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489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雅安市2018-2019学年(上期)期末检测高中一年级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第Ⅰ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编号。

3.回答第Ⅱ卷试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内。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

本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

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

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C.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说明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故答案为C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C.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D.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立嫡不以长”指中国宗法制中,帝王传位或公侯传爵时,即使庶子为长子也应传给正妻所生的嫡子,A选项符合题意。

一夫多妻制自父系氏族社会便已产生,与宗法制没有必然联系,B选项排除。

“门当户对”是门第观念的表现,与宗法制没有必然联系,C选项排除。

宗法制中诸子财产继承权分配是不平等的,D选项错误。

【点睛】宗法制建立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对此,政府采取的制约措施是

A.设立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B.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

C.元大都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D.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行省长官在地方拥有较大的权力,因此必须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B选项符合题意。

设立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与政府采取措施制约行省权力无关,A选项排除。

元大都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宣政院是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与行省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

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该体制有三个特点:

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中央主要通过省官互迁的方式来控制地方。

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

4.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撤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大臣,恢复军机处。

这一演变反映了

A.各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

B.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C.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雍正到乾隆时期,设置和裁减军机处都是由皇帝决定,都是加强皇权的工具,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军机处和总理事务大臣之间的矛盾,A选项排除。

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B选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C选项排除。

【点睛】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因雍正用兵西北而设立。

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雍正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

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

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军机处的出现,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一些地方乡绅表示:

“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

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

可见当时一些乡绅

A.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B.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

C.都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初具民族国家的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表明当时的一些乡绅初具民族主义观念,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乡绅主动指挥鸦片战争,A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乡绅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B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乡绅都饱读儒家经典著作,C选项排除。

【点睛】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

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

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

6.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清,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

这表明近代中国

A.中外文化冲突加剧

B.民族独立成为时代主题

C.科学技术发展落后

D.农民运动缺乏科学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借助宗教理论来进行斗争,充分说明了农民运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中外文化冲突加剧,A选项排除。

太平天国的矛头指向的清政府,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B选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落后,C选项排除。

7.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A.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体现的是封建忠君思想,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体现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封建帝制的行为不得人心,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打击帝国主义势力,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对封建帝制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移风易俗无关,故D错误。

8.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

该决议表明

A.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

B.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

D.革命策略尚未适应具体国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

”可知共产党的主张是城市中心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D选项符合题意。

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适合中国国情,B选项错误。

中心城市是国民党重兵防御的地方,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9.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救国军、抗日联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纷纷痛击日军。

这表明

A.民族矛盾的解决已成为共识

B.军队力量是抗日战争之本

C.反法西斯东方战场拉开序幕

D.日军速战速决阴谋的破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侵华,之后,东北人民组织了抗日救国义勇军、抗日联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十九路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这说明中国即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己经拉开序幕,C选项符合题意。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A选项排除。

抗日取胜之本在于发动广大民众,B选项排除。

淞沪会战标志着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D选项排除。

【点睛】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10.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

其共同利益基础指的是

A.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B.打倒军阀的民族革命

C.加强国共两党军事力量

D.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共有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是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进行民主革命,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二次合作是日本加紧侵华后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进行民族革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因此,两次国共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A选项符合题意。

打到军阀的民族革命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任务,B选项排除。

加强国共两党军事力量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D选项说法错误。

11.下图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

该旗产生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7年9月秋收起义,共产党打出工农革命的旗号,1927年9月属于土地革命十年,B选项符合题意。

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1927年,A选项排除。

抗日战争时期是1937—1945年,C选项排除。

解放战争时期是1946—1949年,D选项排除。

12.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

这一制度指的是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从材料中的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可以看出他是政治协商制度.,A选项符合题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一种精英参政,而是一种民族政策,B选项排除。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建立了,而且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不是中国政体的补充体制,C选项排除。

从材料看出这一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不是村民自治制度,D选项排除。

13.1990年台湾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次年又提出了“国家统一纲领”,后经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会议讨论通过。

上述措施表明台湾当局

A.推动两岸“三通”

B.认同“一国两制”方案

C.坚持一个中国

D.积极响应“九二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国家统一委员会”“国家统一纲领”可知当时台湾坚持“一个中国”,C选项符合题意。

推动两岸“三通”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认同“一国两制”方案,B选项排除。

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提出的,D选项排除。

14.据有关资料统计,1950年我国开始对周边的越南、朝鲜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1955年后,中国对外援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