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期末复习精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2151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期末复习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际金融期末复习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际金融期末复习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际金融期末复习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际金融期末复习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期末复习精讲.docx

《国际金融期末复习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期末复习精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金融期末复习精讲.docx

国际金融期末复习精讲

国际金融期末复习

1.国际收支概念

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三点:

1.国际经济交易时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是改过的居民单位。

2.国际经济交易包括:

1)交换,即一个交易者向另一交易者提供经济价值并从对方获得与价值相等的回报

2)转移,即一个交易方向向另一个交易方提供经济价值但并未受到对应的、具有相等价值的回报

3)国际经济交易中,即包括有外汇收支的交易,也包括没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易货贸易、清算贸易、协定中的结账贸易)

3.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特定时期内存量的变化可能是由各种交易(流量)引起的。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

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将其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按现代会计的复式簿记法原理编制而成的统计报表。

复式簿记法:

借方以负号表示,记录一国对外负债的减少,对外资产的增加,主要反映一国对外的货币支出;

贷方以正号表示,记录一国对外负债的增加,对外资产的减少,主要反映一国来自国外的货币收入。

其记账法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综上所述,借方(-),引起本国从外国获得货币收入的交易,引起外汇供给的经济交易

贷方(+),引起本国对外国支出货币的交易,引起外汇需求的————)

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三大账户:

经常、资本金融、官方储备

1)经常账户: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账户,反映了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

包括四个子账户:

①货物贸易(有形贸易),(我国经常账户下的货物贸易存在巨大顺差)

②服务贸易(无形贸易),1.运输2.旅游3.其他各类服务——金融服务、专有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存在小额逆差)

③收入:

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两大交易——职工报酬、投资收入;

考点:

投资收入

④经常转移(无偿转移、单方面转移),1.各级政府的无偿转移2.私人的无偿转移

2)资本金融账户:

记录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资本流出和资本流入的账户。

直接投资,为了获得所投资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发言权。

证券投资,获得买进迈出的价格差额。

即对外国金融资产,如股票、中长期债券的买卖。

其他资本,短期工具(银行存款、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衍生金融工具(期货、期权、互换)等。

“统计误差”账户用以调整因统计资料不完整而发生的错误和遗漏。

无实质意义,可以作为热钱流入的一个指标。

经常、资本金融、统计误差账户相加之和=总差额

3)官方储备账户:

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在IMF的储备头寸

4.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与影响

采用复式簿记法则,是形式上的平衡。

经过会计处理,动用官方储备调节。

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实质性平衡,必须将国际经济交易分为2类;自主性、调节性交易。

1)自主性(事前交易),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旅游、侨民汇款、政府援助、私人捐款、购买外国证券、在外国直接投资等

2)调节性(事后交易),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差额而进行的经济交易。

(项目有为支付进口活力而减少在国外银行的存款或从国外借款、收到侨民汇后增加在国外银行的存款、央行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向外国政府、国际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的借款等)

经常、长期资本账户属于自主性;方储备账户属于调节性

短期资本难以定论。

 

不平衡的计算口径(表现):

1.贸易收支差额

指一国进出口的收入与支出差额。

2.经常账户差额

反映一国商品和服务进出口状况

四个方面:

贸易收支、服务收支、要素收益、单方面转移

我国始终巨额顺差

3.总差额(人们通常所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总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金融账户差额+统计误差

总差额与储备资产账户有密切关系。

总差额为+,储备资产增加。

反之,同理

不平衡的原因:

(简述题)四大原因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关系?

1)商业周期(经济波动)是指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的循环过程。

四阶段:

谷底、扩张、峰顶、衰退

经济衰退T:

(总需求、物价↓),→出口↑、进口↓→贸易收支乃至国际收支状况好转,甚至出现顺差

经济扩张T:

(总需求、物价↑),→出口↓、进口↑→国际收支恶化,甚至出现逆差

(总结:

商业周期阶段交替变动→国际收支不平衡被称为周期性不平衡)

2)货币供求,一国货币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最终会导致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传导过程:

一国货币供给>货币需求,或造成通货膨胀。

①通胀一方面引起商品价格上涨,削弱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出口减少

②通胀另一方面导致国内整个物价水平上涨,相比进口商品价格显得比较便宜,国内消费者将国内需求转向国际需求→进口增加

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收支趋于逆差

反之,同理。

(总结:

因果被货币供求不平衡引起的贸易收支乃至国际不平衡被称为货币性不平衡)

3)国民收入,一国经济增长促使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上升。

开放经济中,通常总需求↑,→进口↑,出口↓,→国际收支逆差

收入增加多大程度上促使国际收支逆差,取决于对外贸易依存度、边际进口倾向。

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边际进口倾向大的国家,会较大幅度增加进口,→国际收支大量逆差

(总结:

这种因国民收入增加而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被称为收入性不平衡。

4)经济结构,各国资源分布、要素禀赋、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不同,进而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①一般来讲,在国际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其贸易收支、国际收支大体上能保持平衡,甚至出现顺差。

反之,同理。

②当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是,如果一国不能及时调整其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归国会发生贸易收支逆差。

(总结:

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一国未能根据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及时调整其经济结构而英气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通常称为结构性不平衡)

不平衡的影响

1.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一.负面效应

①大量的"_____"引起外汇供不应求,促使本币对外贬值或汇率下跌,引起外汇市场的动荡。

②本币对外币贬值加剧国内通货膨胀。

1)本币对外币贬值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2)本币汇率下跌能够促进出口的扩大,但在国内总产量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出口扩大将增加国内总需求,导致物价上涨。

3)如果本币贬值能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则贸易收支出现好转,甚至发生顺差,从而导致外汇储备增加。

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货币供给量,从而促使了通货膨胀。

③本币对外大幅度贬值和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促使资本大量外逃,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

④该国不得不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而利率提高又会促使国内总需求下降,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2、正面效应

①本币汇率下跌→出口扩大,进口减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

②出口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就业增加,刺激经济增长

 

2.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1、正面效应

①“——”增强了偿还外债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

②“——”引发本币对外币升值

2、负面效应

①通常会引起外汇供过于求,造成本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②一旦出口大量减少,国内出口行业就会出现不景气,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下降,失业增加。

③货币当局为了保持本币汇率稳定,不得不在外汇市场大量购进外汇,导致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

一方面大量外汇储备存放国外银行只能取得较低利息收入,同时大量利用外资又要支付较高利息。

另一方面本国货币供给量的迅速增加,从而加剧国内通胀。

④为了控制国内通胀,该国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提高利率。

这会造成国内经济动荡,失业增加。

⑤一旦本币升值,外汇贬值,本国的外债负担增加,并且本国因外汇储备资产价值减少而遭受损失。

⑥还会加剧本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贸易逆差国之间的摩擦。

贸易逆差国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第二章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政策

1.直接控制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直接控制政策,指一国政府通过实施相关的法律、规章以及行政手段,限制和干预对外经济活动,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包括:

外汇限制与外贸限制。

外汇限制,指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轨迹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限制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价的一种制度。

主要有三种:

数量性外汇、成本性外汇、混合性外汇限制。

外贸限制,指一国政府通过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和鼓励出口等措施,以达到“奖出限入”的目的。

具体措施有:

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鼓励出口措施。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消和放松直接限制政策。

但是有些国家甚至发达国家仍然通过直接显示,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和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

效应分析(优、缺点)

优点:

1.简单易行,性对性强,效果明显,

2.不必动用宏观经济政策,因而不会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缺点:

1.不仅在政治上助长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而且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加剧贸易冲突,招致对方国家的报复。

2.在经济上造成市场扭曲,资源浪费和福利水平下降。

2.汇率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汇率政策,指一国货币当局通过本币汇率的变动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目的。

弹性分析法

(前提条件:

初期贸易收支不平衡、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

马歇尔、勒纳提出的。

弹性分析法认为,在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充分的条件下,一国货币贬值要达到改善贸易收支的目的,必须满足进口和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必须大于1。

当Dx+DM>1,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

当Dx+DM=1,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起作用

当Dx+DM<1,本币面值使贸易收支恶化

DX,需求弹性的绝对值,Dm,进口需求的绝对值

(弹性分析属于局部均衡分析,它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不考虑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事实上,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日益重要。

弹性分析也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

忽视了汇率变动的时间滞后效应。

J型效应图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从长期看一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本国贸易收支。

但是,在短期内可能产生J型曲线效应。

如图,①本币贬值初期,并没有引起出口数量的变动,因而本国出口值减少和进口值增加,从而扩大贸易收支逆差。

②当贬值一段时间后,出口数量开始逐渐增加,进口数量逐渐减少,贸易收支开始好转,直至贸易收支出现顺差。

J型曲线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时间滞后因素。

时间滞后因素包括消费者时间滞后和生产者时间滞后。

(消费者时间滞后是指汇率变动时消费者和进口商需要时间来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和进口数量,但生产者需要时间来调整生产,组织货源,扩大出口。

t0—t1,在本币贬值初期,进出口商品价格将随本币对外贬值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进出口商品数量却因供求黏性而暂时不变。

因此,进口本币价格上升导致进口值增加,而出口的外币价格下降导致出口值下降,其结果是贸易收支反而出现恶化。

t1—t2,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将逐渐影响进出口商品的数量。

本币贬值以外币计算的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引起国外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出口数量增加;

本币贬值以本币计算的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促进进口数量减少。

当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大于1时,本币贬值才会改善贸易收支。

t2后,对发达国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是,本币贬值对进出口贸易的滞后效应一般在一年以下,通常为6个月的时间即本币贬值6个月后才会是贸易收支出现好转。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税率

大量顺差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税率,↑政府支出)

货币政策,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减少货币供给

大量顺差时,扩张性货币政策(↓贴现率)

一、吸收分析法

1.Y=C+I+G+(X-M)

A=C+I+G,B=X-M

A=总吸收,B=贸易收支差额

Y=A+B

B=Y-A

国际收支逆差情况下,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

2.本币对外贬值可以使总收入和总吸收发生变化,从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