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6041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docx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以新的理念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共榆中县委宣传部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都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全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设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差距。

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对于我们来讲,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角度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这在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报告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党的十七大更是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对于我们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具体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兰州的迫切需要。

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

在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

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不仅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育、激励作用,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和对社会的规范、调控、凝聚作用,为构建和谐邯郸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文化产业所凭借的文化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升价值,同时文化产业还具有低能耗、无污染等特点,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选择。

近年来,文化娱乐、广播影视、报刊出版等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异军突起,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我市虽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文化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在规模上、结构上,还是在经营管理水平上,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从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看,都要求我们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真正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中心建设的迫切需要。

经济发展是根,文化发展是魂。

一个城市的内涵、品位、以及生产力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文化的创造上。

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文化因素愈来愈成为实现经济发展持续性的战略支点。

因此,建设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振兴。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硬实力”在全省名列前茅,但“软实力”相对滞后,这不仅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与我市丰厚的文化资源也很不相称。

这样势必影响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联系

在当今社会,文化有着事业与产业的双重属性。

就其事业属性来说,文化是一种公益性、非盈利性、主要由政府部门提供、面向广大百姓、丰富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公共产品;就其产业属性来说,文化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具备时,其运营主体能够在自身投入产出的核算和循环中变化发展。

同时,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割开来。

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界定。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但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

文化事业是指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同化优秀域外文化,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才智能力,纯化和优化社会风气、生产秩序、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并能给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目的的文化建设;而文化产业则主要是指按照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采取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活动。

2004年我国首次公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定义为:

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活动的集合,并将文化产业界定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服务层三个层次,以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文化用品等十几个行业。

从文化产业分类来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者带有浓厚的公益性色彩,以实现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主,追求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后者以批量生产创造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为主要特征,以市场营销为手段,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些要素决定了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质和精神特征、文化产业的经济性质与物质特征。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化是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密切配合、共同存在和发展,也是两者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

因为,第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能截然分开,在许多情况下互相交叉与渗透;第二,文化的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互为载体,其物质内容只有具有了精神内容时才有价值,而其精神内容则又只有借重于物质内容才能得以存续和传播;第三,经济价值永远都只能是文化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任何内容与形式的文化,都应当和必须具有升华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觉悟、丰富人的智慧的性质和功能,而文化事业的这一主要目的,需要文化产业予以积极的协助与配合。

另一方面,任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都只有在具有了思想光彩与智慧内涵之后,才会获得受众的青睐,产生经济效益。

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是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

文化产业在本质上要与文化事业相协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

2.意识形态与市场属性分析。

意识形态属性主要是指政治属性。

一般来讲,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决定社会的文化形态,社会文化形态又影响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对于一个社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稳定、延续和发展,起着基础的、能动的促进作用。

文化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由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衍生出来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发展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并不就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非公益性文化事业也并不是没有意识形态属性或意识形态色彩淡薄的。

很多公益性文化事业,如博物馆(为了保护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和图书馆(向公众提供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知识资源)可以说是没有意识形态属性的;而有些非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电视等是有着很浓的意识形态属性的。

因此,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属性与事业、产业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政党与政府已经难以控制渠道的多样化和人们选择的自由化。

社会发展到了文化事业是否意识形态相关,都要通过和借助于市场或产业化的载体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时代。

在现代社会,离开了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要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几乎成为不可能。

现在,兰州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组建了相当数量的产业集团,这些产业集团在履行“喉舌”使命的过程中,无不借助于现代产业运作机制积极组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占据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这些文化产业集团已经成为我市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把简单地把文化事业的意识形态与市场属性进行对立,更不能把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简单剥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既要防止过分强调文化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排斥其市场属性,又要防止无视文化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加分析地将文化事业全部推向市场,更不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由于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属性而致使文化产业发展裹足不前,或是忽略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作用。

三、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思考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振兴、强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大计。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们指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目标: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发展文化事业首先必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的作用,进一步发展健康活跃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便于广大群众参与的节、假日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

搞好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节。

积极保护、挖掘、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

二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强本地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解决文化站列编问题。

建立和规范文化馆、站评估定级制度,实施分类管理。

要加强社会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培训,使文化事业管理人员素质逐步提高。

三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以建设小康文化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

要把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健全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巩固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

四要大力发展少儿文化事业,加强少儿文化工作的行业管理,完善监督保障机制。

五要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单位的核心和辐射作用,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事业与产业互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赢机制。

大力开拓文化事业发展基金等社会扶持力量,为文化事业长足健康发展建立良性运营机制。

然而,真正做到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认识上达到一个新高度。

第一,在追求文化产品和服务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应注重从基础、底蕴等本质层面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回报的能力。

一些文化建设尽管有时只是城市形象和市民精神状态的改善,但它最终仍将通过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创造力而实现经济社会价值。

文化是城市的底色。

在区域文化建设中我们要避免急功近利和应景敷衍,力避“文化快餐”和“文化垃圾”的出现。

真正的文化必然是反映民族的智慧和心理特征,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文明品质。

第二,文化作用力有自身的辐射半径,它可能跨区域也可能跨行业。

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注重对文化圈的研究,不仅追求单个产品、景观的收益,而且应当追求文化的带动作用和区域的整体升值。

在这个区域中,不但文化自身具有厚度和活力,而且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接受文化辐射而具有一定优势和整体特色。

所以,在文化圈中,无论是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或文化设施,都不是唯一业态,它与其他服务业态、经济形式和社会组织一起构成“文化共同体”。

我们应当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能动地构建新的文化共同体,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导引、激活功能。

第三,文化的产出常常是曲折的、间接的,在很多情况下,文化的产出与投入的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有的受益者并不因受益而考虑拿出钱来向文化产权单位投入。

因此,政府作为地区利益的代表就必须制定适当的公共政策,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来考虑文化投入与产出的平衡。

第四,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不能简单地定位为以文化创造经济效益,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大至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文化作为背景自然地作用于经济。

特定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社会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文化背景,它们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精神状态、思维习惯、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

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同时又是既定的、自发的。

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描述到:

齐国“其俗宽缓阔达”,邹鲁“俗好儒,备于礼,地小人众,俭啬”,燕赵“丈夫相聚游戏,女子游媚富贵”,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经济活动总是程度不同地渗透着来自“背景”的力量。

第二个阶段,文化作为手段主动地作用于经济,像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等。

企业文化是一种出于直接经济目的的文化改造和移植。

企业管理者在法人治理权限内进行企业建设,既吸收既定文化背景中的积极因素,又引入某些外部的优秀文化成果,以整合、生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部文化环境而激励、凝聚职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商业文化,就其狭义而言,是凝结在商品与劳务中的文化价值,并随着商品交换而传递给消费者。

由于文化价值大大提升了商品满足需求的能力,因而商业文化成了唤起并满足新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

第三个阶段,文化经济相互交融。

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时,文化在人们需求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作用会越来越突出。

人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消费文化,而且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和品味文化。

在文明状态下,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成为文化的载体。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所以,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文化作为经济活动的背景、素材、手段,又要将文化的繁荣作为最终目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经济活动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

(二)积极推进文化产业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文化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不但已经形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在今天,已很难找到没有文化标记的产品,很难找到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售,很难找到不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府对人民的组织动员能力、参与国际化程度等,都越来越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文化产业日益深刻地融入市场经济的整体。

兰州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要想在短时期内获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住自己的特色优势,扬长避短,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思路与对策。

最近几年来,各地区都在探索自己的文化发展特色之路。

实践证明,没有特色的文化,必然缺乏内在的创造力和拓展空间;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很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

那么如何结合地方特色,发展具有特色和生命力的文化产业呢?

首先,要结合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把握特色优势。

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将当地的优秀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文化产业具有综合性极强的特点,人才、品牌、资本、信息、科技,以及市场需求和拓展水平对原创产品的规模孵化能力等,都将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综合性的作用。

必须优化配置各种有可开发的文化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几个重点突破口。

经过努力,在若干领域获得突破之后,再利用它们所具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其他领域的良性发展,进而逐步实现整个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要立足于多样性特色文化资源,通过高新技术的整合,使其成为有较大外部市场需求、能够满足现代人文化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传统原创性特色产品与现代文化精品的对接。

其次,必须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的杠杆,以市场为导向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应遵循市场法则来组织和运作文化产业这一系统工程。

很多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相应的业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本土以外的市场拓展能力。

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场,关键是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品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并使之与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选准近期发展的突破口。

在此基础上,拓展市场还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努力:

一是针对本地居民的需求,大力开发能够满足本地人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着眼于外来客人的基本需求,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文化消费需要;三是选准重点和切入点,逐步拓展外部市场;四是尽快造就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企业。

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不断优化配置特色文化资源,从而获得快速、稳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第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

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各地各行业自发自流开发的状况。

同时,要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准入、投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四,在文化产业中,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文化经纪人的作用,以促进文化产品的市场转化。

要发挥现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使他们的知识、技术、艺术才华有效地成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并使他们能够以知识产权为股本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

要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艺人的作用,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文化产品。

要以高校为依托,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尽快开设包括文化产品设计、文化生产经营、文化经纪人、文化市场、文化管理等在内的相关专业课程。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有关教育部门把初级人才培养纳入各级职业培训范畴,形成多层次、立体型的人才培养机制。

第五,在有效保护丰厚资源的前提下,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文化产品在传承创新中发挥其功能,增强其活力。

只有为文化发展开辟一个广阔的空间,才可能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要想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必须牢牢把握住特色文化产品与主流市场需求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考虑主流市场的真正需求,孤芳自赏、闭门造车,必然被时代抛弃。

综观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借助新的视角、新的技术和新的包装,使各种原创性的文化作品能够以产业化规模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第六,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与机制保证。

当前,迫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二是现行的文化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三是投融资机制;四是优秀原创产品的制作机制;五是文化企业的运行机制;六是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

要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步伐,使其遵循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调整文化产业资产存量结构和文化产业结构,发展开放型、多层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并通过一些市场前景较好的重点发展项目,尽快实现人才、资本、技术和市场的有效整合。

对政府主持的有关文化产业项目,应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制。

(三)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文化建设的最佳组合和最佳状态,莫过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

从现实条件看,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文化产业的活力,通过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和良性循环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进步,推动文化建设前进步伐。

一是确立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角度推动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会遇到传统文化观念的障碍,比如“伦理至上”、“重义轻利”观念与功利观、市场观的冲突,政府主导文化发展方向的传统观念与市场对文化多元化甚至自由化引导的担心之间的抵触等等。

实践表明,一些传统文化发展观念得不到更新,现代文化建设的思路得不到确立,新的文化建设格局就不能真正形成和发展。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提高对文化产业的理解、认识和应对措施,研究确立新的文化发展思路。

二是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

产业发展将是未来文化建设的主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程度。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十分诱人。

据估算,我国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100万人。

纵观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更是咄咄逼人。

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18%至25%,仅声像产品一项的创汇值就已经与航空航天业、电子业持平;日本娱乐业年产值已超过了其汽车工业。

从兰州目前的情况看,必须尽快培育市场主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关注、参与文化领域,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是建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与转化的协调机制。

文化产业的繁荣关键是有大批的企业参与到其中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形成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

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公共财政的直接投入,更需要文化产业发展积累之后的反哺和支持。

当前,由于文化管理体制不顺,造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滞后,一方面,产业发展与事业发展难以真正分离,产业发展不充分;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由于整体实力不强,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扶持程度薄弱。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要特别重视通过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形式展示、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密切产业与事业之间、会展与品牌之间、消费与市场之间的有机衔接。

四是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和科学引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的历史阶段,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对于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发展文化事业是政府的直接责任,而发展文化产业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需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把部分传统的文化事业项目以及新开拓的产业发展空间交给市场和企业,共同把文化发展的蛋糕做大做好。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产业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引导,集中表现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

但总体上看,目前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有些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实施细则,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也没有及时出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