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21270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docx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作用:

(1)它本身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解答:

 

   这样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1、浅层意:

表面意思,用流畅语言解释句子字面意思

2、深层意:

比喻义和引申意,往往和文章主题有关

3、语言上有特色以文章语言特色为切入口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1、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归纳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某句话在文章中作用。

这类句子往往是:

中心句、过渡句、前后照应句、首尾句

1、内容上:

暗示XX内容,具体说明文章表情达意方面内容,多扣住情感、人物、中心

(语言上有特色以文章语言特色为切入口)

2、结构上:

引出下文、承接上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

(说出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渲染了_____气氛;烘托了人物____心情。

(横线上所填内容:

根据景内容及作品中人物心情而定)有时为下文_____情节发展作铺垫。

 

 

根据阅读短文感受谈自己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

3、格式:

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

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线索,借助文章中过渡性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语句,表地点转换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目以及蕴涵在文中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对象特征

2、事理说明文:

关于…… ……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 ……操作或实验或制作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   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特征,能够激发读者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判断:

1、常考指代词有:

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望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内容进行简明、准确改写。

如:

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补写。

如:

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要符合文段说明中心要求)

4、对文章说明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

(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表达特色进行评说。

(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判断,是作者看法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句子。

位置:

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表达论点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

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观点,然后用自己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关系:

答题方式:

本文(段)论点是        ,这里所列举……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几种论证方法概念,了解它们之间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

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句式,提出自己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能力。

 

评价文段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结构、材料、观点之间关系。

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开放性阅读试题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理解;3、对文中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延伸和课本外与内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赞同

1、说明文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对象和目)。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作用:

  

 

①.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对事物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现象。

  ③.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语言对说明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特点,增强了文章趣味性。

   

 

⑦.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

   ⑧.作诠释:

对事物特征/事理加以具体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特征/事理加以具体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

对事物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

能使说明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方法说明事物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文章。

  

 

ü          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事物名称或说明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表述。

)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特点)。

  

 

6、说明文结构常见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还要注意次要。

(2)紧扣表秩序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中心句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答:

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答:

(1)不可以。

  

 

(2)原词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词句,并体会。

  

 

类型5: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就是代词前面那句话,找最近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