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为什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874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个为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六个为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六个为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六个为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六个为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个为什么.docx

《六个为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个为什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个为什么.docx

六个为什么

 “六个为什么”系列解答

(1)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张海鹏

  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答案很简单:

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从近代历史演变来看。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就能够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

晚清时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有可能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戊戌维新未能成功。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以及民国初年由同盟会改组的中国国民党,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有可能通过推翻清政府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软弱,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被袁世凯窃夺了。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家分裂,人民涂炭。

五四运动后,国家情势发生很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1921年,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前进方向有着清楚阐述: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第一步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一向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号召,鼓舞着广大人民。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悍然发动以消灭中国共产党为目的的内战,结果在内战中彻底失败。

这个结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第二,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来看。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就有大同思想。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普通百姓的追求。

大同理想较易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

在这方面,孙中山的思想是一个典型。

在三民主义中,被孙中山最看重的是民生主义。

所谓民生主义,孙中山用的英文词就是socialism。

这个英文词通常被翻译成社会主义,孙中山以为翻译成民生主义更好。

有时候,孙中山直接用社会主义来说明他的民生主义主张。

1912年,孙中山曾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希望做到“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

实际上,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

但孙中山又强调,他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好朋友。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

“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人民中是有影响的。

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三,从近代国际环境和民族危机的影响来看。

1929年—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深陷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在危机中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

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对苏联社会主义表达了好感,他们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

知识界在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进行思索时,不少人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切追求,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达到高潮。

  第四,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来看。

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引起大后方知识界、工业界人士对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拒绝组织联合政府,发动内战,使期望和平的人民和知识界更加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

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共的政治、经济主张。

那时,就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理解,得到了民主党派的拥护。

  总之,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使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

历史也已经证明,这一选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人民日报》2009年1月12日  07版)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

但是,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的认识并不深刻,由此导致了“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和回答这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就是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本本上照抄来的社会主义,而是从实践中闯出来的社会主义,是汲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的必然抉择,这是其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他国模式“克隆”出来的社会主义,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的自觉选择,这是其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走封闭僵化老路或改旗易帜邪路的社会主义,而是锐意改革、着力发展、坚持开放、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义,是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客观要求,这是其时代特色。

30年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华大地面貌焕然一新;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深入系统地阐述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十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所在、特色所在和规律所在。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现成答案,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发展规律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只有结合,才能把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世界与中国、普遍与特殊有机统一起来,从而破除各式各样的教条束缚,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只有结合,才能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有机统一起来,集中凝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之中,创建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这在“十个结合”中得到了具体生动的展开、系统全面的深化。

“十个结合”具有全面性、根本性和开放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为宝贵的财富,必须倍加珍惜、自觉运用。

  30年来,我们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经受了艰巨复杂实践的检验。

尤其是在令人难忘的2008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了一个个重大胜利,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30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旗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征途上也出现过坎坷起伏,但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新的严峻挑战、新的复杂因素,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逆转,逆转违背规律,逆转就要失败。

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我们党所确立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人民日报》2009年1月12日  07版)

  在当代中国搞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倒退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赵 曜

  邓小平同志指出:

“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

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

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说来,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这一论述的深刻含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的,至今已经90个年头。

在这90年当中,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和界限,大体上有三个30年。

第一个30年,是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第二个30年,是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第三个30年,是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90年的历史充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旧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在当代中国搞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倒退。

  第一个30年,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称为社会主义理想追求的30年。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其中的几次斗争曾试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最终都失败了。

历史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根本行不通。

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动的年代,各种社会思潮包括进步的、保守的、反动的应有尽有。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救中国,从各种各样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人民作出的郑重历史选择。

有了这个选择,在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个30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30年。

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方面,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其中,有一些做法是借鉴苏联的,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有一些是独创的,如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等。

实践证明,凡是独创的,都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进行了艰辛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在探索中,既取得了伟大成绩,也发生一些失误,遭受了重大挫折。

总起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

  第三个30年,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是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3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里,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锐意进取、奋力开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够使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回顾90年历史可以知道,今日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没有30年的理想追求和30年的艰辛探索,就不可能有30年的成功实践。

在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继续推进的今天,试图改旗易帜,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这既违背历史,也不符合人心。

可以设想,如果在当代中国搞资本主义,势必导致两极分化、党派林立、思想混乱、天下大乱,这将是一场灾难和大倒退。

对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历史已经作出了最好回答。

进入新世纪,中国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为了实现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我们必须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人民日报》2009年1月12日  07版)

  “六个为什么”系列解答

(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本报记者叶帆朱佩娴

  今年1月12日本报理论版《本周话题》栏目推出“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一组文章后,引起强烈反响。

许多读者就这一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些问题。

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

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的假设?

没有革命,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

“十个结合”与中国特色是什么关系?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等等。

近日,记者就读者提出的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请他们对这些问题作深入解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问:

在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

  张海鹏: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的确,在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思潮很多。

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道德救国等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那里是十分笃信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在知识分子中也有一定市场;君主立宪、共和制度,也经过长期的辩论。

国家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乡村建设等各种政治主张,有人提出,有人实践,但很快就烟消云散。

最重要的思潮或者主义是两种:

三民主义,社会主义。

这两种思潮的传播和实施,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这种主张或者纲领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过孙中山的重新阐述,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要求。

基本上说,反映孙中山社会改造思想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

民生主义思想首先来自19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启发,在一定意义上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

孙中山在阐述他的三民主义理论时,内心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好感。

孙中山去世后,随着中国国民党的分裂,三民主义思想也被不同的政治家所篡改。

篡改后的“三民主义”违背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学说,反对并屠杀共产党,镇压工农运动。

国民党、蒋介石脱离人民大众的利益,违背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终于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中彻底败北。

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就在这样的大决战中被证实了。

能够救中国的只能是经过大决战检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规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过的。

  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历史必然性吗?

  张海鹏: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是个别现象,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换句话说,它是资本主义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人运动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推动了欧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还随着资本主义的世界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第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迟早都要发生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还在清朝的最后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观点已经出现在中文刊物和著述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大大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思考;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推动,中国人进一步思考从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这就是说,五四运动后或者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考虑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这个历史必然性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立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上的,是建立在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政党力量弱小的基础上的。

而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这个政党的理论终于掌握了人民大众,掌握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方向。

  颜晓峰: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作过精辟的阐述。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也充分促进了民族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的觉醒。

中国封建文化不能成为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武器,于是就转向西方寻求强国崛起之道,形成了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涌入的局面。

经过历史检验,这样那样的学说和观点都碰壁了、破产了,因为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来考察国家发展之道,应用于中国,就是只有人民起来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和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才能解决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问题。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回答和解决近代中国主要矛盾的正确理论,毛泽东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分子与马克思主义的汇合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是不能随意假设的

  问:

有的人认为,假设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现在或许会发展得更好。

请问专家,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假设?

  张海鹏:

首先必须指出,后人对历史发展过程所做的随意假设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允许这种假设,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将变得毫无意义。

以前就有人说过,中国如果当上300年殖民地,早就现代化了。

这样的说法如同梦呓。

说者至少是出于对近代中国国情的无知,也是对现代中国国情的无知。

假设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暂且认为这样的假设有某种意义,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呢?

我看也不尽然。

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从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事实中来求证,因为中国发展道路不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看看地球上类似国家的状况。

  首先看日本。

日本在140多年前实行明治维新,走了“脱亚入欧”的发展路线,是继欧美国家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

可是日本却是一个靠军国主义、靠战争、靠掠夺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

中国和亚洲国家吃它的苦,还需要在这里细数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美军占领日本后,如果不是出于冷战需要,扶植日本作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基地,日本的战后发展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再看印度。

印度早于中国差不多200年成为殖民地,其独立时间和中国差不多。

印度是一个大国,是按照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国家,今天被称为“金砖四国”之一。

这60年来,印度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的富裕程度,是不是比中国更好呢?

这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

  再看俄罗斯。

俄罗斯是最先建成社会主义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搞了70来年,1991年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俄罗斯搞社会主义的时候,军事、经济实力均可抗衡美国,而今天的俄罗斯在综合实力上与美国却是相差甚远。

  亚洲的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拉丁美洲、非洲大陆等许多国家,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今天的情况如何,恐怕不需要多加引证了。

  环顾世界各国,相比较之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对国家的整体发展,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不是更好些呢?

如果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假设可以成立的话,我们也不难想象,在列强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榨下,在内部四分五裂下,发展状况还会好吗?

  问:

中国是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

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也许会发展得更好。

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革命与社会主义以及现代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张海鹏:

说到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是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出合理解释的。

一般来说,当旧的社会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革命,以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而这样的障碍一旦扫除,社会就会获得大的发展。

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起到了推动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美国在18世纪发动北美独立战争,取得了国家独立,才使生产力获得解放,进而在19世纪末以后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中国则是在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获得国家独立之后,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也许会发展得更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10多年前,有人发表“告别革命”的说法,就提出了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这是一种随意的假设,假设者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证明。

换句话说,你用什么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

历史不能重头来过一次,否则还可以检验一下你的观点是否有可行性。

其次,任何社会的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客观环境逼迫出来的。

有一句话说,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大众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就可能发生。

这时候,革命党振臂一挥,人民就会跟从,革命就会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如果没有这样的客观环境,任何人、任何政党凭空呼唤革命,是制造不出革命来的。

第三,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统治形态基本上是封建主义的。

同时,帝国主义国家不断侵略,用战争、不平等条约等多种手段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中国政府,操纵了中国经济。

在这种政治和经济条件下,从晚清政府到民国政府都面临着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局面,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因而革命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

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历史事实。

我们怎么能不顾这样的基本史实,而假设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会发展得更好些呢?

  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问:

我们党提出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是否可以认为,“十个结合”就是中国特色?

  颜晓峰:

从方法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关键在于“结合”。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基本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使这一结合进入新的阶段。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正是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探索结合的新对象新内涵,逐步形成和发展出“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的精髓是“结合”,这是由我国国情和历史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照搬本本。

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

表现在政治原则上,就是既不能僵化也不能西化,既不能“左”也不能右;表现在实践关系中,就是这种结合是统筹协调、把握平衡的结合。

  结合是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取向的结合,是整合优势、产生新质的结合。

这种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