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报告.docx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报告
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南京市上元小学
2010.12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报告
南京市上元小学课题组
“数学生态课堂”最早是由著名特级教师詹明道老师提出的,当时该课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很荣幸,詹老师把我校作为数学生态课堂的研究基地。
在詹老师的关心下,在区教研室和教科室的指导下,我们初步将该课题定为校级研究课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
2005年10月我校被区教育局确立为“生态课堂研究基地”。
2006年,区教科室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研究情况,肯定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将我们的课题进行了申报,最终于2007年《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被确立为江宁区首批省“十一五”规划课题。
由此,我们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生态研究在国外大致有两个流派,一种是以个体心理为研究目标的微观研究,一种是以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研究。
前者起源于40年代,代表人物是巴克。
后者起源于70年代,代表人物是巴顿。
生态教育生态课堂在国内也越来越被关注,涌现出一些论著,如《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广东嘉应学院朱开炎)等。
但就我们的搜索了解,大多是一些较理论性的研究,来自一线的具体实践的少,系统操作策略的更少,这为推广和应用带来困难,为此我们提出《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以望能弥补此处不足。
1、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生发展的需要3、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界定
数学生态课堂以数学课堂为落脚点,以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它关注环境的和谐,突出数学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实践与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关注生命的成长,在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体验探究、感悟内化构建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优化数学认知结构、增强数学学习品质、完善数学素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生态课堂是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其关键词是:
自然和谐、互动生成、生命发展。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理解生命的意义,努力构建能够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数学生态课堂,达到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提升生命价值的目标。
具体目标:
1、生态学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和生态教育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数学生态课堂的各种特质,了解把握数学生态课堂的含义、特征、结构、环境、资源等。
2、提出数学生态课堂课堂学习方式的意义、特征、一般思路以及操作策略。
3、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教师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发展。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原方案中的研究内容为:
生态理论对数学生态课堂教学启示的研究;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数学生态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研究内容进行了整合,主要内容为:
(1)数学生态课堂内涵的研究(包括数学生态课堂的含义、特征、结构、环境、资源等);
(2)数学生态课堂学习方式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了解国内外相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学习有关生态学的教学论、学习论的理论,为课题研究和方法的指导提供理论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有:
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吴鼎福、诸文蔚著《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刘德华著《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审视教育中的“罪”与“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克里克山克等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
2、调查研究法。
在学生中以问卷调查和撰写小论文(以“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课”等为主题)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了解孩子们心目中喜爱什么样的数学课和什么样的数学老师,以便在实践中把握孩子们的需求以及课堂的价值取向。
3、案例研究法。
课题组研究成员上生态课堂专题研讨课,全组成员结合研究专题,以听课、座谈、交流的形式展开研讨。
4、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教师深入教学实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生态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然后通过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学习,有计划地、螺旋式地系统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改进教育实践。
5、经验总结法。
研究组成员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反思,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工作中的得与失以教学一得或教学随笔形式记录研究成果。
六、本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酝酿论证阶段。
时间:
2004年2月至2006年1月
在此阶段,我们多次进行研究讨论,对课题的科学性、现实性以及开展研究工作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1、科学性。
经过多次的讨论,我们认为,“生态课堂”的理念是以生态学教育观、整体论教育观、自然主义的儿童观、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等成熟的科学理论为支撑,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宗旨的研究,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2、现实性。
应该说生态课堂的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载体。
事实证明,在几年的研究过程中,在收获了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同时,我们一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校级领导或市区学科教学的排头兵。
3、可行性。
由于此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先进性,我们是否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研究能力呢?
我们进行了分析:
人员方面——我们有专家参与指引,有校长主持,有市区教研室教科室的参与领导,以校青年骨干为龙头,带动全员参与。
其中有中国教育科学院终身特约研究员、著名特级教师一名,区教研室副主任、区教科室主任各一名,市名校长、红杉树金奖一名,区教学带头人,教学标兵五名;研究基础方面——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伴随着学校的成长,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我们成功研究了省级课题《在活动中培育爱心,弘扬仁爱美德》其研究成果获省级二等奖。
十五期间我校还非常荣幸地成为全国知名专家鲁洁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向与德育课程的创新》实验学校,与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验同步进行,其研究成果《走进德育课堂》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这些都证明了我们有脚踏实地、锐意创新的科研作风。
(二)动员学习阶段。
时间:
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
这一阶段的工作思路是:
以理论为指导,从学习入手,用知识充实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
具体所作的工作有:
1、学校为课题组教师购买了吴鼎福、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范国睿的《教育生态学》、刘德华的《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审视教育中的“罪”与“罚”》、克里克山克等著,时绮等译的《教学行为指导》等书籍,让教师传阅,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关于生态课堂的教育理论。
2、学习形式主要有
(1)采取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做到边干边学,边学边研究;
(2)组织部分教师撰写生态课堂知识问答。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师学习时间少的问题。
我们将购买的理论书籍交由指定的教师学习,并将其中重点的内容做好记录,打印下发给教师重点学习。
负责人:
史成林。
撰写人主要有:
蒋玮李遐兵 詹春花 栾莉 冯晓萍。
在此阶段很多老师都将自己的理论学习记录下来,并逐步内化,学校已将老师们的学习记录装订成册作为我们研究工作的过程性资料保存下来。
专题讲座。
来我校做专题指导的还有市教研室的朱宇辉老师、陈双九老师、市小培中心的金春平老师等。
这些专家的评课与讲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解决了很多老师在学习、研究中的困惑,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4、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现有的经验总结、论文或课例,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反思或评析。
5、各子课题组通过学习,结合本组研究课题,制定出了本组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了各自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三)具体实施阶段。
2007年2月至2010年6月
◆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在学生中以问卷和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小故事的形式进行调查和分析,具体的操作情况如下:
1、学生的问卷调查。
要求任课教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将结果交负责人撰写调查报告。
负责人:
李遐兵、芮红梅;实施人:
各数学任课教师。
2、学生的数学小论文、小故事竞赛。
参考主题有:
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课;老师,我想对您说;我是这样学习数学的;……
负责人:
三年级:
詹春花 四年级:
许云
五年级:
许元明 六年级:
冯晓萍
要求:
①要有学生小论文、小故事的打印稿,教师协助学生修改,要在质量下工夫;②各年级的负责人负责评奖(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③各年级的负责人要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材料。
通过这一阶段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约有45%的学生上数学课的感觉是快乐的,约33%的学生在数学课上感觉平淡,而22%的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比较紧张;75%以上的学生认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最有效;31%的学生感觉数学课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只有50%不到的学生感觉数学课堂比较活泼等等。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我们的数学课堂存在着众多不够生态的情况,例如课堂学习的氛围过于紧张,不够宽松;教师上课仍以讲解为主,缺乏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结论轻过程等等。
所有这些非生态现象从眼前看是影响了近期的学习效果,长远看它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学生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各种问题,课题组的老师们做出了书面的分析,并且带着这些问题迈出了课堂实践的第一步。
◆实践研究
1、数学生态课堂内涵的探讨。
(1)有序地组织好日常的研究活动。
日常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骨干教师示范课、教研组的研究课进行,利用每周周四下午时间进行集体备课。
备课中强调运用生态课堂的理念分析教材,了解学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
集体备课定稿后选择时间进行上课,全体数学教师听课,上完课后全体数学教师集中起来再次运用生态课堂的理论、观点来分析讨论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课,之后上交教案、反思和教学评价表。
(2)有重点地做好典型课例的研讨工作。
为了更加充分地进行对于某一典型课例的深入研究,我们将这些重点课例拍摄成录像,组织课题组的骨干力量运用生态课堂的理论和观点对于课堂的每个环节反复集中研讨、攻关,同时聘请专家进行点评,逐一修改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
在生态课堂理念的引领下,在全体课题组教师的艰苦努力下,我们打造了一批特点鲜明、能够充分体现生态课堂理念的精品课,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多节数学课在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赛课活动中获奖,在与兄弟学校交流中获得好评。
(3)有效地开设好网络论坛交流平台。
为了促进老师们平时研究工作的互动与交流,我们在学校网络论坛专门开辟了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相关的研究专题,让老师们能够及时地将自己的经验与教训,感受与体会付诸论坛进行讨论交流。
作为我们研究工作的策略之一我们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中作详细的汇报。
(4)组织撰写教学片断、案例、论文。
原则上每位数学教师要围绕自己在本学期进行的生态课堂的研究工作撰写相关的教学片断、案例、论文等,每学期至少一篇。
多次开省市区校公开课、赛课的老师要多篇,上交后由各子课题组组长负责召集组员进行修改,并交由学校教科室上报省市区组织评奖。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组织老师们分析研究名师名家的课堂教学经典细节、撰写评析文章,在领略大家风采的同时,也从中感悟名师思想,汲取名师智慧,积淀自身的专业素养。
课题组老师们撰写的此类相关文章约有三十多篇被收录于《名师课堂经典细节》一书。
。
(5)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总结
在此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对生态课堂的含义、特征、结构、环境及资源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形成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其内容将在后面的“研究成果”部分作详细的介绍。
2、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重新审视了数学生态课堂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审视焦点是:
我们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应以怎样的外在的形式体现;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如何进一步推广、宣传我们的研究成果等。
经过多次的研讨,多次的反思,对曾经开展的活动进行总结、提炼,尤其是对通过2006年数学生态课堂活动中学习方式的尝试提炼,最终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从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去提炼,用我们丰富而多彩的课堂来体现我们的生态理念,让生态课堂理念具有实实在在的载体。
应该说这一段时间是我们艰难的调整期,也是我们重拾信心的蓄势期。
(1)导学式的研究工作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
①学习。
我们为课题组教师发放了纸质的导学式学习材料,从中汲取经验。
之后,课题组的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析了导学与生态课堂的关系以及如何结合我们生态课堂实际研究状况合理运用导学式来体现生态课堂理念,初步设想了导学式的课堂操作流程。
②尝试。
在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首先是李勇老师上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崔萍老师上了《小数的基本性质》,效果不够理想。
我们仔细的分析了两节课的得失后,又开展了同题对比研究,安排栾莉、言克琴、蒋华三位老师分别上了《分数乘整数》,此3节课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组织老师们再次深入讨论,并修改了课堂流程,对于流程的每个步骤都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
③赛课。
在导学式的教学模式在老师们中形成共识后,我们组织了高年级的老师开展校内的同题课堂教学竞赛,内容为《比的认识》,李勇老师胜出。
此后,江宁区开展教学竞赛,李勇老师以此模式分别参加了片、区课堂教学竞赛,李勇老师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经历了几次赛课的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改进,我们对于导学式有了较为理性、深刻的认识,又再次修改了教学流程及其要求。
④总结推广。
在有了相对成熟的思考后,我们将导学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在校内的三、五、六三个年级进行了推广。
(2)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讨
导学式教学方式的探讨,使我们对于生态课堂有了更为直观、显性的理解,然而在导学式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低年级孩子来说,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我们尝试适合更多孩子的学习方式。
在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有开始了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讨。
在导学式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我们仍然从理论学习切入,再次邀请了詹老师为我们全体老师开设了体验式教学的专题讲座。
之后,我们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课例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对于导学式和体验式两种教学方式的含义、特征、一般思路以及实施的基本策略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我们将两种教学方式进行了细致的整理比较,再次形成关于两种方式的阶段成果。
◆广泛宣传。
成功举办了三次大型的现场研讨活动。
(1)2006年5月11日,南京市教研室和江宁区教研室,在我校联合举办了《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讨活动。
南京市的数学教研员、数学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学标兵三百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还特邀了南通市海安县教研室主任、著名特级教师陈今晨老师和海安县实验小学、海安县南平小学、海安县李堡小学等名校的领导前来观摩。
活动首先由我校冯小平和李月胜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3的倍数的特征》两节课,并由上课教师从构建生态课堂的角度汇报了设计理念和备课思路;然后聂方胜校长汇报了《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
整个活动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2)2006年11月9日,我校为南京市首届教导主任培训班举行了观摩研讨活动,活动首先由我校苏飞老师上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然后又围绕“生态课堂”进行了沙龙式评课。
会后我们又整理出沙龙纪要,全文刊发在江宁课该通讯上。
(3)2008年5月8日,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和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又在我区举办了“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会”,与会专家有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研室幼、小、特部王林主任,《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编辑部贾振东主任,《江苏教学》主编,南京市小教培训中心邱训平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刘云章教授、盐城师范学院章士藻教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詹明道、陈今晨、闫勤、葛文君老师等,省内外参会人数达800多人。
研讨会上,通过教学观摩、查阅实验材料、座谈评议,大家赞同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本真自然、生命灵动、数学素养和生命质量的理念。
并一致认为这种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能力智慧、健全人格的生态课堂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几次大型活动,通过与会专家适时地点评、指导和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对生态课堂获取了较为深刻的理解,研究工作不断走向纵深,生态课堂的理念在上元小学逐步深入人心。
活动还吸引了《江苏教学》、《南京教育》、《金陵陶研》、以及《江苏科技报》等多家媒体跟踪报道,在周边市、区兄弟学校的影响也不断扩大。
(四)总结推广阶段。
2010年7月至2010年11月
工作思路:
以总结资料形成成果为主,以请进推出为抓手,努力推广我校的研究成果。
1、参与研究的教师认真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自己的教学案例和经验论文。
将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获奖的论文、案例,在市区立项、获奖的个人课题研究成果等)进行分类、整理,并汇编成册。
负责人:
言克琴。
2、各子课题组认真进行总结,撰写好各子课题的研究总结。
在此基础上撰写出总课题的研究总结,撰稿人:
言克琴。
3、组织编写课堂研究成果专著《走进数学生态课堂》。
4、推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届时学校将邀请市区专家到校听课,开设现场会,鉴定研究成果,学校将选择好的案例、论文送出去参与评奖或发表。
七、研究成果
(一)理论层面
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总结、反思、提炼,我们对生态课堂获得了一些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现整理如下,敬请在座的领导和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数学生态课堂”的内涵。
1.数学生态课堂的含义
数学生态课堂以数学课堂为落脚点,以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倡导在自然和谐、诗意清新的生态环境中,发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引导主体的功能,在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体验探究、感悟内化构建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优化数学认知结构、增强数学学习品质、完善数学素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2.数学生态课堂的特征
(1)数学生态课堂是本真自然的课堂。
(2)数学生态课堂是生命灵动的课堂。
(3)数学生态课堂是整体提升的课堂。
3.数学生态课堂的结构
(1)生态课堂的生物因素。
数学生态课堂系统中的生物因素是教师和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尊重与赏识、宽容与期待、交往与对话。
(2)生态课堂的非生物因素。
数学生态课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含课堂的物质因素与课堂的精神因素。
①课堂物质因素。
课堂物质因素指课堂的硬环境,是课堂自然因素、课堂时空因素及课堂设施因素的总和。
②课堂精神因素。
课堂精神因素是课堂的软环境,可以分为信息因素、文化因素、组织因素、情感因素、人际因素和舆论因素等。
数学生态课堂强调把课堂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系统内部各个因素、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强调动态平衡,强调内部各个因素的协调发展。
4.数学生态课堂的资源
数学生态课堂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生态原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数学资源、工具和场所。
数学生态课堂应做到:
(1)钻研文本资源;
(2)重视生本资源;(3)开发生成资源;(4)挖掘校外资源等。
5.数学生态课堂的环境
(1)构建良好的课堂物质环境,包括:
温馨、个性、向上的教室文化;悦目、精彩、夺人的感官盛宴。
(2)营造良好课堂精神环境,包括:
平等、民主、宽容的心灵家园;安全、信任、愉悦的情感流向;自由、宽松、开放的舆论环境。
◆“数学生态课堂”的教学方式。
1.体验式教学方式
(1)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含义
“数学生态课堂体验式教学”是数学生态课堂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它是教师以生态理念为前提,以关注学习者生命个体全面发展及生命升华和超越为目的,以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和原有亲身经历为媒介,通过新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构架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探索成果,从而感悟数学的魅力与自我生命价值的学习活动。
生态课堂体验学习,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学习、学生情知交融的学习,同时也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学习。
它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顺应了教育发展趋势,凸显了新的课程理念,遵循了学生思维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2)体验式教学方式的特征:
亲历性、情境性、主体性、交往性、过程性、情感性、反思性。
(3)体验式教学方式的一般思路:
予情——亲历——感悟——表达。
(4)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基本策略主要有:
①三位一体;②以境生情;③交往互动;④感官参与;⑤设问反思;⑥激励评价。
2.导学式教学方式
(1)导学式教学方式的含义
数学生态课堂导学式教学是数学生态课堂的另一种教学方式。
它以数学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将导学式学习方法引入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强调课前在教师的导学文案引导下,先行预习、自学,初步理解知识;再到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交流,相互启发,对课前个体自学的不足进行补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教师的精讲点拨完成知识的深层建构,实现整体提升。
以此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数学生态课堂导学式教学着重从“导”和“学”两个方面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深刻转变。
(2)导学式教学方式的特征主要有:
引导性、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和多维性。
(3)导学式教学方式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案先行,引领课前自学——课前回馈,体察学案时效——揭示课题,明确学习方向——组内交流,相互启示答疑——大组展示,实现整体提升——基本练习,检测学习效果——综合练习,适度拓展延伸——回顾反思,着重梳理总结。
(4)导学式教学方式的基本策略是:
①以学案为载体,引导自学;②以课堂为载体,合作提升;③以评价为手段,激发情感。
(二)实践层面
1.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共生共荣。
以生态课堂为主的课题研究工作的广泛深入的开展对于学校和老师们来说,既是压力,更是机遇。
为此,教科室与教导处携手,课题组与教研组整合,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保持一致,使课题研究源于教学、服务教学、指导教学。
这样课题研究获得具有生命活力的载体,同时课堂教学也在课题研究中不断优化。
近年来,一方面,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精彩纷呈,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共生共荣,生态和谐。
其中《年月日》一课获南京市数学赛课一等奖,《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获江苏省数学赛课一等奖,《3的倍数的特征》获省录像课评比二等奖;《平均数》一课获华东六省一市数学赛课一等奖第一名,《长方体的综合课》获全国一等奖。
另有《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应用》《比的意义》获区、片一等奖。
《找规律》等多节展示课获得省市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
2.学校发展与师生成长生态发展。
◆学校发展:
以“构建数学生态课堂”为龙头的各项教科研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使学校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凝聚理念,提升品质,形成“生态”特色。
2006年以来,我校分别获得了省优质教学单位、江宁区先进学校、区教科研先进单位等五十多项荣誉,是江宁区教科研基地、南京市课程实验基地。
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研工作先进单位,高年级数学教研组和品德教研组同时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研组,学校教科室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科室。
◆教师发展:
(1)促进了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使教师个人的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有了一定的转变,专业素养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在个人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主要表现在:
①教师的生态教育理念初步确立。
②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与探索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③教师对教科研有了较高的热情。
截至今年10月,我校在各级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