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国考小学《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一.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739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资国考小学《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资国考小学《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资国考小学《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教资国考小学《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教资国考小学《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资国考小学《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一.docx

《教资国考小学《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资国考小学《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一.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资国考小学《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一.docx

教资国考小学《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一

2015教资国考小学《综合素质》精选练习题: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一)

单项选择题

1、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小学教育的规定,修改的以往小学教育(  )的弊端。

A.一贯制

B.分段制

C.制度化

D.封建化

【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原有学制中规定初等学校(小学)修业六年并分为初、高两级的办法能使广大的劳动人民子女难以受到完整的初等教育。

因此,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应给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小学的修业年限是五年,实行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的分段制。

2、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B.教师的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专门的师范培训机构开始的

C.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是在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确定的

D.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

【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其实早在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

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

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

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3、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B.《教育法》

C.《教师法》

D.《义务教育法》

【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是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我国的《教师法》颁布于(  )。

A.1991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4年

【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我国的《教师法》颁布于1993年,并于1994年实施。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提出,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  )年。

A.13

B.13.5

C.14

D.16

【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20%以上。

6、《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于(  )。

A.1985年

B.1993年

C.1998年

D.1999年

【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7、以下不属于学校法律关系基本特征的是(  )。

A.学校与政府

B.学校与社会

C.学校与教师

D.学校与家庭

【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学校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不包括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8、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  )。

A.教师职业的出现

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C.教育立法的规定

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

【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教师专业化的培训始于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9、“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教育目的出自(  )。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人都应该做到“四有”“两热爱”和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奉献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0、教师的任用方式一般有三种,它们是派用制、聘用制和(  )。

A.代用制

B.自用制

C.长用制

D.暂用制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教师任用方式一般有三种:

派用制、聘用制、代用制。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二)

单项选择题

1、突破了原先的由政府独家办学旧格局的教育法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突破了原先的由政府独家办学旧格局的教育法规,按照法律规定,举办者可以是各级政府,也可以是企业、事业组织、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

它们可以单独举办学校,也可以联合举办学校。

2、(  )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测验能够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保持一致。

A.标准化成就测验

B.细目表

C.自测试题

D.案卷分析

【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细目表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测验能够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保持一致。

3、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依据是(  )。

A.法律规范

B.法律事实

C.法律权利

D.法律义务

【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教育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它主要两种形态:

一是教育法律事件,二是教育法律行为。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  )通过。

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9月1日起施行。

5、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  )的通知。

在世纪之交,我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机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B.《中国教育与改革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6、“青少年、儿童是社会未来,人类的希望,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

”这是(  )。

A.《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

B.《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核心精神

C.《义务教育法》的核心精神

D.《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核心精神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略

7、《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下列不属于教育行政法规的文件是(  )。

A.《学位条例》

B.《上海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

C.《教学成果奖励条例》

D.《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教育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教育行政法规在内容上是针对某一类教育管理事务发布的行为规则,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事件和具体问题作出决定。

在形式和结构上必须比较规范.在时效上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制定、审定、枯布须经过法定的程序。

B项属于地方性的法律法规。

9、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B.《教育法》

C.《教师法》

D.《义务教育法》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制定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标准,建立了中国的学位制度。

《条例》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标志我国教育开始走上依法治教轨道。

10、实施义务教育需要一系列的办学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  )。

A.办学经费和设备

B.办学经费和师资

C.基础设施和师资

D.经费和设施

【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略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三)

单项选择题

1、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故选A。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

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

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C.国务院制定的

D.中国共产党制定的

【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l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4、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  )。

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D.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章第七十二条规定,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

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故选C。

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C.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D.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6、在法律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属于(  )。

A.干预与服从

B.责任与义务

C.教育与被教育

D.管理与被管理

【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学生与老师属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7、2007年11月l0日,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免除(  )

A.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B.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C.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杂费

D.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杂费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采取有力措施落实资金。

8、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