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名人续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9657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仓名人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太仓名人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太仓名人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太仓名人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太仓名人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仓名人续记.docx

《太仓名人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仓名人续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仓名人续记.docx

太仓名人续记

太仓名人续记

文风醇厚人才辈出

太仓不但拥有世界非遗代表作“崑曲”;还拥有“古琴艺术”,娄东古琴坛主徐上瀛,还有宋尹文等名师,历史悠久,群英荟萃。

 

《太仓州志》人物卷关于杨維祯常主张彦才家的史载

《太仓州志》人物六卷二十二载:

张彦才善传神,杨维祯常主其家为诗画交……张彦才家直塘南沙郡,今太仓市沙溪乡直塘泥桥村。

又载:

“元太仓人宋尹文,字文璧。

海道千户祐子。

幼习文学,以荐为翰林检阅官。

学瑟于秋山徐氏得其传。

大徳间,能奏胡笳十八拍,得到鲁国长公主称善后归老报本寺,精六壬遁甲推测多奇中。

太仓先贤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三载:

“《西湖竹枝词》杨廉夫为倡,南北名士属和者,虞伯生而下,凡一百二十二人,吴郡士二十六人,而崑山在列者一十一人。

其间最有名,时称郭(翼)、陆(仁)、秦(玉)、袁(华),谓義仲、良贵、文仲、子英也。

陆本崑山太仓人,其称河南,盖姓原郡望耳。

秦则崇明人,居太仓,崇明时属扬州,故称淮海。

吕敬夫称东仓,即太仓。

漫录廉夫原叙如左,以见吾乡文事之盛,有自来矣。

又载:

“太仓在胜国时,崑山州治在焉,故多文学之士……”

王祖畲《太仓州志》人物卷关于陆仁、马麐、郭翼等史载

《菽园杂记》载:

“郭翼,字羲仲,吴之昆山人。

博文史,不为举子业,专资以为诗。

其诗精悍者,在李商隐间。

风流姿媚者,不在玉台下也。

”“陆仁,字良贵、河南人。

明经好古文,其诗学有祖法,清俊奇伟,如《佛郎国进天马颂》《水仙庙迎送神辞》《渡黄河望神京》诸篇,缙绅先生莫不称道之。

其翰墨法欧宿章草,皆洒然可观。

常熟翁同稣关于顾瑛“玉山草堂”太仓茜泾地的记载

《菽园杂记》载:

“顾瑛,字仲瑛,吴郡昆山人,吴中世家也。

喜读书,宪府试辟会稽教官,不就。

筑室号可斋,以诗酒自乐,才性高旷,尤善小李诗及今乐府。

海内文士乐与之交,推为片玉山人云。

”还载有他的次子顾晋、长子顾元臣等史。

王祖畲《太仓州志》薦举人物卷载太仓袁华、秦约、卢熊等史

《菽园杂记》载:

“袁华,字子瑛,吴郡昆山人。

博学有奇才,自幼以诗名搢绅间:

如三峰月寒木客啸,丹阳瑚深姑恶飞。

皆脍炙语也。

又如银杏树阴不受暑,蔷嶶花开犹早春。

可称才子矣。

《菽园杂记》载:

“秦约,字文仲,淮海人。

博学强记,不妄交。

隐居著书,尤好吟咏《古乐诗》如《精卫》《望夫石》律诗如《吴桓王》《岳鄂王》诸篇,的的可传者也。

王祖畲《太仓州志》人物卷关于袁华、秦约史载

王祖畲《太仓州志》藉文卷关于殷奎、陆仁、王履、马麐、吕诚、郭翼等撰文史

注玄尚白,吴地最著名四位称“崑山”者,都是太仓的先辈。

陆容《菽园杂记》,经如今“国学大师”已翻译成现代文。

此文为世人指点迷津,虽未提及“崑山腔”之事,但已搜集记下了杨维祯、郭翼、陆仁、秦玉、袁华、顾瑛等,涉及创“崑山腔”的关键人物。

他们都是元代“崑山州”(1314一1357)时,太仓著名的代表人物。

繁体大“崑”,简化成小“昆”。

俞建良《顾阿瑛事略》一书,便把太仓郭翼、马麐、吕诚、袁华、姚文奂,混淆成为“昆山人”。

明•陆容(1436-1497,字文量,号式斋,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人)的《菽园杂记》卷十三,清楚还原43年称“崑太仓”的历史真相。

太仓熊梦祥、文质、姚文奂、瞿智、盛彧、卢昭等,常与杨维祯、顾瑛、李孝光等交游酬唱,全国著名,众星灿烂,娄东就是中囯诗歌创作中心之一。

自1282年宋代始,因漕运、建仓而崛起成市,成为“一都之会,五方之聚”,崇文尚教,厚德载物,礼让风行,文学化洽,享誉中外。

太仓是“太古遗音处”;是王世贞撰《忆江南》的“歌起处”。

《朝野见闻纪略》亦云:

“太仓风俗纯厚,颇为当时所称。

城市经济发展,文化隆盛,带来戏曲与伎艺繁盛,这是元末明初,南曲在太仓演变发展成为“崑山腔”的主要社会原因。

元明时期雄城太仓,文坛艺苑,精英汇聚,灿若星辰。

人才辈出,名冠当时;鸿儒先贤,海内称盛。

苏州崑曲名家顾笃璜先生,一生都与园林和崑曲纠缠在一起,其撰写《崑剧史补论》(1987年10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载:

“戏曲史家历来根据明陆容《菽园杂记》中有一段关于戏曲的文字…….”

最近黄仕忠(1960年生,浙江诸暨人,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撰《(香囊记)作者影响》一文中也提到了陆容。

撰《菽园杂记》的陆容与撰《曲藻》的王世贞一样,都是崑坛举足轻重人物,应占一席之地,所以,及时将他补录入《中国崑曲史》。

陆容著书《菽园杂记》

陆容(1436一1494),明太仓人。

字文量,号式斋。

本姓徐。

诸生时为叶盛器识。

天顺二年(1458)中举人,成化二年(1466)成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改兵部,坐言事,出为浙江右参政。

所至有政绩。

性至孝,嗜书籍,筑菽园,读书著述其中,积书至万卷,皆手自雠校。

有文名,祝允明称其高多识。

工诗文,诗恬淡工致,文则以雅洁顺畅见长。

与太仓的张泰、陆釴并称“娄东三凤”。

所著《菽园杂记》,有“明朝记事第一”之誉。

《菽园杂记》,是明陆容所编撰的史料笔记,共十五卷。

是关于明代朝野掌故的史料笔记,多有可与正史相参证并补史文之阙者。

还收录了众多有关作者故里太仓的人和事、方言和风俗的记载和考辨,有关郑和下西洋、梁山伯和祝英台的记载故事,以及明代浙江的银课数量、盐运情况等。

安庆师范学院历史系吴道良评价《菽园杂记》历史价值:

明代作家陆容具有一定的史才、史识和史胆,其笔记作品《菽园杂记》,内容丰富且多真实,为我们具体而生动地记录了明代前中期的朝野故实和社会风貌,提出了不少自已独到的史学见解,该书不仅具有参证史记、纠史之误、补史之阙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价值。

《菽园杂记》收录“史料笔记”,充实元明时期太仓的真人真事:

除了创“崑山腔”薦举诗人,还载太仓布衣出身沈玙与孔子五十三代后人孔渊南渡至太仓,为传播娄东文化作贡献的不平凡事迹等。

王祖畲《太仓州志》人物卷关于陆容的史载

时“奉训大夫”陆釴撰、“兵部郎中”陆容书篆郭梁将军的墓志铭

“娄东三凤”的陆容与陆釴挚友,同是太仓卫郭梁将军的好友。

从墓志铭中可见证,太仓卫郭梁将军为唱“崑山腔”杰出代表,因热衷于唱“崑山腔”,连落职也不屑一顾,仰视云霄,耸立山壑。

义务反顾积极参加雅集唱曲活动,帮助别人,理解音韵之学问等,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及做到的事情。

太仓卫将士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各种南曲、北曲的唱腔都通过军人,终日征歌选优,交流演唱,相互切磋,和谐融合。

军队积极涌跃唱和,带动太仓州民每年四五月间,要在四通八达的街道上设立高台,集优人扮演台戏,狂欢终日。

至于官府、富民之家的饮宴集会,更离不开演戏和歌舞表演。

当时的太仓,乡曲叠为雅会,以觞酌自娱,善于新声,填辞度曲,流丽遷妙……才能孕育出后来的崑曲。

太仓卫是唱“崑山腔”高手云集地,才涌现出与魏良辅一起改革“崑山腔”的百户过云适、唱北曲的张野塘等一群歌唱家,协助魏良辅十年潜心革新,创制出崑曲“水磨腔”,举世瞩目,福泽后代。

著名崑曲大家张允和(1909年-2002年,安徽合肥人,长于苏州。

历史学家、崑曲家),委托苏州挚友吴蟠门,撰《崑曲娘家一太仓卫》中载:

“昆山之东的太仓卫,驻有重兵,又是著名商港、造船中心。

军人军务之余下棋歌唱,自然成了各种地方戏曲汇集所在。

佐证了当时太仓卫,是交流各种唱腔的好地方,被誉“崑曲娘家”。

《太仓历史人物辞典》载:

陆釴(1439-1489),明太仓人,字鼎仪,号静逸……潜心读书,工诗,天顺三年举人,八年(1464)成进士第二,授翰林院编修、预修《英宗实录》书成,迁修撰、谕徳,侍孝宗东宫。

弘治元年(1488)进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充经筵日讲官……诗调高古,清劲可爱……”

《(香囊记)作者影响》一文载: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10云,“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

其扮演传奇,无一事无妇人,无一事不哭,令人闻之,易生凄惨;此盖南宋亡国之音也……士大夫有志于正家者、宜峻拒而痛绝之:

陆容出生晚丘濬15年,犹视南戏为“南宋亡国之音”,不屑一顾……

陆容出生于太仓,熟悉了解娄东流传的多种唱腔。

出任南京吏部主事后,便了解江南诸多戏曲;出任“浙江右参政”,更了解浙江一带南曲及南戏。

又与祝允明等高士友善,视野宽广,思路敏捷,结交众多唱曲朋友。

所以,他的见解,居高临下,比较正确。

陆容著名的一首庄重又恢谐、富有情致的竹子歌《挽夫》诗云:

“绿柳堤前雁骛行,挽舟终日送官忙。

舟中若载清官去,尽受辛苦也不妨。

”从中窥视出他是一位正直善良,公正廉洁的清资官。

因此,引用陆容《菽园杂记》中相关的资料辨析,便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菽园杂记》记有不少对戏曲方面的评价;如《切韵指南》等音韵的书籍,予以详细记载并引用,供后人借鉴学习,可增长不少知识。

 

王祖畲《太仓州志》藉文卷载陆容《菽园杂记》史

王祖畲《太仓州志》卷一原修卷载:

明宏治十年都御史朱瑄、御史刘廷瓒,采乡人“浙江布政司右参政陆容”议疏建太仓州,领崇明县隶苏州府。

从中证实陆容是位“才高八斗、一言九鼎”的巨魁。

陆容才华横溢,求真务实,德才兼备,用自己毕生心血,为后人谱写了一部灿烂辉煌巨作,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后人受益无穷。

 

沈乘麐撰《韵学骊珠》

太仓人沈乘麐(约1714一1795),字苑宾,太仓浏河人,武生,隐居教授,工音韵之学,著名的音韵学家。

精研曲韵,治学严谨,历时五十年,以《中州全韵》为底本,又参以其他资料,七易其稿,辑成《韵学骊珠》上下两卷,是二百多年来崑剧界唱念字音的圭臬。

中华书局版清•沈乘麐《韵学骊珠》及王祖畲《太仓州志》载沈乘麐撰《韵学骊珠》史

《千忠录》剧王吉武考

崑剧《千忠录》(又名千钟禄、千忠戮),我国戏曲史上一部著名剧作,该剧写的是明初建文帝与朱棣宫斗的惨烈历史过程。

《奏朝》、《草诏》、《搜山》、《打车》等出。

长期盛演舞台。

其中《惨睹》中“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一曲,与洪升《长生殿•弹词》中“不提防余年值乱离”一曲,同为广为流传、传唱不衰的名曲,由此遂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即家喻户晓。

长期以来,该剧作者有三说:

李玉、徐子超,以及清代康熙年间太仓诗人王吉武。

认为《千忠录》是李玉所作,较早见于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否定《千忠禄》是李玉作品,认为《千忠录》的作者是徐子超,这是周妙中的说法。

曾参与发表过《昆剧发展史》的江苏教育学院刘致中副教授,2016年7月9日在《新浪博客》上刊载了他的“《千忠录》作者考”一文。

考证了中国戏曲史上著名剧作,崑剧《千忠录》的作者,不是李玉,亦不是徐子超,而是清代康熙年间太仓诗人王吉武。

《太仓历史人物辞典》载:

王吉武(1645一1725),清太仓茜泾人,迁居太仓。

字宪尹,号冰庵。

王发祥次子。

慧悟夙成,学有根砥。

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十五年(1676)成进士,除中书舍人,左迁国子博士,二十四年(1685)擢工部主事,升员外郎。

寻以户部郎中出守绍兴。

为政简静。

忤大吏归,副都御史李涛以实学荐,不出。

工诗,兴至出游,所过山川、人物尽入诗囊、篇什美富而语必雅醇,气格闳肆而功归陶炼。

名与唐孙华埒,时四方称娄东诗者必言唐王。

雍正三年(1725)卒,年八十一。

有《冰庵诗钞》等。

《千忠禄》作者是王吉武(冰庵),对太仓拥有“娄东三凤”、“娄东十子”“诗地”人来说,一点也不觉惊奇,那是情理之中。

太仓诗人顾陈垿所云:

“太仓诗人甲吴会。

元延祐初,城太仓,为崑山治……铁崖(杨维祯)、玉山(顾瑛)狎主东南坛坫。

娄江之湄,冠盖斯集。

诗人若王履、殷奎、袁华、秦约、郭翼、马麐、偶桓、史瑾之徒,不下百辈。

系崑山者,皆娄产也……吴祭酒梅村,国朝诗人之首也,海内仰宗匠焉。

嗣是以还,霞蒸渊映,百年之中,名家辈出。

诵诗论世,推厥领袖,皆曰唐王,唐王云。

“辄推唐王,嘲弄风月,排比声律,东江恒自不如冰庵也。

”唐是唐孙华,别号东江;冰庵即是王吉武。

在太仓沙溪乐荫园中,有《故检察主奉成忠赵公赤铭》石碑,是宋太祖八世孙赵伯旺的墓志铭,刻于南宋宝祐四年(1256)。

《太仓市地名志》载:

今日璜泾镇,旧称“赵市”“僻近海滨,墟落阔远,卒有缓急,何所取办。

”是承侍郎赵君仲晖(即赵璧),世居其地。

有明李杰撰刻《赵市碑文》为证,这是宋室南渡的代表,实证太仓港地,交通方便,还可通往海外。

2011年3月26日,太仓游记《同觉寺,参禅礼佛中寻找建文帝的踪迹》一文,叙说了明建文帝朱允炆与太仓之缘。

著名作家凌鼎年撰《太仓史话》载: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宣扬国威说;有开拓海外贸易说;有寻番药、奇香说;也有明成祖朱棣让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寻找亡命海外的建文帝朱允炆。

相传建文帝朱允炆逃出宫中后,镇抚杨应能、监察御使叶希贤与翰林编修程济弃官相随,一齐出逃,先至吴江,再到太仓双凤。

程济乔装道士,其余三人均剃度为僧。

得到双凤乡人顾义庵、顾朴庵两兄弟帮助,安排道观普福宫暂住。

朱允炆不敢久留,在刘家港雇海船一艘,从海上远走高飞。

临走时载下一棵银杏,以资纪念。

程济因病不能同行,募款在双凤镇盐铁塘上建了一座单孔雄伟的上冈石拱桥,桥北书:

“乘槎客至思灵凤,提经人来访影文”;桥南书: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

”暗寓对建文、永乐两帝的褒贬。

留有浙江桐乡陆钧川《上冈高眺》诗:

“盐铁迢迢一巨塘,顾门泾外步山梁。

遥瞻旭日升沧海,仰睹红云捧玉皇。

南北风帆看不尽,东西市里望何长。

娄江多少通津处,哪有崇高似上冈。

另一传说,明永乐三年(1405),郑和下西洋前,曾到双凤普福宫进香朝拜。

老道明知故问:

“公公奉旨出使西洋,为何不走长江,而从刘家港出海?

”郑和笑着说:

“乘槎客至思灵凤,提经人来访影文。

”“影文”为“允炆”之谐音,郑和暗示来双凤要找朱允炆的。

程济听了连夜外出云游,避而不见。

双凤百姓有感于他的忠义,特在普福寺西建“程济寺”。

太仓状元毕沅(1730年-1797年),字纕蘅,亦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

今江苏太仓人。

敬书“照胆台”匾额悬挂,以表敬仰。

1983年10月出版的《太仓地方小掌故》(续集)也收记此内容。

这故事有鼻子有眼,作为太仓先贤王吉武,应对此事多有考证,定会驾轻就熟,写成一传奇之作。

明苏州申时行与太仓王锡爵是朝廷亲密同聊又是亲家,来往甚多,双方曾各自著剧《双金锭》《玉蜻蜓》揭短互掐。

申时行家乐班的著名戏剧家李玉撰著崑剧《一捧雪》,写严世蕃倚仗其父严嵩之势,把持朝政,卖官鬻爵,为夺取一只玉杯,害得莫怀古家破人亡……

此事发生在太仓,剧中莫怀古暗指太仓王世贞父亲、官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王忬。

以争夺一只玉杯(实为名画《清明上河图》)而与严家结仇被杀。

有史籍载道,清代创“娄东诗派”代表人物吴梅村的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各一卷和传奇《秣陵春》上下两卷。

完稿后命小鬟歌演,还赋《金人捧露盘》诗:

“记当年,曾奉旧霓裳。

叹茂陵遗事凄凉,酒旗戏鼓,买花簪帽一春狂。

绿杨池馆逢高会,身在他乡。

喜新词,初填就,无限恨,断人肠。

为知音仔细思量,偷声减字,画堂高烛弄丝簧。

夜深风月催檀板,顾曲周郎。

吴梅村把《秣陵春》副本寄如皋友冒襄(辟疆),恳求冒家戏班演出。

冒襄对《秣陵春》大为赞赏,命紫云、杨枝声出演,声色并绝。

留下韩慕庐一首挽冒襄诗:

“《秣陵》一曲即霓裳,词客襄迟合断肠。

最恨飞笺传燕子,更怜渗鼓入渔阳。

由此看来,《千忠录》的作者王吉武、李玉,是否如同吴梅村与冒襄写、演传奇《秣陵春》有相似的关系?

太仓剧作家王抃(1628一1692,字怿民、别号巢松,是首演《牡丹亭》的王锡爵重孙,著名剧家王衡孙子,“娄东十子”之一)。

王衡撰《杜祁公藏身真傀儡》《王摩诘拍碎郁轮袍》《没奈何哭倒长安街》《再生缘》《裴湛和合》五本。

时人誉为“学富才高,名驰海内。

其孙王抃撰写《玉阶怨》《戴花刘》《舜华庄》《筹边楼》《鹫峰缘》等剧。

时人誉称“所著乐府,不让元人。

王抃与王衡,不相上下,有王抃诗《诵侯弟斋观剧》为证:

“华灯急管到参橫,斗伎当场四座惊。

恨值欢娱非少壮,

幸逢康阜在升平。

花飞舞袖逢良会,月上歌楼助胜情。

肠断高堂人不见,阶前戏彩待他生。

王衡重孙王曦,也工词曲,通律吕,每酒酣耳熟,抗声为歌、或以长笛曲箫谱之,曾著《东海记》剧本,王氏家属的影响深远。

特别是崑剧《牡丹亭》曲尽其妙,是王锡爵女儿王焘贞作曲成为经典。

数代人一直坚持了80多年,对汤显祖成名及崑剧贡献巨大,成为传奇。

 

影刻本荆石山民《红楼梦散套》书名及自提词

吴镐(字荆石,号荆石山民。

清代戏曲作家,江苏太仓人)。

其父亲吴坤贵为武官,然他却独喜文学戏曲,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撰有崑剧《红楼梦散套》十六折(太仓曲家黄兆魁谱曲),曲凄惋动人,有益于《红楼梦》研究。

大受太仓著名诗人彭兆荪赏识;又获得蒋瑞藻认为“言之有味。

”当代崑曲家吴梅称“脍炙人口”,“这样精彩,简直可以和汤显祖媲美。

还有太仓加入同盟会第一人俞锷,(1886-1936,江苏太仓人,世居城厢镇南牌楼街西。

原名侧,字剑华、一粟,笔名侧人、建华、老剑、懒残),参加南社第一次虎丘雅集,撰写《翩鸿记传奇》十折:

钗叙、酒楼、社哄、谒秋、告陵、闺思、徵梦、劝装、写笺、投荒。

分期刋载上海《七襄月刋》,藏上海徐家汇藏书楼。

……

由此可见,元明清时期,尤其是太仓建州以来,涌现出如此众多的剧作家,诗人,崑剧《千忠录》出自“诗王”的太仓王吉武,便不作为奇了,俯拾即是。

三弦高人娄东沈君

三弦是古老的弹弦乐器,是元曲之主要伴奏乐器,其音质低音部浑厚,中音区明亮,高音区坚脆。

扫音雄壮激昂,滑音婉转灵活。

又有『三弦当板压』的口诀。

三弦在民间伴随曲艺音乐之流传,已有极深厚的演奏技巧基础。

明张采《太仓州志》载:

“弦子、提琴,州著歌吹。

故二器精工。

”及张野塘改三弦,杨六创提琴等“太仓师法”,记载江南丝竹历史。

太仓新塘镇人,残疾艺人沈易书,呱呱堕地便双目失明。

十二岁,父毌送他去学算命,三年就学会了子丑寅卯、相生相尅、妻才子禄等,开始走街串巷,藉以糊囗度日。

他秉性聪颖,爱好音乐,听到弦索之声,常伫立倾听。

后置办多种乐器,钻研苦练,无师自通。

丝竹管弦,样样在行。

每逢邑中迎神赛会,他总在戏名抬阁前的江南丝竹乐队中,起到指挥作用。

辛亥革命后,京剧流行于江浙一带,他逢场必到,从听觉里琢磨生、旦、净、丑各种唱腔。

不惜花钱,边学边哼,日久天长,各种唱腔都学到手。

在三弦上装一根比二胡长的拉弓,左手轻按弦线,上下移动,右手轻重疾徐地拉着,用弓拉三弦模仿唱腔,发出如须生谭鑫培的《空城计》;青衣陈德霖的《三娘教子》,武生李吉瑞的《独木关》;坤角露兰春的《莲英惊梦》等,行腔使调,抑扬顿挫,宛如名演员在身旁清唱,名声传开,经人介绍进上海“新世界”,在南京路西藏路口的游艺场献技。

最精彩的称:

“南方拉戏”,每当他一上场,总是坐得满满,观众誉称“沈三弦”,名噪一时,轰动上海。

“新世界”老板见他才艺出众,卖座率高,还向帮会头子黄金荣打招呼,生怕有人砸场子,让他得以继续演出。

到了三十年代,电影,电台兴起,游艺场生意衰退,沈易书年事日增,悄然离沪。

这位盲目艺人,晚年穷困潦倒,在跑码头,闯江湖的艰难岁月中了却一生。

可堪称太仓的艺人“阿炳”,让人唏嘘不巳。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太仓灵蕴之地,人稠物穰,鸾翔凤集,文化底蕴丰富,人才竞相辈出,数度繁荣昌盛,誉满中华大地。

太仓娄东崑曲社兰花2021年3月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