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课时卷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6560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课时卷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课时卷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课时卷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课时卷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课时卷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课时卷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ocx

《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课时卷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课时卷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课时卷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docx

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课时卷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2019-2020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课时卷: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他以人为坐骑,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后被商汤所败,王朝灭亡。

此人物是(  )

A.启B.桀C.纣D.盘庚

2、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启开启了世袭制B.纣灭夏建立商朝

C.西周实行郡县制D.周武王建立东周

3、公元前841年,西周发生“国人暴动”,此时在位的国王是(  )

A.周文王B.周武王

C.周厉王D.周幽王

4、“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

夏朝的建立者是(  )

A.禹B.伯益C.启D.舜

5、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这说明西周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  )

A.定期朝见周天子,汇报政务

B.进献贡物

C.服从周王调兵

D.定期服役

6、小游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

西周、王、侯、制度。

他研究的内容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7、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为审议项目的河南殷墟遗址获得通过。

你认为殷墟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8、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这一制度开始于(  )

A.舜传位于禹

B.禹传子家天下

C.西周分封制

D.周武王建立西周

9、“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

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

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

”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10、孔子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1、“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的歌词。

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  )

A.炎黄部落在涿鹿打败蚩尤

B.夏王朝的建立

C.禅让制的实行

D.制定历法,称为“夏历”

12、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伯益建立夏朝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13、材料分析

材料一: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小雅·北山》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材料二:

如图

西周等级示意图

材料三: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3)据材料三,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

14、 夏、商、周三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商、周政权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权的更迭一样,也是通过大规模战争实现的。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建国时都城

暴君(昏君)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

约公元前1600年

____

商纣王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____

周幽王

(1)根据所学知识,将表格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2)哪一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文明?

哪一场战争导致了“商、周政权的更迭”?

 

参考答案

1、选择题

1-12:

BACACABBBABB

2、材料分析题

13、

(1)分封制.目的:

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宗亲、功臣

(3)影响: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14、

(1)汤 镐京

(2)二里头遗址。

牧野之战。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选择题

1.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

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

A.盘古开天B.后羿射日C.大禹治水D.商王迁都

2.历史上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竟屡次“烽火戏诸侯”。

最初几次,诸侯都会带兵前来,保卫周王。

诸侯这样做,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3.《礼记》记述说:

“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

第一个借助世袭之“礼”登上王位并治理国家的是(  )

A.尧B.舜C.启D.禹

4.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5.“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

”《礼记》里的这段描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商汤灭夏B.奴隶社会结束

C.舜传位给禹D.禹传位给启

6.《孟子》中记载: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初年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B.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

D.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7.如下图,镐京与曲阜的关系是(  )

A.王都与封国都邑

B.均为封国都邑

C.王都与郡府

D.均为郡府

8.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9.从夏、商、西周衰亡之中,我们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A.发展经济,提高国力

B.建设军队,保疆固土

C.社会改革,增强活力

D.勤政爱民,和谐社会

二、材料题

10历史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遗址中的历史】

(1)图1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夏朝的都城,请你说出此都城的名称。

如果将此都城复原,除了城堡、宫殿外,还会有什么国家机构?

试分析夏朝国家机构的性质。

 

(2)图2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个朝代的都城?

与哪一位国王迁都有直接关系?

此次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文物中的历史】

(3)图3中的文物腹内底部铸有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史实。

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地点在哪里?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次战役的结果。

 

1.D2.B3.C4.B5.D6.C7.A8.B9.D

10.

(1)阳城。

如监狱。

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商朝。

盘庚。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

(3)公元前1046年。

牧野。

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2.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夏商周的更替过程和分封制

难点:

对分封制的理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后继的商王朝和周王朝,国家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夏、商、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

西周时期建立了什么样的制度?

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了解夏、商、周的历史变迁。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尧舜禹的“禅让”。

说的是尧年老时,把位置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

舜年老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而禹在位期间,我国的史前时期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1.根据课文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地点

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

2.材料研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问题:

材料中“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的各指的是什么时期?

反映了什么?

其代表事件是什么?

尧、舜、禹时期,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禹传子(启),家天下。

3.夏朝国家机构的建立有哪些?

夏朝的统治中心在哪里?

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4.考古学家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

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敲击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有何意义?

既反映除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又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夏朝经历了400多年,夏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个国王,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我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夏桀的残暴统治终于引发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削弱了自身的统治,最后被商汤所灭。

二、商汤灭夏

当夏朝衰败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渐强大起来。

商的首领汤,团结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1.商朝在什么时候建立的?

都城在哪?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

2.后世为什么把商朝称为殷朝?

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

因为盘庚将都城迁到殷(河南安阳),所以商朝也叫殷朝。

战乱、洪水、政局动荡、占卜迷信、外族入侵、自然环境的恶化等。

盘庚迁殷后,商朝兴盛了很长一段时间。

到商纣王时,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社会各种矛盾都达到了非常尖锐的程度,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三、武王伐纣

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不仅没有巩固自己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就在商纣王沉迷于酒池肉林、贪图享乐之时,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发展起来。

周武王时,在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下,周部落日益强盛。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西周的建立者是谁?

时间是什么时候?

都城在哪里?

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镐京

讨论: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夏桀和商纣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且能够重用人才,联合周边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结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2.西周分封的对象是什么阶级的?

学生:

亲属、功臣、先代贵族。

3.西周分封的作用有哪些?

积极:

开发边远地区,巩固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弊端:

当诸侯强大起来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4.西周分封的内容有哪些?

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周天子打仗。

5.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6.西周的衰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动迁洛邑,史称东周。

思考:

夏、商、西周三代的兴亡有什么相似之处?

兴:

重视生产,关心百姓,重用贤才。

亡:

统治者的暴政

总之:

统治者重用人才,关心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暴政必然导致灭亡。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的历史过程,无疑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亘古不变的治国之道,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亦是彰显了国家的本质所在。

【板书设计】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