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734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docx

《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docx

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

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

  [编者按]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开发治理长江的关键工程。

世界是一个整体,生态环境没有国界;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三峡工程开发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本身也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最大的贡献,有利于全球环境保护。

国外不少媒体对三峡工程的环保提出不同看法,这是因为他们不太了解情况。

本刊特发表王儒述先生的文章,以正视听。

  摘要: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开发治理长江的关键工程。

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抗御洪水,提供清洁能源,改善长江上游航运,减免中下游洪水威胁,保护生态环境。

在三峡工程的规划与设计、建设与运行中,要使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发挥,并采取有效对策与措施,使不利影响得到减免。

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是一个整体,生态环境没有国界;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三峡工程开发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本身也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最大的贡献,有利于全球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

  关键词: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三峡工程的施工进展

  

  三峡工程于1993年开工,1997年11月8日及2002年11月6日先后在大江及导流明渠截流;2003年5月临时船闸停航,6月1日蓄水,6月10日蓄水到135m高程.6月16日永久船闸通航、7月第一批机组发电;现有6台机组运行,截止2003年12月31日,已累计发电86.21亿kW?

h,超额完成2003年度任务。

目前已进入三期工程施工,2009年全部工程竣工投产。

  按1993年5月底价格水平和当时的政策、规程、定额计算,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为900.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00.9亿元,水库淹没及移民安置投资400亿元,由于建设周期长,考虑建设期物价因素和贷款利息支付,总投资可达1800亿元,约为220亿美元。

  三峡工程截止2002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890亿元.其中枢纽工程327亿元,移民安置279亿元,价差及利息284亿元;完成主体工程土石方开挖13225万m3,占总工程量的97.94%,土石方回填3332万m3,占76.72%,混凝土浇筑2037万m3,占70.51%。

2000年浇筑混凝土548.17万m3,创世界最高纪录。

截止2003年9月,已累计移民72.4万人。

占2009年移民总人数113万人的64.07%。

  

  2三峡工程的环境背景

  

  2.1全国水力资源概况

  我国水力资源丰富,据2000―2004年全国水力资源复查,初步统计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89亿kW,年发电量6.04万亿kW?

h,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4.93亿kW,占全世界的20.?

5%,技术可开发年发电量2.26万亿kW?

h,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3.95亿kW,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1.74万亿kW?

h。

全国水力资源总量,包括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和经济可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

  到2002年底,全国常规水电已开发装机容量7885万kW,年发电量2710亿kW?

h,分别占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的20%和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的15.6%,占全国总电力装机容量的22.1%。

全国目前在建大中型水电站共69座,总装机容量为4917.8万kW。

包括在建项目,全国水电开发总装机容量可达12802.8万kW,占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的比重,即水电开发程度为32.4%。

  根据初步规划,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将达2.7亿kW,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9%,水电开发程度达68%。

年发电量11745亿kW?

h,直接效益巨大。

还可节约标准煤4.2亿t,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1.7亿t、二氧化硫750万t以及大量其它有害气体,降低地球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效应,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水电建设兼顾防洪、发电、灌溉、航运、供水及旅游等综合效益;还具有拉动经济、扩大内需,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

  

  2.2流域环境状况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km,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是世界第三大河。

流域面积180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8.8%,多年平均人海水量9760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刚果河,也居世界第三。

长江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总落差5800m,水能蕴藏量达2.68亿kW,占全国的40%;可开发的水力资源19724万kW,年平均发电量10275亿kW?

h,占全国可能开发量的53.4%。

  长江流域居住人口占全国的1/3,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4,粮食总产量及上交国家财税均占全国的l/2,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8%,国民收入占全国的40%,干支流通航里程占全国的65.8%。

全流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历来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开发治理长江,对促进和发展我国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长江干支流河网湖泊众多,历来洪涝灾害频繁。

根据历史记载,从汉初至清末前后的2100年中(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发生大小洪水214次,平均每10年一次。

191l一1949年发生大小水灾7次,平均每5年一次。

1860年(清咸丰十年)和1870年(清同治九年)特大洪水,宜昌站洪峰流量分别达92500m3/s和105000m3/s,两湖平原尽成泽国。

世纪1931年、1935年中下游洪灾,损失惨重,淹没耕地分别达340万hm2及150hm2,死亡人数分别达145500人及142000人;1954年洪水虽经军民奋力抢救,仍淹没耕地320万hm2,死亡33000人,京广铁路中断达100天之久。

1998年全流域性洪水,经600余万群众及军队抗洪抢险,确保沙市、武汉安全,仍淹没耕地24万hm2,死亡1526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12.84亿人口(2002年底)是一个能源生产与消耗大国。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可是2002年全国水电开发程度仅20%,低于世界平均开发程度22.1%。

2002年全国发电量为16540亿kW?

h,人均年发电量1288.16kW?

h,只占世界人均发电量的1/4。

必须大力开发能源,优先发展水电。

长江是水电“富矿”,三峡工程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我们期待它早日建成,充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造福人民。

  

  2.3库区环境状况

  三峡水库位于长江上游河段的下段,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涉及的20个县市统称库区;大部分在重庆市东部,小部分在湖北省西部,20个县市总面积5.5万km2,2002年末,三峡库区总人口为1972.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5.43万人,非农业人口546.64万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7.7%。

库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3.77亿元,比2001年增长11.0%。

  库区农业资源丰富,适宜于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

从河谷丘陵到山地生长有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的各种植物,种类多,具有发展立体农业的优势。

  库区水力、矿产和土特产资源丰富。

库区干支流两岸自然风光雄伟奇特,有众多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如:

丰都名山镇的鬼城、忠县的石宝寨、云阳的张飞庙、奉节的白帝城、秭归的屈原祠。

此外,干流的三峡、兴山的高岚、巴东的格子河石林、大宁河的小三峡等天然景观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库区蓄水后,更加增添山色湖光,秀丽景色,有利于旅游资源开发。

库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中又以种植业为主。

工业以食品、轻纺等民用工业为主,其次有机械、化学、煤炭、建材等,以万县和涪陵两地区最为集中。

  

  2.4主要环境问题

  2.4.1上游水土流失问题

  由于开荒垦殖,森林覆盖率降低,陡坡开荒,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5万hm2,占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9%,年土壤侵蚀量达15.7亿t。

近年来国家已开发种植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并对重点流失区进行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综合治理,但水土流失仍是长江流域突出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之一。

  2.4.2中下游平原区洪、涝灾害问题

  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地势低洼,面积约12.6万km2,有耕地600余万hm2,人口7500万,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

又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这一地区洪水位高出两岸地面6~17m,主要靠堤防防御洪水,历来受洪水严重威胁。

特别是荆江南北两岸平原地区,总面积约4万km2,人口约2000万,耕地约153万hm2,如遇百年一遇以上特别是类似1870年的特大洪水,可能导致南北两岸堤防溃决,将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及社会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2.4.3下游及河口区生态环境问题

  长江口及其邻近地区是我国的重要渔场。

由于捕捞过度和近海区污染,鱼类资源逐年减少。

传统渔业的捕捞对象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鲳鱼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不仅数量锐减,而且平均个体重量趋于减少,渔获物的质量降低。

近年来全江流域已采取短期休渔措施,保护鱼类资源。

  2.4.1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库区农业人均耕地0.10hm2,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约占25%以上,粮食亩产约350kg;库区人均社会总产值低于全国水平,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8元,低于全国水平。

库区原是全国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由于三峡工程移民,带来移民投资和技术引进,并得到全国各省市对口支援;1993―2003年共引进资金130余亿元,相当于同期移民淹没补偿资金的1/3,近年来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已显著提高。

  

  3三峡工程的环境效益

  

  3.1防洪

  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m3,防洪库容221.5亿m3,能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削减中游地区洪峰流量,提高防洪能力。

中游长江大堤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可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的灾害,保障江汉平原2000万人口和153.3万hm2耕地及沿江城镇的安全。

遇1000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配合荆江分洪和其它分蓄洪工程的运用,可保证荆江河段安全行洪,减轻长江洪水对洞庭湖区的洪水威胁,降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2.6万km2,7500万人口和600万hmz耕地及大中城镇的洪水淹没损失,改变洪患及分洪措施引起的环境恶化、灾后疫情。

  保障长江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是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生产、和生存权利,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权,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最主要目标,工程措施是人类改造自然、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三峡工程作为一项补救长江在自然发育中已经失衡的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从本质上讲,是一项伟大的生态环境工程。

  

  3.2发电

  三峡工程装机26台,单机容量70万kW,总装机容量1820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847亿kW?

h。

计划增设地下厂房,装机6台,总计装机32台,装机容量可达2240万kW。

如考虑单机容量提高出力到75.6万kW,则总装机容量可达2419.2万kW,年发电量可达900亿kW?

h。

远景考虑长江上游梯级调节,年发电可达1000亿kW?

h,相当于2002年全国年发电量16540亿kW?

h的6.04%,这是三峡工程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3年各机组相继投产发电后,在建设期内发电量累计可达5000亿kW?

h以上。

工程所需动态资金可在2005年前后达到平衡,建成后有极强的还贷能力。

根据“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流域开发方针,可在2003年三峡首批6台机组发电及投资高峰过后,逐步对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乌东德等水电站实行滚动开发;形成以宜昌和宜宾为中心的西电东送大型水电站群及输变电网,促进全国联成统一电网;实现水电跨流域补偿调节和水、火电联合运行,优化电力资源配置,获取巨大的联网效益;促进西部大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847亿~900亿kW?

h,每年可替代5000万t原煤,可少排二氧化碳1亿t,二氧化硫200万t,一氧化碳1万t,氮氧化合物37万t。

以及大量的热水、废碴、飘尘及降尘,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3.3航运

  三峡水库回水将淹没险滩,可改善川江航道650km,万t级船队可直达重庆。

年单向下水通过能力可由目前的1000万t提高到5000万t,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

宜昌以下枯季流量可增加1000~2000m3/s,将改善枯季通航条件。

  改善长江“黄金水道”,将有利于东西交通航运,缩小东西贫富差距,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4其它

  三峡水库蓄水后,可促进库区渔业养殖,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事业;改善中下游枯水季节水质,增加水量;有利于南水北调。

  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于工程,也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它的建成将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4三峡工程的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4.1环境保护方针政策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明确“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我国政府在1994年3月25日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从我国具体国情和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总体联系出发,提出促进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凋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和持久的;要求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及环境和谐相处,并以人为本。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我们采取如下方针政策:

  

(1)可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增长;

  (3)节约能源,提高效率;

  (4)开发利用能源并防治污染。

  国家颁发了《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强调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规定中,明确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管理办法等。

贯彻执行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

  发展水电,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缓解C02及其他有害气体排放,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但有利于中国人民,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在世界发展与环境保护中,我们一贯采取积极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

  

  4.2环境影响评价

  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包括三峡库区、中下游河段及河口区;评价系统分为环境因子、环境组成、环境子系统及环境总体等四个层次。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因素众多,且相互影响、利弊交织,其中许多环境因素目前还难以作出定量分析。

多数不利影响在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改善措施后可以得到减免。

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如下:

  4.2.1工程兴建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游

  三峡水库可以有效地减免洪水灾害对中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的双重破坏,对人民生命财产及生产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保护与改善作用.并可减免洪灾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威胁。

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缓洞庭湖淤积,延长湖泊寿命,改善中下游枯水期水质及通航条件。

  

(1)水库建成后有利于上游航运及渔业养殖。

  

(2)水电是清洁能源,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847亿kW?

h,每年可替代原煤5000万t,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减缓温室效应及酸雨危害,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4.2.2工程兴建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根据不利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可分为如下几类。

  

(1)不可逆转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将淹没耕地27820hm2、动迁人口113万,会加剧库区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部分文物古迹和三峡自然景观将被淹没。

  

(2)影响较大,采取措施可减轻的影响:

移民安置和城镇迁建过程中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水库可能引起少数大型滑坡的复活;对中华鲟、白暨豚等珍稀物种资源的影响;库区泥沙淤积和坝下河道冲刷;工程施工过程的环境问题等。

  (3)影响较小,采取措施可减小或避免的影响:

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对水质和水温的影响;对区域自然生态一一社会经济系统的长远影响;对河口和近海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等。

  4.2.3工程兴建对生态与环境影响比较敏感的制约因素是移民环境容量

  必须贯彻执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努力扩大移民环境容量,适量移民外迁安置,并在移民迁建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工程的环境效益是大的,对不利影响采取对策和措施可以减免,生态与环境问题不影响工程建设决策。

  

  4.3移民安置措施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

”三峡工程移民共113万人,是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一直受到中央、省市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及全国各地的支持,采取政府行为,执行开发性移民政策、就地后靠或异地迁移,妥善安置移民。

  在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900.9亿元中(按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列有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经费400亿元,占总投资的44.4%,按移民及淹没比例,切块划拨两省市及各县市,在枢纽工程投资及水库移民经费中,均列有环保经费,随同切块经费,分年分项划拨。

作为专项经费,层层下拨,专款专用。

  三峡工程建设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保法规,库区20个县市都有移民迁建规划,其中列有专项环境保护规划;新建厂矿、企业、城镇及居民点等都有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环保法规规定,按各自业务部门及隶属关系报批,并层层负责监督执行。

  目前,施工区征地移民工作已全部完成,库区移民将随库水位逐步升高,分年有序进行。

截止2003年9月,三峡库区已搬迁安置移民72.4万人,占移民总人数113万人的64.07%。

2003年日月前135m高程以下移民已全部搬出,并同时做好清库工作,6月1日开始蓄水,7月第一批机组发电。

移民安置采取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自找门路安置相结合的方针,并对搬迁工矿企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库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4水质保护措施

  三峡库区污染源主要为工业、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径流和船舶流动污染源等,每年废水排放量达12亿t,大多未经处理直接人江,三峡水库建成后水体流速减缓,自然净化能力减弱,将造成局部江段污染.形成岸边污染带。

必须采取得力措施,逐步实现污染物由浓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工业污染由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城市污染由点源治理转向集中控制。

大力发展高质、高效的环保产业、对三峡库区及城镇环境进行全面控制、治理。

力求人库污水浓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使水库建成后,在水流速度减小的情况下,最多只影响排污口下游1000m范围内的局部水域水质,在排污口下游1000m处便可达到饮用水源水质标准。

  国务院已批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成立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10年内投资392.2亿元,切实做好库区水污染防治。

到2010年,库区将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50余座,沿江重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13座。

要求到2010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整体上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5物种保护措施

  4.5.1陆生植物

  根据库区和库周的陆生植物现状,对库区的陆生植物的物种保护可采取建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保护点和古大珍奇树种保护三类方法。

初步规划自然保护区有宜昌市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已建)、兴山县龙门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在建)和巫山县小三峡景观生态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点有万县荷叶铁线蕨自然保护点、秭归县疏花水柏枝自然保护点及宜昌市莲沱川明参自然保护点。

古大树种资源保护方面拟从库区5000株古大珍奇树中挑选出199株作为库区重点保护对象。

  4.5.2水生生物

  根据保护物种种族延续不因水库兴建而中断以及改善水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要求,拟划定四个自然保护区,一个半自然保护区和建立三个人工繁殖放流站,使区、站基本形成网络,通过为保护对象提供较好的自然生存环境,以保护物种生存繁衍;人工繁殖一定数量的苗种,向长江放流,以达到恢复补充种群数量的目的。

  在长江上游设长江鲟、胭脂鱼和白鲟人工繁殖放流站.在长江中游设珍稀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

自葛洲坝1981年截流建坝以来,已在坝下形成中华鲟产卵场自然繁殖,并着手进行保护。

  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及沙市长江水产研究所自1984年成功进行中华鲟人工繁殖以来。

每年向长江人工放流幼鲟,部分并作了标志,以利跟踪研究。

  

  4.6环境地质问题

  4.6.1水库诱发地震

  保护的主要目标是大坝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对大坝安全采取工程措施,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预测结果,按照《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设防。

从高估计水库最大可能地震强度为6级,影响到坝区烈度为VI度,大坝按Ⅶ度设防。

  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早在1959年即已建立三峡库坝区地震台网,对地震进行监测。

根据水库蓄水后发生诱发地震的规律,在蓄水初期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应加强监测和预报。

三峡总公司已在1997年9月委托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与长江委三峡勘测研究院对三峡工:

程诱发地震进行监测和预报,包括巴东以东一一大坝的库首区地震监测,作为建筑物安全监测的组成部分;巴东以西的库区及更大范围地震监测,作为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三峡工程围堰挡水及水库蓄水前后,要求对库区进行地震强化观测,确保三峡工程施工、水库运行及库区环境安全,社会安定。

  根据国家环保局2003年《监测公报》,2002年三峡库区及周缘地区共发生ML≥2.0级地震61次,其中ML≥3.0级地震4次;库首附近最大地震为ML3.7级,2002年本区地震活动属正常水平。

  

  4.6.2库岸稳定

  三峡水库库岸主要由坚硬和半坚硬岩石组成,松散堆积层仅零星分布。

稳定条件好的和比较好的岸段分别占干支流总库岸长度的90%和94%。

  根据对环境影响报告书影响结论的复核结果,崩塌、滑坡对工程安全及航运的影响较建库前大为改善。

主要防治目标是减免崩塌、滑坡和危岩体失稳对移民和居民点等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国务院已成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01年投入40亿元专项资金,两年内用于治理库区各种地质灾害;对于影响2003年139m蓄水位的各类地质灾害已全面进行整治。

  防治措施包括:

监测预报、避让和整治。

近年已对近坝库区链子崖、黄腊石、鸡扒子等处滑坡进行监测及整治加固,并在库区移民安置规划中,严格避让滑坡地带。

  

  4.7泥沙问题

  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方式运行,水库绝大邪分有效库容可以长期保留并发挥调节作用。

泥沙淤积不会对坝区和库区变动回水区的航道及港口产生大的不利影响,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