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题库答案其他班传来的仅供参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005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题库答案其他班传来的仅供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生理学题库答案其他班传来的仅供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生理学题库答案其他班传来的仅供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生理学题库答案其他班传来的仅供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生理学题库答案其他班传来的仅供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题库答案其他班传来的仅供参考.docx

《生理学题库答案其他班传来的仅供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题库答案其他班传来的仅供参考.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题库答案其他班传来的仅供参考.docx

生理学题库答案其他班传来的仅供参考

生理学题库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指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

2.稳态:

指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神经调节:

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指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

4.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5.反射弧:

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觉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6.体液调节:

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对机体、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

7.自身调节:

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不依赖于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8.负反馈:

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经常处于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

9.正反馈:

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对控制信息起促进或加强作用的,称为正反馈。

10.前馈:

是干扰信息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

机体的控制部分可在其输出效应尚未发生偏差而引起反馈之前,就可对受控部分发出纠正信息,使机体的调控过程不出现较大的波动和反应的滞后现象。

二、单选题:

1.D2.D3.D4.A 5.A 6.B 7.D

8.B9.A10.A11.B12.D13.C14.E

三、多选题

1.ACDE2.ABCE3.AD4.BDE 5.ACDE

四、思考题:

1.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

有何生理意义?

答:

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

内环境稳态指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为生物体细胞提供必要的理化条件,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同时它还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产物。

由于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而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本身又是经常造成内环境理化性质波动的因素。

为此正常的机体将通过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以及各系统、器官进行相互协调的活动,使细胞所生存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经常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并得以生存下去,这也就是所谓的稳态或自稳态。

故为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的顺利进行,机体的内环境就必须经常保持相对稳定。

2.试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答: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神经调节是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指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

其特点是:

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对机体、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

特点是:

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自身调节则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不依赖于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其主要特点是所能调节的范围较小,对刺激的敏感性也低。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

答:

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负反馈是可逆的,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经常处于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

反之,若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对控制信息起促进或加强作用的,称为正反馈。

正反馈往往是不可逆的,是一个不断增强的调控过程,直至整个过程完成为止。

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

前馈则是干扰信息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

机体的控制部分可在其输出效应尚未发生偏差而引起反馈之前,就可对受控部分发出纠正信息,使机体的调控过程不出现较大的波动和反应的滞后现象。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

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

体内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

细胞膜上的某些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形式。

3.主动转运:

在细胞膜上泵蛋白的作用下,通过本身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

4.继发性主动转运:

某些物质的逆浓度差转运不直接依赖ATP分解释放的能量,而是需要依赖另一种物质的浓度差所造成的势能贮备来实现的主动转运。

5.钠泵:

即钠-钾泵或钠-钾依赖式ATP酶,是细胞膜中具有ATP酶活性的蛋白质,能逆浓度差把细胞内的钠泵出细胞,同时把细胞外的钾泵入细胞。

6.刺激:

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7.兴奋:

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称之为兴奋。

8.抑制:

机体代谢、功能从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从强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弱的活动状态,称之为抑制。

9.兴奋性:

生物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10.阈值(阈强度):

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固定,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之为阈强度。

11.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12.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

13.阈电位:

一个可兴奋细胞在接受刺激发生兴奋时,其膜电位除极到某一临界点就立即爆发动作电位,这一临界点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4.极化状态:

细胞在静息时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状态。

15.去极化:

细胞极化状态减小称为去极化。

16.超极化:

细胞极化状态加大(即膜内电位更负)称为去极化。

17.终板电位:

神经肌肉接头前膜释放Ach,Ach与接头后膜的受体结合,接头后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18.兴奋-收缩耦联:

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9.等长收缩:

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20.等张收缩:

长度缩短、张力不变的收缩形式。

21.前负荷:

肌肉收缩前承受的负荷。

它决定肌肉的初长度。

22.后负荷:

肌肉在开始收缩之后承受的负荷。

二、单选题

1.B2.A3.D4.B5.E6.D7.C8.B9.D10.E11.D12.B13.D14.E15.C16.B17.B18.A19.E20.C21.D22.A23.B24.D25.B26.D27.C28.C29.E30.D31.B32.E33.B34.B35.D36.C37.C38.B39.D40.B41.B42.E43.D44.C45.A46.D47.C48.A49.B50.A51.C52.B53.E54.C55.D56.B57.B58.D59.A60.E61.E62.D63.A64.D65.C66.C67.E68.B69.B70.B71.A72.B73.D74.D75.D76.D77.D78.D79.B80.C81.D82.D83.A84.A85.B86.B87.B88.A89.C90.D91.B92.C93.D94.C95.C96.C97.B98.A99.A100.B101.C102.D103.D104.B105.C106.A107.A108.B109.B110.A111.D112.C113.E114.D115.E116.E117.B118.D119.D120.D121.D122.E123.E124.C125.D126.A127.B128.A129.B

三、多选题

1.ABCD2.BD3.CE4.ACD5.ADC6.ABCE7.CD8.ACDE9.ACDE10.BE11.ADE12.ABDE13.ABDE14.ABC15.AC16.ABD17.ABDE18.ACD19.ACD

四、问答题:

1.试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及机制。

答:

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单纯扩散:

是溶质分子直接穿过细胞膜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净移动的现象。

由于细胞膜为一种脂质膜,故只有O2和CO2等脂溶性气体分子才能通过此方式转运。

②易化扩散:

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程度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在膜两侧进行扩散的过程。

有两种类型:

一种以通道为中介,如K+、Na+、Ca2+等顺浓度经各自的通道进行扩散;另一种以载体为中介,如葡萄糖等顺浓度差的扩散。

③主动转运:

是由于膜以某种方式提供了能量,使物质或离子逆化学梯度或电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如Na+-K+泵主动转运。

④出胞和入胞:

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是通过入胞和出胞作用进行的,如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及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均是通过出胞作用。

入胞则与出胞方向相反。

入胞物质若为固体称呑噬,若为液体称呑饮。

2.试述钠泵及其生理意义。

答:

钠泵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除了有物质转运功能外,本身还具酶的活性,可以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并能利用此能量进行Na+和K+的主动转运,因此钠泵被称为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

钠泵的生理意义有:

①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建立起一个势能贮备供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来使用。

②由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条件进行的必需条件。

③维持细胞内Na+浓度的稳定,如果大量细胞外Na+进入膜内,会导致水分子进入膜内,引起细胞肿胀,进而破坏细胞结构。

3.试述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答: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其形成机制是由于细胞膜内外K+分布不均衡以及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具有选择性通透所致。

几乎所有生物细胞均是膜外Na+多、K+少,膜内K+多、Na+少。

静息时,膜只对K+有通透性,于是K+顺浓度差扩散到膜外,而膜内带负电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出,结果造成膜内外的电位差,即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这种电位差随着K+的继续外流而加大,并对K+外流起阻碍作用。

当浓度差(外流动力)和电位差(外流阻力)达到平衡时,K+的净通量为零,此时膜内外电位差相对稳定,称为K+的平衡电位。

所以静息电位基本上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4.试述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答:

动作电位指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细胞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有扩布性的电位变化。

以神经纤维为例,其产生机制是:

细胞受刺激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通透性突然增大,超过了K+的通透性,Na+大量由膜外迅速流入膜内,膜内电位迅速上升。

Na+内流的动力来自膜两侧的浓度差和电位差(外正内负)。

当Na+内流到一定程度,膜内电位变正,其又成为Na+内流的阻力,此后Na+内流的动力只有浓度差了。

当Na+内流的动力(浓度差)和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电化学平衡)时,Na+内流的净通量为零,达到钠的平衡电位,其接近于动作电位的超射值。

之后,Na+通道很快进入失活状态,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下降,并且这时膜又出现K+通透性的增高,于是膜内K+又因高浓度和电场力的作用而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由正转负,直至达到K+的平衡电位状态;这时Na+通道的失活状态解除,K+通透性也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使细胞能接受新的刺激。

所以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Na+内流所形成的,下降相是K+外流所造成的。

5.简述局部电位及其特点。

答:

当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时,被刺激的细胞虽不产生可扩布性的动作电位,但却可使受刺激局部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轻度增加,使静息电位轻度减小,这种电位称局部电位。

其特点有:

①不表现“全或无”现象。

②呈电紧张扩布,即可向其邻近部位呈递减式的短距离扩布。

③无不应期,可产生时间总和及空间总和,若达到阈电位,即产生动作电位。

6.试述阈刺激、阈电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