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生成式听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340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动生成式听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互动生成式听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互动生成式听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互动生成式听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互动生成式听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动生成式听课.docx

《互动生成式听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动生成式听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动生成式听课.docx

互动生成式听课

互动——生成式听课

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我们欣喜地发现,学校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我们在享受课改的这些变化时,也有一些遗憾,在校本教研的现场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境:

首先是备课教师谈反思,然后是听课教师谈想法。

听课教师发言的顺序有时是一个一个指定的,有时是按照座位的一个挨一个进行的,有时是别人发言后另一个教师主动的开始进行,或者邀请一些专家进行主要的评议,但不管是何种听课评课方式,但实质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这种形式化的研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低水平的听课评课,或者是某些人掌握着话语的发言权,虽然这些人是专家,评课很有见地,但其他人都成为被动接受者。

而且由于听课者既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与教学不发生直接关系的人员。

因而在听课前无充分准备(没有去了解大纲、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智能情况);听课过程中也就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

这样的听评课,显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研究的效果,缺乏生成意识,听课效率低下。

听课是校本教研中教师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任务。

经常听课,有利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有利于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有利于促进良好教研风气的形成和教改的深入。

真正的校本教研应该提倡教师采用互动-生成式听课方式。

    所谓互动-生成式听课,就是听课者要对上课流程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参与和反思,寻求改进方法,与授课教师交流互动,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互动-生成式听课要求教师参与到上课教师的备课、上课、自我反思活动中来,改变了以往听课的“你讲我听”的单一模式。

而且听课者与上课者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在一度教学基础上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分析教育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研究计划,重构教案。

“二度教学”:

听课者按照反思后的改进措施再次上课,角色发生了互换,共同剖析成败,研究改进策略,然后“提炼”。

第二,以往的听课方式主要是上课者主动接受听课者的评议,主动结合评议反思上课的成败得失,而听课者处于被动状态,往往是学校组织安排而进行有限的反思。

互动-生成式听课做到了上课者和听课者均主动反思,显然更有利于听课者的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在以往的听课方式下,听课者重点反思的是别人,很少主动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反思。

没有自觉的知识迁移和实实在在的收获。

互动-生成式听课要求改进与生成新的课堂设计。

这种设计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质量的提升与超越,有利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课堂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四,听课活动的发展进程不同。

以往的听课方式常常集中在听、评、议环节,反思是纸上谈兵的,至于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在实践中是否有效,缺乏及时地追踪与实践检验。

互动-生成式听课要求听课者对课堂行为进行系统性反思,包括老师与学生在教和学中对文本的运用与反思,并努力找到改进措施,完成课堂教学设计,由听课者手执教鞭演绎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行为。

因此,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多采用互动-生成式听课。

而做到互动-生成式听课,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听课前要准备。

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

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

首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对所听课的教学内容,要有深入系统的了解,同时要了解任课教师及上课班级学生的情况。

其次,了解教师对课的设计: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难点的确立,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安排及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等,确定听课目的,并参与上课者的教学设计。

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

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里懵懂地听,不理解教者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二、听课中要记录整理。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首先,关注上课者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情况。

其次,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

听课者要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

    三、听课后要反思。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

应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

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

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

 听课教师长期处于反思状态,因此有必要将听课笔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课堂记录,另一部分就是反思记录。

四、听课后要交流。

可利用反思性听课记录,与一起听课的教师们讨论研究,并与上课教师交换意见,以《课程标准》、课本要求为基准,彼此研究课的成功与不足,彼此取长补短,解决一些问题。

五、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设计

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即二度教学设计,我们推崇的“二度教学设计”不是提倡推翻每节课的所有环节和设计,而是从关注课堂细节开始,只有针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某个意外的环节进行更为合理的“二度设计”,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听课者可利用反思性听课记录,反复思考、广泛学习、博采众长、大胆设计、敢于实践,直接对该课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改造或重组,可以变通教学的流程,可以生成新的探究的主题,可以弹性预设目标,可以增删环节的设计等等,生成一种超越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六、引燃生成,二度教学

听课者按照反思后的改进措施亲自上课,上课者转变为听课者,共同剖析成败,研究改进策略,然后“提炼”。

例如,在听了一位老师的《6BUnit3Askingtheway》一课,原来的课堂教学过程大致是:

假设来了一位拜访者,然后多媒体方式呈现一系列地点进行指路和教学。

  

在听了这节课后,进行了调整和重组,实行任务型设计和情境教学:

设计了“我是实习小交警”活动,让学生提前一天做准备,如:

事先调查我们学校附近有哪些街道和场所,初步了解各个地点名称和路线图,准备一张简明城市交通图和一顶交警帽,课堂上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室场景,让学生扮演问路者和“交警”进行教学。

一度教学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它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但多媒体教学往往预先设置的,教学往往按部就班,学生的思维往往被图片所吸引。

二度教学结合一度教学的优点和不足,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能有效地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许多收获和成功!

强调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这样,互动-生成式听课就把听课当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资源,使教师能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能使教师在他人的帮助下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能使教师间有效地互动,达到教学相长,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能使课堂教学有了提升,有了生成,真可谓是: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教师听课应趋向“生成式”

四川省华蓥市华蓥中学副校长 郭子其

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是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的一种方式。

但是,传统的相互听课过于简单化,缺乏生成意识,听课效率十分低下。

对此,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坚持生成式听课是权宜之计。

所谓生成式听课,就是听课者要对上课流程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参与和反思,寻求改进方法,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设计。

 

  与传统的听课相比,首先,生成式听课要求教师参与到上课教师的备课、上课、自我反思活动中来,成为教师上课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这就改变了传统听课的“你讲我听”的单一模式。

同时,生成式听课打破了听课者与上课者的角色定位,要求听课者按照反思后的改进措施亲自上课,让上课者转变为听课者,没有了“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局面。

 

  其次,传统的听课方式主要是“你思我议”,即上课者主动接受听课者的评议,主动结合评议反思上课的成败得失,上课者处于主动内化状态。

而听课者处于被动状态,往往是应上课者的请求,或者是学校组织安排,才进行有限的反思。

生成式听课做到了上课者和听课者均主动反思,显然更有利于听课者的课堂教学设计。

 

  再次,两种听课方式的反思内容与层次不同。

在传统的听课方式下,听课者重点反思的是别人,很少主动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反思。

对于听课者来说,只有支离破碎的借鉴,没有自觉的知识迁移和实实在在的收获。

生成式听课要求改进与生成课堂设计。

这种设计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质量的提升与超越,有利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课堂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它克服了由教师之间并行上同一课造成智慧分离、强调竞争、缺乏合作的弊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最后,听课活动的发展进程不同。

传统的听课方式常常集中在听、评、议环节,反思是纸上谈兵的,做得最好的也不过是增加了虚拟性设想。

至于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在实践中是否有效,只有听课者中的部分自觉者在教学工作中进行零散性的尝试,缺乏及时地追踪与实践检验。

生成式听课要求听课者对课堂行为进行系统性反思,包括老师与学生在教和学中对文本的运用与反思,并努力找到改进措施,完成课堂教学设计,由听课者手执教鞭演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行为。

 

  因此,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多采用生成式听课。

而做到生成式听课,则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实行预习和参与设计制度。

听课者应成为该堂教学课的合作者,即听课前应预习该课,并参与上课者的教学设计。

听课者进行预习就是熟悉教学内容与学情,带着思考、学习、探究的问题去听课,最大限度地做到听有所思、听有所习、听有所问。

在听课过程中,坚持做到看、动、思。

所谓“看”,就是关注上课者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情况,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所谓“动”,就是听课教师可参与上课者的教,或充当学生来回答上课者的问题。

所谓“思”,就是听课者处于“你——我”的反思状态,积极寻求改进措施,实现课堂教学的超越。

这样,由于听课教师长期处于反思状态,因此有必要将听课笔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课堂记录,另一部分就是反思记录,在记录中应重点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而利用反思性听课记录,也便于讲课教师课后的反思。

 

  二是进行反思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

听课者利用反思性听课记录,直接对该课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改造,然后生成一种超越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

例如,笔者听了一位老师的《人生的境界》一课,原来的课堂教学过程大致是:

(1)一位学生进行关于人生的演讲;

(2)作者简介、释题;(3)初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主旨句;(4)联系现实,重点解读;(5)阅读写作、拓展延伸。

 

  笔者听后,进行了改造性设计:

(1)学生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你想有怎样的人生境界?

(2)直入课题“人生的境界”,然后请学生演讲(比原有设计更衔接连贯,注重学生资源与文本资源的密切结合)。

(3)作者简介,提出问题:

作者冯友兰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界有多高的地位(原来的设计是直接介绍作者,过于平淡,设计这一问有抖包袱的心理影响,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向上的志向,可以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崇敬感)。

(4)初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主旨句(原来的课文结构图与文本的结合不够紧密,层次性不够。

通过改进,加强了人与文本对话的教学)。

(5)联系现实,重点解读(原来缺乏诱导语,缺乏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通过设问,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积极的情绪感染)。

(6)阅读写作、拓展延伸(原来的设计过于追求华丽的文风,新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增加语言的新颖性,提高语言素养,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做到文道统一)。

 

  虽然以上的设计并不一定理想,但明显体现了新课程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与文本对话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教学目标,而这无疑是生成式听课的最直接效果。

 《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1日第6版

 

《茉莉花》一课的生成式听课及思考

(原作者:

钱涛)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课堂上许多司空见惯的问题经由听课者自觉的观察,就可发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

听课是提高授课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同时,听课也是听课教师自我检验的法宝。

听课中,教师应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将自己认为需要补充和修改的地方及时地记录下来。

并将这些设想完善后写入教案。

正是这一次次地修正与补充,使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好。

听课记录

授课教师:

秦老师

授课内容:

江苏民歌《茉莉花》

教学过程(根据听课笔记整理):

(课前播放萨克斯乐曲《茉莉花》)

一、茉莉亲亲

1 出示茉莉花图片。

提出问题:

这是什么花?

有什么特点?

2 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茉莉花。

二、茉莉芬芳

1 播放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茉莉花》片段。

提问:

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教师范唱歌曲《茉莉花》。

(1)设问:

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2)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民歌。

3 学唱歌曲《茉莉花》。

(1)唱唱乐谱,找一拽歌谱中出现了哪几个音?

小结民歌特征三:

民歌运用民族五声调式。

(2)指导学生划一划旋律线,根据旋律线设计力度,并唱一唱。

然后再对旋律进行加花处理,唱一唱,再进行比较。

小结民歌特征四:

旋法多样,相同旋律可进行加花处理。

(3)拍拍节奏,分析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小结民歌特征一:

结构短小、语言简练、便于流传。

(4)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分析歌曲中衬词的运用。

小结民歌特征二:

衬词比较多,能够展现歌曲的地方特色。

4 完整演唱《茉莉花》。

三、茉莉飘香

1 欣赏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茉莉花》及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茉莉花》。

2,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教师小结: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听课反思

一位专家说过:

“你讲给我听,我是要忘记的;你做给我看,我说不定记住了;你若让我参与,我肯定能够学会。

”听课,必须伴随着勤思才能有进步、有提高!

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教师为何这样处理教材?

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

教学中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重点和难点是怎样突破的?

如何才能活学活用其“闪光点”?

1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导人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在出示茉莉花图片的时候问道:

“这是什么花?

有什么特点?

”接着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的《茉莉花》演出视频片段,熟悉的音乐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

“这是我们江苏民歌《茉莉花》啊!

”这样的导入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2 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民歌的魅力。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找一找乐谱中出现的音符、划一划旋律线、拍一拍歌曲节奏、唱一唱歌曲中的衬词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会、感受中国民歌的特点和魅力。

3 遗憾与思考:

(1)教学目标设定不符合学生实际,高估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此,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研讨;

(2)《茉莉花》并不能完全展现出中国民歌的所有特征,有些分析、感受较牵强;(3)音乐知识讲解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学生的感受,难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4)多媒体课件既要呈现出教师提供的音乐作品,又要按照一定的逻辑有序地展开,但这节课的课件仅仅代替了录音机、影碟机和黑板而已。

听课后的生成式设计

听课结束之后,通过反思,我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与设计。

《茉莉花》是音乐教材中一个很短小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懂得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如果我们一味地照本宣科,课堂就显得空洞,很难令学生感兴趣。

因此,在重新设计时,我打破常规思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设计了_一堂充满民族音乐韵味的综合课,让学生在演唱、分析、研究、欣赏中对小调的音乐特点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民歌《茉莉花》的赏析,了解我国民歌中“小调”这一体裁的音乐特点。

2 学会用连贯、流畅、圆润的声音演唱《茉莉花》。

3 通过《茉莉花》的学习,从优美的旋律和朴实、含蓄的歌词中感受民歌的艺术美以及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对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演唱、分析《茉莉花》,感受小调歌曲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了解民歌分类

1 以前大家肯定欣赏、演唱过很多中国民歌,你能说一说,唱一唱吗?

2 同学们知道的民歌真的不少,那么谁能告诉大家什么是民歌呢?

3 出示民歌概念:

(略)

4 民歌的分类: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民歌绚丽多彩。

按体裁形式大致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1)号子:

(概念略)

教师带领学生即兴唱唱劳动号子,体会其音乐特点。

(2)山歌:

(概念略)

教师演唱《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片段,让学生感受山歌的音乐特点。

(3)小调:

(概念略)

二、学唱歌曲'探究、感受小调音乐特点

1 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

2 讲解《茉莉花》的由来。

3 学唱《茉莉花》,感受小调音乐的特点。

(1)唱唱歌曲的旋律,体会小调音乐的曲调和结构特点。

A 出示《茉莉花》乐谱,学生轻声哼唱乐谱,注意演唱的准确性。

B 哼唱旋律,体会其旋律的特点。

问:

你能说说歌曲《茉莉花》这个小调的旋律特点吗?

C 小调特点一:

小调的曲调具有流畅、柔婉、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D 再次哼唱旋律,乐曲可以分为几个乐句呢?

E 小调特点二:

无论篇幅长短,小调的曲体结构都以对应和起承转合为原则,形成整齐、平衡的关系。

(2)听听歌曲的演唱,体会演唱形式。

A 再次聆听《茉莉花》,想一想:

运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B 小调特点三:

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

(3)唱唱歌曲的歌词,感受歌词的内容。

A 轻声填唱第一段歌词,注意咬准字头、拖稳字腹、吐清字尾。

B 邀请部分学生填唱第二、三段歌词。

c 歌词描写了什么情景?

小调特点四:

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D 讨论:

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歌声来表现歌曲?

E 完整演唱《茉莉花》,要求学生体会歌词中的情绪。

(4)欣赏东北地区的《茉莉花》,体会小调的变异性。

A 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

问:

与江苏的《茉莉花》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差异?

B 小调特点五:

在流传过程中,小调曲调由于地域特最、方言差异、填配新词、唱法不同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变体。

C 学唱东北民歌《茉莉花》第一句歌词,感受民歌的变异性。

4 小调的地位:

(略)

三、拓展欣赏,升华民歌文化内涵

1 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同样也受到专业音乐人的关注。

(1)播放民族器乐合奏《茉莉花》。

(2)播放歌曲《又见茉莉花》。

2 结语:

很多民歌的作者已无从考证,但它却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艺术宝藏,成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成为点燃作曲家创作灵感的“火焰”。

对于生成式听课的思考

听课是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传统的听课过于简单,缺乏生成意识,听课效率十分低下,要改变这种现状,坚持生成式听课不失为是一种权宜之计,所谓生成式听课,就是听课者要对上课流程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参与和反思,寻求改进方法,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设计。

与传统的听课相比,生成式听课首先要求教师参与到授课教师的备课、上课、自我反思活动中来,成为教师上课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这就改变了传统听课“你讲我听”的单一模式。

同时,生成式听课打破了听课者与授课者的角色定位,要求听课者按照反思后的改进措施亲自上课,让听课者转变为授课者,实现角色互换。

其次,传统的听课方式主要是“你思我议”,即授课者主动接受听课者的评议,主动结合评议反思上课的成败得失。

授课者处于主动内化状态,而听课者处于被动状态,往往是应授课者的请求,或者是学校组织安排,才进行有限的反思。

生成式听课则做到了授课者和听课者均主动反思。

再次,在传统的听课方式下,听课者重点反思的是别人,很少主动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反思。

对于听课者来说,只有支离破碎的借鉴,没有自觉的知识迁移和实实在在的收获。

生成式听课要求改进与生成课堂设计。

这种设计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质的提升与超越。

有利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课堂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它克服了由教师之间并行上同一课所带来的智慧分离、强调竞争、缺乏合作的弊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