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2974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设计说明.docx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设计说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设计说明.docx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设计说明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小学三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学科

音乐

学段

中年级

年级

三年级

相关

领域

核心容:

表现领域中的演唱、识读乐谱、综合性艺术表演。

相关领域:

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中的音乐与姊妹艺术。

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风格与流派。

教材

书名:

《音乐》三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

出版日期:

2014年6月

是否已实施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市唱歌教学的课时目标进行设计,提高学生对“铁梅”这一京剧人物形象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表现能力。

《课标》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容。

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通知》中指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唱歌教学的课时目标是:

通过课堂教学使小学生唱会歌、唱好歌,在歌曲学唱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歌唱能力及其相关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容分析

念白部分“奶奶,您听我说”和唱段的第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这一句旋律性较强,耳熟能详且家喻户晓。

拖腔“红亮的心”旋律嘹亮高亢,跌宕起伏,体现出了京剧的特色和韵味。

因此,本节课选择这两句作为教学容。

1.作品分析

(1)剧情

本唱段为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为该剧中的第二场。

由女主角铁梅演唱。

剧中表现了她对父亲及“表叔”们从事的抗日斗争事业的崇敬与向往。

在她父亲遭受叛徒出卖被日寇杀害之后,小铁梅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完成了这次传送密电码的重要任务,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2)行当

本唱段中的人物角色在京剧行当中属旦角。

根据其表演的侧重和年龄的不同又划分为青衣、(端庄稳重的大家闺秀)花旦、(花季少女,俏丽活泼的小姑娘)老旦(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和武旦(会武功的女将军、侠女),在本唱段中铁梅属于花旦行当。

(3)念白

本唱段为现代京剧,不涉及尖团字,念白部分属于京白。

(4)板式

节奏特点——本唱段使用的是西皮流水板式,多在板后起唱,结合音乐要素可理解为弱起。

在唱段第一句中弱起出现了4处

速度特点——流水板是介于原板与快板之间,它的速度属于中速或中速稍快。

(5)唱腔

本唱段的唱腔清脆明亮、俏丽灵活。

表达了女主人公铁梅对于亲人们从事的革命工作,充满了无限崇敬与向往。

过门

京胡的调门在演奏西皮流水板式时,有别于二黄的25弦,而为36弦。

因此通常西皮的唱段过门中,常落在65321这几个音上。

例:

拖腔

本唱段最后一个字为“拖腔”,一字多音,最后一个音为甩腔。

使其旋律跌宕起伏、韵律饱满。

表现了铁梅对“亲人们”的无限崇敬。

2.音响分析

教材中提供的唱及伴奏为调,超出了学生的音域围。

因此做降调处理,将伴奏转为E调。

(二)学生情况分析1.京剧知识

在课堂的学情调查中了解到,有个别学生从家长处得知了与剧情相关的部分故事情节。

此外,学生还在其他的课程中了解过京剧的四种表现形式——唱念做打。

知道京剧行当分为生旦净丑,但对于旦行的细致分类尚未了解。

2.演唱技能

唱歌:

学生有演唱儿童歌曲方面的经验。

对于头腔共鸣的发声位置比较熟悉。

本班学生的音色统一,音准把握能力较好。

唱戏:

学生从未在音乐课堂中学习过京剧的演唱。

对于学唱花旦所需要的小嗓儿的发声位置全然不知。

3.识谱能力

本班学生学习过字母谱、五线谱和简谱。

具备初步识读简短乐谱的能力。

4.学习方法

学生在平时的音乐课中,适应“听唱法”学习歌曲,对于本节课中运用到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快的适应。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线段图示法——运用波浪线、抛物线等图示,表现唱段旋律、演唱技巧、情感表达。

局部视谱法——识读唱段中的部分谱子。

(四)技术准备

1.用GoldWave软件截取音响。

2.用nuendo4做降调处理。

3.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前期教学状况: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其他课程中接触过京剧的相关知识,本节课为第一次学习京剧唱段。

问题

对策

花旦的发声位置不易掌握。

模仿小猫儿叫

提眉亮眼

拖腔部分的音准不易掌握。

线段图示法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唱段,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爱好。

初步尝试唱、念、做结合的实践活动,体验唱戏与唱歌的不同,并能学唱出一点京剧的韵味。

(二)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初步了解唱段故事梗概。

2.模仿法——学小猫叫体会唱腔特点。

3.口传心授法与局部识谱法相结合——唱会唱段。

4.线段图示法——辅助解决咬字、音准、韵味。

5.启发法——进一步了解剧情,唱好唱段。

6.实践法——唱、念、做相结合,表现人物。

(三)知识与技能

1.唱戏的发声位置

2.学唱部分唱段

3.知道旦行的分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唱会唱段

难点:

把握韵味

五、教学过程

(一)介绍剧情

环节目标:

初步感受所学唱段,了解《红灯记》的故事梗概。

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示,熟悉学习容;在师生交流中了解故事背景。

1.聆听唱,初步感知“铁梅”形象

教师完整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学生同时用手指点手心的方式感受唱段,并判断出教师演唱的是京剧。

2.通过谈话,初步了解剧情

教师通过提问“唱段的名字是什么?

”了解到本班只有两名学生知道是《红灯记》,但对于选段的名称还不了解。

教师通过提问“《红灯记》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

”了解到学生对剧情一知半解。

继而,教师根据学生现场表述的认知容,对剧情进行了补充说明。

(二)了解旦行

环节目标:

体会花旦唱腔特点,了解旦行分类。

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模仿小猫儿叫,适应小嗓儿的发声位置,同时了解旦行分类。

1.朗读课题,比较发声位置

学生朗读“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之后,教师用小嗓儿朗读课题。

学生比较出两种声音位置的不同。

2.学习知识,判断唱段行当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学生判断本唱段属旦行演唱。

教师讲解旦行的分类。

学生判断唱段主人公铁梅属于花旦。

 

3.开声喊嗓,学习花旦发声技巧

教师示小猫叫,学生模仿,音量由小到大,在过程中提示学生面庞积极,提眉亮眼。

教师示“yi”音,学生模仿唱,由弱到强。

板书波浪线:

教师示“yi”音,学生模仿唱,由弱到强。

板书螺旋线接抛物线:

(三)学习唱段

环节目标:

唱会、唱好重点乐句,能够初步表达人物心的思想感情。

设计说明:

通过口传心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唱。

在对剧情的进一步了解后,初步尝试表达人物心的思想感情。

1.学习首句,唱出韵味,表现人物形象。

(1)聆听唱

学生通过听录音唱,了解唱词的容。

(2)学习唱词

教师出示完整唱词,学生模仿教师高声音位置朗读唱词。

教师讲解《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剧情容。

(3)唱会首句

教师运用口传心授法,帮助学生掌握音准节奏。

教师运用局部识谱法,纠正“数”字和“不”字的音准。

(4)唱好首句

教师纠正学生咬字、吐字:

“家”、“表”两个字行腔归韵要充分;“叔”字要唱出波浪线的感觉;“大”与“事”中间借一个“啊”字。

学生通过实践上述方法,初步表现出京剧韵味。

(5)学习念白

学生通过聆听唱,模仿念白。

教师启发学生理解人物念白背后的潜台词,体会铁梅在说出这句念白时自信、肯定的语气。

学生模仿教师加入手势,划出声调。

读出自信、肯定的语气。

(6)完整表现首句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演唱“没”字时,不仅唱出它的音高“do’”,还要唱出其二声声调。

师生接唱完整唱段,教师在唱的过程中,有身段动作的示。

2.学习尾句,品味拖腔,突出人物品质。

(1)唱会尾句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学唱尾句“红亮的心”。

因为这一句的“心”字“拉长音”,很有趣。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

“拉长音”在京剧行话中叫做“拖腔”。

学生自主识谱,熟悉旋律,教师指导音准节奏。

纠正附点节奏和十六分音符。

利用线段图示法,指导拖腔音准和演唱技巧。

(2)唱好尾句

教师讲解剧情中人物玉和、奶奶和铁梅三者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的事实后,引导学生理解铁梅在演唱“红亮的心”这句拖腔时,多重复杂的心活动,学生回答:

“表达了铁梅对爹爹、表叔所从事抗日工作的崇敬和向往。

”“还有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敌人的仇恨”。

学生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完成尾句的演唱。

(四)完整表现

环节目标:

师生合作完成唱段,能够多种形式结合塑造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

学生学习身段动作,初步尝试唱、念、做结合,表现人物性格、抒发情感。

1.观看视频

教师提问:

“我们学习了念白和部分的唱段,看看还能够再学点什么来更好的表现人物呢?

”,并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做”的表演形式。

提出想要学习身段动作。

2.学习身段

教师讲解简化后的身段动作,学生模仿。

准备——身体前倾,面庞积极;提襟手位,丁字步站立;手握虚拳,放于胯旁;

念白——双晃手于胸前;

首句——双手由向下还手,掌心朝前;双晃手于斜前方,眼睛看手;

尾句——右手背后,左手食指手势,提腕在胸前划圆弧,眼睛看手;压腕同时,变脸亮相,眼睛看正前方。

3.完整表现

唱、念、做结合,师生合作完整表现人物形象。

全体学生与教师接唱。

部分学生与教师接唱。

4.教师小结

教师提出希望:

“关于这个唱段还有一部精彩的电影以及这出戏当中其他精美的唱段,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去网上搜一搜看一看。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注重过程性评价,将鼓励性评价贯穿整个课堂。

七、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一)模仿小猫叫与提眉亮眼相结合,解决唱歌到唱戏状态的声音转换。

从唱歌到唱戏,找到花旦的发声位置是本课学唱及模仿出京剧韵味至关重要的一点。

教师采用模仿小猫叫的方法,并将此方法迁移到唱戏的小嗓儿发声位置,从而巧妙解决了唱歌到唱戏状态的转换。

(二)口传心授与局部识谱相结合,丰富京剧教学的学唱方法。

众所周知,口传心授是学唱京剧的传统方法。

本节课继续延用了这种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唱段、体会唱腔特点。

同时采用了局部识谱的方法来学习,并借助图示,如波浪线、螺旋线、抛物线来帮助学生唱会唱段,唱好唱段。

从而丰富了音乐课堂学习京剧唱段的教学方法。

(三)唱、念、做相结合,增强对京剧文化涵的感受与了解。

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四种表演形式。

本节课中学生用小嗓儿的发生位置学习唱段,体会了京剧唱腔的韵味;借助声调手势感受了念白的字正腔圆;在学习身段动作的中,体验了“做”在京剧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生通过唱念做结合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对京剧文化涵的感受与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