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064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docx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docx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分,每题1分,共48分。

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求。

1.武王伐纣在商都郊外进行的决战是()

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马陵之战D.桂陵之战

2.先秦时期,后世的“五谷”均已种植。

一下四幅图中,不属于“五谷”的是()

 

3.先秦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的转变,推动这个转变的因素

有()

①铁器农耕的作用②城市商业的发展③各国的变法运动④水利设施的兴修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一下四幅图片中,与商朝商业活动相关的是()

 

5.我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发展交通。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了西周时期交通状况的是()

A.修筑通往全国的驰道B.建立起邮驿传递制度

C.水陆交通贯通南北D.开辟了对外商业通道

6.以下有关春秋争霸战争的评述,正确的是()

A.国人暴动引发争霸战争B.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C.齐桓公葵丘会盟完成中原统一D.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

7.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具有进步意义的是()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②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能授爵

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此言论属

于()

A.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B.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

C.法家实行法治的思想D.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9.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有()

①形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基础②中国古代历法系统初步建立

③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最终形成④中国古代科技体系最终确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秦末农民战争中,率军首先攻入咸阳的是()

A.陈胜B.吴广C.刘邦D.项羽

11.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众建诸侯而少其力”B.“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C.“惩戒忘秦孤立之败”D.“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

12.以下对两汉时期实行的察举制所产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促成汉初的“布衣将相”局面B.世家地主势力形成并发展

C.导致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D.促进官吏的文化素质提高

13.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被司马迁称为“凿空”,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西汉开始对西域地区实行管辖B.西域各国政权派使节前往长安

C.西汉开始了解西域各国的情况D.西域各国与西汉联合打击匈奴

14.西汉时期,有利于西域地区开发和发展的历史事件有()

①张骞通西域②汉武帝反击匈奴③昭君出塞④设置安西都护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5.“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是世界公认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这一

记载应出自()

A.《春秋》B.《甘石星经》C.《汉书》D.《天工开物》

16.“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

诸不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段言论产生的背景是()

A.战国时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B.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C.汉武帝时打击诸侯王割据势力D.东汉时王充对神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

17.道教东汉时在民间兴起,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官方的保护和扶植,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是()

①以阴阳五行说解释治国之道②宣扬采药炼丹,追求长生不老

③吸收等级观念建立神仙体系④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8.下列史事,在《史记》、《汉书》中都有可能记载的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B.韩赵魏三家分晋

C.秦王嬴政灭六国D.刘邦分封诸侯王

19.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促成这一情况的因素包括()

①两汉政权对匈奴战争取得胜利②少数民族内迁使畜牧区域东移

③中原移民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神之于质,犹(锋)利之于(刀)刃;····舍利无刃,舍刃无利。

未闻刃没而利存,

岂容形亡而神在?

”这段话出自()

A.《论衡》B.《抱朴子》C.《缀术》D.《神灭论》

21.隋由北而南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A.南北经济差异在缩小B.北方少数民族强大

C.经济中心仍然在北方D.南方政府腐朽衰败

22.隋朝在制度建设上颇有建树,下列哪些制度是隋朝最初创立的()

①三省六部制②科举制③均田制④租调制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

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

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则材

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B.皇帝权利被严格限制

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D.宰相权利被分散削弱

24.中国古代社会赋税制度的变化大体是从“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从前者

向后者的转变始于()

A.初税亩B.租庸调制C.两税法D.一条鞭法

25.下列有关隋唐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激轮转”,发明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

B.“海上霸王”,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C.“千峰翠色”,越窑青瓷中出现了极品的秘色瓷

D.“灯火不绝”,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

26.“天下之盛,扬为首”,扬州是唐朝重要城市。

下列对唐代扬州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江南物产的重要集散地②唐朝后期最繁华的城市

③唐朝重要对外贸易港口④大量外国商人云集于此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7.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下列重要事件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有

()

A.突厥建国B.南诏统一C.回鹘西迁D.长庆会盟

28.如果一位唐朝人想前往印度,可以选择的路线有()

①经西域陆路到印度②经马六甲海峡海路到印度

③经吐蕃陆路到印度④经地中海红海海路到印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9.标志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的是()

A.“太初历”B.“太衍历”C.“十二气历”D.“授时历”

30.读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各项与推动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相关的是()

 

①佛教的盛行

②科举和教育的需要

③小说创作的繁荣

④日常生活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1.据《文献通考》记载: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

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

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D.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

32.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触动了官僚贵族特权,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同时又保障了农

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

33.下列对王安石变法中教育措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废明经科,设进士科B.考试内容为经义和时务

C.重新编纂太学教科书D.使学校为变法培育人才

34.统一与分裂的问题,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密切相关。

图3中对峙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各族人民都渴望统一

B.宋金力量基本均衡

C.经济中心转移到江南

D.蒙古威胁日益严峻

 

35.《辽史》中记载: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对辽统治者采取的这种“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评价正确的是()

①“因俗而治”适应了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

②有利于东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和稳定

③促进了契丹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

④有利于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保护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36.北宋科举考试与唐朝相比,有所创新之处是()

①明确分为三级考试②实行糊名法密封试卷

③任用高官主持考试④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7.下列关于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拓展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开始正式进入中国版图B.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C.实行行省制度有效控制边疆地区D.云南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

38.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说明了()

A.军事机构地位强化B.国家政权机构的完善

C.君主权利的强化D.官僚体系的逐渐解体

39.朱元璋认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

分镇诸国。

”从这段话看来朱元璋意在()

A.设置三司,分权治理B.经济立法,保障民生

C.封王建藩,拱卫政权D.修筑长城,藩屏京师

40.明朝中后期统治腐败,危机加深,具体表现在()

①宦官专权②奸臣当道③藩王割据④土地兼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1.下列史事,属于完颜阿骨打和努尔哈赤的共同之处的是()

A.推行兵民合一的制度B.仿行汉族的政治制度

C.建立政权采用皇帝称号D.实行科举取士制度

42.清朝时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①消除社会中的反清情绪②加强新建王朝的统治地位

③以满族文化同化汉族文化④维护统治权威,稳定政治秩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3.以下关于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棉花种植广泛分布于长江南北B.对外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D.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种植

44.“改土归流”是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

以下对这一政策认识不

正确的是()

A.明朝已在部分地区实行过“改土归流”政策

B.平定三藩为清朝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C.“改土归流”的实施标志着清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D.“改土归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5.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提出严厉批判,民主思想潜滋暗长。

下列属于明清之

际进步思想家言论的是()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③“存天理,灭人欲”④“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46.图4中所示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A.防范匈奴的进攻B.防范突厥的进攻

C.防范契丹的进攻D.防范蒙古的进攻

47.有人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

“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

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

这两项工程是()

A.都江堰、长城B.都江堰、大运河

C.长城、大运河D.长城、驰道

48.图5是一幅古代对外交往形势图。

该图反映的是()

A.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B.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路线D.清朝的海外贸易路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体共5小题,49题18分,50题16分,51题、52题、53题各6分,共

52分)

49.(18分)某班学生开展“历史变革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中国古代历史

上的重大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探究课题一:

从封邦建国到郡县制

西周时期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与纣王的关系有如下特点:

第一,周王无权干涉诸侯国内政,诸侯国内设官分职、组建军队、采用何种方式治民,都由诸侯自行决定。

第二,周王无权干涉诸侯国君的废立。

第三,赋税收入均归诸侯国,周王不能享有,周王的一切财政收入均来源于(周王直接管辖区)。

诸侯国虽然要向周王纳贡,但仅为各地土特产,数量极为有限。

纳贡不是赋税,反映不出国家的主权关系。

(依据田昌五等著《周泰社会结构研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度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不同。

(6分)

 

探究课题二:

自然经济消弱和商品经济发展

中唐以前,中国长途贩运主要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这些产品价值高而体小量轻,容

易获取高额利润,总体上是服务于社会上层,除盐类、铁等特种商品外,与乡村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

而宋代投入市场的商品,在品种上较前代大大丰富了,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牛之类的高档奢侈品,其消费对象仍以皇帝国戚、达官贵人为主;二是农具、手工业工具以及船只耕牛之类的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镇市城郭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需品。

宋代商业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主要表现在后二类商品急剧进入市场,其比重不断上升,并与城乡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日益广泛的联系。

(引自包伟民等著《宋朝简史》)

(2)依据材料分析,与前代相比,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6分)

 

探究课题三:

赋税标准从人丁转向土地

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引自《清史稿》)

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引自[清]王庆云著《石渠余

记》)

(3)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赋税制度?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分)

 

50.(16分)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

“中国政治性城市之特色,到西周已十分明显,西周所建立之城市,确立了今后两三千年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

《吴越春秋》中说:

‘筑成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其[军事]防御性能十分明显。

”(引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其(西周城市)经济地位也十分重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商业由

政府控制,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

”(引自张岂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图6

(1)依据以上材料和地图,说明先秦时期城市的发展变化。

(6分)

 

长安市中国古代著名的大都会。

隋唐前后,长安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转变。

据邹逸麟主编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一书论述:

经济中心东移、南移,关中相对落后日益明显。

大运河通到洛阳,贡赋便于长安。

皇帝常率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就食”洛阳。

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在其后的政治动乱中,长安城又屡遭破坏,公元901年,朱温劫唐帝,毁长安宫室民舍,“长安自是遂丘墟矣”。

这一次长安的毁灭,是中国城市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五代至北宋,开封成为政治中心。

自此,长达千年的以关中地区渭河流域为全国城市重心的格局彻底解体,而东方则成为大城市发展的主要地区。

(2)依据材料分析长安衰落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影响。

(5分)

 

(3)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进一步繁荣。

简要说明当时城市发展的情况,分析城市发展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5分)

 

51.(6分)丝绸是中国最早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象征。

依据以下地图

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7

从自然条件来看,殷商、战国、秦汉、唐代前期都是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

从近2000年的历史气候来看,前1000年相对温暖湿润,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

北方黄河流域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当时的水热条件比后来好,这便更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和蚕虫的养育。

但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气候开始变寒,特别是南宋以后,北方气候更是变得寒冷。

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变化的情况。

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分析变化的原

因。

 

52.(6分)除了文献记载以外,出土文物和历史图片也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

观察图8和图9,说明其中所反映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历史信息

 

53.(6分)阅读以下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宋代中央官学

无学子、太学、四门之分别,统归太学。

太学的招生对象已经扩大到八品官以下官员子弟,乃至庶人之优异者。

唐代中央官学

学校名称

入学资格

国子学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太学

五品以上官员子孙

四门学

低级品官子弟

庶人之俊异者

 

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官办学校有什么变化?

分析变化的原因。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历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分,每题1分,共48分。

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A

D

D

A

B

B

C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A

B

C

A

C

C

B

D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选项

C

A

D

C

A

D

B

A

B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选项

D

B

A

B

A

A

A

C

C

B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选项

A

D

B

C

D

D

C

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体共5小题,49题18分,50题16分,51题、52题、53题各6分,共

52分)

49.

(1)分封制下王室无权干涉地方政权内部事务;(1分)王室无权干涉地方政权首长的废

立;(1分)地方政权不向王室交纳赋税。

(1分)

郡县制下地方完全服从中央,依据中央政令行政;(1分)地方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1分)地方赋税必须上缴中央。

(1分)

(2)宋朝以前商业以奢侈品的长途贩运贸易为主,(2分)与百姓关系不密切。

(1分)

宋朝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投入市场,(2分)与百姓的关系密切。

(1分)

(3)摊丁入亩(或征收“地丁银”)(2分)

影响:

减轻无地或少地农民负担;(1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1分)隐

蔽人口现象减少,人口增长;(1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1分)

50.

(1)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性的城市,(1分)军事职能突出,(1分)城市中的工商业

主要为贵族服务。

(1分)战国时期出现了重要的商业都会和具有专业分工的手工业

中心。

(2分)城市的经济职能有一定的发展。

(1分)

(2)衰落的原因:

经济中心向东、南转移;(1分)关中地区日益衰落;(1分)唐末以

后战乱的破坏。

(1分)

影响:

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开始由关中地区向东转移。

(2分)

(3)情况: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1分)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1

分)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

(1分)

影响:

市民文学进一步发展,(1分)小说创作繁荣。

(1分)

51.情况:

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东北地区;(1分)唐宋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

北地区;(1分)元明清丝织业中心集中在江南地区。

(1分)

原因:

北方战乱频繁;(1分)江南开发;(1分)北方气候变冷。

(1分)

52.对外交通发达,(1分)“丝绸之路”畅通(1分);唐朝与西亚、中亚、非洲交往;(3分)

中国吸收外来文化。

(1分)

53.学校种类较少,取消了学生的身份限制。

(3分)科举制度彻底摧垮了世家大族,等级区

分日益淡化。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