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上册课后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092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3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上册课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上册课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上册课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上册课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上册课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上册课后练习.docx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上册课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上册课后练习.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上册课后练习.docx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上册课后练习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上册课后练习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

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上册课后练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

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1

[键入文字]

 二预习方案

(一)基本任务:

 1、生字注音

 壬戌(rénxū)酾酒(shī)桂棹(zhào)横槊(shuò)

 余音袅袅(niǎo)渔樵(qiáo)幽壑(hè)扁舟(piān)

 嫠妇(lí)匏樽(páo)愀然(qiǎo)蜉蝣(fúyóu)

 山川相缪(liáo)无尽藏(zàng)狼籍(jí)旌旗(jīng)

 舳舻千里(zhúlú)枕藉(jiè)属客(zhǔ)斗牛(dǒu)

 窈窕之章(yǎotiǎo)相与(yǔ)扣舷而歌(xián)溯流光(sù)

 倚歌而和之(hè)少焉(shǎo)江渚(zhǔ)洗盏更酌(gèng)

 冯虚御风(píng)曾不能(zēng)肴核(yáohé)

 2、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

2

[键入文字]

 :

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

乘。

 【桂棹兮

 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

逆水而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

连结,盘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

酒杯。

 3、字词活用

 【舞】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3

[键入文字]

 【泣】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

 【西】 西望夏口:

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东】东望武昌:

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

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友:

以为朋友,词的意动作法。

 【下,东】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

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东:

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渔樵】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

 4、词语古今异义

 【徘徊】古义:

这里指明月停留。

如:

徘徊于斗牛之间。

 今义:

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美人】古义:

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

征。

如:

望美人兮天一方。

4

[键入文字]

 今义:

美貌的女子。

 【白露】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如:

白露横江。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茫然】古义:

旷远的样子。

如:

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5、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5

[键入文字]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4)、状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

(二)挑战任务:

 1.文体与作者简介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

赋者铺也,铺采搞

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

《两京赋》等。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

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

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程

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洵子。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嘉佑(仁

6

[键入文字]

宗年号之一)二年(1057)进士乙科。

诗、文、书、画俱成大家。

墨竹师文同,所作喜从

地一起至顶,米元章问:

何不逐节分?

曰:

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也。

文同虽谓:

吾墨竹一

派,近在徐州。

而子瞻亦自谓:

与文同拈一瓣香,还云:

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

运笔情拨,其英风劲气,往来逼人,使人应接不暇。

作成林竹亦甚精。

作枯槎古木,

丛条断山,笔力跌宕,於风烟无人之境。

尝以书告王定曰:

予近画得寒林,已入神

品。

兰陵湖世将家收其所画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备俱。

尝画临阁壁作丑室

风篁,以易刘氏园中灵壁石。

并作应身弥勒,以寄秦观,笔法奇古。

 2、文章整体解读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

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

《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

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

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分作五段: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

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兴之所至,信口吟诵

《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

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

上,徘徊

7

[键入文字]

 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

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

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

 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

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

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

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

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

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

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

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

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

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

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

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

8

[键入文字]

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

历史古迹。

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

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

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

此非曹

孟德之诗乎?

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两次发问使文章又

泛起波澜。

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

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

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

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

如今他在哪里呢?

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

一时,何况我辈!

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

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

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

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高中是重要的一年,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必修2

上册故都的秋课后练习,希望大家喜欢。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9

[键入文字]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

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

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

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

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

十足。

 3.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

之一的零头。

10

[键入文字]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

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一阵(A)雨过,云

渐渐地卷(B)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C)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

都市闲人,咬(D)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

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京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

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

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D.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11

[键入文字]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

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

常多雨而少风。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7.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D.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8.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

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排比 对偶 比喻)

12

[键入文字]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

蟹,黄犬之与骆驼。

(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

是不合适的。

(比喻 对比 拟人)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

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

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

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

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

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

13

[键入文字]

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

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

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

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

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________、_______等,它们都属于

________色,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3.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

_________觉、__________觉和____________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_________的特

点。

14

[键入文字]

 6.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联想到了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客曾羡长

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

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

天地呢!

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

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

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那么什么为

我们所有呢?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

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

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

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15

[键入文字]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

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

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

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

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

《赤壁赋》来。

 三、自主学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通读课文,了解内容

 2、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

(二)重点指津

 1、划出第一段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

由远近

 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

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2、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

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16

[键入文字]

 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

箫声如何?

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4、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

感情色彩如何?

 (三)难点解读

 1、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思维点击:

 1、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

苏轼

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

景、

 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17

[键入文字]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

 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

作者正是在看

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

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

就是借物而喻理。

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

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

这几

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

来。

 2、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

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

 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

于是饮酒乐甚──托遗

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

18

[键入文字]

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

 接下来顺转:

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

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

由欢乐转入悲哀。

 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

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

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

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

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

尽入睡。

 四、反思与测评

 能级一: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19

[键入文字]

 A.壬(ré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

 相同的一项是()

20

[键入文字]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