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151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docx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docx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

看评级至少打八折

“我们的推荐往往基于技术面与明朗的基本面,很少能拿到一手资料。

我们的奖金与顾客获取利润的幅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一些人眼里,我们像是一群大忽悠,最终是涨还是跌,我们自己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我们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除了主动推荐大资金手里的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我们写文章荐股。

  “我们能否成为金牌分析师,很大一部分打分权掌握在基金经理手中,那可关系到‘钱’途,作为分析师,能不看人家脸色吗?

  “我们即使能发现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手法规避,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

发现猫腻其实是记者的责任。

  “大牌之所以为大牌,是因为除了背靠基金公司,更有上市公司作为信息的主要渠道,越接近核心,就越害怕上市公司层面的压力。

  “我们每周工作时间长达60个小时以上,周末还要经常做讲座。

“听话”的分析师

  分析师行业潜规则大揭秘:

看评级至少打八折

  理财一周报记者/陈金艳

  8月12日,浙江医药(600216)、海正医药(600267)盘中突然上攻。

据报道,那是因为申银万国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罗鶄向客户发布超级细菌利好。

  时间上推一个月,名不见经传的东兴证券分析师王玉泉因被曝抄袭一夜成名。

随后,被卷入“抄袭门”的分析师越来越多。

  正如某位分析师在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时感叹,“分析师行业乱象层出。

”乱象后面,隐藏着分析师行业的潜规则。

  创造“潜规则”概念的吴思是这样定义潜规则的:

所谓“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那么分析师行业正式规则之下的规矩又有哪些呢?

理财一周报记者经过数周采访,试图告诉投资者那些隐藏在乱象后面的潜规则。

潜规则一:

与大资金的双向关系

  “分析师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

除了分析师主动推荐大资金手中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分析师写文章荐股。

  “在一些人眼里,我们像是一群大忽悠,也许买入理由只有一个,但我们必须找出至少3个足以让人信服的理由。

但最终是涨还是跌,我们自己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供职于北京一大型券商的分析师吴新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

  如果仅仅是这样,对投资者还算是有帮助,至少还有一个真实的上涨理由。

但真正的黑嘴其实不在于推荐的股票如何,而是他在推荐前根本就知道这个股票最终的结果,但不管结果好坏,他依然会鼓励投资者强烈关注。

  因为在这背后有着一条看不见的利益链。

  从被称为“第一庄托”的赵笑云到号称“股神”的雷立军,一大批所谓的“黑嘴分析师”,都曾经拥有万千粉丝,他们曝光于各大电视、大小报纸、网络媒体等传媒场所。

他们口若悬河、前算三千、后算八百。

哪怕自己此前推荐的股票在上一秒刚跌停,仍可以面对镜头信心满满。

用吴新的话讲:

“这是职业形象,必需的。

  但吴新也聊到,“黑嘴”与大资金等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吴新表示,虽然他也属于分析师,但更确切地讲,他属于营业部的投资顾问,他手中拥有一批大客户,通常他需要给这些大客户提供可靠的消息和准确的分析。

  他向理财一周报记者坦言:

“说白了就是荐股,但我们的推荐很多时候是基于技术面与明朗的基本面,很少能拿到一手资料。

我们的奖金与顾客获取利润的幅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因此,有不少分析师通过上电视、写文章等方式,强烈推荐其此前推荐给大客户的股票,以此达到股价上涨的目的。

  但事实上,能通过此方法顺利使得股价上涨的分析师很少,一般只有所谓的“金牌分析师”才能拥有如此大的能量。

  对此,在深圳工作的行业分析师陈宇在同理财一周报记者谈起这个话题时,微微一笑称:

“这应该算是比较初级的,分析师与大资金的关系是双向的。

除了分析师主动推荐大资金手中股票外,更有大资金主动找分析师写文章荐股。

  她分析道,由于不少所谓的明星分析师对市场存在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一些大客户在持有某只股票后,也会通过关系找一些近期较有影响力的分析师为其手中股票“敲边鼓”。

而分析师也能从中获得一笔不少的稿酬。

  作为投资者而言,分析师的“金玉良言”,往往是他们投资股票的风向标。

在证券市场已经摸爬滚打十余年的杨先生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

“刚炒股时确实会听一些这样的荐股,当初看得最多的是《大众证券报》的荐股栏目,在牛市中能赚到一点小钱,但在熊市中,这些分析师往往都是反向指标,所以你说的这些黑嘴,我也能基本理清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现在基本不看这类新闻,主要还是自己进行技术分析,同时结合政策面。

但是他们之所以能继续走红,是因为不断有新股民涌现。

  “所以股票市场牛熊轮回一次,就能造就一批股神分析师,也会使另一批分析师彻底消失。

”陈宇如是表示。

  这不免让理财一周报记者想起2007年疯狂推荐银行股的一位刘姓分析师。

2007年四季度,在南京证券举办的一次年度策略会上,刘姓分析师慷慨激昂地表示:

“早在2006年的时候我提出砸锅卖铁买银行股,现在证明这个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这轮牛市还能走,银行股在未来依然是值得投资的好行业。

”但话音刚落,市场在2007年的10月份急转直下,银行股也顺势而下,时至今日都未站起来。

 潜规则二:

削尖脑袋傍基金经理

  “你能否成为一名金牌分析师,能不能成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很大一部分打分权掌握在基金经理手中,那可是一榜成名的事,关系到‘钱’途命运,所以作为分析师,你能不看人家脸色吗?

  “由于牵涉到利益关系,有时候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关系也比较微妙,如果大家平时看大量的研究报告的话,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报告给的投资评级都是推荐、买入、增持,中性评级比较少,减持、卖出的建议就更少了,这原因其实很简单,比如某家基金重仓某只股票,而你给出卖出评级,你想该机构会是什么态度?

”曾在一家大型券商工作的黄祥这样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光大证券(601788)、燕京啤酒(000729)、东阿阿胶(000423)等都是基金重仓股,其中光大证券在今年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其中经纪业务净利润同比下滑42%,证券投资业务出现2.97亿元的亏损。

二级市场上,光大证券股价始终裹足不前。

但巨灵咨询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依然有分析师给予该股“买入”评级,最差也仅仅是“中性”评级。

  券商分析师及研究员为何那么在乎基金经理脸色?

吴新道明了其中的真相:

“你能否成为一名金牌分析师,能不能成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很大一部分打分权掌握在基金经理手中,那可是一榜成名的事,关系到‘钱’途命运,所以作为分析师,你能不看人家脸色吗?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是目前国内券商分析师最渴望获得的荣誉,每年9-10月份,由基金经理们在每个行业中选出3名最信赖的券商分析师。

只要登上《新财富》榜单,意味着薪水能实现数倍上涨。

据吴新了解,不少分析师因上榜年薪突破百万元,甚至有人因评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而获得过300万元年终奖。

这笔钱等于中等分析师近10年的年终奖。

  “我从不敢奢望能拿这个奖,能入围已经算是种鼓励了。

为了这个目标,不少分析师削尖了脑袋想在基金经理那混个脸熟。

”上海某营业部分析师夏光如是坦言。

  这一点在深圳分析师圈内非常明显。

去年下半年,理财一周报记者随同数家机构前往一家上市公司调研。

现任某基金经理的蔡雄,曾是某“国”字头券商的分析师。

他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此前自己在券商当分析师时,需要不断做一些路演,把自己对资本市场的一些投资策略报告制成PPT,向上海、北京、深圳三地的基金公司进行路演推销,一般一次路演需要跑二三十家基金公司。

“痛苦的是,向不同的基金公司推销同一个东西,就像老师长年累月都教同一门课程,不断消磨着我的意志和精力,但又必须这么做,因为需要在基金经理面前混个脸熟。

  数据显示,在牛市中,研究员及分析师一年的路演次数,平均能达到40次之多,此前路演最多的研究员一年路演次数可达90次,也就是说平均每月要到7家基金公司路演。

  如此高频率出现在基金经理面前,除了能混脸熟外,还能有些额外收益。

蔡雄透露,他目前的这份工作正是因为此前与基金公司接触较多,能第一时间从基金公司获取招聘信息,并被顺利聘用。

用他自己的话讲:

“从薪酬方面而言,我个人认为甚至比被评上金牌分析师更实惠些。

  此外,黄祥认为,券商分析师对基金公司的唯命是从,另一方面原因来自目前研究机构的收入模式,如交易分仓(基金公司不具备沪深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必须通过租用券商的交易席位才能进行交易。

而目前开放式基金规模很大,动辄都在百亿元以上,需要通过多家券商的交易席位同时进行交易,也就是常说的分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析师的话语权。

有数据显示,通常一年基金公司支付券商佣金额有数十亿元,即使在2008年的熊市也能达到42亿元,因此有些券商甚至是以分仓派点来评定你的工作成绩的。

  华泰证券南通地区某营业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分仓收入的激励下,他们与基金公司之间普遍存在默契,基金公司销售新基金时,券商会花大力气推销,每个员工还要为其承担一部分销售任务。

而在分析师层面,他们也会对基金公司持有的重仓股进行适当地推荐。

  因此,此前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在一次金融论坛上明确批评当下的证券分析师“不讲实话”的现象,她指出,目前的情况是,不少分析师即使在调研时发现上市公司问题,在报告中却不对公众披露,而是采取“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策略。

潜规则三:

上市公司得罪不起

  “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一样,也是分析师不能得罪的,所以,即使有些分析师能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手法规避,或者索性不发研究报告,即使事情到了瞒不住的地步,也会找出各种理由为其唱好,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

  当理财一周报记者问及分析师为何不对上市公司存在问题进行真实客观披露时,无一例外的回答是:

“这是记者的工作,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只推荐有价值的公司及投资策略。

  但事实上,据吴新透露,很多时候是分析师不想得罪上市公司,甚至需要主动与上市公司联系。

  一家军工企业上市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曾向理财一周报记者表示,他们对股价涨跌没有言论权。

他指出:

“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企业经营,搞好主营业务。

对我们而言,股价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体现。

  但事实并非如此,江苏私募林晓称:

“无论是分析师还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都是上市公司座上宾,他们邀请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一为融资、增发做准备,二是想减持希望机构拉股价。

因为股价上涨才能使他们顺利融资,才能在高位顺利减持。

但这样的情况并非每次都能成功,股价上涨分析师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私募及公募的态度也至关重要,去年调研的一家公司本想增发,但最后鉴于缺乏题材及基本面的支持,我们没参与,最终也没达到预期效果。

  不过吴新介绍,分析师要成为上市公司座上宾并非易事,只有大牌分析师才能打入上市公司内部。

他坦言:

“大牌之所以为大牌,是因为他们除了背靠基金公司,更有上市公司作为其信息的主要渠道,越接近核心,消息越准确,越能获得基金经理信任,基金的介入自然也能让上市公司股价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从这一点看,他们怎么敢得罪上市公司?

越大牌的分析师,越容易接近上市公司高层,就越害怕上市公司层面的压力。

  今年上半年,分析师、基金经理、私募基金一群机构人员受邀前往江苏某酿酒行业上市公司调研,第一时间获得了该公司10送10的利好消息,此后该公司股价扶摇直上,成为数一数二的牛股。

  黄祥指出:

“从各方面考虑,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一样,也是分析师不能得罪的,所以,即使有些分析师能发现一些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手法规避,或者索性不发研究报告,即使事情到了瞒不住的地步,也会找出各种理由为其唱好,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

  鉴于此,黄祥认为,对于分析师的研究报告,要保持一份警惕,在每个评级上打个八折,或直接下降一个评级。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出现的姓名均为化名)

“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周末还要做讲座”

  高负荷工作、“靠天吃饭”引发了分析师兼职乱象

  理财一周报记者/陈金艳

  他们,不是明星,却可以粉丝万千;他们,不是企业家,却可能拥有家财万贯;他们,不从事资本运作,却可能影响资本市场。

他们是分析师。

  分析师是忙碌的。

他们既可以开设讲座、上电视台,还能因工作关系,第一时间获取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

他们与基金公司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虽然不与资本直接接触,他们却可以用手中一杆笔间接影响资本市场趋势。

  曾在申银万国工作的李成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自进入分析师行业来,几乎每天都是满负荷工作。

除了每天必须看的《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财经类报刊杂志外,还得浏览海外各大著名财经媒体及通讯社新闻,同时还要关注两大交易所公告。

在仔细阅读、消化后作出分析,将自己对信息的领悟与理解传递给客户。

“每周工作时间长达60个小时以上,有时候周末都要出去做讲座。

  满负荷工作量,致使其生活节奏比普通职员高出一倍,同时他们还要承受判断失误带来的压力和奖金损失。

从分析师行业跳槽出来现做私募的王震向理财一周报记者表示:

“分析师的压力与收入并非成正比,而与市场牛熊有着极强关系。

市场好,一般分析师年薪也能拿到20万元以上,甚至更高,但不管怎样,都不如基金经理等收入高,而在熊市中,普通分析师大概也就只有10万元左右。

因此不少分析师做兼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下的分析师乱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乱象仅仅是这个行业的一小部分,大多数分析师基本都能对自己正确定位。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出现的姓名均为化名)

分析师的那点事

  分析师行业的潜规则,正在被一层层地撕开。

历数这些年来分析师行业曝光的一些“丑闻”,虽然原因不乏工作的压力、利益的诱惑,但我们不禁感叹分析师还剩下几分诚信。

  2010年8月12日,申银万国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罗鶄向机构发布超级细菌利好,该报告被认为是此后浙江医药、海正医药等医药股突然发力的导火索。

  2010年7月,东兴证券计算机行业研究员王玉泉被曝抄袭报告,对此王玉泉给予否认。

  2009年8月,海通证券首席机械行业分析师叶志刚女友举报叶志刚与私募合作,获利上千万元。

此后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2008年11月,武汉新兰德董事长朱汉东因操作市场被证监会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五年内禁入市场。

北京首放法人代表汪建中也因操纵市场被罚1.25亿元,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2004年9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文认定“雷立军为市场禁入者,五年内不得从事任何证券业务”。

此前三年,雷立军设有自己的工作室,创办内部杂志《雷立军实战》。

  2000年,时任北京东方趋势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赵笑云向散户推荐青山纸业,但却将众多股民死死套牢,曾被称为“中国荐股第一人”的赵笑云背负“中国第一庄托”骂名。

大牛股背后的研究员

  不是每一个牛股背后都有一位很牛的分析师,但一只牛股却可能造就一个牛的分析师。

  最近市场谈论最多的可能是将“超级细菌”概念炒红的分析师们。

最早推荐“超级细菌”概念的申银万国医药行业分析师罗鶄,虽在业内享有一定知名度,但若不是因为最早引入“超级细菌”,罗鶄可能不会成为众所皆知的“最牛”分析师。

  同样是“超级细菌”,也捧红了另一位研究员——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钱晓宇。

但有意思的是,钱晓宇的研究领域竟是与医药不沾边的宏观经济和策略研究。

  但不管怎样,钱晓宇和罗鶄红了。

那么最牛的分析师又是如何相中最牛的股票?

在牛股后面又有着哪些与分析师有关的故事?

华泰联合研究所剑走偏锋助推联环药业暴涨

  知情人士透露,华泰联合证券因推荐联环药业遭证监会调查

  联环药业(600513)在整个8月份的行情中表现极度疯狂,据统计,其8月份涨幅达94.79%。

而进入9月份以后又是连续3个涨停板。

  这样一只疯牛,是否有研究员推荐?

最早又是谁发现的?

  剑走偏锋

  故事的起源来自英国的《柳叶刀——传染病》期刊。

8月11日出版的《柳叶刀——传染病》中,一些西方医学家把这种感染了超级病菌的病叫做“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简称为NDM-1。

  8月12日下午13点30分左右,海正药业(600267)、浙江医药(600216)盘中突然拉升。

频繁出现4位数以上的大单扫货。

  理财一周报获悉,申银万国医药首席研究员罗鶄,当天在盘中给机构发出简短评论,“超级病菌”概念股被发掘。

该‘超级病菌’是细菌,抗细菌以抗生素为主,但是该病菌可以抵御几乎所有抗生素,目前最好的抗生素是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

其中,替加环素国内只有海正药业有,万古霉素俗称超级抗生素,国内是海正药业和浙江医药均在出口,其中,海正是和雅莱合资,共同生产和销售该产品。

如果病菌真正全球蔓延,海正药业和浙江医药应该受益。

  根据公开资料,罗鶄是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2002年就进入申万从事医药行业研究,团队多次获奖。

  奇怪的是,浙江医药和海正药业没有成为领头羊,而联环药业反而借题发挥连续涨停。

  8月16日,在中国证券网研究报告专栏里,突然出现一篇署名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的报告。

报告并没有重点推荐机构重仓的正统受益股海正药业,而是剑走偏锋、开门见山提及联环药业,并称目前国内粘菌素仅有联环药业在生产。

当天,联环药业牢牢封死在第二个涨停板上。

  报告中的研究员署名为钱晓宇。

钱晓宇的介绍文字是:

现为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里面并没有提到钱晓宇作为医药研究员的身份。

  更有意思的是,钱晓宇常常出席各类论坛,谈得最多的话题是:

对经济数据解读以及大盘未来走势,而他最看好的行业则是新能源与新材料。

  钱晓宇为什么要推荐联环药业?

他是不是联环药业连续涨停的幕后推手?

“我们也没想到会炒成这样”

  9月7日,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有关人士回复理财一周报称,“这个功劳千万不能记到我们头上,我们只是提到了一句话,从严格意义上不一定会推这个公司。

  “如果正式出了公司的报告,涨了,那我们认。

如果只是提了一句联环药业就把功劳按到我们头上,那这个名声也太好得了。

  “《柳叶刀》杂志报道超级细菌以后,国内媒体也有零星报道,此后联环药业等相关股票出现异动,我们就开始研究这个东西,只是企图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由于时间太短,不可能很深入地研究相关公司,联环药业也仅仅是提了一下。

”上述内部人士称。

“申万最早出的报告,但没提到联环药业,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能炒成这样,相信他们也没有想到超级细菌概念会炒成这样。

  理财一周报还独家获得了一个更为惊人的消息,钱晓宇并非报告作者。

据接近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的知情人士透露,钱晓宇为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的常务副所长,根据一些规范和要求,有些报告要署其名字。

而在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里有两位十分年轻的医药行业研究员,都由钱晓宇带着。

  “两位医药研究员虽然十分年轻,但都有医药行业的从业经验,钱晓宇主要负责指导研究员在写研报时该如何来写,哪些重要的卖点要写出来。

  而推荐联环药业的这份研报出炉前,钱晓宇团队看到市场反应后,立即查阅《柳叶刀》原文及相关资料,研报成型后,像往常那样讨论了五六遍以后才发布出来。

  理财一周报从有关渠道独家获悉,由于华泰联合证券推荐了联环药业,刚刚受到证监会的调查。

  “华泰联合既没有自营盘,也没有资产管理计划,更没有基金公司,相对来说是比较干净的。

我们怎么可能拉得动股价?

”华泰联合证券内部人士称。

  “我要是有这个能耐,也不打这份工了。

”一位推荐了联环药业的研究员对理财一周报记者感叹。

其他研报助攻上涨

  在8月16日华泰联合证券推荐联环药业后,理财一周报从巨灵金融服务平台获悉,此后出现过两份与“超级细菌”有关的研报。

  第一份是8月17日由国泰君安的明星研究员易镜明发布的《超级细菌来袭》。

  易镜明在研报开头就点出超级细菌的来源和危害性: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研究报告说,研究人员在37个曾在南亚国家(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接受治疗的英国人体内,发现了含NDM-1基因的“超级细菌”,这是一种有多重抗药性、难以对付的细菌,且出现了随着人员流动而跨国传播的趋势。

NDM-1的全称是“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是一种高效酶,能分解大多数抗生素,让抗生素失效。

  “这次报道的超级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在临床上并不罕见,是常见致病菌的一种,只不过现在其基因在长期接触广谱抗生素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

”易镜明称。

  “NDM-1超级细菌是以DNA的结构出现,被称为质体。

它可以在细菌中自由复制和移动,从而使这种细菌拥有传播和变异的惊人潜能。

空中旅行和移居使这种超级细菌在不同国家和大陆之间迅速传播。

其中大多数已经存在这种细菌的国家尚未被发现。

”易镜明进一步解释其传播性。

  综合分析后,易镜明认为,最有效的应对超级细菌的药物是粘菌素和替加环素,粘菌素对应上市公司是联环药业和上海医药;替加环素尚无上市公司可以生产。

中药类别中治疗感染类别的热毒宁(康缘药业)、上海凯宝(痰热清)在重大疫情中估计也会有所表现。

  另一份推荐联环药业的研报是8月19日齐鲁证券胡德军发布的《超级细菌警示抗生素滥用行为》。

  “NDM-1不是细菌,而是基因,具有抗药性的传播功能。

此次发现的超级细菌不是传统熟悉的MRSA,而是一种发源于印度的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NDM-1)。

作为一种耐药基因,它能够在细菌之间传递,如果外源性地获得该基因后,普通细菌也有可能变身为超级耐药细菌,因此威胁巨大。

”胡德军开门见山地说道。

  在该研报最后,胡德军认为,超级细菌的出现和蔓延意味着强效抗生素的应用将不得不增加,临床地位将不断提高,而粘菌素则是因为NDM-1而第一次进入人们视野。

因此,胡德军建议投资者关注强效抗生素生产企业浙江医药和粘菌素生产企业联环药业的交易性机会。

  据了解,抗生素产业作为一个刚性需求产业,长期使用后必然伴随有耐药菌的产生,因此产品升级和多样化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产业一体化将推动行业不断集中,胡德军建议长期关注抗生素龙头企业如鲁抗医药、华北制药和哈药股份。

  与“超级细菌“概念相关的研报并不多,但更有趣的是,理财一周报在巨灵金融服务平台上以“联环药业“关键字输入,仅查到一份研报,是2009年11月3日由天相投顾研究所发布的。

但这并不妨碍联环药业上涨。

  统计显示,自8月16日以来,截至9月8日,联环药业股价从10元上涨到25元。

分析师称:

“超级细菌故事才刚开始”

  9月7日,齐鲁证券研究员胡德军在接受理财一周报采访时表示,只有联环药业有粘菌素,这种唯一性导致了爆炒,但该药一般都销往西北,现在只有一些老医生还在用,产量已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炒作更多是心理层面和概念性的短期行为,现在已经要注意风险了。

而且中国目前还没有发现感染超级细菌的案例。

这个变异的品种是一种基因,基因传播的条件非常苛刻,很难传播,但基因一旦通过病菌大量繁殖则会造成较大的传播性,所以一旦发现有人感染必须立即隔离。

”胡德军表示。

  故事讲到这,您可能认为超级细菌的故事会就此结束,但其实这仅仅是开始。

  胡德军称,滥用抗生素是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一种行为,其结果是有效的抗菌药物不断减效或失效。

一方面,抗生素作为一种选择压力导致耐药菌大量繁殖;另一方面抗生素不断杀死体内有益菌群,导致体内菌群失调,间接帮助了耐药菌的乘虚而入。

最近流行的NDM-1酶属于金属酶,就是对抗已知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结果,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常被认为是紧急治疗抗药性病症的最后方法。

  有专家预言,未来人类可能真的无药可用,因为细菌太强大,不断地进化导致没有药可以抑制其蔓延。

早在2004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就有2247人死于“艰难梭菌”,而MRSA导致的死亡也有1100人。

虽然近期报道比利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