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优选卷01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4121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3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优选卷01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优选卷01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优选卷01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优选卷01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优选卷01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优选卷01解析版.docx

《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优选卷01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优选卷01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优选卷01解析版.docx

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优选卷01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

【答案】B

【解析】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人们熟知的时间,速度和长度,会进行正确的估测。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且真空不能传声,选项A错误,“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选项B错误,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声源处减弱噪声,选项D错误,超声波有两方面应用,一是传递信息,二是传递能量,选项C正确。

考点:

声现象

3.实验和推理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以下声现象的探究中运用该方法的是()

【答案】B

【解析】

考点:

实验探究方法

4.长岛是个淡水严重短缺的海岛,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如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

A.液化、汽化B.汽化、液化C.汽化、升华D.升华、液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读图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要看清海水淡化的过程.

解:

由图知:

海水从右上方的管中进入,流到左下角设备中被加热,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海水液化成淡水,下面的盐水再流入右边的设备,二次淡化.最后盐水流出.故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的能力,以及对汽化和液化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的了解和掌握.

5.下列事例中,哪个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蒸发()

A.用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答案】B

考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6.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A.

荷花在水中的倒影

B.

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C.

从后视镜中看车后景物

D.

屏幕上的手影

【答案】D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区别进行分析解答.光的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直线传播,都是基本的光学知识,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非常多,我们应该学会辨别.

7.小明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做练习题,如果说他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A.来回走动的指导老师B.从窗外飞过的小鸟

C.操场上踢足球的同学D.黑板前的讲桌

【答案】D

【解析】解:

由题目知“小明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做练习题”如果选择“来回走动的指导老师”为参照物,那么“小明”和“来回走动的指导老师”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小明就不是静止的,故A不符合题意;同理,B、C不符合题意;

如果选择“黑板前的讲台桌”为参照物,那么“小明”和“黑板前的讲台桌”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小明是静止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参照物及其选择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本题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解答时,要注意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如图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只长度相同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

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答案】B

9.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C.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比乙运动得快

D.8s末甲正好追上乙,故两同学速度相等,相对静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1)通过图象找出甲在4s内和乙在8s内运动的路程,根据v=

求出甲和乙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

(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3)根据图象可以看出甲乙在0﹣8s内通过的路程.

解:

A、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选项A正确;

B、0s~8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选项B正确;

C、4s~8s内,甲乙的图象都是一条直线,表明他们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可知,4s~8s内,甲通过的路程是5m,而乙通过的路程小于5m,故甲比乙运动得快,选项C正确;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分析图象,根据图象上的信息做出选择.选项D的解析也可以采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来比较甲和乙的运动快慢:

甲和乙在8s末运动的路程相同,但甲所用时间比乙少,则甲运动的比乙快,即甲的速度比乙大.

10.下面列举的语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从物理学角度来解读,也别有生趣,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此过程中铁棒的质量减小

B.“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时的体积减小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后金石的密度不变

D.“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流的过程中密度减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由物质的种类和质量决定,与其它因素无关,水流动过程中密度不变,D错。

考点:

密度

11.一把汤匙的质量是18.4g,体积是8cm3,则根据如下密度表,可以知道做成这把汤匙的材料可能是()

物质

陶瓷

密度(kg/m3)

10.5×103

8.9×103

7.9×103

2.7×103

2.3×103

A铝B.铜C.铁D.陶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可得:

ρ=m/v=18.4g/8cm3=2.3g/cm3=2.3×103kg/m3,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出汤匙的密度与陶瓷的密度相同,所以汤匙是用陶瓷制成的,故选D。

考点:

密度的计算;密度的应用与物质鉴别

12.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10cm  B.20cm C.30cmD.40cm

【答案】A

二、填空题

13.小明借助自拍杆用手机自拍(如图),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使像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从而___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取景范围,取得需要的拍摄效果。

【答案】变小增大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物远像近像变小”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使像变小。

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需要的拍摄效果。

考点:

照相机

14.声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响度、和音色,锣鼓声声震天响是指较大.

【答案】音调;响度

【解析】

试题分析:

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锣鼓声声震天响”是指锣鼓响声大,即锣鼓声音的响度大.

15.郑西(郑州一西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全长505km,承担运行任务的“和谐号”动车组,最高车速可达350km/h.某次列车下午17:

10从郑州发车,l9:

10到达西安,则这次列车的平均速度约为km/h,合m/s(保留一位小数).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列车上的监控系统,通过对高速运转车轮的热辐射产生的一种不可见光进行检测,实现对车轮温度的实时监控.这种不可见光是_____.

【答案】252.5;70.1;红外线

考点:

速度计算红外线的特点

16.一个同学站在竖起放置的大平面镜前1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1.6m,当他沿垂直镜面的方向后退1m后,他在镜中的像高是_______m,镜中的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______m。

【答案】1.64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题目中说到他在镜中的像高1.6m,那么第一空仍然是1.6m,根据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则像到物的距离就等于2倍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或者说等于2倍的物到平面镜的距离),那么第二空是4m。

考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际应用。

17.如图:

这是一款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像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比对。

该摄像镜头的工作原理相当于_______透镜成_____像(填“实”或“虚”)。

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凸,实,大于20cm

【解析】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人脸和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也就是大于20cm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用凸透镜来矫正远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

18.伊利牌盒装牛奶的体积是2.5×10﹣4m3,若测得该盒牛奶的质量是0.3kg,则该牛奶的密度为Kg/m3.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2×103;不变

故答案为:

1.2×103;不变.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密度的计算及密度的特性.一定要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知道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多少无关.

19.甲乙两实心金属块,它们的体积之比为2:

1,将它们分别放在调好的天平的左右盘中,天平恰好平衡.甲和乙的质量之比为;若将甲切去

,乙切去

,那么甲和乙剩余部分的密度之比是.

【答案】1:

1;1:

2

【解析】

试题分析:

甲乙物体放在调好的天平的左右盘中,天平恰好平衡,说明两物体质量相同,已知体积之比,根据公式ρ=

可求密度之比,甲乙各自切去一部分后,各自密度不变,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

解:

天平平衡,说明两物体质量相同,所以甲和乙的质量之比为1:

1,

密度之比为

=

=

=

,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大小无关,所以切去一部分后,密度之比不变仍为1:

2.

故答案为1:

1;1:

2.

【点评】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和密度的性质,关键是密度公式的应用,重点是密度的性质,记住密度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有的属性,与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

三、作图题

20.作图:

要求:

用直尺规范作图。

(1)一条光线照射在平面镜上O点,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位置及大小。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下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答案】如图所示

考点: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四、实验题

21.小明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

(1)根据实验记录他绘制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冰是(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10min末这一时刻,杯里的物质处于(填“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态”)

(3)继续加热到水沸腾,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且一直保持不变,则水的沸点是℃,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答案】

(1)晶体;

(2)固液混合态;(3)98;小于.

【解析】

试题分析:

(1)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根据图象分析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结论.

(2)晶体在熔化前是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混合态;熔化完后处于液态.

(3)由图丙所示温度计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读出温度计示数,液体的沸点受水面上方大气压强的影响,压强越大,沸点越高;压强越小,沸点越低.

【点评】此题通过图象分析,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在分析时特别注意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

22.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刻度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在此实验中: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填“较亮”或“较暗”)环境进行.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3)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做实验.

(4)刻度尺的作用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5)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6)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置一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不能或“不能”)接收到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答案】

(1)较暗;

(2)确定像的位置;(3)2;(4)到镜面距离;(5)大小;(6)不变;(7)不能;虚.

【解析】

试题分析:

(1)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2)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3)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4)用直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的距离,可以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

(5)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可以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关系.

(2)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蜡烛的像,因此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4)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5)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6)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

像与物大小相等可知,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

(7)在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白纸上不会接到平面镜所成的像,因为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承接到光屏上;

故答案为:

(1)较暗;

(2)确定像的位置;(3)2;(4)到镜面距离;(5)大小;(6)不变;(7)不能;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23.(11分)如图是小莉、小华和小明三人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1)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cm.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小华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凸透镜,小莉应将凸透镜向(选填“上”或“下”)移动.

(3)在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若固定蜡烛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

若固定光屏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

(4)小明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实像,(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5)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小明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①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小华应将光屏向_______(左/右)移动.

②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_______。

(2分)

A.乙甲B.丙甲C.乙丁D.丙丁

(6)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小明把透镜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挡住,不让光线通过它,则光屏上所成的像(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明暗将(选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

【答案】

(1)10;

(2)下;(3)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像距小于或等于焦距(4)放大、投影仪(5)①左、②B;(6)完整、变暗

【解析】

试题分析: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焦点,透镜到焦点的距离就是焦距,即焦距为10cm;故答案是:

10;

(2)从图中可看出烛焰成的像在光屏的上方,此时可将光屏向上移动,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或者将透镜向下移,也可使像向下移动成在光屏的中心;还可把蜡烛向上移,根据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特点,像与物是上下和左右都颠倒,将蜡烛向上移,像就会下移到光屏的中心;故答案是:

下;

(4)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烛焰正好位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因此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和幻灯机就是利用这个特点工作的;故答案是:

放大;投影仪

(5)①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因此去掉近视镜后,像成在光屏的前面(相当于近视眼患者没带眼镜),所以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②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不能呈现在视网膜上,而是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需佩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故答案是:

①左、②B

(5)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由于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比减少了,故亮度会减弱.故答案为:

完整、变暗

考点:

24.“用天平和量筒测定金属的密度”实验中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拨至零刻度线后,指针静止在如图(a)所示的位置,则应将天平右侧平衡螺母向端调节.

(2)测金属的质量,当天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b)所示时,天平重新平衡,则金属的质量是g.

(3)如图(c)所示,金属的体积是cm3,该物体的密度是kg/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1)右;

(2)67.4;(3)30;2.2×103.

【解析】

试题分析:

(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金属块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3)认清量筒的分度值,读出水的体积、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计算出金属块的体积,根据ρ=

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

【点评】根据公式ρ=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金属的密度,需要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和水测量物体的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密度,所以有关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及读数是此实验的重点考查对象,其中密度的计算不是难点,但要注意密度单位的换算.

五、计算题

25.(6分)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动车具有动力集中、提速快、效率高等特点(如图所示)。

(1)以动车车次D3018为例,此趟车09:

50从上海始发,途经南京等地,16:

11到达终点站武昌,部分具体行程见下方的列车时刻表,该动车在南京到武昌间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合多少m/s?

(2分)

车站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里程/km

上海

始发站

09:

50

0

南京

12:

02

12:

11

301

合肥

13:

19

13:

21

457

武昌

16:

11

终点站

841

(2)途中动车要穿过一条隧道,动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用了2min完全穿过长度为2000m的隧道,求这列动车的长度是多少m?

动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是多少s?

(4分)

【答案】

(1)135km/h,37.5m/s

(2)1600m,80s

(2)求出动车行驶的路程,减去隧道长度即为动车长度;动车全部在隧道中的路程为隧道长度减去动车长度。

列车的速度v2=72km/h=20m/s,穿过隧道的时间t2=2min=120s,隧道长s隧道=2000m

动车行驶的路程:

s2=v2t2=20m/s×120s=2400m,

列动车的长度:

s车=s2-s隧道=2400m-2000m=400m;

动车全部在隧道中的路程:

s3=s隧道-s车=2000m-400m=1600m,

动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

t3=s3/v2=1600m/20m/s=80s.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26.(8分)今年小明家种植柑橘获得了丰收,小明想:

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

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他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114g,测得装满水的杯子的总质量是360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接着测得溢水杯杯子的总质量是240g.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这个柑橘的体积和密度是多大?

(2)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大还是偏小?

为什么?

【答案】

(1)柑橘的体积是120cm3,密度是0.95g/cm3;

(2)测得的密度偏小,因为取出柑橘时,它会带出一点水,造成测出柑橘的体积偏大.

(2)偏小(1分)原因是柑橘拿出后沾有水,算出的体积偏大,ρ=m/V,所以密度偏小。

(2分)

考点:

密度公式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