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总结》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3792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总结》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总结》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总结》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总结》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总结》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总结》doc.docx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总结》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总结》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总结》doc.docx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总结》doc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一、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5×3’=15’)

2.填空(30×1’=30’)

3.选择(20×1’=20’)

4.简答(2×10’=20’)

5.问答(1×15’=15’)

 

二、名词解释

1.stretchreflex【97】

牵张反射:

当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引而伸长时,它能够反射性的

收缩的反射活动。

2.facilitated diffusion【13】

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和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3.end-platepotential,EPP【45】

终板电位:

在终板膜上产生的瞬时去极化点位.

4.corticalevokedpotential/evokedcorticalpotential【124】

皮质诱发电位:

当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质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

5.principleoffinalcommonpath【92】

最后公路原则:

传出神经元接受不同来源的突触联系传来的影响,既有兴奋性的,又有抑制性的,因此神经元最后表现为兴奋还是抑制,以及其表现程度则取决于不同来源的冲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6.visualfield【145】

视野:

单眼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7.Electrocardiogram,ECG【219】

心电图:

通过放置在人体表面一定部位的敏感电极,可以连续记录到心脏电变化的波形图。

8.cardiaccycle【221】

心动周期: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

9.tidalvolume【267】

潮气量:

平和呼吸时,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量基本相等。

10.oxygendissociationcurve【273】

氧离曲线:

反应氧分压与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11.respiratoryquotient,RQ【290】

呼吸商: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CO2的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12.basalmetabolicrate,BMR【292】

基础代谢率:

在单位时间内,动物体内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的能量代谢水平。

13.absorption【304】

吸收:

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经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14.(glomerulotubular)filtrationrate【355】

肾小球滤过率:

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的原尿量。

15.glomerulotubularbalance【372】

球-管平衡:

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还是降低,近端小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的现象。

16.incompletetetanus【73】

不完全强直收缩:

在低频刺激下,两次刺激之间肌肉部分处于舒张状态,因此产生的肌张力曲线呈振荡波形。

17.bloodpressure【226】

血压:

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18.stressreaction【406】

应激反应:

当人体或动物受到一系列的应激刺激(环境温度剧烈变化、创伤、缺氧、手术和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时,机体立即增加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含量的适应性反应。

19.actionpotential【30】

动作电位:

细胞膜受到一个较强的刺激,细胞膜产生一个短暂的、快速的膜电位。

20.thresholdintensity【29】

阈强度: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各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生理学4个水平上的研究【2,1】

(1)细胞和分子水平

(2)组织和器官水平

(3)系统水平

(4)整体水平

 

2.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5,4,8-6】

(1)神经调节

①机制:

由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其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即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②特点:

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

①机制:

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的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输调节全身各处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其调节方式是激素.

②特点:

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

①机制:

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局部的细胞、组织、器官本身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②特点:

作用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部,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自稳态.

 

 

第二章 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

1.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12,11,22-2】

(1)单纯扩散(简单扩散):

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①主动运输:

A.原发性主动转运:

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

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

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②被动运输

A.经载体易化扩散:

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

B.经通道易化扩散:

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3)胞吞和胞吐:

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细胞间通讯和信号传导的类型【19,14,22-6】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①cAMP-PKA途径

 ②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

(2)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①酪氨酸激酶受体

 ②鸟甘酸环化酶受体

(3)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①化学门控通道

②电压门控通道

③机械门控通道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1.细胞膜动作电位【29,19,22-8】

(1)相关概念:

 ①阈强度: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②极 化: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现象。

③超极化:

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过程。

④去极化:

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过程。

(2)动作电位

①定义:

如果给细胞一个较强的刺激,细胞膜将产生一个短暂的、快速的膜电位的变化。

②特征:

A.“全或无”性质:

当刺激未达阈值时,动作电位不会出现,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动作电位便迅速产生,并达到最大值,其幅度和波形不随刺激的强度增强而增大。

B.动作电位能沿细胞膜向周围不衰减性传导,即幅度和波形保持不变。

C.双向性传导:

如果刺激神经纤维中段,产生的动作电位可从产生部位沿膜向两端传导。

D.具有不应期,峰电位不可融合叠加。

 

2.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性【39,158,187-1】

(1)生理完整性:

只有在结构和生理机能完整时,才有传导冲动的能力.

(2)双向传导:

刺激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纤维向两侧传导

(3)非递减性:

传导冲动时,动作电位电位幅度不会因距离增大而减小。

(4)绝缘性:

一条神经干有很多神经纤维,由于有髓鞘进行绝缘,使得在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冲动不会相互干扰.

(5)相对不疲劳性:

因为冲动传导所消耗的能量要比突触传递所消耗的能量少得多.

 

 

第四章 突触传递和突出活动的调节

1.突触后电位形成机制【49,162】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兴奋性突触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提高后膜对Na+、K+,尤其对Na+通透性,Na+内流导致膜去极化,提高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抑制性突触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提高突触后膜对Cl-、K+,尤其是Cl-的通透性,Cl-内流使膜电位发生超极化。

 

2.突触传递特征【54,164,188-6】

(1)单向传递:

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向传出神经元,而不能逆向传递

(2)突触延搁:

突触传递是以递质为中介,需要经过递质的释放、扩散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等过程,需要耗费时间.

(3)突触可塑性调节:

突触传递功能可发生较长时间的增强或减弱的特性

(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突触传递易受体内各种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1.骨骼肌收缩机制【67,149,155-3】

(1)肌丝滑行学说:

肌肉伸长或缩短均通过粗、细肌丝在肌小节内的相向滑动而发生,肌丝本身的长度或所含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变.

(2)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①粗、细肌丝结合:

②粗、细肌丝滑动:

③粗、细肌丝解离:

 

2.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形式【72,151】

(1)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表现长度变化而张力基本不变的收缩.如:

肢体自由屈伸.

(2)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产生张力的变化而长度几乎不变的收缩.

如:

用力握拳.

 

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的启动因子是Ca2+.【70】

 

 

第六章 神经系统

1.神经元的功能分类【87】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2)中间神经元(联合神经元)

(3)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91,168】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反射的过程【92,168】

(1)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将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向中枢

(3)神经中枢接受、分析、整合信息,并发生兴奋

(4)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效应器

(5)效应器活动发生改变,引起效应。

 

4.最后公路原则【92】

主要是指神经元的活动规律。

传出神经元接受不同来源的突触联系传来的影响,既有兴奋性的,又有抑制性的,因此神经元最后表现为兴奋还是抑制,以及其表现程度则取决于不同来源的冲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原则称为最后公路原则。

5.反射活动的协调【92】

(1)诱导

(2)最后公路原则

(3)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

(4)反馈

 

6.牵张反射【97,175】

(1)定义:

当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引而伸长时,它能够反射性的收缩,这种反射活动称牵张反射

(2)类型:

相位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

 

7.去大脑僵直【101,177】

    如果在中脑上丘和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动物立刻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

 

8.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的特点【103,179】

(1)交叉支配:

一侧皮层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两侧呈交叉支配关系.

但头面部均受双侧运动区支配;

(2)精确的功能定位:

刺激皮层的一定部位,引起一定肌肉的收缩,而且这种功能定位呈倒置支配关系.

(3)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4)不同动物皮层运动区的定位显著不同。

(5)刺激运动区不引起协调性肌肉收缩。

 

7、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112,181】

(1)紧张性作用:

切断心迷走神经心率加快,切断心交感神经,心率减慢;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神经,瞳孔散大,切断交感神经,瞳孔缩小;

(2)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拮抗作用:

在心脏:

迷走神经起抑制作用,交感神经起兴奋作用;在小肠平滑肌:

迷走神经增强其运动,交感神经抑制其活动;

(3)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协同作用,如刺激唾液腺的分泌。

 

8.皮质诱发电位【124,184】

当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质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

 

 

 

第七章 感觉器官

1.视野【145,】

指单眼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它可以度量静止眼的周边视网膜对光发应的区域大小。

 

2.视杆、视锥细胞的特点【144】

(1)视杆细胞主司暗视觉,数量多,只含一种视色素—视紫红质

(2)视锥细胞主司明视觉,数量少,含三种视色素。

 

3.行波学说【156】

(1)对纯正弦声波的反应基底膜的振动频率与纯音频率相同;

(2)基底膜的振动并不是以驻波形式振动,而是以一种行波的方式有窝底较窄的基底膜向窝顶端较宽部分移动,如低频声波以一种行波方式沿基底膜全长移动;

(3)有声波引起的基底膜最大振动部位是声波频率的函数,高频率声波振动只发生在基底膜起始部分,而低频率声波振动发生在基底膜更远的部分。

(4)当刺激声为高频时,行波产生的基底膜最大位移发生在耳蜗底端附近

(5)当刺激声为低频时,行波产生的基底膜最大位移发生在耳蜗顶端。

 

4.眼球光系统【138,173】

(1)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感光系统:

视网膜

 

 

第八章 血液

1.血液基本功能【179】

(1)运输功能:

运输各种营养物质、气体、代谢废物;

(2)防御功能:

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等起保护、防御作用.

(3)止血功能:

伤口在凝血因子作用下,可以止血.

(4)维持稳态:

具有多种缓冲物质,维持酸碱平衡.

 

2.血液凝固过程【190,32】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激活物的形成有内、外源性两种凝血途径,形成的激活物是由FXa和其他一些银子共同组成的复合物.

(2)凝血酶原激活物催化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

须Ca+参与.

(3)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

进而形成血凝块.

 

3.血型的特点【203】

血型

凝集原(红细胞表面)

凝集素(血浆中的血清)

A型

凝集原A

抗B凝集素

B型

凝集原B

抗A凝集素

AB型

凝集原A、凝集原B

O型

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4.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症【204】

主要发生在Rh-的母亲第二胎生产Rh+的后代

 

5.血细胞的瘤

 

 

 

6.A型红细胞与B型血清发生凝集反应,A型血清与B细胞不发生凝集,可判断血型为

 

 

第九章 血液循环

1.心肌的生理特性【213,46】

(1)自动节律性

(2)传导性

(3)兴奋性

(4)收缩性

 

2.心肌细胞有哪些类型【】

(1)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

(2)快反应 自律细胞:

浦肯野细胞

(3)慢反应 自律细胞:

窦房结细胞、房结区细胞、结希区细胞;

(4)慢反应非自律细胞:

结区细胞

 

3.心动周期【221,40】

心肌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

4.心音【222,41】

(1)心音:

用听诊器在胸壁的一定部位能听到有规律的随心动周期变化的声音.

(2)心音产生原因:

心室收缩、瓣膜启闭和血流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产生

(3)第一心音产生原因:

当心室内压超过心房内压引起房室瓣关闭时,血流突然停止造成了心室壁和房室瓣的弹性振动产生了低频高幅的第一心音。

(4)第二心音产生原因:

在心室收缩末期,心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由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弹性特点,关闭时引起了一个高频低幅的第二心音。

 

5.心肌细胞不会产生强制收缩,即是不随意肌

 

6.动脉血压【229,52】

(1)动脉血压:

动脉血管内血液对动脉管壁的压强.

(2)影响动脉血压因素

①每搏输出量:

搏出量增大,射入动脉中的血量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加大,使收缩压升高。

由于收缩压升高,血流速度就加快,如果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则大动脉内增多的血量仍可在心舒期流至外周,到舒张末期,大动脉内存留血量和搏出量增加之前相比,增加并不多,使舒张压升高不多,脉压稍有增大。

反之,当搏出量减少时,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搏出量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

②心率:

在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时,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在此期内流入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期限末主动脉内丰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

由于动脉血压升高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在心缩期内可有较多血液流至外周,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

反之,心率减慢,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

可见,单纯心率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

③外周阻力:

如果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

在心缩期,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压升高明显,脉压相应减小。

反之,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降低比收缩压降低明显,故脉压另大。

可见,在一般情况下,外周阻力主要影响到舒张压。

④动脉管壁的顺应性:

大动脉的弹性扩张,可以缓冲血压变化的幅度,使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当大动脉弹性降低时,其缓冲血压的作用减小,故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加大。

⑤循环血量:

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标点相适应,血管系统充盈较好,维持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当失血使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变化不大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导致动脉血压下降。

这一因素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

 

7.组织液【234,54】

(1)组织液生成:

血浆经毛细血管壁的滤过作用,进入组织间隙形成。

(2)影响因素有

①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时,有效滤过压升高,组织液生产增加.当静脉血回流受阻时,毛细血管血压会升高,组织液生产增加.

②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通透性大,组织液多,形成水肿.

③淋巴回流:

淋巴回流受阻时,组织液会积聚导致水肿.

 

8.血浆胶体渗透压形成的原因是:

白蛋白数量不足

 

 

9.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244,58】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2)心肺感受器反射

(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第十章 呼吸

1.呼吸节律中枢位于:

低位脑干【278】

 

2.呼吸调整中枢位于:

脑桥上【278】

 

3.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关系【263,70】

(1)吸气时:

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内流

(2)平衡时:

肺内压=大气压,无气体流动

(3)呼气时:

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外排

 

4.呼吸的一些基础知识【259】

(1)呼吸的环节

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

(2)概念

①肺通气:

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②肺换气: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③外呼吸:

肺通气和肺换气,二者合称外呼吸。

 ④内呼吸:

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5.肺容量的概念【266,72】

(1)潮气量:

平和呼吸时,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量基本相等。

(2)补吸气量:

平和呼吸后再用力深吸气所吸入的气体量

深吸气量:

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

(3)补呼气量:

平和呼吸后再用力深呼气所呼出的气体量

(4)肺活量:

在最大吸气后,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

时间肺活量:

一定时间内,肺活动呼出的最大气量.

(5)肺总容量:

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

(6)肺容量:

肺能容纳的气量.

(7)5者之间的关系:

①深吸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

②肺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6.氧离曲线:

反应氧分压与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273,75】

 

7.血液循环中与O2、CO2结合过程及CO致死原因

(1)O2:

O2与血红蛋白可逆性结合,当血液中氧分压升高时,Hb与O2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氧分压降低时,HbO2将O2解离形成去氧血红蛋白(Hb)。

(2)CO2:

①碳酸氢盐结合方式:

从组织扩散入血液的CO2进入红细胞后形成H2CO3,进一步解离成HCO3-和H+。

HCO3-载体扩散入血液(Cl-同时进入红细胞),多余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

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结合方式:

一部分CO2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并能迅速解离。

(3)CO:

    CO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HbCO,阻止了O2与CO2的运输.

 

 

第十一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293,121】

(1)肌肉活动:

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

(2)环境温度:

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开始增加,寒冷刺激反射性地           

    引起寒战以及肌肉紧张度增加;20℃-30℃之间最为稳定;温度高于30℃时代谢率逐渐增加,体内化学过程的反应速度增加,发汗、呼吸、循环机能增强。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人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到7-8h),即使安静不动,产热量也会有所增加。

食物这种使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4)精神因素:

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由于随之而出现的无意识的肌紧张以及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的原因,产热量可显著增加。

(5)其他因素:

睡眠、性别、年龄等因素,均能影响基础代谢率。

 

2.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

下丘脑

 

3.产热方式【297,123】

(1)寒颤产热

(2)非寒颤产热

 

4.散热方式【298,123】

(1)散热部位:

皮肤,呼吸道、消化器官、泌尿器官。

(2)散热方式

①辐射散热

②传导散热

③对流散热

④蒸发散热

 

 

第十二章 消化

1.小肠运动的形式【328,105】

(1)分节运动

(2)蠕动

(3)摆动

(4)移行性复合运动。

 

2.大肠运动的形式【337,109】

(1)袋状往返运动

(2)集团运动

(3)蠕动

(4)排粪

 

3.胃酸【321,94】

(1)分泌胃酸的细胞:

壁细胞。

 

(2)胃酸分泌的作用

①将胃蛋白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②提供胃蛋白酶起作用的适宜的胃酸环境;

③胃酸还能杀灭或抑制胃内的细菌;

④当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肠液、胆汁液的分泌;

⑤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钙和铁的吸收。

 

4.胃蛋白酶【322,95】

(1)胃蛋白酶的细胞:

由主细胞分泌,在经胃酸作用转变为胃蛋白酶。

(2)胃蛋白酶的作用:

胃蛋白酶能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它主要作用于蛋白质及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的肽键上,其主要分解产物是胨,产生多肽或氨基酸较少。

 

 

第十三章 排泄

1.排泄的主要途径【349,131】

(1)呼吸器官:

鱼类通过鳃排泄氨和尿素,肺可排出CO2和少量水;

(2)消化器官:

通过肝排出血红蛋白代谢产物胆色素、大肠粘膜排出无  机盐

(3)皮肤:

汗腺排出水、盐和尿素;

(4)肾脏:

通过尿液的形成,排泄的物质最多数量最大,并能随机体需要调节尿液成分和含量。

 

2.肾脏感受Na+的感受器:

致密斑。

 

3.肾小球滤过膜的组成【355,133】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2)基膜

(3)肾小囊内层足细胞。

 

4.液体经肾小球滤过的动力【356,134】

有效滤过压

 

5.滤过平衡【356,135】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有效滤过压为零时的现象。

 

6.球-管平衡【372,141】

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还是降低,近端小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的现象。

 

7.影响肾小球过滤的因素【357,135】

(1)滤过膜的通透性

(2)滤过膜的面积

(3)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4)肾血浆流量

 

8.Na+的重吸收【358,136】

(1)近端小管:

①近端小管前半段,对Na+的重吸收量最大。

小管液中的Na+和葡萄糖与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体结合后,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通过释能将葡萄糖带入细胞内。

Na+进入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