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8921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㈠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能认、读、写小数)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变化:

根据课标的要求删去了用一位数除,商四位数;改变口算除法的编排;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变化:

改变⑴口算乘法的编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四年级上册;加强估算。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

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增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有意义的情境。

㈡空间与图形

1.测量。

第六单元:

面积。

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㈢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

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㈣解决问题

1.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实践活动。

 “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

 

二、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各单元介绍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二、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例1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

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需要注意的教学问题。

1.教材中为什么要安排这一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中规定,“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因此,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以下几点考虑。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内容。

因为有研究证明儿童只有在牢固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之后,才能够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的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

⑵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科书中设计了让学生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

2.“位置与方向”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好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这些方位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

而且由于地域的因素,有些学生在生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

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例如,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东方,再与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相联系:

明确后面是西,左手指向北,右手指向南,认识四个方向。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就让所有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基本空间方位知识(前、后、左、右)为基础,与新知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立了联系,获得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内容

1.本套教材整数除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个年段进行,具体编排如下表:

年  段

内   容

二年级下学期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三年级下学期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四年级上学期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编排结构如下表:

 

 

 

课题

内         容

口算除法

例1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用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例2

除法估算

基本的笔算除法

例1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

例2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能被整除)

例3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

除法估算

除法的验算

例4

用乘法验算除法

有关0的除法

例5

有关0的除法

例6

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

(1)(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三位数)

例7

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

(2)(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三位三数)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为的是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⑴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

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

因此,教学时,应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接着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的程序思考方法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的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程序、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空间。

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其次,让学生在小组(或与同桌)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后,提供说的范例。

让说得较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

通过有层次地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境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干问题。

但是,这些素材远不能满足广大城乡师生的需要。

因此,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科普知识等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

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有如下变化:

(1)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

(2)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教学结合起来。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笔算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

(3)适当补充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

如教学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60。

又如,教学除法的验算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

这样,通过从矛盾着的双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三单元统计

一、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本册“统计”中认识横式统计图,与认识竖式统计图在其他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使学生对竖式统计图与横式统计图比较观察,更容易理解。

2.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以前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上,而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很少提及。

实际上,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

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

 

第四单元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内容

1.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实践活动:

制作年历

教材在学生学习完“年、月、日”这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制作年历的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对年月日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本套教材乘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个学期进行,具体编排如下表:

学期

内   容

二年级上学期

表内乘法

三年级上学期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下学期

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上学期

三位数乘两位数

2.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第六单元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二、教学内容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

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三、教学中注意的地方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

“公顷”和“千米2”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

在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学生看一看1公顷的土地有多大,以便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形成明确的表象。

再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

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

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内容

1.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结构如下:

 

五、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

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

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是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如前所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

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

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运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减法(或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解应用题:

关注结构→分清条件问题(表格式)算式

解决问题:

关注情境→理解情节内容(图画式)算法

 

三、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空间,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并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

设计校园

一、教学内容

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设计校园”的实践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已学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爱家乡的良好情感。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例1)和等量代换(例2)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