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993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题.docx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题.docx

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题

普通高考第二次适应性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教士们开始进入中国。

在传教的过程中,利玛窦等人不但将传教士的着装换成了中国士人的服装,而且把教义中God/Deus称作中国人熟悉的“天”或“上帝”,并允许中国的天主教徒祭拜祖先和祭祀孔子。

然而另一些传教士,如龙华民等,不同意God/Deus译名在中国的入乡随俗,更看不惯中国的天主教徒们撅着屁股叩拜其传统崇拜的偶像。

于是一场“中国礼仪之争”展开了。

这场争论就其最直接的涵义而言,是有关中国传统敬天、祭祖和祀孔礼仪之宗教属性的讨论;参加者主要是在华传教士和远在欧洲的神学家;争论的目的在于,判定皈依天主教的中国人是否还可继续执行传统祭祀礼仪。

这场“中国礼仪之争”从17世纪中叶争到18世纪中叶,持续百年之久,以至最后连罗马教廷和康熙皇帝都介入其中。

最终结果是罗马教廷宣布中国礼仪违反天主教基本教义。

但就在天主教会拒绝中国礼仪的同时,康熙皇帝下旨禁教,天主教亦遭到中国社会的拒绝。

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到远东传教,这是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空前的一场大接触与大碰撞,而“礼仪之争”恰恰是中西文明初识时的一个重要回合。

想想看,一群对中文句读尚不甚了了的外国人构成了研究中国礼仪与评价中国文化价值的主体,结果会怎样?

可以想见,礼仪之争并不单纯是一个关于基督宗教的虔诚信徒们如何引导异教徒走上正确信仰之路的问题。

事实上,它更深层的含义在于,为不同性质的文化传统间的理解、包容、吸收、融合、取代、超越等问题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又深刻的案例。

与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魏晋南北朝“沙门不敬王者”和“神不灭”问题的争论、唐代会昌灭佛时株连三夷教等历史插曲相比,明清时期的“中国礼仪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与异域文化的首次重大冲突。

“中国礼仪之争”主要表现的是天主教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态度,但礼仪之争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层面,这就是中国社会对天主教礼仪的态度。

这个问题在16世纪至18世纪不够鲜明,因为在以耶稣会士为主导的中国传教区里,传教士们尽量改造天主教礼仪以符合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习俗,并且这类修改在当时得到了天主教会的许可。

礼仪之争落幕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天主教会以及后来的新教各派都力求以纯正的面目在中国活动,无论是对中国礼仪还是对基督宗教礼仪都待之以更加严格的态度,这才使得基督宗教礼仪和中国社会的摩擦日益突出。

此亦可视作17世纪至18世纪的礼仪之争留下的一份遗产。

礼仪之争还有一份正面性的重大遗产,它直接促使许多中国经典被传教士翻译介绍到欧洲,开启了欧洲人认识中国文化的大门;它也深刻影响了17世纪中期以后耶稣会士文本的论述基调,进而对启蒙时代欧洲人的中国观有明显作用。

(摘编自吴莉苇《中国礼仪之争》)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之争”指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中西方学者间对中国传统祭祀礼仪性质的争论。

B.“中国礼仪之争”是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这两种传统与性质不同的文化之间的首次重大冲突。

C.“中国礼仪之争”不仅反映了不同宗教观念、文化观念的斗争,也涉及到了社会权力的斗争。

D.“中国礼仪之争”的结果是天主教没能征服中国,中国也失去了一次吸纳西方文化的机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利玛窦等人改造天主教礼仪以符合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习俗,目的在于使中国人更容易接纳天主教。

B.龙华民等人出于自身的宗教感情,看不惯中国人祭拜祖先和祭祀孔子的礼仪,要求皈依天主教的人放弃传统。

C.来华传教士应如何引导中国人走上正确信仰之路,天主教会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前后并不一致。

D.来华传教士将许多中国经典翻译介绍到了欧洲,由此形成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最初的基本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主教教义中的Cod/Deus能否翻译为中国人熟悉的“天”或“上帝”,反映出文化概念在不同性质的文化中移植面临很大的困难。

B.当天主教会力求以“纯正的面目”在中国活动时,中国社会对天主教礼仪的排拒也日益突出,这从反面说明了文化交往需要相互适应。

C.在欧洲文化到来之前,中国文化在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冲突,充分证明了中国文化是具有很强的包容、吸纳能力的。

D.“中国礼仪之争”是文化交往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足以引发对异质文化间如何理解、包容、吸收、融合、取代、超越等问题的反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

姿貌魁秀,通书史。

尝谓所亲曰:

“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

”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

“王佐才也!

萧铣据江陵,诏靖安辑,铣将文士弘以卒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

铣大惧,檄召江南兵,不及到,明日降。

靖入其都,号令静严,军无私焉。

乃度岭至桂州,分道招慰。

首领冯盎等皆以子弟来谒,南方悉定。

诏书劳勉,授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

以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义,则无以变风。

即率兵南巡,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意,远近欢服。

武德八年,突厥寇太原,时诸将多败,独靖以完军归。

太宗践阼,突厥部种离畔,帝方图进取,靖率劲骑三千由马邑趋恶阳岭。

颉利可汗大惊,曰:

“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

”于是帐部数恐。

靖纵谍者离其腹心,夜袭定襄,破之,可汗脱身遁碛口。

帝曰:

“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

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

帝曰:

“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

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

欲成公美,为一代法,不可不听。

顷之,吐谷浑寇边。

帝谓侍臣曰:

“靖能复起为帅乎?

”靖往见房玄龄,曰:

“吾虽老,尚堪一行。

”帝喜,以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

军次伏俟城,吐谷浑尽火其莽,退保大非川。

诸将议,春草未芽,马弱不可战。

靖决策深入,遂逾积石山。

大战数十,多所杀获,残其国,国人多降,吐谷浑伏允愁蹙自经死。

靖更立大宁王慕容顺而还。

帝将伐辽,召靖入,谓曰:

“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乎?

”对曰:

“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

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

”帝悯其老,不许。

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

“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

今疾若此,为公忧之。

”薨,年七十九,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厥部种离畔畔:

通“叛”,反叛

B.足澡吾渭水之耻矣澡:

雪洗

C.犹力于进力:

尽力

D.军次伏俟城次:

行列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靖是“王佐才”的一组是(3分)

①要当以功名取富贵②分道招慰

③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④独靖以完军归

⑤蹀血虏庭,遂取定襄⑥以沈厚称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靖通晓书史,治军有方。

平定萧铣后,大军入城,秋毫无犯。

岭南平定,他率兵南巡,宣扬天子的恩德,远近百姓欢悦诚服。

B.李靖长于谋略,骁勇善战。

独率三千劲骑奇袭突厥,使颉利可汗以为举国来犯。

李靖施反间计,破定襄,颉利可汗逃入碛口。

C.李靖敏行讷言,颇知进退。

皇帝派他巡察风俗,他因脚生病恳求退休。

皇帝赞誉他识大体,为了成就一代美谈,没有答应他。

D.李靖心系国家,壮心不已。

吐谷浑侵扰边境,他老年复出,率军西征,力排众议,深入敌国。

经过数十场大战,击溃了吐谷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2)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

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空囊

杜甫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请在首联、尾联中任选一联,赏析其表达的妙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诗经·关雎》)

(2),。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3)千古江山,。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25分)

上钩

[美]G.亚历山大

詹卡西先生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看着当天的晨报。

“亲爱的,有什么惊人的报道吗?

”詹卡西太太正忙着往面包上涂果酱。

她总是嫌女仆露茜涂得不好,而自己动手会使丈夫感受到双重的爱。

“拉斯维加斯又发生一起惊人抢劫案,失主被劫17万美元。

歹徒如何得手,原因尚不明……”

“先生,太太,有个陌生客人要见你们。

”露茜走进餐厅,打断了詹卡西先生的念报声。

詹卡西太太嚷道:

“这人真没教养,这种时候来拜访人!

别让他进来,谁担保他不是劫匪!

”说着干脆把一团果酱塞到嘴里去。

露茜说:

“我让他在外面等,他问我们有没有丢钱。

詹卡西先生说:

“请他进来吧。

”说着擦擦嘴,站起来往外走去。

詹卡西太太瞪大了双眼:

“你丢了钱?

你居然不告诉我,你这天杀的!

可她丈夫已经出去了。

等到詹卡西太太来到客厅时,一个人正把一捆钞票递给她丈夫。

]

陌生人说:

“我揣摩着就是你们遗失的,只有像你们这样住得起阔气房子的人才会有这么一大笔钱。

下面的对话詹卡西太太没有仔细听,她在费劲地猜想着丈夫从哪里来的这笔钱。

这太可怕了,丈夫居然对自己不忠实!

而且这陌生人居然会送回来,按照报纸的说法,他可以当选为今年拉斯维加斯头号傻瓜……

直到陌生人向他们告别,她才从沉思中清醒过来。

送走了客人,她一言不发,等着丈夫的解释。

詹卡西先生赔着笑脸道:

“对不起,亲爱的。

昨天公司给了我一笔奖金,可是我丢了,所以我不敢告诉你。

现在难道不是上帝的旨意吗?

钱回来了。

詹卡西太太这才转怒为喜,高兴地把钱点了一遍,锁进了保险柜。

可是到她独自喝下午茶的时候,心里又嘀咕起来。

有哪个公司会发这么大一笔奖金?

足足1万元啊!

一贯马大哈的詹卡西太太这次却出人意料地细心起来,她决定请私家侦探社帮一下忙。

一个星期后,报告送到了詹卡西太太手中:

詹卡西先生循规蹈矩,没有外遇,只是找了几次一个在警局谋生的老同学鲍勃喝酒;他所在的公司没有发过任何奖金。

这真是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

詹卡西太太考虑再三,决定晚上和丈夫摊牌。

她可不愿意有一个对妻子保守秘密的丈夫。

夫妻俩在餐桌旁坐好,詹卡西太太发难了:

“亲爱的,那1万元……”

“先生,太太,那个人又来了。

”露茜打断了她的话。

詹卡西太太一下没有回过神来:

“谁?

那个人是谁?

露茜说:

“他说肯定是先生丢了钱。

詹卡西太太一下子跳起来:

“什么?

又丢了钱?

又是他捡到?

夫妻俩来到客厅,陌生人满脸笑容地迎上来:

“詹卡西先生,我回家经过您家门口,见到了这皮包,一下子就认出来了。

您瞧,天底下竟有这么巧的事!

詹卡西先生接过皮包,掏出一沓厚厚的钞票。

詹卡西太太正感吃惊,却听陌生人说:

“如果二位不介意的话,我将送给你们一件礼物。

夫妻俩刚刚抬起头来,陌生人已经用一支精巧的小手枪对准了他们:

“最好别动,先生,太太,如果不想让我开枪的话。

陌生人微笑着把一根绳子扔给呆若木鸡的詹卡西太太:

“太太,请您把您丈夫捆起来,动作要快。

就这样,詹卡西夫妇和露茜都被捆起来了。

陌生人往他们嘴里塞着布条,说:

“对于一个没有丢钱而又问心无愧地认领失款的人来说,这就是头等的报酬。

我在拉斯维加斯干了十几回了,还没有一个人拒绝送上门的1万元的。

看着陌生人向卧室保险柜走去,詹卡西太太又气又恨:

原来这人就是拉斯维加斯的头号窃贼,他每次先奉送1万元,好让那些昧良心的人收下;他也乘机摸清情况,甚至与失主交上朋友。

所以,当他劫走财物后,失主顾及名誉,只好来一个“歹徒如何得手,原因尚不明”!

陌生人夹着一个小包出来,打了个手势:

“再见了,上钩的鱼儿。

“你好,上钩的鱼儿。

”锁着的门突然开了,一个拿枪的人带着好几个人走了进来。

陌生人听到拿枪人的话,呆住了。

詹卡西太太认出来了,拿枪人是詹卡西先生的老同学——鲍勃。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听到有人不识时务来拜访时,詹卡西太太“嚷着”把一团果酱塞到嘴里;听说丈夫丢钱时,“瞪大了双眼”咒骂丈夫,可见她是个言行粗鲁、性情暴戾的悍妇。

B.詹卡西找了几次在警局谋生的老同学鲍勃喝酒,这一细节为后文两人智擒歹徒做了铺垫,小说正是借助伏笔照应的手法取得了出人意料又顺理成章的艺术效果。

C.财物被劫,人们因为害怕遭到歹徒变本加厉的报复而忍气吞声,歹徒正是利用这点屡屡得手,詹卡西又利用歹徒的心理设下了计中计。

D.詹卡西太太这一形象在全文中所占篇幅最多,是作者笔墨的着力点,同时负载着作品较为丰富的主题思想,因此,她是本篇小说的主人公。

E.题目“上钩”具有双重意义,统摄全篇,绾结小说的双线结构。

明线是歹徒轻车熟路引人上钩,暗线是詹卡西和警察暗中谋划使歹徒上钩。

(2)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情节是否可以删掉?

请简要分析说明。

(6分)

(3)小说中的詹卡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概括。

(6分)

(4)有人称道这篇小说故事精巧、意义丰富,有人则认为它故事老套、立意落俗。

你怎么看?

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说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身后的寂寞

孙郁

茅盾是自学成才的人,他的天资与同代许多人比,是略胜一筹的。

但他不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他父亲的多才多识,以及表叔卢学溥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实力,使他过早地谙熟于世俗社会。

他进商务印书馆,以及后来加入上海的共产主义小组,那种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以及对文人与社会活动的关系的老辣的思考,是毫不逊色于陈独秀诸人的。

走上文坛后,也未像同代文人在文学中陷得很深,更多的却是具有一种深厚的政治意识和社会学家的情怀。

这使他比一般文人多了一种博而杂的厚重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文学本身的“悟”,就显得少下了力气。

二十年代的茅盾,参与社会活动的努力,是不亚于对文学的思考的。

他甚至把政治看成比艺术更为重要的生命路向。

读他在武汉从事报业工作时写下的社论,可见他踌躇满志的样子。

但是,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变后,一种在死亡面前的恐慌和惊悸,深深震慑了他。

先前的政治梦一下子破灭了。

这时候他政治上的冲动、事功心等,被恐怖驱走了。

在理想被绞杀后,他不像许多理想主义者那样走向反抗的道路,如同许多儒生一样,他萎缩到了个人情感的天地里,宿命与虚无把他驱赶到了荒原之中。

他躲在上海家中的一年多苦寂的日子,最为真实地呈现出他生命的原我的状态。

当政治无法拯救心灵时,他的精神足迹便在文学中找到栖身之地。

《蚀》三部曲,是他一生中心灵情感最为真诚的袒露。

他亡命日本归国后,政治意识重新在心中滋长起来。

他在内心中已开始出现了两种艺术路向:

一是批评的敏锐视角,一是驾驭长篇小说的气魄。

他在《子夜》等长篇中所呈现出的博大的、色彩斑斓的图景,让同代众多文人无法望其项背。

茅盾对中国现实大规模的扫描,确实是颇见功力的。

但这里毕竟有着太多的“做”的痕迹。

《子夜》中有些地方的处理,尚未达到化境。

过多的先验理性演绎,有时淹没了小说的生活情趣。

茅盾良好的艺术感觉,由于过多的节制和有意“造”史诗,而未能舒展地释放出来,这影响了他作品的生命力。

他太注意自己的角色了,他后来一直很少像鲁迅、巴金、沈从文那样放松自己的写作心境。

鲁迅在“左联”时,见有不平是直抒胸臆的,但茅盾却把自己与一种道德律紧紧联在一起。

这种角色意识蚕食了他的艺术感觉,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掩饰自己。

以至于像《霜叶红似二月花》那么好的作品,仅写了一部分就流产了。

茅盾后来每每写小说,一直太注重意义,注重史的价值。

而不是像鲁迅那样把自我深深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之中。

缺少迷狂状态的茅盾,因太清醒而未能唤起人内在深处的东西。

作品的生涩和行文的冗长,直接阻碍了当代青年人与他接近的可能。

四十年代后,茅盾最引人的不是小说,而是作为文学批评家给人带来的影响力。

鲁迅逝世后,没有任何一个文人的批评文字,会像他那样富有穿透性。

他不像平庸的鉴赏家那样只看到作品的外在形态,在诸种怪异的精神现象面前,他用一种灵魂深处真切的体味和素有的理论天赋,捕捉到作品的深层意象。

鲁迅作品的复杂意识,被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尽管他的社会学理论限定了他把握鲁迅个性的全面性,但他的独特的感受中所抽象出的观点,对后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他的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也限制了他对理性主义之外的事物的认识。

茅盾在自己的世界中,试图把一切都认识论化、确切化,他把社会性高高地悬在人的主体之上,将人的情感、意志、愿望,都置于社会的统辖之中。

他的小说创作由盛到衰,也正是这一理论模式由萌发到成熟的直接结果。

这种现象,引发了当代文人对他的一种拒绝的态度。

他辞别人世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至现在,几乎成了当代文学青年最为冷落的对象。

茅盾在文坛上的影响力,弱化到了连梁实秋、林语堂均不如的地位。

历史是残酷的。

茅盾艺术模式在当代文坛的隐退,恰恰引发了一场新的文学精神的变革。

这是一个不相信一切都会逻辑化的时代,是一个拥有众多个性、自我意识鲜明的时代。

认识是一种选择,如果没有茅盾这一代文人的存在,也许后人不会更为清醒地从反面意识到人的主体的意义。

平心而论,当代文人之中,具备他那种知识结构和拥抱世界巨大气魄的人,还是为数不多的。

能说茅盾的这种“消失”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吗?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茅盾年轻时对社会现象敏锐的捕捉及深入的思考,使他比一般文人多了深厚的政治意识和社会学家的情怀,不像同代文人那样书生气十足。

B.“四·一二”事变后,踌躇满志的茅盾在现实面前陷入迷茫,在苦寂中更多呈现出生命的原我状态,而文学为他提供了心灵的栖身之地。

C.《子夜》以博大的、色彩斑斓的图景显示出茅盾驾驭长篇小说的功力,但过多的先验理性演绎又使得这部作品呈现出太多“做”的痕迹。

D.茅盾的文学创作将社会性凌驾于人的主体价值之上,并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茅盾艺术模式”,影响了一代文人。

E.文章通过对茅盾文学活动历程的回顾及思想特质的分析,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茅盾的小说未能得到当代文学青年认可的惋惜之情。

(2)茅盾的《蚀》三部曲比他的代表作《子夜》更真诚地袒露了心灵情感,原因是什么?

结合全文分析概括。

(6分)

 

(3)茅盾的文学批评有何特点?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简要分析说明。

(6分)

 

(4)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茅盾几乎成为文学青年最为冷落的对象,你如何看待茅盾的“被冷落”?

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说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莫言获奖答谢时说,得了茅盾文学奖就忘乎所以是可耻的,必须清楚地知道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好小说还没被发明出来。

B.三聚氰胺的阴魂尚未散尽,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又接踵而至地到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C.在大西北这片热土上,无论俯瞰喀纳斯蓝宝石般的湖水,还是放眼那拉提一望无际的草原,都让人感到心胸开阔,荡气回肠。

D.在香港羽毛球超级赛中,林丹2比0战胜了陈金,用最有效的方式,让所有此前质疑他刻意“让球”的人噤若寒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来自肌纤维的信号可控制干细胞行为和参与肌肉生长,这一发现将有助于人们找到因年龄和疾病引发的肌肉萎缩问题的方法。

B.农村建设应保持农村的特点,便利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而不应把城镇居民小区的建设模式照搬到农村去。

C.胡适先生英文文章也写了不少,还留下了一百几十件英文信札,这些都应该收集成书,以供读者阅读研究胡适生平、思想之便。

D.这次感恩教育对我们深有感触,父母把一切都给予了我们,回报父母要从现在开始,你会发现,其实他们所要的并不多。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教育在人类智慧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智慧这一根本性问题。

①尽管如此

②这是人们关于教育与智慧关系的一个基本看法

③良好的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启迪和开发人的智慧

④不良的教育、违背规律的教育则会扼杀人的智慧

⑤却不能简单地得出教育能自然地开发人类智慧的结论

⑥不同类型、不同品质的教育,对智慧开发的意义和价值是大不相同的

A.①⑤②⑥④③B.②①⑤⑥③④C.⑥④③②①⑤D.⑤③④②①⑥

16.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个你喜爱的文学家写一段文字。

要求突出人物的特征,使用与示例相同的修辞和相似的句式。

(5分)

【示例】李白的“笑”:

出门,对长安的方向远笑

低头,对杯底的月光微笑

纵世人的窃笑、冷笑在背后起落似海潮

你的狂笑压倒了一切

17.请为下面材料中的修桥老人写一则颁奖词,要求:

①突出人物行为品质;②语言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60字。

(6分)

2018年网络十大感动人物之一:

修桥老人艾尼亚特·斯拉木现在已年近80岁的维吾尔族老人艾尼亚特·斯拉木,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动买里乡莫因古则村六组村民,36年前,他拿出了自已省吃俭用攒下的8000多元积蓄,卖掉家里的牛羊,和部分村民一起,使用简陋的工具,硬是把一座简易的木头桥修成了长11米、宽2.2米的水泥桥。

2018年11月1日,巩留县与伊宁县交界处发生6.0级地震,他修建的桥仍然畅通。

老人说:

“我把桥修好,学生能安全通过,这比改善生活更让我有满足感。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小时候的我常在父亲的书架间独来独往,到能读一点书时,首先翻开的是梁启超、鲁迅等人的书,当时并不知好在哪里,其实他们早已进入我的灵魂,悄悄开启了我的心灵之门。

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想读的书,永远没有时间读,不太想读的书,却占去了大量时间,而且永远也读不完;我读得专注,读得累,可就是没有发自深心的感动;看似永远在读书,又好像永远没有读书。

现在,我很怀念这样的我:

在书店的一角斜倚着,默默地读着,不觉天已黄昏;午睡时看书,书掉到地下了,我也沉沉睡去……

你的阅读生活是怎样的?

你怎么看待你的阅读生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