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铸钱年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460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代铸钱年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历代铸钱年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历代铸钱年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历代铸钱年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历代铸钱年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铸钱年表.docx

《中国历代铸钱年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铸钱年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代铸钱年表.docx

中国历代铸钱年表

铜钱的基本鉴别方法

 

古钱的成分一般采取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获得,但这种破坏性试验对古钱鉴定来讲并无实际意义,所以古钱的铜色在鉴定上显得更为重要。

  先秦圆钱的铜色深红,接近紫铜。

刀布币的铜色多呈淡红。

先秦钱币的另一特别是币身较薄,伪造者常掺入过的铅以增加铜溶液的流动性,这种伪品铜色暗红,质软易变形。

半两及五铢的铸期较长,铜色也深浅不一。

凡传世久的太和五铢,铜质裸露,其色深红,且质地极为细腻,表面几乎找不到砂眼气孔。

五代的天德重宝铜色微带青白。

天策符宝传世品表面常有一层黑色的氧化层,内部铜质多呈水红。

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铜色微黄,南唐钱币的铜色也多数偏黄。

北宋早期铁母如宋元、太平等铜色淡黄或微黄,后期铁母如绍圣、圣宋等铜色较深,而宣和、靖康、建炎小平铁母多属白铜。

建炎重宝颜色深红,南宋铁母的铜色多数偏黄。

辽钱铜色深红或紫红。

西夏钱铜色水红。

元钱铜色深红及浅红者多,而寺观供养钱也有偏黄者。

嘉靖之前铸钱用青铜,嘉靖之后是多用黄铜,这与掌握了锌的提炼技术有关。

明清雕母(祖钱)铜色以金黄为主。

  咸丰宝福局钱为紫铜质。

咸丰重宝当百大钱朝品存世仅5枚左右,铜色有暗黄及深红两种。

一说宝福局大钱用铜炮材铸成,铜色深浅不一,但主要是淡红色的铜。

小平铁母及部分当十当二十样钱以白铜铸成。

咸丰宝河、宝陕当五百、当千大钱为紫铜质,当十至百大钱为黄铜质,而黄铜的宝陕当千大钱则属伪品,宝泉、宝源及宝巩的当五百、五千大钱有黄铜、紫铜两种。

咸丰满汉文“浙”字钱铜色微带金黄,且铜质细密,书体凝重,伪品钱文为普通楷书,铜色淡黄,铜质也粗。

 

中国古钱币的形制和名称

泉泉泉

古代货币形制十分复杂,仅用作货币的的币材就不下几十种,如铜、铅、铁、金、银、玉、龟、贝、牲畜、皮革、谷帛、纸张等。

但沿袭几千年的基本形态是方孔圆形铜钱,其标准式样是西汉元狩五铢、上林三官钱及唐初开元通宝,轻重适中,重约4克,肉好皆有周郭。

此外也有圆形圆孔、圆形无孔、铲形、刀形、长方形(钱牌)、不规则椭圆形等形式。

同一钱形,又有大小、轻重、成分、质料、版别、钱面文字、钱背符号、有郭或无郭、重轮、重好、四出、决文、传形等区别,有合背、合面、剪边、磨边、对读、旋读、复文等不同情况,按钱币性质分,又有记重钱、记值钱、年号钱、国号钱、记号钱、纪年钱、镇库钱、纪数钱、厌胜钱、庙宇钱、撒帐钱、罗汉钱、对钱、母钱、祖钱、开炉钱、样钱等,这些情况又时有两种以上并存现象,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至于钱币鉴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专门分类,那就更多了。

铜钱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钱,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它是使用铜钱时代的最小货币单位,其直径约2.4—2.5厘米,重约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甚至当百、当千大钱。

一些形制较为特殊的钱币,或为特殊用途,或出于私铸恶钱,或出于错范误铸,这就造成了一些正用币中较为珍稀的品种和非正用通货的纪念性钱币和宗教用钱币等,例如:

厌胜钱:

也叫压胜钱,是一种具有避凶取吉含义的钱币,钱上有吉语、符咒、人物、动物、林木花草各种图案花纹,相当于一种护身符。

佩钱:

广义地说也是一种厌胜钱,作佩带之用,一般有各种花纹、吉语、人名、官名等。

洗儿钱:

贺人生育子女的赠钱。

撒帐钱:

婚礼上分发的赏钱称为撒帐钱。

这些用于节日、婚娶、生育、新友间互相馈赠以及宫中庆功赏赐的特殊的纪念性钱币统称吉庆赏钱,区别于一般正式流通的正用钱。

供养钱:

寺观内用作供品的钱币,一般藏于佛像腹中或悬于佛龛之旁。

雕母:

铸钱前先用铜、锡、铅、牙木等材料雕成的第一枚钱币样品,又称祖钱、雕祖。

母钱:

翻铸时作范型翻铸的铜钱。

铁范铜:

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

铁母:

铸铁钱的铜质母钱。

样钱:

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

对钱:

对品钱。

钱文、轮郭、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又称和合钱,始于南唐,盛于两宋。

剪轮钱:

周边被剪去或磨去的钱币。

綖环钱:

铜钱剪去内圈只剩下外圈。

传形钱:

钱文反写,文字地位也随之颠倒的错范钱,原在右者反在左,原在左者反在右。

合背钱:

浇铸时误用两件面范造成正反两面都有相同钱文。

 

一、铜钱。

我们知道金、银、铜是共生矿,矿石在冶炼时最先分离的是金、银,最后是铜。

与金银钱相混的是白铜和黄铜,在鉴定时必须严加注意以防漏货或上当。

从版别上看,有些钱币的背面上有星、月等纹饰或文字,与普品价比一般要贵出几十或者上千倍。

选购时我们要注意两点:

1.看带星、月等纹饰或文字的存世量,量小的贵,量大的便宜。

如:

开元钱、乾元钱、宋元钱,一般品种才几块钱。

2.看这些纹饰是否是流铜或沙眼,千万不要张冠李戴,误认为纹饰。

  二、机制币。

在19世纪末,满清政府开始铸行金、银、铜等机制币。

机制币版别相当多,在工艺上有凹凸版、合背或合面、英文错写或倒写。

如把字母写倒,文字、龙纹有粗有精等,这些残次品就成了现今收藏的热点,价格也不菲。

从数量看,各省局机制数量不一,如广西省造铜元只存样币几枚,每枚价格过万元。

从币材上看,清代铜元一般为红铜或杂铜,黄铜币就很少,一般的是样币。

但是奉天省造光绪元宝绝大多数是黄铜,红铜的极少,每枚千元以上。

江苏、四川等钱局的铜元也有一部分是黄铜质地,由于存世量大,价值相对比较低。

清代银元都是白银制成的,在正式生产前工厂都要出一批样币,材质有铜制的和镍制的,还有的是铜包银的等等,这样的样币存世极少。

 

------------------------------------------------------------------------------------------中国历代铸钱年表

 

西周

铜贝、原始空首布

春秋

晋:

空首布

战国

齐:

齐刀、齐圆钱三种

燕:

明刀、针首刀、齐明刀、一化、明化、明四、方足布

秦:

重一两十四铢、两锱、文信、长安、半两

楚:

印子金、连布、殊布当十、蚁鼻钱

赵:

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直刀、圆钱

韩:

锐角布,方足布

魏:

桥足布、方足布、圆钱

中山:

大尖首刀

东周:

东周圆钱、东周方足布

西周:

西周圆钱

 

西汉

高祖(刘邦)前206~前195 三铢半两、榆荚半两

 惠帝(刘盈)前194~前188  

少帝(刘恭)前187~前184 八铢半两

 少帝(刘弘)前183~前180 五分钱(六铢半两)

 文帝(刘恒)前179~前157 四铢半两

 景帝(刘启)前156~前141  

 武帝(刘彻)前140~前87三铢、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昭帝(刘弗陵)前86~前74昭帝五铢

 废帝(刘弗贺)前74  

 宣帝(刘询)前73~前49宣帝五銖、小五铢

 元帝(刘大)前48~前33四出五銖

 成帝(刘骜)前32~前7 

 哀帝(刘欣)前6~公元1

 平帝(刘刊)公元1~公元6 

 (刘婴)公元6~公元8

 

王莽9~20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

 更始帝(刘玄)21-23更始五铢、

公孙述

铁半两、铁五铢

东汉

光武帝(刘秀)23~57建武五铢

 明帝(刘庄)58~75五铢 

章帝(刘怛)76~87五铢 

 和帝(刘肇)88~105五铢

 殇帝(刘隆)106~106五铢

 安帝(刘佑)107~125五铢

 少帝(刘懿)125  五铢

 順帝(刘保)126~144五铢 

 冲帝(刘炳)144~145五铢 

 质帝(刘缵)146~146五铢 

 桓帝(刘志)147~167五铢

 灵帝(刘宏)168~189五铢、中平四出五铢

 废帝(刘辨)189 

 献帝(刘协)190~220五铢、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文帝(曹丕)220~226

 明帝(曹睿)227~239魏五铢

齐王(曹芳)240~254魏五铢 

 高贵乡公254~260 

 元帝(曹奂)260~265

   

大帝(孙权)222~252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会稽王(孙亮)252~258 

景帝(孙休)258~264 

 末帝(孙皓)264~280 

  

昭烈帝(刘备)221~223蜀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后主(刘禅) 223~263直百五铢、直百、直一

  

西晋

武帝(司马炎)265~290

 惠帝(司马衷)290~306西晋五铢

怀帝(司马炽)306~313 

 愍帝(司马邺)313~316

 

东晋

元帝(司马睿)317~322

 明帝(司马绍)322~325沈充造“沈郎五铢”

成帝(司马衍)325~342

 康帝(司马岳)342~344 

 穆帝(司马聃)344~361 

 哀帝(司马丕)361~365 

 海西公(司马奕)365~370 

 简文帝(司马昱)370~372 

 孝武帝(司马曜)372~396 

 安帝(司马德宗)396~418

 恭帝(司马德文)418~420

后赵

石勒铸:

丰货

成汉

李寿铸:

汉兴

北凉

沮渠蒙逊铸:

凉造新泉

赫连勃勃铸:

大夏真兴

 

武帝(刘裕)420~422 

 少帝(刘义符)422~424 

文帝(刘义隆)424~453四铢

 孝武帝(刘骏)453~464孝建四銖、大明四铢

 前废帝(刘子业)465永光、景和两铢、永光

明帝(刘阈)465~472

 后废帝(刘昱)472~477 

 順帝(刘准)477~479

 

南齐

高帝(萧道成)479~482 

 武帝(萧赜)482~493刘悛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明帝(萧鸾)493~498 

 东昏侯(萧宝卷)498~501 

和帝(萧宝融)501~502

 

武帝(萧衍)502~549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简文帝(萧纲)549~551 

元帝(萧绎)552~554 

 敬帝(萧方智)555~557四柱五铢、两柱五铢

武帝(陈霸先)557~559 

 文帝(陈倩)560~566天嘉五铢

废帝(陈伯宗)567~568 

宣帝(陈顼)569~582太货六铢

 后主(陈叔宝)583~589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409~423

太武帝(拓跋寿)423~452

 文成帝(拓跋睿)452~465 

献文帝(拓跋弘)466~471 

 孝文帝(元宏)471~499太和五铢 

 宣武帝(元恪)500~515永平五铢

 孝明帝(元诩)516~528

 孝庄帝(元子攸)527~530永安五铢

 长广王(元晔)530-531 

 节闵帝(元恭)531 

 安定王(元朗)531~532 

 孝武帝(元修)532~534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534~550小样永安五铢

西魏

文帝(元宝炬)535~551大统五铢

废(元钦)551~554 

恭帝(元廓)554~557

 

北齐

文宣帝(高洋)549~559常平五铢

 废帝(高殷)559~560 

孝昭帝(高演)560~561 

 武成帝(高湛)561~564 

后主(高纬)564~577 

 幼主(高恒)577承光

 

北周

孝闵帝(宇文觉)557五行大布

 明帝(宇文毓)557~560 

武帝(宇文邕)560~578永通万国、北周布泉

 宣帝(宇文贇)578~579 

静帝(宇文衍)579~581

文帝(杨坚)581~604置样五铢、五铢白钱、隋五铢

 煬帝(杨广)604~617隋五铢

恭帝(杨侑)617~618

 

高祖(李渊)618~626开元通宝

 太宗(李世民)626~649开元通宝 

 高宗(李治)649~683开元通宝、乾封泉宝

中宗(李显)684开元通宝

 睿宗(李旦)684~690开元通宝

 则天皇帝690~705开元通宝

 玄宗(李隆基)712~756开元通宝

 肃宗(李亨)756~762开元通宝、乾元重宝

 代宗(李豫)762~779开元通宝、大历通宝

 德宗(李适)779~805开元通宝、建中通宝

 順宗(李诵)805开元通宝

 宪宗(李纯)805~820开元通宝

 穆宗(李恒)820~824开元通宝

 敬宗(李湛)824~827开元通宝

 文宗(李昂)827~840开元通宝

 武宗(李炎)840~846开元通宝、会昌开元通宝背有:

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字共23局种,为各铸地州名。

 宣宗(李忱)846~859开元通宝 

 懿宗(李漼)859~873开元通宝、咸通玄宝 

 僖宗(李儇)873~888开元通宝

 昭宗(李晔)888~904开元通宝

 哀宗(李祝)904~907开元通宝 

史思明

得壹元宝・順天元宝

后梁

太祖(朱全忠)907~910开平元宝

末帝(朱友贞)911~923

后唐

庄宗(李存勗)923~926

明宗(李嗣源)926~934天成元宝

 闵帝(李从厚)934~935

后晋

高祖(石敬塘)936~944天福元宝

出帝(石重貴)944~947

后汉

高祖(刘知远)947~948汉元通宝

隐帝(刘承祐)948~951

后周

太祖(郭威)951~954周元通宝

世宗(柴荣)954~960

刘仁恭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順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前蜀

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南唐

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保大元宝、永通泉货、南唐开元

南汉

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蜀铸

广政通宝、大蜀通宝

开元通宝背闽、福铅钱、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吴越

铅开元

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北宋

太祖(赵匡胤)960~976宋元通宝

太宗(赵光义)976-997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真宗(赵恒)998~1022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祥符通宝、天僖通宝

 仁宗(赵祯)1022~1063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英宗(赵曙)1064~1067治平元宝、治平通宝

 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哲宗(赵煦)1086~1101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徽宗(赵佶)1101~1125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欽宗(赵桓)1126~1127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李顺

应运元宝、应感通宝

南宋

高宗(赵构)1127~1162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孝宗(赵眷)1163~1190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光宗(赵惇)1190~1194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宁宗(赵扩)1195~1224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

 理宗(赵昀)1225~1264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度宗(赵基)1265~1274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

 恭宗(赵显)1275 

 端宗(赵显)1276~1278 

 帝丙(赵丙)1278~1279 

太祖(耶律阿保机)907~926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太宗(耶律徳光)926~947会同通宝

世宗(耶律阮)947~951天禄通宝

 穆宗(耶律璟)951~969应历通宝

 景宗(耶律贤)969~982保宁通宝

 圣宗(耶律隆绪)982~1031统和通宝

 兴宗(耶律宗真)1031~1054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道宗(耶律洪基)1054~1101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天祚帝(耶律延禧)1101~1125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西夏

景宗(李元昊)1032~1048 

毅宗(李谅祚)1048~1067西夏文福圣宝钱

 惠宗(李秉常)1067~1086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崇宗(李乾順)1086~1139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仁宗(李仁孝)1139~1193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

 桓宗(李纯祐)1193~1206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襄宗(李安全)1206~1211皇建元宝

 神宗(李順顼)1211~1223光定元宝

 献宗(李徳旺)1223~1226 

 末帝1226~1227

 

太祖(完颜阿骨打)1115~1123

太宗(完颜晟)1123~1135天辅通宝

 熙宗(完颜dan)1135~1149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

 海陵王(完颜亮)1149~1161正隆通宝

 世宗(完颜雍)1161~1189大定通宝

 章宗(完颜景)1189~1208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卫绍王(完颜永济)1208~1213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宣宗(完颜洵)1213~1223贞佑元宝、通宝

 哀宗(完颜守绪)1223~12324

 末帝(完颜承麟) 

伪齐刘豫

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世祖(忽必烈)1260~1294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成宗(铁穆耳)1294~1307元贞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武宗(海山)1308~1311至大通宝、大元通宝、国宝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311~1320皇庆元宝

 英宗(硕德八剌)1321~1323延佑元宝、通宝

 泰定帝(也孙贴木儿)1323~1328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天顺帝(阿速吉八)1328泰定通宝、元宝

 文宗(图贴睦尔)1328~1329

 明宗(和世剌)1329~1332 

 宁宗(懿麟质班)1332

 顺帝(妥欢贴睦尔)1333~1368至元通宝、至正通宝、之宝

元末义军

 大周张士诚1353 天佑通宝

 大宋韩林儿1355 龙凤通宝

 天完徐寿辉1358 天启通宝、天定通宝

 汉陈友谅1360 大义通宝

 吴王朱元璋  大中通宝

太祖(朱元璋)1368~1398洪武通宝

 恵帝(朱允炆)1399~1402 

 成祖(朱棣)1403~1424永乐通宝

仁宗(朱高炽)1425洪熙通宝

 宣宗(朱瞻基)1426~1435宣德通宝

 英宗(朱祁镇)1436~1449 

 景宗(朱祁钰)1450~1457 

 英宗(朱祁镇)1457~1464 

 憲宗(朱見深)1465~1487 

 孝宗(朱祐堂)1488~1505弘治通宝

 武宗(朱厚照)1506~1521 

 世宗(朱厚璁)1522~1567嘉靖通宝

 穆宗(朱载厚)1567~1572隆庆通宝

 神宗(朱翊钧)1573~1620万历通宝

 光宗(朱常洛)1620泰昌通宝 

 熹宗(朱由校)1621~1627天启通宝   

 毅宗(朱由检)1628~1644崇禎通宝

李自成  

永昌通宝

张献忠、孙可望 

 大顺通宝、西王赏功、兴朝通宝

南明

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三藩

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太祖(努尔哈赤)1616~1626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太宗(皇太极)1626~1643天聪汉钱

世祖(福临)1644~1661顺治通宝

 圣祖(玄烨)1661~1722康熙通宝

 世宗(胤禛)1723~1735雍正通宝

 高宗(弘历)1736~1795乾隆通宝

 仁宗(顒琰)1796~1820嘉庆通宝

 宣宗(旻宁)1821~1850道光通宝

 文宗(奕佇)1851~1861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穆宗(载淳)1862~1874同治通宝、重宝

 德宗(载湉)1875~1908光绪通宝、重宝

 (溥仪)1909~1911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