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760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docx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docx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

本题第

(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

(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

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

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

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

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

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

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

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

本题第

(1)题重点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

(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这“网”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

(2)题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

“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

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是日惊秋老:

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

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

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

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①(2分)A  

②(4分)肝胆:

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

见证。

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意思接近即可。

③(4分)

(1)风格特征:

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

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注释】

①酬:

以诗文相赠答。

王处士:

王炜暨。

处士,旧时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

九日:

指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②秋老:

指暮秋时节。

③相望:

互相怀念。

一涯:

一个角落。

这句说:

两人各在一方,彼此殷切想念。

④离杯:

这里以"离杯"暗喻"离人"。

浊酒:

新酿的酒。

⑤愁眼:

忧愁的眼光。

黄花:

菊花。

⑥这句说:

天地间还存在有肝胆相照的人。

⑦阅:

经历。

鬓华:

鬓发花白。

华,同"花",这句说:

经历江山(指国家)的兴衰变化,不觉两鬓已经花白。

⑧讯:

问讯。

⑨逐客:

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象被放逐一样。

【解析】

这是一首赠诗。

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

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

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

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天津卷】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⑴“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⑵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闲适的心情。

【解析】

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

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

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

”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

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

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

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

颔联用对比。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

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烟火”一作“灯火”)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

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

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               (篇名)。

(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4分)

 

【参考答案】

14.1分《游褒禅山记》

15.3分B

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

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解析】

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

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这首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写下此诗。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

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

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注释】

[1]寒食:

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荆楚岁时记》: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

客思:

他乡之思.思:

思绪,心事。

[3]冶城:

《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

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

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

头巾;雪:

白发。

[5]朱:

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

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

终老。

渔樵:

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

请作简要概括。

(2分)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

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解析】

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

王灼说他“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碧鸡漫志》)。

这首《卜算子》,俏皮话说得新鲜,毫不落俗,颇受选家的注意。

它是一首送别词。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

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

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友人鲍浩然大抵是浙东人。

这次分别,是鲍浩然从客途返家。

这类事情极为寻常,而王观却运用风趣的笔墨,把寻常的生活来个“化腐朽为神奇”,设想了一套不落俗的构思:

先从游子归家这件事想开去,想到朋友的妻妾一定是日夜盼着丈夫归家,由此设想她们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再联系着“眉如远山”“眼如秋水”。

这些习用的常语,又把它们同游子归家所历经的山山水水来个拟人化,于是便得出了“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它是说,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

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

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从这一构思向前展开,于是就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

他要到哪儿去呢?

是“眉眼盈盈处”。

“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

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

又一层意思是:

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

语带双关,扣得又是天衣无缝,实在是高明的手法。

上片既着重写了人,下片便转而着重写季节。

而这季节又是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的。

那还是暮春天气,春才归去,鲍浩然却又要归去了。

作者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轻轻搭上,一是“送春归",一是“送君归”;言下之意,鲍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为不是“燕归人未归",而是春归人也归。

然后又想到鲍浩然归去的浙东地区,一定是春光明媚,更有明秀的山容水色,越显得阳春不老。

因而便写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春色既然还在江南,所以是能够赶上的。

赶上了春,那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了。

但这只是表面一层意思。

它还有另外一层。

这个“春”,不仅是季节方面的,而且又是人事方面的。

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

这样的语带双关,当然也聪明,也俏皮。

   

通看整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体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是有死活之别的。

【注释】

①眼波横:

形容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水波。

②眉峰:

形容眉弯如山峰。

 聚:

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

这两句说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蹙皱的眉峰。

③盈盈:

脉脉含情。

两句是说先问行人到哪里去?

回答是要到山水明秀的地方去。

 

【安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

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

 

【福建卷】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

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

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

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

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

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

“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

”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

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

“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

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分)

 

【参考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 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5分)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宁夏卷)

【参考答案】

(8)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9)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

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解析】

郊外,一条溪流缓缓地流人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

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那佛寺建在深山,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声。

这首诗好在不单单写出了静态的画,而是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

诗人是这样构思的:

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

这样,诗通过想像,加深形象,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湖北卷】

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

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4分)

⑵《三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