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利用论证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43506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3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空间利用论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地下空间利用论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地下空间利用论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地下空间利用论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地下空间利用论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空间利用论证报告.docx

《地下空间利用论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空间利用论证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空间利用论证报告.docx

地下空间利用论证报告

Revisedasof23November2020

 

地下空间利用论证报告

合能“天河路”项目地下空间及空中连廊

规划论证报告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七月

 

附件:

附件1郫县规划管理局市政工程规划条件

附件2郫县规划管理局规划条件通知书

附件3地下空间出让面积统计

1总则

项目背景

图1-1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

合能”天河路”项目地处成都市郫县犀浦镇西区花园片区,西面临银河西路(天河路),南面临城市主干道围城路,东面临银河东路(天辰路),北面临国道317线(成灌路)。

该项目规划总净用地面积平方米,主要为二类居住用地与商业服务业用地。

本次论证报告主要针对合能“天河路”项目三个地块的地下地上连通空间利用论证。

包括1、2号地块;2、3号地块;1号地块与地铁站联通口之间市政道路的地下空间利用论证以及1、2号地块之间空中连廊论证。

受项目业主委托,我院根据成都市规划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研究确定了空中连廊和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道路交通、地铁、人防工事、市政管线、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论证依据

相关资料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规划条件通知书

●相关道路排水工程施工图及竣工图

●“天河路”项目总体建筑方案

●区域道路道路工程成果图

规划管理相关规范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08号)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

●《成都市地下空间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成都市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细则》

地下工程设计相关规范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主要论证内容

本报告主要评价了合能“天河路”项目对城市交通、城市管网、消防安全及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同时针对地下空间的使用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并对相关重要技术参数提出了控制性要求。

论证结论

通过论证,合能“天河路”空中连廊及地下空间连通利用方案符合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相关管理规定,不会对消防、安全、市政、交通等方面有不利影响,该设计方案在技术上可行。

2拟建项目简介

拟建地块用地现状

拟建项目由三个地块构成,分别是1#地块、2#地块和3#地块,地块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2-1项目地块分布示意图

项目地块场地内地势平坦,无保留建筑,现状主要为荒地和耕地,周边城市道路尚未施工。

图2-2项目地块现状

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

成都市郫县规划管理局于2013年8月5日对该地块出具了招拍挂土地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其中与地下空间论证有关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用地规划要求

1、用地使用性质: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可兼容的住宅建筑面积不大于计入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的50%)。

2、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

1#号地块平方米,2#号地块平方米,3#号地块平方米。

3、用地使用强度

1#号地块:

容积率:

大于且不大于(计入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10平方米)

建筑密度:

总建筑密度不大于40%,高层主体建筑密度不大于20%。

2#号地块:

容积率:

大于且不大于(计入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不大于108590平方米)

建筑密度:

总建筑密度不大于40%,高层主体建筑密度不大于20%。

3号地块:

容积率:

大于且不大于(计入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不大于50380平方米)。

建筑密度:

总建筑密度不大于40%,高层主体建筑密度不大于20%。

4交通规划要求

①交通出入口

临规划道路布置,符合《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的有关要求,并在总平面中注明。

②停车数量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位的设置须满足《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的相关规定。

报送图纸中对机动车位进行编号,并标明停车方式,且在经济技术指标中注明各类性质建筑配建的停车位数量。

③地下车库出入口临规划道路设置时,坡道起点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米,且不得利用规划道路组织用地内部交通。

拟建项目设计方案

1#号地块总建筑面积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办公建筑面积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百货)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底层商业)1560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地下商业平方米,机动车库平方米,非机动车库平方米。

实际停车位918个,单车位面积平方米。

2#号地块总建筑面积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95021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写字楼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其他配套460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平方米,机动车库面积平方米,非机动车库平方米,实际停车位475个,单车位面积40平方米。

3#地块总容积率,总户数286户。

包括1栋18层住宅、1栋17层办公、1栋6层办公和底层商业用房、地下车库、门卫房等服务设施。

总建筑面积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办公建筑面积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机动车库平方米,非机动车库842平方米,实际停车位499个,单车位面积平方米。

主入口图

鸟瞰图

图2-3项目效果图

项目空中连廊简介

图2-4空中连廊位置

1#与2#号内商业建筑2层采用空中连廊相连,横跨西区B路,连廊长度36m,宽度8-10m,占用地上公共空间面积288-360平方米。

空中连廊高度与一层商业建筑高度同为米。

项目地下空间利用方案

合能“天河路”项目地下空间利用范围及不同层数的利用性质如图2-5,2-6所示。

图2-5负一层地下空间利用总图

图2-6负二层地下空间利用总图

1#与2#号地块

项目1、2号地块地下部分通过西区B路(道路红线16米)的地下公共空间连接,占用范围与规模如图2-8,2-9所示

图2-8地下一层空间利用

图2-9地下二层空间利用

项目1、2地块之间的地下连接通道共在地下设置了2层:

负一层空间划分为地下商业街功能区与地下停车库空间,同时兼具消防通道和紧急人防工事。

其中,地下商业街位于西侧,占地下空间面积平方米,地下停车库位于东面,占地下空间面积平方米。

负1层标高。

负一层平面图如图2-11

负二层功能为停车库、设备房,占用西区B路地下公共空间面积平方米;负2层标高。

图2-101#和2#地块间通道断面图

图2-11负1层平面图

2#与3#号地块

项目2、3号地块地下部分通过西区二路(道路红线16米)的地下公共空间连接,占用范围与规模如图2-12。

图2-12地下一、二层空间利用

项目2、3地块之间的地下连接通道共在地下设置了2层,覆土深度米。

负一层层高米,功能为停车库、设备房及人防工事,占用西区二路地下公共空间面积平方米;负1层标高。

负二层层高米,功能为停车库及人防工事,占用规西区二路地下公共空间面积平方米,负2层标高。

图2-132#和3#地块间通道断面图

1#号地块与地铁出口

地铁2号线西延线的天河路站设置4个出口,其中3号出口位于1#号地块。

地铁连接通道方案如图2-14所示。

图2-14天河路站地下一层连接通道方案图

图2-15地下一层连接通道剖面图

天河路地铁站的地下空间设计方案采用整体连通方式,地铁站地下空间总面积平方米,其中地铁占用1#号地块的地下面积为平方米,1#号地块与地铁的连接通道面积为平方米,占用范围与规模如图2-16所示

图2-16地铁连通口位置及范围

3区域现状分析

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位于郫县犀浦镇与高新西区附近,研究区域内的用地由犀浦镇的部分用地和高新西区的部分用地组成,其中犀浦镇的用地以居住及配套用地为主,并有部分空地及待建用地,而高新西区的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主。

项目临近用地现状主要为待建空地和村镇用地。

项目周边用地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3-1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卫星影像图

区域周边现状照片如下图所示:

成都外国语学校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晨之曦住宅小区西区花园住宅小区

新华医院西锦集住宅小区

成都后花园三期蓝光幸福满庭(在建)

吉翔金枫名苑住宅小区城西阳光商住

图3-2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照片

区域道路交通现状

区域外围的大部分主、次干道已按规划形成,项目地块周边的道路都还没有形成,区域整个路网呈不规则的方格网状。

由于研究区域正处在建设改造之中,部分次干路和支路未按规划完全形成,特别是犀浦镇区的道路大部分虽然已经形成,但道路红线宽度等未按规划形成。

同时,天河路(西区大道至老成灌路)正在建设之中。

整个研究范围内现状已经形成的主要道路有主干路:

老成灌路、西区大道、天河路,次干路:

兴业街(天朗路)、百草路、犀浦下街、合心路等。

未形成的道路主要集中在老成灌路与西区大道之间的未开发土地。

区域道路交通现状如下图所示,

图3-3区域道路交通现状示意图

图3-4老成灌路断面示意图

表3-1区域道路现状与规划一览表

路段名称

道路等级

现状

规划

断面形式

备注

红线宽度(m)

双向车道数(条)

红线宽度(m)

双向车道数(条)

老成灌路

主干路

52

8

52

8

三块板

设公交专用道

天河路

主干路

40

4

40

6

两块板

犀安路

主干路

20

4

40

6

一块板

西区大道

主干路

30、40

4

30、40

4

两块板

部分未按规划形成

兴业街

次干路

30

4

30

4

一块板

百草路

次干路

25

4

25

4

一块板

金粮路

次干路

30、40

4

30、40

4

两块板

合心路

次干路

30

4

30

4

两块板

部分未按规划形成

犀浦下街

次干路

25

4

25

4

一块板

天辰路

支路

25

4

25

4

一块板

部分未按规划形成

西区一路

支路

--

--

25

4

一块板

西区二路

支路

--

--

16

2

一块板

西区B路

支路

--

--

16

2

一块板

两河新街

支路

16

2

16

2

一块板

图3-5道路现状照片

区域市政管网现状

现项目地块范围内尚未形成路网及实施管线,地势为西高东低,较为平坦。

项目周边污雨水管网基本形成。

污水通过天河路和西区大道管网收集进入污水主管网,最终汇入高新西区污水处理厂;雨水通过天河路和西区大道及地块雨水支管收集汇入茅草堰和天辰路下游雨水主管线。

4区域规划分析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图4-1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图

从整个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来看,研究区域内的高新西区范围内的用地将保留现状的工业用地,而犀浦范围内的用地主要以居住、居住配套和公建商业用地为主。

区域道路网络规划

根据相关规划建设要求,区域内道路建设将随着区域的开发改造建设完成,区域将形成“三横四纵”的干路网系统,区域道路网交通规划如下图所示

图4-1区域道路网规划示意图

其中,金粮路拓宽工程正式启动前的道路勘测、摸底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

按照设计,金粮路将从现在河道单侧12米宽道路,拓展到河道两侧宽度达30米;金牛大道到西华大道则将避开金牛支渠的影响,修建一条宽40米的双向6车道道路。

建好后,金粮路将从现在的公里延长到公里,一直延伸至西华大道。

5项目必要性论证

成都市地下空间利用背景

近些年来,成都市地下空间整体利用规划已基本成形,从2003年的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到2009年的东御街盐市口顺城街地下空间具体实施,是成都市地下空间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之后,成都市的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开发商的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商业综合体的逐渐兴起,其更是将土地空间的利用效率完全最大化,不仅重视地下空间的整体利用,也对城市公共区域的地上空间利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商业综合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需要。

目前,成都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已渐成体系,地上空间利用的相关政策也在加紧制定中,以下为成都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

2003年6月,成都市规划制定了《成都市地下空间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5-2020),确定了成都市地下空间“点、线、面”的总体发展战略,即在城市重要商业节点开发地下空间、沿城市主要轨道交通线开发地下空间、在城市重点地区如CBD区域开发地下空间。

2006年12月,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国土资源局联合制定颁发了《关于在城市开敞空间下建设使用地下空间使用权的暂行规定》(成国土资发[2006]519号),首次对成都市公共开敞空间的地下空间进行了界定,对地下空间使用权的有偿使用方式进行了规范,有利于吸引更多资本进入成都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中。

2008年6月,成都市规划委员会对《成都市中心城核心区公共开敞空间地下利用规划方案》进行了审查,明确了成都市中心城核心区公共开敞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方向。

同年11月,市规委会第9次主任会议对修编的《成都市中心城核心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控制规划》进行审议,对核心区内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位。

2009年7月,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出台《成都市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细则》,对地下空间的开发进行了政策上的明确和操作方式的规范,体现了成都市对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视,标志着成都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市政道路地下商业开发案例研究

双楠尚品地下空间开发

双楠尚品广场项目位于成都市武侯区高碑片区,三环路外,聚龙路以西,万兴路以南。

项目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约平方米,项目功能主要包括家居商场、商业、办公、酒店和影院。

图5-1双楠尚品效果图

该项目为了将两个地块统一打造,形成高端商业综合体。

项目在满足相关规范和市政设施的前提下,将A、B地块之间的市政道路下的空间积极利用,将两个地块的地下空间连通形成完整的地下商业空间体系,为购物者提供更便捷的地下过街体验和良好的购物环境。

项目地下空间开发如图5-2所示

图5-2地下空间利用图

项目A、B地块之间的地下连接通道共在地下设置了三层:

负一层功能为慢行与商业功能,占用规划道路A地下公共空间面积;

负二层功能为停车库和设备房,占用规划道路A地下公共空间面积;

负三层功能为停车库,占用规划道路A地下公共空间面积。

西御街3号及新声剧场地下空间改造利用

成都“西御街3号及新声剧场改造”项目位于青羊区天府广场西南侧,北临西御街,东靠城市之心一期工程,拟利用30米规划道路单层面积为2296m2,三层共利用面积为6888m2。

该项目建筑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对市政道路公共地下空间进行科学论证,对相关市政管网进行合理调整,调整后符合地下空间开发各项管理规定,核发了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

图5-3西御街3号地块地下空间利用图

打造一体化商业综合空间的需要

1#和2#号地块都为大型商业开发,其中1#号地块商业定位为购物中心,地上商业面积20000平方米,地下商业面积20000平方米。

2#号地块商业定位风情商业街,地上商业面积21000平方米,地下商业面积15000平方米。

同时将来1号地块负1层与地铁2号线西延线的天河路站出口直接对接,地下空间人流大幅提升,因此将1#和2#号地块负一层整体贯通形成大型商业街区既有利于地铁人流的快速疏散,同时也为该片区地下商圈提供了大量的消费群体,促进该片区的地下商业发展。

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效率的需要

随着城市快速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已越发紧缺。

2014年3月国土资源部发布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我国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对土地资源开发的态度。

城市建筑用地紧张、人均耕地面积剧减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已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更有效的土地资源配置模式,构建符合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城市用地管理办法。

政策的解读可以看出,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等方式,能够有效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本次合能“天河路”项目在此方面做出积极尝试,通过开发地下空间,修建停车场与地铁站形成“P+R”模式,既有利于缓解地面交通停车的紧张局面,有效引导小汽车用户选择地铁出行,同时也减少了地面停车空间,保证了土地高效使用。

满足地面交通分流的需要

项目1、2、3号地块包括住宅、办公、商业、公寓、酒店等多种业态,业态复杂,同时紧邻地铁2号线西延线的天河路站,周边交通流线复杂,容易相互干扰。

同时项目总的建筑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开发体量大,高峰时段交通吸发量大,地面道路交通压力较大,人行流线、非机动车流线和机动车流线的相互干扰会进一步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容易发生交通拥堵。

因此,发展立体交通,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对地面交通进行分流是解决地面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之一。

特别是项目产生的人流与地铁车站在同一平面上,换乘将更加方便,能有效引导市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对降低整个区域的机动车出行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提高城市综合人防工事水平的需要

现代城市的标志不应该仅仅是地面上的建设与繁荣,号称“地下长城”的人防工程及其综合防护能力势必成为一项重要指标。

人口密集、交通拥堵、建筑拥挤、绿化减少,已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用地难、停车难、行路难、供水难、排污难等,也是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难题。

与此相对应,地下空间是城市的战略性空间资源,积极打造现代城市的“第三空间”。

面对新形势下的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将“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原则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既可在特殊时期确保地下空间作为防灾掩体发挥作用,同时在和平时期也应为居民的生成生活服务,坚持地下空间开发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地下空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次合能“天河路”项目地下空间开发分3个地块,在平面的布局,方案节约土地,突出安全,以人为本,经济适用。

项目设计将3个地块通过地下通道相互连通,并在地下空间设计人流疏散厅,确保地下空间人流能够在紧急时刻安全迅速疏散,提高地下空间整体安全性,将单一地下空间转变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人防工事。

6项目可行性论证

空中连廊可行性论证

1#与2#号内商业建筑2层采用空中连廊相连,横跨西区B路,连廊长度36m,宽度8-10m,占用地上公共空间面积288-360平方米。

空中连廊高度与一层商业建筑高度同为米。

图6-1空中连廊效果图

连廊净空可行性论证

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关于道路最小净高高度低限要求为米,本次方案控制最小连廊净空高度为米,但是考虑到大型货车、消防车辆等特种车辆的穿行需求,建议有条件情况下将连廊的净空高度提高到5米。

连廊的通行能力影响论证

连廊连接1、2地块之间的二层建筑,而地块建筑均后退道路红线5米以上,只要保证道路红线及地面上5米范围内的立体空间内没有任何构筑物侵入,不影响道路红线16米范围内的机动车和行人通行能力,是可行的。

地下空间相关管理规定

1.《成都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及概念规划》中的《地下空间管理规定(案)》规定:

①地面为公共开敞空间对应的地下空间为公共空间,如道路、河流、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等的地下空间;

②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地面空间的延伸,规划审查和审批主管部门为成都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③应从城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进行统筹规划,鼓励利用地下空间,优先开发地下公共空间。

2.《成都市市政工程管理技术规定2008》中规定:

公共地下空间竖向层次划分的控制范围一般为:

①地下0~10米左右,重点安排市政基础设施管线;

②地下0~20米左右,可安排商业、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科研教育、轨道交通站台、人行通道、停车库等人员活动频繁的设施;

③地下10~30米左右,安排轨道交通的轨道、市政基础设施的厂站、储藏空间等;

④地下20~30米或更深范围,可作为城市某些特殊需求和特殊技术的空间需要。

3.《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中规定:

为提倡坡道共享,地下空间可连通,地下通道净宽不大于米;当地下通道穿越规划步行街时,应预留城市管网走廊空间,且保证地下连接通道上顶板距规划地面标高的距离不小于米;

本次论证的地下空间拟修建地下通道、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以及人防灾难掩体,需满足上述规定。

交通影响论证

项目全日吸发人流量预测

一、1号地块

根据方案,项目1号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共510户)、商业建筑面积平方米、办公建筑面积平方米。

1)居住部分

根据成都市城市交通规划调查数据,平均每户约为人,中心城每人日均出行次,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出行次数将基本稳定,本次取次/人日。

本项目方案设计居住总户数为510户。

考虑到本项目与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本项目在目标年2020年的入住率确定为85%。

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住宅部分的居民全日出行总量为3066次。

2)商业部分

根据对主城区相关商业的调查,综合性超市人流吸发率最高,一般可达~人/日·m2,而普通百货则受经营档次的影响,一般在~人/日·m2之间,商业街也与经营品种和受欢迎程度有关,一般为~人/日·m2。

1号地块商业有多种形态,在此综合考虑,将商业部分的平均吸发率指标确定为人/日·m2。

项目商业部分全日吸发人流量为24452人。

3)办公部分

本项目办公的建筑面积为。

根据近年成都市大型公建项目调查结果分析,商务办公项目的人流量吸引率为~人次/日m2,考虑项目所在区位,本次按平均吸引率人次/日m2计算,则办公部分全日出行量为2733人次。

4)合计

综上所述,1号地块全日吸发人流量为30251人次/日。

表6-11号地块全日吸发人流量

业态

居住

商业

办公

合计

全日吸发人流量(人次)

3066

24452

2733

30251

二、2号地块

根据方案,项目2号地块住宅建筑面积46561平方米(约600户)、商业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办公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

按照前述计算过程,2号地块全日吸发人流量为28987人次/日。

表6-22号地块全日吸发人流量

业态

居住

商业

办公

合计

全日吸发人流量(人次)

3607

21600

3780

28987

三、3号地块

根据方案,项目3号地块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约284户)、商业建筑面积平方米、办公建筑面积平方米。

按照前述计算过程,3号地块全日吸发人流量为5889人次/日。

表6-33号地块全日吸发人流量

业态

居住

商业

办公

合计

全日吸发人流量(人次)

1707

1286

2896

5889

四、合计

综上所述,项目1、2、3号地块全日吸发人流量为65127人次/日,人流吸发量较大。

业态

表6-4项目全日吸发人流量

全日吸发人流量

居住

商业

办公

合计

1号地块

3066

24452

2733

30251

2号地块

3607

21600

3780

28987

3号地块

1707

1286

2896

5889

合计

8380

47338

9409

65127

项目高峰小时特征分析

根据甲方提供初步方案,项目1、2、3号地块主要为居住小区、办公和商业。

区域主要道路高峰时段出现在晚高峰17:

30-18:

30,因此,将该时段作为分析评价时段。

参考《成都市中心城区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确定各类业态的高峰小时发生吸引系数。

1)居住

住宅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