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542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docx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docx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

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

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

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议论文语言特征:

严密       

记叙文语言特征:

生动、形象、准确

(七)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

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

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

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

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

提出问题2、本论:

分析问题3、结论:

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风格:

柔婉 豪放 灵秀 庄严绮丽 朴实繁复 凝练生动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

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

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

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

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

《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

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

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

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

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

如:

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

如:

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

(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

(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

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

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

本文(段)的论点是      ,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

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第三部分 作文复习训练提纲

 

第一讲  审题和立意

 

一、训练目的

 

凡文皆有题,命题作文必须切合题意。

因此,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谨慎立意。

这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第一件大事,容不得丝毫粗心大意。

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地理解题意,仔细分析题目的要求,要看到“标题”对文章既有限制的一面,又有不加限制的一面。

这两个方面考虑的周密、细致,就不至于出现思路阻塞和文不对题的现象。

这是审题的关键。

 

审题要点:

 

1、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

 

2、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

 

3、在把握标题重心的基础上,作细致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标题的含义。

 

此外,如果碰上“给文字材料作文”(含自拟文题的“话题作文”)之类的题型,则应仔细审视材料,反复研究命题的意图,不要想到一点就匆忙下笔。

 

再说立意。

立意,指的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过程,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材料、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

“立意”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先审题而后立意。

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立意也由它特殊讲究。

 

1、立意要深刻。

 

要对所写的事物作一点分析。

立意不是直觉的思维活动,不能单凭个人的意愿办事。

“立意”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

要挖掘出题目包含的深层含义,必须和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揭示出文章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立意深刻,才能发人深思;发人深省,才能给人教育。

 

2、立意要新颖。

 

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无论写什么,都要有点创新,表现的主题与众不同,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人云亦云”的文章是没有品味的文章,没有品位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3、立意要真实。

 

要在审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感悟最深的主题来写才最有表现力。

照抄别人的思想、因循守旧都不能写出好文章。

写文章是为了表情达意,“情”和“意”密不可分。

写作时自觉地把“情”和“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文章就会变得更加真实。

 

审题和立意很难一步到位,草率的态度决不可取;特别是在限定时间的考场作文中,用于审题和立意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更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漏,因此,在下笔的过程中如有所发现,就应当及时加以修正。

 

二、训练题目

 

1、我家附近  2、观          剧有感   3、我家的星期天4、秘密

 

三:

作文提示

 

1:

作文题目:

我家附近

 

提示:

本题只有空间限制、内容不限,可以自找话题,如本社区的居民生活概况、特有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等。

要有创意,如果将文章写成一幅风景画或风俗画,就要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时代的新鲜事。

新风貌,使读者觉得立意新,有余味可寻。

 

2:

作文题目:

观              剧有感

 

提示:

此题只限制写作内容,必须写观剧的感受。

但剧种不限,话剧、电视剧、地方戏剧等都可以写。

戏剧,不能看到什么就写什么,面面俱到,只能就剧中某个人物的个性或某一段情节的内容抒写感想,表达看法。

如果自由把握,也可以谈谈剧的意义或演员的表演艺术。

可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写,切忌叙事过多。

 

【例文】秘密

 

我有许多秘密,每个都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其中,我一直精心珍藏着我和妈妈的一个秘密。

 

去年暑假,六年级升学考试后,我参加了到北京去的夏今营。

我没考好,三科考完后我粗略估算一下,我最多只能得280分。

我在拿通知书之前就知道了分数,我只考了278分,我没对妈妈说,怕她伤心。

我是班上的尖子生,一直是妈妈的骄傲,而如今……我想让妈妈多高兴几天,哪怕一分钟也好。

 

准备就绪,我该启程去北京了,走的前一天晚上妈妈叫我和她一起睡,她对我说:

“你走后的第二天才拿通知书,你去放心玩,我帮你去拿通知书,我会打电话给你的,啊!

 

我转过身去,悄悄地流泪,我不敢想象妈妈拿通知书时的样子,因为我曾对她说我考得很好。

 

要启程了,公共汽车外面围着一群爸爸妈妈,他们远远地看着我们。

妈妈挤在人堆里,只是远远地看着我,可我仍然强烈地感觉到她对我有多少的不舍、多少的怜惜、多少的不放心。

想起妈妈平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想到自己不理想的成绩……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第二天,也就是拿通知书这天晚上,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妈妈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

我试探地问,我考得好吗?

过了一些时候,妈妈才回答:

“嗯,挺好的。

”此时我已泪流满面:

“妈,我在这边挺好的,你也别担心。

”“你放心玩儿,别去想分数,知道了吗?

”妈妈的声音分明有些哽咽。

我快哭出声了!

我放下了电话,妈妈呀妈妈,您为什么要对我隐瞒?

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实情?

妈妈呀!

 

在以后的六天内,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妈妈的良苦用心,母女俩共同苦心经营着这个迟早要被揭穿的秘密。

 

六天后,成都双流机场,我回来了。

一眼看到前来接我的妈妈,我的泪再次流了下来,我跑过去,妈妈抱住了我,谁也没说话。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过了一会儿,妈妈说:

“回家吧。

”我靠在妈妈的肩上,回忆着过去,畅想着将来。

将来,我也许不能做第二个刘亦婷,可我能够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做一个最好的女儿。

我会用行动去向他们证明: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评语】从审题来看,“秘密”只规定了文章的写作范围,不限定内容。

本文选择了母女之间的秘密。

妈妈为了让女儿在夏令营玩得开心,珍藏了女儿考得不好的秘密;女儿为了让妈妈能多高兴几天,也珍藏了这个秘密。

习作表现母女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亲情,立意上有创意,颇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第二讲:

选材与剪裁

 

经过审题、立意,明确了“任务”、确立了“主旨”和“方向”。

下一步应当考虑的就是“行动路线”——文章结构的问题了:

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写什么、不写什么”用作文的术语来说,就是选材与剪裁。

 

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剪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作中材料的取舍。

 

我们说,写记叙文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文章的主题思想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

这就要谈到材料了。

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和品位,只有平时注意从生活中、从书本中积累材料、作文时又能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主题,文章才能写得好。

 

一:

怎样选材和剪裁呢?

 

(一)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

 

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人民的勤务员》一文,记叙的是雷锋的事迹,六个平凡的小故事,都是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这些故事虽各有特点,却共同表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二)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

 

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

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

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

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

《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三)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腐呆板的。

 

要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

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那就未免太俗,没有新意。

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决不鹦鹉学舌;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

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

 

要选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材料,而不能选用空洞的、“有影无形”的材料。

比如:

要写一个人不辨是非,只讲哥们义气,选用朋友说他“够哥们”、“真讲义气”做材料,就比较空洞;而选用一件能反映他这个特点的具体的事件(如帮人打仗被拘留)就比较具体。

要记住:

具体的小事胜于空洞的大事。

 

那么,好的材料从哪里来?

来自生活,来自读书,来自观察,来自积累。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这不是我们辅导的主要问题,所以不做过多的讨论。

 

[例文]:

美好生活的剪影

 

随着清脆的“咔嚓”声,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场景被摄入镜头,多彩的生活场景被浓缩在方寸之间。

摄影,是我课余生活的爱好。

 

星期天,我提着相机漫步街头。

“闲庭信步”的老人、青春焕发的少女、天真活泼的儿童……构成一幅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我照些什么呢?

雄伟的建筑,鲜艳的花朵?

这些东西的确美好,但构思并不新颖。

 

啊!

有了,“咔嚓”一声脆响。

你猜我摄下了什么?

——手,新华书店科技书柜前,那一双又一双拿着书、抱着书、举着书的手。

纤细的、粗壮的、粉嫩的、被阳光晒成古铜色的……当这个情景出现在眼前时,我感觉到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

这些手仅仅是在拿着书吗?

不,它们是在摘取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

看到这无数双手,你就能自然联想到手的主人那一张张含着微笑的脸了,那是多么愉快的微笑!

 

“咔嚓”,又摄下了什么?

脚,图书馆前等待开门的许许多多双脚。

穿球鞋的、穿布鞋的、穿皮鞋的、穿凉鞋的,还有拄着手杖和双拐的……。

看着他们,我热血沸腾!

这不是在踌躇、在徘徊的脚,而是在奔跑、在攀登的脚,在人类前进的历史上留下了坚实印迹的脚。

多么令人振奋!

看到它们,你就能联想到它的主人那一张张含着谦逊的微笑的脸。

那微笑,也一定饱含奋进者令人陶醉的满足。

 

“咔嚓”,这次摄下的就是一张张笑脸了。

下班职工舒心的微笑,接待友人真诚的微笑,看到成果欣慰的微笑,父亲母亲亲密的微笑……。

拍下这一组照片,我也满意地笑了。

生活多么美好啊!

我的作品中,那含蓄的微笑,那开心的微笑,那粗犷的微笑,那羞涩的微笑。

时时激励着我:

我看到了一个广阔美丽的世界,它充满了对生活的爱,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你想看看这些精彩的镜头吗?

你的身边就有。

 

 

[评析]这是一篇中考作文。

考试的总题是“微笑”,考生可围绕总题目自拟标题。

此文以“美好生活的剪影”为题,展示了三幅剪影:

手——书店科技柜台前购书的各具特色的手;脚——图书馆前等待开门的人的形形色色的脚;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笑脸。

这三幅剪影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的选材能扣住题目中心,又能不落俗套,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语言生动、流畅、简洁,堪称佳文。

 

二:

思考和练习:

 

(一)阅读例文,该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选取了哪些材料?

 

(二)材料是为了表现中心的。

人们常常在记叙了有关的人或事之后在篇末点明主旨。

阅读下面一则短文,补写出老师的话来明确短文的主旨。

 

上生理课的第一天,老师就在黑板的左上角挂了一幅人体解剖图,那上面标有人体重要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

整整半个学期,那幅解剖图一直挂在那里,不过老师从来没有提起它。

 

生理卫生课举行测验。

同学们一进教室,就看见黑板擦得干干净净。

那幅画已经不见了。

黑板上写了一道试题:

“写出人体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没学过这个!

 

“这不是理由!

”老师说,“那些知识已经挂在黑板上好几个月了。

 

大家没办法,只好勉强地答了一些,有的同学甚至交了白卷。

 

这时,只见老师收起全班的试卷,非常严肃地说:

 

(三)阅读下面这篇作文,看看他有什么毛病?

 

 

我的初中生活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一晃我已在XXX中学度过了两个春秋。

记得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对小学的生活留恋万分,对初中生活又非常向往。

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没有那么多的语言和大家交流;没有小时候那么天真;没有那份对生活的向往。

也许是成熟的原因,也许是我的那颗心早已被应试教育所麻木,也许这是上天的安排。

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真的好烦、好痛……。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正如剧里唱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演的好坏就看你自己。

”有一天,我从一位同学那里得出了答案。

他对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