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3485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

《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

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2019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默写。

①___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沙》)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④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⑤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⑥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⑦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

⑧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细致捕捉动物活动来展现初春生机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⑩《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巧妙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⑪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

崔颢登楼远眺,把乡愁揉进浩渺的烟波,低叹:

“__________?

__________。

⑫杜甫的《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与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的意思相近。

二、名著阅读

2.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①“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

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神惊…….

——《水浒传》

这首《临江仙》赞美的是梁山好汉_____________,他的足智多谋不仅体现在智取生辰纲,还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智取文安县等。

②“婚礼不能继续举行,我宣布这个婚烟有不可超越的障碍存在!

牧师抬起头来看看说话的人,哑口无言地站着。

罗切斯特先生微微动了一下,仿佛他脚下发生了地震似的……

——(简·爱)

这是罗切斯特和简·爱在教堂举行婚时出现的一场风波。

从国外赶回英国阻止这场婚礼举行的人是___________,选段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指的是_________。

三、字词书写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cuǐ璨的明珠。

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

她如决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如千年的佳酿,蕴藏醉人的芳香。

徜徉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cuǐ(______)璨心弦(______)徜(______)徉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4.2019年的新年伊始,某校九年级

(1)班围绕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开展以“走近对联,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根据下面的调查表,请你用一句简洁的话表述所读到的信息(不得出现数字)。

年龄段

12-25岁(100人)

30-45岁(100人)

45岁以上100人

喜爱对联的人数比

18%

40%

65%

感恩父母的人数比

20%

45%

70%

(2)活动中有一个“拟对联·谢师恩”的环节,己经有同学拟好了上联,诸你填写出下联。

上联:

三尺讲台育桃李下联:

(3)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的发言片段,请你完成下面的要求。

学生A说:

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成人;

学生B说;感恩同学,带给我们快乐,传给我们温暖;

学生C说:

感恩挫折,,。

班长总结说:

“只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人生充满信心,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感激。

①根据语境要求,在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应该把“”改为“”。

(4)班委会准备邀请曾被市政府授予“感恩孝户”荣评称号的张强师傅来作专题报告,下面是某同学以班委会的名义拟写的邀请函,其中有四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张强叔叔:

您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大家,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于9月10日上午来我校报告厅参加“感恩面对面”活动。

请务必准时到达。

2019年元月10日

(1)班班委会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列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鱼我所欲也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

(4)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

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含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8.请从“钟”字入手,对(甲)诗中“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9.(乙)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包含怎样的哲理?

它与(甲)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出阅读的“舒适圈”

①阅读是件令人享受的事情,但却不能一直抱着享受的态度去做这件事情,因为人总要踮起脚尖来,才能不断突破自身能力的天花板。

②很多人在谈论一本书的时候,总爱用“好看”与否来衡量,对于那些以故事和情节取胜的作品而言,个人喜好固然是一条标准,但更多的书不能用读者的舒适与否来评判。

如果仅仅将阅读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眼界和水平势必被自己的经验和偏见所囚禁。

③就我的阅读而言,也经历了一个“走出舒适圈”的阶段。

大学期间,作为一名刚开始学习国际关系的学生,我的阅读偏好是现实主义相关的著作,并以此界定“好看”和“不好看”。

慢慢地,我发现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国际社会现象,于是,我开始努力克服自己“不舒服”的阅读感受,去完整阅读更多的其他领域的经典著作。

慢慢地,我的思想变得更开阔,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深入,收获越来越多。

尝到甜头之后,我开始努力地走出一个又一个阅读的“舒适圈”,去获取更多新的、不同的知识。

④工作之后,职责需求推动着我更努力去吸收新的知识,以适应新的环境,承担更重要的任务、这又是一轮克服不舒适感的战斗。

既要学习岗位上的一些新知识,又要巴工作经验结合到理论中去重新学习,从初期的不适到逐步接受,再进展到学有所得,最后变成能享受这种学习。

其实,在阅读中学习新理论、吸收新知识,都有一个形成舒适圈再打破舒适圈的过程,之后形成更大的舒适圈。

随着圈子的扩大,脑中的内容越来越饱满,知识越来越丰富,能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⑤现实中,也有部分人不愿逃离自身的阅读舒适圈,不愿意看外面的世界,有的人自我定位就是“拿个铁饭碗、悠闲过日子”,不愿意在闲暇时间看一些需要“费脑”的书。

这些现象皆源自于人们懒于变、安于现状害怕困难的本性。

如果永远躲在舒适圈内,就好像每天走同一条路去上班,走起来熟悉且舒适,甚至闭着眼都能走到,可一旦老路被封,便没有新路可走。

走出阅读的舒适圈,才能看到不寻常的景色,并找到到达目的地的新路线。

⑥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专业知识交融的现象,我们如果一味理头于自己的阅读舒适圈,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知识面窄、看问题片面、解决问题不得力的情况。

要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需要我们克服惰性、解放思想,通过更具“挑战性”的学习,疏解“本领恐慌”。

⑦其实,阅读就是在舒适圈和走出舒适圈中来回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舒适,但是不该一直选择舒适。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1.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结合具休内容分析。

12.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13.根据第⑤段画线句子,以“有的人”开头,为本段补充一个类似论据。

14.不仅阅读需要走出“舒适圈”,其实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圈”。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阅读后的启迪。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共18分)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

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

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

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

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

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

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

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

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

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

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

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

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

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

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

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

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

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

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

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

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

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

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

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

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

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

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母亲开始独自生活。

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

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

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

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

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

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

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

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

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

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

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

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

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选文有删改)

15.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4分)

16.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共6分,每小题3分)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3分)

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

(3分)

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任却被时光洗老

17.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

(4分)

18.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4分)

八、作文

19.时间是领语最好的容器。

总要到了某个时刻,一些人才会悦纳珍视,一些情感才得以发觉珍惜,一些体验才能够真切获得,一些疑惑才可以清楚解答……

请以“如今,才知道”为题,叙写自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

(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

(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①巴山楚水凄凉地②一曲新词酒一杯③青鸟殷勤为探看④风正一帆悬⑤长风破浪会有时⑥便引诗情到碧霄⑦温故而知新⑧但愿人长久⑨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⑪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⑫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解析】

【详解】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霄”“莺”“暮”等字词的书写。

2.①吴用使时迁盗甲巧用双掌连环计赚金铃吊挂智赚玉麒麟智取大名府布四斗五方旗等②梅森罗切斯特已有妻子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

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

①作者:

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

②作品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

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

本题要注意小说人物与其身上发生的事件对号入座,不能张冠李戴。

(1)此题具体考查的是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

《临江仙》赞美的是梁山好汉吴用;跟吴用相关的情节有智赚玉麒麟、智取大名府、布四斗五方旗等。

(2)此题具体考查的是与《简·爱》有关的文学常识。

从国外赶回英国阻止这场婚礼举行的人是梅森;而选段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指的是罗切斯特已有妻子这件事。

3.

(1)璀xiáncháng

(2)决美绝美

【解析】

【详解】

(1)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如“璀”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本题还可根据句意推断词语的字形。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如“徜徉”:

徘徊,盘旋往返;犹彷徨,心神不宁貌。

读“chángyáng”。

注意据义定音。

(2)字形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如“绝美”:

极其美丽。

绝:

极,极端的。

注意据义定形。

4.

(1)喜爱对联人数和感恩父母的人数占总比例由年龄增加而增加。

(2)示例:

“两袖清风铸师魂”;“一腔热血显精神”;“一生心血哺新人”;“一片丹心付杏坛”。

(3)①示例:

给予我们勇气,促使我们进取。

②只要只有(4)①“尊敬的张叔叔”顶格写。

②把“请务必准时到达”改为“敬请光临”。

(“敬请指导”“请您光临”等亦可)③落款中的单位在上,时间在下。

④应写明活动具体地点。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

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找到“年龄段”和“人数比”项目,通过比较可分析出喜爱对联人数和感恩父母的人数占总比例由年龄增加而增加的结论。

(2)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第四,切忌合掌。

“三尺讲台育桃李”,“三尺”是数量词,“三尺讲台”是偏正结构,“育桃李”是动宾结构。

所拟下文必须符合上述结构。

在内容上还要与上联相契合。

(3)仿句,要求有三。

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抓住前例句“带给我们快乐,传给我们温暖”。

为两个动宾结构的句子。

内容要与前几句相谐。

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画线句子主要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应该把“只要”改成“只有”,构成“只有……才”句式。

(4)修改邀请函的内容和格式。

内容:

“请务必准时到达”表达不得体;活动的具体地点没说清楚。

格式:

称呼“尊敬的张叔叔”顶格写;落款中的单位在上,时间在下。

5.

(1)想要的

(2)祸患,灾难(3)通“向”,从前(4)天性,天良

6.

(1)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天性,人人都有。

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对于优厚的俸禄(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7.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是“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糊义气和本文的“义”不同。

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很多,如:

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苏武牧羊,不改初心;岳飞抗金,精忠报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教济粮。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词义的掌握情况,平时要牢记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基于课本的文言文考查,一般难度都不太大。

如“乡”:

通“向”,从前。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患”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祸患,灾难”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句子整体句意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句子原文的整体意思,并对重点实词、虚词有准确的把握。

翻译时,这些重点词义必须体现准确,整体句意可以意译。

注意以下词语的理解,如“独”:

仅。

“是”:

这。

“耳”:

罢了。

“万钟”:

优厚的俸禄。

“加”:

益处。

7.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

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义”的含义(如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等),然后能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并简单叙述其事迹作答即可。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8.“钟”是聚集的意思。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思,写出大自然对泰山的情有独钟,描绘出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秦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9.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

8.本题考查赏析能力,动词“钟”字用得非常好,要分析出好在哪里。

一个“钟”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表现了诗人对秦山的喜爱和赞美。

答此题要抓三点:

修辞、内容、情感。

9.本题考查赏析能力。

古诗有的以情取胜,有的以理取胜,扣住要点来赏析。

《登飞来峰》后两句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望岳》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10.我们要走出阅读的“舒适圈”。

11.举例论证或对比论证,用自己学习“走出舒适圈”的阅读事例前后对比,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努力跳出阅读舒适圈的必要性。

12.首先开篇提出不能一直抱着享受的态度去阅读,指出一部分人在阅读时贪图享受带来的局限;然后结合自己学习和工作谈阅读体验,与部分人不肯跳出阅读的舒适圈进行对比;最后得出我们要走出阅读的“舒适圈”的结论。

13.示例一:

有的人认为不需要学习目前还用不上的知识,有需要时再临时抱佛脚。

示例二:

有的人也想过走出舒适圈,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但常被晦涩难懂的理论给吓回“圈内”。

14.观点正确,结合实际。

【解析】

【分析】

10.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

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

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

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题目,难度不大。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

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1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举了大学期间的我的阅读例子,是举例论证,将过去的阅读与走出舒适圈的阅读进行对比,是对比论证。

然后具体分析,根据论证方法的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