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8703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docx

《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docx

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广东高教版)第三册

复习笔记

根据课本以及张巍老师课件,部分参考XX百科

隋唐文学史

第一章、隋唐诗概貌

一、隋诗概貌

分期:

分文帝、炀帝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主要走北朝刚健朴质一路;代表诗人卢思道、薛道衡、杨素等;

后期走南朝清绮一路。

代表诗人隋炀帝、诸葛颍、王胄、虞世南等

二、唐代文学的分期:

“四唐”分期起源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经过元代方回阐发,奠定于元代杨士弘《唐音》,完成于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

1.初唐:

(618-712),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间;

重建诗风时期。

四杰主张诗歌走刚健之路,陈子昂确立诗歌“风骨”等传统。

主要诗人:

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诗人;四杰和陈子昂等下层士夫文人。

2.盛唐:

(713-755),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盛唐之音”

主要诗人:

张九龄;边塞诗人如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山水田园诗人如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李白;杜甫。

3.中唐:

(756-824):

唐肃宗至德元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

古文创作繁荣、新乐府创作蓬勃发展。

主要诗人:

杜甫;乐天诗派如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韩孟诗派如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田园诗人如韦应物、柳宗元、刘长卿;李益;刘禹锡。

4.晚唐:

(825-907),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唐昭宣帝天佑四年。

感伤,意旨朦胧意象华美

主要诗人:

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皮日休、罗隐等

三、唐诗的繁荣及其原因

(一)繁荣:

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1.唐诗本身不断发展变革,是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

(1)诗歌思想内容方面的发展变革;

(2)诗歌形式技巧方面的发展变革

2.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是唐诗兴盛的基本原因;

3.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促进唐诗繁荣的一个间接原因;

4.唐代政治较为民主,文禁松弛,社会思想文化较为开放活跃;(间接原因)

5.唐代的音乐、悟到、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昌盛,对唐诗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6.唐代诗人的审美意识对唐诗的繁荣起着主导的催化作用;(中介原因)

唐代文人的思想精神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乘运而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初盛唐诗歌“风骨”

(2)自觉继承儒家诗学的“风雅”传统,拯物济世

(3)敢怒敢言,敢于批判黑暗丑恶的现象,敢于抒发理想受阻、个性被压抑的不平之鸣

*(课件)唐诗繁荣原因:

内因:

前代文学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

外因:

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宜诗歌生长

第二章、初唐诗歌

一、唐初的宫廷诗人

(一)唐太宗时期的宫廷诗人

风格:

主张文质统一,注重为政治服务

代表诗人:

唐太宗、魏征、王珪、虞世南

(二)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廷诗人

风格:

思想内容婉媚空绝,艺术形式华丽精美

代表诗人:

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元万顷,“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崔融)

1.上官仪(608-664),字游韶。

【名词解释】“上官体”:

指上官仪的诗歌风格。

特点有:

(1)多些丽景艳情,如《春日》、《咏画障》等;

(2)善于缘情体物,抒写敏感细腻的心曲。

如《入朝洛堤步月》、《王昭君》;

(3)属对静雅。

2.沈佺期(656?

-713),字云卿。

宋之问(656?

-712),一名少连,字延清。

沈宋对近体诗体制的完备作出应有的贡献,*完成律诗的体制和扩大律诗的影响。

他们倾力于律体的写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了五七言近体的形式规范。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

然后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

一扬一抑,其意自现。

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

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

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新无限。

3.杜审言(646?

-708)

“韵度”、“工质天然、风味可掬”、“超然”。

将“永明体”、“上官体”完善结合。

近体诗的体制到了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的阶段正式完善定型。

二、初唐“四杰”

“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650?

-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杨炯(650-693?

),华阴人

卢照邻(635?

-684?

),字升之,范阳人

骆宾王(638-684?

),字观光,婺州人

1.四杰诗歌创作的审美取向:

(1)批评龙朔诗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提出诗歌创作应有“骨气”,走“刚健”一路;明确地表明恢复“建安风骨”的传统。

(2)继承言志缘情的诗学传统。

(3)注意南北文风的取长补短,自鸣开一代风气的志向。

(4)注意诗文的社会作用。

2.“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的作用:

(1)拓展了唐诗的题材。

把唐诗从宫廷台阁引向市井、江山与塞漠。

(2)诗歌形式的建设。

王、杨建设五律,卢、骆革新宫体诗。

(3)审美意识和艺术手法:

①高扬时代精神,抒写拯物济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开创唐诗“骨气”之先;

②卢、骆写景咏物诗韵味深长,开唐诗“兴寄”之先;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③杨、卢、骆诗都有一股清刚豪健之气,开盛唐刚健诗风。

三、陈子昂

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2.陈子昂的贡献:

将初唐士夫文人的审美理想与诗歌创作的传统完美的结合起来,使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一个更为鲜明的诗歌批评标准;

继承四杰诗论……在唐诗发展史上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3.诗歌革新主张:

(1)倡导“捍卫风骨”、“正始之音”来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的诗风。

(2)把“汉魏风骨”与“兴寄”相联系,明确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既抒写社会现实内容,又抒发具有时代美学深度的思想感情。

(3)把“风雅”与“兴寄”相联系,注重诗歌风雅美刺的教化功能。

(4)强调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机统一所呈现的美学风貌)

(5)诗歌能“洗心饰视,发挥幽郁”,具有发幽思、谴郁闷、泄导人情的功能。

4.陈子昂的诗歌:

《感遇》38首,分三类:

(1)感慨时事,讽刺弊政;

(2)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如《感遇》第二首“兰若生春夏”

(3)谈玄论道,忧生叹逝——开唐宋“以文为诗”的先例。

5.陈子昂缺点:

——质朴古奥,缺乏艺术创新。

(1)诗歌理论中忽略了齐梁诗歌的艺术经验;

(2)把诗歌引入政治教化、讽谏之途,形象不够丰满

四、初唐其他诗人

1.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

成就:

田园诗最为出色,《秋喜遇王处士》、《野望》两首上承陶渊明的平淡和二谢的清新趣味。

2.刘希夷(651-676),字庭芝,汝州人。

《代悲白头翁》

3.张若虚(660-720),扬州人。

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吴中四友】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第三章、盛唐诗歌

一、张九龄与盛唐前期诗人

盛唐前期诗人代表:

张说、贺知章、王湾、祖咏、张九龄(成就最高)

1.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

洛阳人。

贡献:

(1)奖掖后进,提拔贺知章、张九龄、王湾等;

(2)诗歌能在朴素自然之中营造气象,传达神韵;如《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3)以宰相与文坛领袖的身份公开倡导诗歌诗歌创作要注意兴象和神韵。

2.贺知章(659?

-744?

),字秀真,会稽永兴人。

自号“四明狂客”

艺术经验:

(1)在对比中把心理时间外化为具体物象;如《回乡偶书》

(2)倒装的抒情结构。

如《咏柳》

3.王湾。

《次北固山下》“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4.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

贡献:

推动使唐诗的品格由初唐的“正”向盛唐时的“醇”发展

(1)进退随缘,功成身退,成为一代审美的理想和风度。

如《商洛山行怀古》

(2)倡导恢复诗歌缘情体物的传统。

如《陪王司马宴王少府东阁序》

(3)用诗歌自觉地反映盛唐士夫文人的精神风貌,开宗立派。

将以形写神、离形得似等画风运用于山水诗的创作。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

盛唐山水诗繁荣的原因:

1.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为盛唐文士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山林的社会条件和物质生活。

2.艺术各门类如绘画、音乐的艺术经验对山水田园,促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创作艺术的提高3.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繁荣也是对六朝山水田园诗创作经验的继承和革新的成果。

4.盛唐思想文化比较开放,文人自觉地受到道、佛山水田园意识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山水田园审美意识。

(一)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及创作

1.孟浩然(689-749)

2.王维(701?

-761),字摩诘。

“亦官亦隐”

(二)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特色:

1.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审美观照方式

(1)在游动中观照。

如王维《终南山》——立体、孟浩然《过故人庄》——画廊

(2)定点观照。

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流动的情绪、王维《新晴野望》——画家的艺术感

(3)禅观寂照。

如王维《鸟鸣涧》、《辛夷坞》等

2.王孟山水田园诗的情景契合方式

(1)以“我”观“物”,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孟《秋登兰山寄张五》,王《渭川田家》

(2)情直接消解到景物之中。

如孟《宿建德江》、王《田园乐》

3.王孟山水田园诗形神会通的艺术

(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形神会通的艺术主要表现为“离形得似”,具体分为两端:

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②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如《夜归鹿门歌》

(2)王维山水田园诗“形与神”的会通艺术上表现为形神相生相长,亦分两端:

①形神毕备,相生相长。

如《山居秋暝》

②隐迹立形,神与天趣。

如《终南别业》

*(课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特点

(1)诗情:

清淡幽静、缥缈空灵的诗歌境界

(2)画意:

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

(3)音乐美:

善于捕捉自然的音响与声息

(4)禅趣:

超然出世的情怀与寂静的境界

(三)盛唐其他诗人的山水田园诗

储光羲(707-759)《田家即事》

常建(708?

-765?

)《题破山寺后禅院》

祖咏(699?

-746?

)《苏氏别业》、《终南山望余雪》

裴迪

綦毋潜

三、盛唐边塞诗

(一)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1.盛唐强盛唐的国力和高昂的时代精神激励着一代士夫文人积极投入建功立业的实践

2.边塞战争的频繁和朝廷对军功的奖励

3.幕府的建制和边帅招募文士

4.文人对功名的渴求和对军旅生活的实际感受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5.对边塞诗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代表作家: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人。

(二)盛唐边塞诗人及其作品

1.高适(702?

-765),字达夫,渤海脩人。

代表作品《燕歌行》

高适的诗从整体看来,或悲壮、或流丽、或苍莽浑厚,均有一股豪逸之气贯穿其中。

2.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

岑参的边塞诗洋溢着英雄的豪气,善于描写边地风俗,多以大胆的夸张和浓烈的渲染来描绘边塞奇异的风光。

*(课件)岑参有丰富的边塞生活的阅历,充满异域情调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西北边地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这位生性“好奇”的诗人,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

他的边塞诗风格独特,想象奇特鲜明,语言雄奇瑰丽,艺术上善用比喻、夸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评价岑参“好奇”)

燕歌行·并序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

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课件)《燕歌行》综合了作者的见闻,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极其凝炼的笔墨,在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边塞战争,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其中既有对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的颂扬,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同情,还有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揭露和不满,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

追求不朽功名的高亢基调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使全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此诗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成功。

诗中句式骈散相间,用韵平仄交替,动荡开阖,纵横豪宕,显示出浑厚的骨力和矫健的笔力,不愧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为“送别”作了很好地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3.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七绝成就最高。

代表作《从军行》、《出赛》两组诗。

*(课件)《从军行》七首或抒征人久戍思家之念,或写将士克敌卫国的豪情,或写战争胜利的喜悦,均意态雄健,音节高亮,言近旨远,语浅情深。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以亘古不变的明月关山见证了边患不息、征戍无已,无数士兵不得生还的悲惨历史,表达了巩固边防、实现和平的愿望。

笔力雄浑,深沉含蓄,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4.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5.李颀,边塞诗流畅奔放、悲壮苍凉,代表作《古从军行》、《古意》

6.王翰,字子羽。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7.崔颢(704-754),代表作《黄鹤楼》,严羽称之为“唐人七律第一。

第四章、李白

一、李白生平

李白(701-763),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一)23岁以前在蜀中生活阶段;

(二)24-41岁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阶段;

(三)42-45岁,应召入长安,三年供奉翰林阶段;

(四)45-55岁,以梁园为中心的十年重新漫游阶段;

(五)56-63岁,从“安史之乱”参加永王李麟幕府直至去世

二、李白的思想个性与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李白在诗歌中表达了建立盖世奇勋的强烈愿望和“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也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如“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

(二)李白在诗歌中抒发了理想被压抑的苦闷和悲愤,高扬个性的自由解放;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

(三)李白在诗歌中抒写了真挚深厚的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

(四)李白在诗歌中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怀;如《丁都护歌》、《子夜吴歌》

(五)李白在诗歌中讴歌大自然,并在山水景物中寄寓了自己的精神个性;

*(课件)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既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

代表作有《行路难》、《将进酒》等。

如《行路难》通过一系列丰富多采、瞬息万变的形象,生动揭示了世路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波折的悲愤苦闷,以及追求人生理想的执着和自信。

2.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生疾苦。

如《古风》(其十九)描写了被安史叛军占领的洛阳豺狼当道、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

又如《丁都护歌》

3.赞美自然山川。

代表作有《蜀道难》、《望天门山》等。

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山水诗中表现最突出。

他笔下的山水往往呈现出两种境界,一是壮美,借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表现他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热切心情和壮伟不凡的襟怀;二是优美,以安谧纯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境界抚慰他在现实中屡遭碰壁的悲愤和不平的心灵。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李白在诗歌创作中常以理想“虚化”现实

(二)李白总是带着诗人的激情支配客观事象,以情造境。

如《月下独酌》、《秋浦歌》

(三)舍弃具体细致的物象描绘,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事物的神韵。

如《望庐山瀑布》、《蜀道难》

(四)完全敞开情怀,采用爆发式的抒情方式,活脱脱地表现自己的精神个性。

如《将进酒》

*(课件)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1豪放飘逸的风格

(1)诗中多选择大鹏、天马、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雄伟阔大的意象。

(2)李白的诗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捕捉了许多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深入揭示感情的激荡,造成诗歌结构的大开大合。

如上(三)

(3)他抒情的方式也往往不是含蓄收敛的,而是有如山洪暴发,喷涌而出,一气直下。

如上(四)

2瑰丽神奇的境界

他的诗常常充满大胆惊人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还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梦境和幻觉构成瑰丽神奇的境界。

3清新俊逸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常用极单纯自然而又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达到他自己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理想境界。

李白还注意学习民歌语言和当时的口语,使诗歌自然流畅,饶有民歌风味。

四、李白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一)李白慷慨自负、傲视权贵、任心使气的精神个性为历代士夫文人所激赏

(二)李白诗思敏捷,天才横放,令历代士夫文人折腰

(三)李白诗歌天真自然的审美情趣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第五章、杜甫

一、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

(一)35岁以前的读书漫游阶段

(二)35-44岁长安十年蹉跎阶段

(三)45-48岁陷贼与为官阶段

(四)49-59岁漂泊西南阶段

二、杜甫的“奉儒守官”思想及其诗歌内容

(一)奉行儒家的政治伦理,舍身辅助仁君的思想情怀

(二)表现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三)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标准来批评时弊

(四)描写日常生活、写景抒怀、咏物怀古、赠友怀人、论诗评画

*(课件)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史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忧国忧民。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到大历年间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在揭露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贫富的对立、表现民生疾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誉为“诗史”。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当权势力的罪恶,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运用强烈对比,揭露了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的罪恶,高度概括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

2.真实反映了人民深受战乱和剥削压榨的痛苦。

作于乾元二年(759)春的著名组诗“三吏”、“三别”便真切反映了由于唐王朝大肆抽丁抓夫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其中既有已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及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

这类诗真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刻同情。

3.抒发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如作于陷贼时期的《春望》,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工稳的对仗生动表达了对祖国危难的深重忧虑。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通过描述某些事件来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二)因叙生感,因感生意,感事与写意有机地相结合

1.因事生感,推己及人及世。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自己的栖身茅屋联想到“大庇天下寒士”。

2.寓感于叙。

3.因事生感,有时感叹之不足,便由感事转入论事,直接表述意见。

4.杜诗感事,有时与写景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感事便化为情景交融,实中有虚。

如《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尽心”。

(三)创造性地运用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来抒发内心复杂、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怀,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导的艺术风格。

如《登高》

*(课件)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所谓“沉郁顿挫”,指的是深沉郁积的感情通过曲折往复的手法表现出来。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1杜甫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及细节,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如《石壕吏》通过老妇一家的惨状,概括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现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

2杜诗语言苍劲凝炼,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如《石壕吏》中差吏与老妇的对话,采用藏问于答、以实带虚的写法,省略不少笔墨。

杜诗用典如盐着水,不露痕迹,同时又善于吸收口语和方言入诗。

3在诗体运用上,杜甫众体兼长,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七律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并使题材大为开扩,如《秋兴八首》便表现了深沉博大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四、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诗圣”——继往开来

(一)在审美意识的层面,杜诗成为儒家正统诗学的典范。

忠君爱国、忧国忧民,集儒家诗学之大成,开创“诗史”新风,直接引发中唐诗人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创作精神的转变。

(二)杜甫继承了古体诗的创作成果,在诗歌体制方面开创了“即事命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直接成为中唐乐府诗的先声。

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

表现手法上增加描叙和议论成分等直接影响中晚唐以及宋代诗歌的创作。

(三)杜甫以写诗为祖传的事业,认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十分注重艺术锤炼,对后世诗坛影响深重。

1.炼字。

如《登高》之“悲”,又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自”、“空”

2.炼句。

如“白也思无敌,飘然思不群”上下句即相承又相对,即相合又相离。

3.炼章。

如长篇排律《壮游》、《北征》

*(课件)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集大成”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就如同孔子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六章、中唐诗歌

大历、贞元的诗歌创作倾向:

1.逃避现实、追求个人安逸,着重抒写一己身世遭遇的情感意趣的创作倾向。

代表:

大历十才子。

2.继承山水田园诗淡远的美学追求,缘情体物。

代表:

刘长卿、韦应物。

3.崇尚陈子昂的风雅兴寄和杜甫的感事写意,崇尚雅正的创作倾向。

代表:

元结、顾况、戴叔伦等

一、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共同特色:

风格清空疏淡,造语圆熟妥帖,音韵谐畅流利,工于白描,注重形式技巧,擅长律诗绝句。

缺点:

模仿盛唐诗歌意境,却没有盛唐诗歌的气骨。

1.钱起(722?

-785?

),字仲文,吴兴人。

诗主要分三类:

送别诗、奉和诗、风景诗。

山水风景诗学王维有变化,既有盛唐余韵,又开中唐先声。

代表作《省试湘灵鼓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