代报业是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开启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据材料,“邸报”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读,并没有说明由谁创办,将带③的选项排除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21题18分、22题22分共40分)

21、(18分)(原创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

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许金城《民国野史》

【材料二】辛亥年间,不是只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

好多人将发辫盘在头顶,或藏在帽子里,还有人干脆一如既往地将辫子自自然然地垂于脑后。

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张謇,倒是把辫子剪了,可是他却郑重地将剪下来的辫子珍藏起来。

【材料三】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来掩饰欺人,实属可恶!

说罢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

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除,众始散去。

--------《上海研究资料》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清末(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8分)

(2)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10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种题型要细心留意材料中所透露出来的时间、人物、事件等信息,把它放在跟教材相吻合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归纳。

【答案】

(1)在风俗习惯方面:

断发。

(2分)原因: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影响,带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的断发法令措施的推行。

(6分)

(2)在移风易俗方面,中国人受西方影响,开始断发,但受封建思想毒害、影响特别深,彻底根除陋习是相当难的。

(6分)

结论:

要想彻底地移风易俗,必须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同时政府的决策要果断、彻底。

(4分)

22、(22分)(2008年珠海质检)外国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冲击着中国旧制度和旧思想。

试以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加以说明。

【解析】这是一个中国近代史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西方势力的入侵对中国近代化带来的影响究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中国主权的角度看,他们的侵略破坏了我们自身的发展道路;从我国长期落后的生产力的角度看,他们又带来了工业革命后先进的生产方式,无疑缩短了我们自己的探索历程。

解答本题要辩证地看待这一发生在中国近代史特殊现象,从原因和表现两方面去分析。

【答案】

变化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通商口岸时,把西方的生活方式也

移植过来。

②清政府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

③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

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8分)

表现:

①受西方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也在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在:

服饰发生变化,出现西装、中山装、洋装。

在饮食方面,出现西餐,还有面包、咖啡店。

西式住宅也出现了。

(6分)

②风俗习惯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方面,采用握手、鞠躬,称呼用“先生”“同志”。

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