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认识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834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形认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圆形认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圆形认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圆形认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圆形认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形认识教案.docx

《圆形认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形认识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圆形认识教案.docx

圆形认识教案

认识圆形的教学设计

区特校执教人:

汪梅

教学内容:

上海出版社实验教材18页《认识圆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智障学生认识圆形,初步掌握圆形的主要特征。

初步建立起空间观念。

2、能找出图画中与圆形相似的实物,培养智障学生的观察

能力、思维能力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形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圆镜、纽扣、透明胶、瓶盖、塑料圆圈、硬币。

一、导入

实物演示

1、(出示圆镜)这是什么?

2、这面镜子是什么形状的?

3、出示硬币(提问同上)教师: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许多东西是圆形的,你们动脑筋想一想,平时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同学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圆形的东西很多,在家里,在马路上,在学校里,在许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

二、初步感受圆形

1、教师出示圆形实物,引导学生自由观察、感受,初步感知圆形的特征。

教师:

“同学们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漂亮的东西,请每个学生自己选一件最喜欢的,拿到手里看一看、摸一摸。

”请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2、出示教具,启发智障学生讲出圆形的特征。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圆形的特征:

没有角来,没有边,四周圆圆的。

三、比一比,拿一拿。

1、分组打开桌子上的盒子,并说说盒子里有哪几种图形?

2、分一分,把相同的图形放在一块。

四、画一画,评一评。

《1---5的认识》教案

区特校执教人:

汪梅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数个数的活动,知道用数表示物体的个1~5的数,能读会写;

2、通过用多种方法表示1~5这几个数,学会用数表达、交流信息,理解数的大小和顺序,获得运用数的经验,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3、初步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1、读一读1、2、3、4、5

2、你能用小圆片或小棒表示这些数吗?

二、认识活动

(一)知道基数含义

1、师生谈话:

这些数除了能表示小棒或小圆片的数量,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我们一起到图里找一找。

(显示:

野生动物园情景图)

问:

小朋友看到了什么?

它们各有多少?

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请你选一个最喜欢的数,说一件事。

(二)理解数的大小和顺序

1、接下来,我们来研究它们的大小。

它们的大小怎样是怎么知道的?

2、我们一起用小棒或小图片摆一摆。

(通过学具操作感知数的顺序关系。

如:

1根小棒再增加1根就是2……5根去掉1根就是4根……)

3、动小脑筋,猜一猜(补充练习)

(三)初步渗透数文化

师:

我们认识了1,2,3,4,5这几个数。

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这些数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表示1、2、3、4、5的呢?

(请学生猜一猜,教师介绍)

三、多种形式练习,初步培养数感

师: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几个游戏。

1、看看谁的眼睛最亮,看清有几个?

2、比比谁的耳朵灵,辨别哪个盒子的球多,猜猜大概有几个

3、看图回答问题:

(投影显示)

教师讲述:

小明请了一些好朋友到他家里去玩。

妈妈他们准备了吃的招待他们:

问:

①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②猜一猜,小明请了几位好朋友?

(同桌说一说)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想一想,多出一个桃子,一只杯子,他们怎么办?

(注意渗透对应思想,并启发孩子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5的认识》反思

区特校执教人:

汪梅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数个数的活动,知道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认识1~5的数,能读会写;

2、通过用多种方法表示1~5这几个数,学会用数表达、交流信息,理解数的大小和顺序,获得运用数的经验,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3、初步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很重视培养孩子的数感。

通过学具的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基数的含义,感知数的顺序关系,从而加深数的概念;在开放性活动中,让孩子互相合作、交流,逐步学会用数表达信息、交流信息,从而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鉴于从未入学过的幼儿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课堂中安排了一系列的游戏,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使孩子在丰富有趣的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建立良好的数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并适时进行数文化的初步渗透,通过小朋友自己猜想,老师的介绍,孩子对数的演变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对学习数学更有兴趣了。

本堂课的知识相对零散。

如果按部就班的从1教到5,教学过程就显得重复、繁杂。

我这样设计,各环节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过程紧凑,学生活而不乱,又很好的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课堂上,将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参与面广,学得愉快。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深入地理解1~5各数的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需要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

同时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创新意识、探索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

在课堂活动中我注重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方式使学生在用数进行交流和创新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教师始终注意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手段方面形式多样:

创设情境、实物演示、动手操作、数学游戏,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积极建构。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他们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交流、探索,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深入家访多喜也少忧—-“课外访万家”

区特校汪梅

“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在全省拉开序幕以来,此项活动在我校领导的指挥下也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展开了“课内比教学”活动,人人参与讲课比舞,同科间比、片区间比等活动。

我校“课外访万家”活动要求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三人一组在下班或是周末走出校园,走访每个学生,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家庭。

强调家访工作务必做实,做细,做到位。

教师与家长近距离对话,共同探讨良好教育策略,探寻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真正实现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状态。

所以,随州特校全体教师是本着负责的心态参与到这次家访活动中来的,对此次活动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我家访后的感想如下:

一、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育人资料。

我们的足迹踏遍了随州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家访深入到了每位学生的家庭,真诚地与学生、与家长交流。

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在家的表现,了解到家长的希望、要求以及教育方法等,并做好详细的记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多棱角认识孩子。

了解了很多档案上看不出来的东西,认识了更真实、更全面的学生。

比如有些学生在校沉默寡言,可在家里却很活泼。

走进他的家庭后,知道了他的一些生活经历,便觉得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

学校教育有着集体教育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师难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无法因材施教,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学生的个性不能完全展现;而在家庭环境中,学生处于一个比较自然的状态,个性能够得到正常的表现。

到学生家中进行交流,是一个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便捷途径,是一个难得了解学生的机会。

三、家长老师互相信任。

由于我们耐心地向学生家长讲述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教学设施等基本情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这就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使家长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更有信心地和学校携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在获得家长的高度赞扬和信任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鼓励和力量。

四、换个角度看家长。

现在的学生家长年龄都在35-40之间,他们本身受教育的程度相对爷爷爷奶奶要高一些,因此他们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讲究教育方法,经常帮助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对学校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在我们登门家访时,家长对老师的到来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激动,很多家长把亲朋好友都招来和我们一起交谈,甚至一些邻居也挤进来参与谈话。

我们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详细、认真、热情地向他们介绍学校各科课程设置。

许多人当时就表示,准备送孩子来随州特校上学。

五、以家访为平台,以学生和家长为渠道,我们对学校进行全面宣传,扩大了随州特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家访,广泛听取社会对我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学校,调整部署,整顿改进。

在家访中,我们向学生家长点对点地宣传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思路,宣传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就学生在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行为表现、思想动态等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配合。

 

如何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区特校汪梅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

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红花配绿叶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例如:

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我设计了一个凑21点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进位(不进位)的加法。

只要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只要开始了游戏,其学习效果令人惊喜。

每个四人小组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

  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

”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再继续多要一张牌,又要一张牌,只见他们已咧开嘴,边笑边做出小超人胜利的动作,手舞足蹈以庆祝自己的成功。

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跟他们一般年纪的童年。

游戏教学,不是靠老师出色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

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难怪他们这么喜欢上数学课。

  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合作以纸牌为学具,在小方格本上进行口算练习,每天只要求做一页,但班上许多学生做了三页、四页,最多的做了六页,常常让老师大为吃惊。

以往总有听老师说某某学生总不自觉完成作业,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在没有强迫,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不但及时完成作业,而且还自觉完成额外的作业。

这种转变,我只是把以前重复的、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作业设计成游戏活动,由学生用纸牌自主生成计算题目的形式来完成作业,学生们竟然乐此不疲,把做作业变成了快乐的游戏。

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这是多少老师梦寐以求的啊!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

   区特校汪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

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

“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

”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

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

“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

”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生1:

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

摆整齐。

  生3:

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

  生4:

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

  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1:

我们组整理玩具有:

汽车、火车、手枪……

  生2:

我们组整理图片有:

奥特曼、机器人、哪吒……

  生3:

我们组整理水果有:

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

在教学《十几减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

“徐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

“想!

”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

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

”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

  于是,有的学生提出:

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1-8=3(个);有的学生提出:

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2-8=4(个)……《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

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如:

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

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

(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

)生1:

他摸到的是6号,生2:

不一定吧?

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

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

(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

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

  师:

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

生1:

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

生2:

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

师:

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1:

多放几个6号球。

  生2:

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

  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

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

  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