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第八章政策性金融中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3848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保险第八章政策性金融中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融保险第八章政策性金融中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融保险第八章政策性金融中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融保险第八章政策性金融中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融保险第八章政策性金融中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保险第八章政策性金融中介.docx

《金融保险第八章政策性金融中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保险第八章政策性金融中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保险第八章政策性金融中介.docx

金融保险第八章政策性金融中介

(金融保险)第八章_政策性金融中介

政策性金融中介

第1节政策性金融中介概述

一、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特征

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或政府机构发起、出资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金融活动,以贯彻和配合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的金融中介机构。

在市场经济中,尽管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种类多样,称谓各异,但它们却共同有着既不同于中央银行,又不同于商业银行的特征。

(一)组织方式上的政府控制性

(二)经营目标上的非盈利性

(三)经营方向上的政策性

(4)业务领域的专业性

(5)信用创造的差别性

(六)经营行为的非竞争性

上述特征如果孤立考察,也许并非是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所独有。

但如果将六项特征综合起来看,则构成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独有特征。

进一步分析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还可看出,组织方式上的政府控制性和业务领域的专业性是其最为实质的特征。

由于有了政府的控制,才使得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在经营方向上的政策性和经营目标上的非盈利性;由于业务领域的专业性,才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业务。

所以,可以说政府控制性和业务领域的专业性是识别和判断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实质性标准。

2、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类型

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种类和名称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活动范围划分为国际和国内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

(2)按组织机构划分为单一型和金字塔型

(3)按主营业务划分为信贷机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

(4)按专业领域划分为农业、进出口、经济开发等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

(5)按命名方式划分为银行、金融公司、金融公库

3、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

和商业银行相比,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产生要晚得多,是在商业银行已有了较高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经历了萌芽、普遍设立、广泛发展和逐步衰退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9世纪中后期是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萌芽阶段。

19世纪后半期,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雏形开始首先在农业领域出现,其中法国走在前面。

促使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在法国农业领域首先孕育的直接原因是自然灾害和国际竞争对大量资金的需求与当时各银行对农业信贷缺乏兴趣之间的矛盾。

19世纪后期法国葡萄种植业受到病虫灾害的破坏,急需资金重建葡萄园和改种其他作物。

另一方面,19世纪蒸汽机的运用降低了国际运输费,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农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一些新兴国家与法国的农业生产展开了激励的竞争使农产品价格下降。

为了对付来自国外的竞争,需要增强农业生产实力,从而对资金存在大量的需求。

面对农业对资金的需求,法国的传统银行却表现出明显的冷漠。

这时期正是传统的商业贷款理论盛行和转换理论萌芽的时期,受此影响,传统银行关注的业务领域首先是工商信贷。

它们吸收农民的资金却不用于农业而是用于城市和国外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的萧条。

面对这种情况,农民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建立一个特别的资金流通系统,以便通过农业信贷互助地方金库,专门为农业经营者提供必要的资金,并实行优惠税收。

1920年,法国成立了国家农业信贷管理局,1926年更名为全国农业信贷金库,成为最早的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

从总体上看,19世纪到20世纪初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设立并不普遍,只是在某些国家出现了少量带有政策性特征的金融机构。

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古典经济学理论占统治地位,其所崇尚的“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自发调节,认为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市场调节即可,无需任何外来的干预。

所以,这一时期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是个别的和偶然的现象,作为贯彻政府政策意图工具的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也就没有大量产生的基础。

2、普遍设立阶段

20世纪30年是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普遍设立的阶段。

20世纪30年代促使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普遍设立的原因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和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大危机彻底暴露了市场机制的缺陷,使人们不得不对古典经济学的自由竞争理论重新审视和评价。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日益抬头。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于是国家作为干预经济的主体介入经济运行中。

国家干预经济职能的强化为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普遍设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为国家不可能直接介入纷繁的经济活动中,对经济的干预需要通过各种专门的机构来实现。

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作为贯彻政府政策的专业性金融组织,自然成为政府干预经济不可或缺的工具。

因此,大危机过后,各种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纷纷出现,尤以美国最为突出,其政策性金融体系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

此外,这一时期的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除了在农业领域外,还在经济开发、进出口及住房领域广泛建立。

3、广泛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是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广泛发展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促使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加快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战后恢复与重建需要政府的支持。

二战使除美国外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恢复和重建经济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同时各国政府也意识到单凭民间力量不足以实现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只有依靠政府才能尽快医治创伤。

因此,这一时期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迅速发展起来,尤以日本最为突出,日本的十一家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有九家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4、逐步衰退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是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逐步衰退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机制日臻完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逐步缩小和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根本改善,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在日益削弱。

加之受金融自由化浪潮的袭击,各国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开始逐渐降低。

一些机构的性质和职能开始发生变化,其中一般分机构转化为商业性金融机构,一部分则因其使命完成而退出市场,一部分机构与其他公共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合并或直接转化为社会福利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逐步进入衰退阶段。

4、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与经营原则

(1)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负债业务

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在遵循低成本性、高效性、稳定性和统筹性的负债原则的基础上,经营的主要负债业务包括借款、发行债券、存款和其他负债。

(2)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业务

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对业务对象的选择要以社会效益为标准,资金在投向上受政策约束,且资金运用的期限长、额度大、风险高。

其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发放贷款、投资和其他业务。

(3)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经营原则

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政策性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商业性金融中介机构的经营思想和理念。

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遵循“让小利,取大利”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即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必须将确保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其目标。

在这种经营思想和理念下,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必须遵循政策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经营原则。

第二节各国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

一、发达国家的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

(一)美国的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

目前美国的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由农业信贷机构、住房信贷机构、进出口银行和小企业管理局等组成。

1、农业信贷机构

美国的农业信贷机构自成体系,分别由政府农业信贷机构体系和第七章中介绍过的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体系构成。

这里主要介绍政府农业信贷机构体系,其由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和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组成。

2、住房信贷机构

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体系根据1932年《住房贷款银行法》建立,由联邦住房贷款委员会、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等共同构成。

联邦住房贷款委员会是该体系的领导机构,负责管理、协调整个银行体系的工作,并对成员银行提供融资便利,调剂地区银行间的资金余缺;联邦住房贷款银行按12个住房贷款银行区,一区一行,共12家。

储蓄贷款协会等会员机构是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的所有者,均为私人或互助性质的储蓄机构,可以办理储蓄、抵押贷款和担保等业务。

资金主要来源于会员认购的股份、经营收益的积累、发行联邦贷款银行统一债券和票据及会员存款。

资金运用主要是对会员机构发放长期和短期贷款,再由会员机构转贷给借款人。

3、美国进出口银行

美国进出口银行是一家独立的美国政府机构,创立于1934年,依照1945年有关融资和促进美国出口法律运作。

其主要职责是通过提供一般商业渠道所不能获得的信贷支持促进美国商品及服务的出口,增加就业。

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的全额资本金,向财政部、联邦融资银行的借款,发行债券等;其资金主要用于提供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贴现贷款等。

4、小企业管理局

它是1953年由美国国会拨款建立的一个联邦政府贷款机构,其业务对象是那些不能从正常渠道获得充足资金的小企业。

资金来源主要是国会拨款提供的周转资金和收回贷款本息。

资金运用主要包括直接对小企业贷款,参与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对企业的联合贷款,对其他金融机构向小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对开发公司贷灾害贷款、租赁担保等特殊信贷。

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小企业管理局为为小企业提供咨询与管理培训服务、帮助其获得政府采购合同;在小企业集中的地区设立出口服务中心,帮助小企业寻找出口项目、设计出口战略、制定出口计划等,以全方位支持小企业的发展。

(2)日本的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

原日本的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体系为“二行十库”(“二行”为日本开发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十库”为医疗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住宅金融公库、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公营企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发信用保险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和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后由于医疗金融公库1985年1月并入社会福利事业振兴会,成为社会福利医疗事业团体,及后来的调整合并,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又演变为“二行六库”,即政策投资银行、国际协力银行以及国民生活公库、住房金融公库、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公营企业金融公库、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

2、我国的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

我国1994年成立政策性银行以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加大了对重点产业、基础设施、进出口企业和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的政策性信贷支持,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初设立三家政策性银行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为了弥补市场资源配置不足。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市场经济刚起步,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发展。

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导致投资过度膨胀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使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因缺乏投资,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同时,投资效益低下使金融体系孕育着极大的金融风险。

其次,为解决收购资金“打白条”需要。

1994年以前,我国粮棉收购资金采取“地方财政、购销企业和农行各三分之一”的解决办法,地方财政和购销企业资金经常出现缺口,给农民“打白条“现象严重,直接侵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最后,为专业银行商业化经营需要。

专业银行既按国家要求办理政策性贷款,又按利润最大化原则开展商业性业务;另一方面,专业银行经办政策性业务掩盖了实际经营亏损。

为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央行调控基础货币主动权,1994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4年4月19日发出的《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通知》成立的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直属国务院领导。

其主要任务是:

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和经批准开办的涉农商业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从2005年开始加大了市场化筹资的力度,目前暂未开展境外筹资业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于1994年6月30日正式接受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划转的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共接受各项贷款2592亿元。

1995年4月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完成了省级分行的组建工作。

1996年8月至1997年3月末,按照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增设了省以下分支机构,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机构体系。

1998年3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办的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粮棉企业附营业务等项贷款业务划转到有关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集中精力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

2004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逐步拓展。

一是根据国务院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意见,将传统贷款业务的支持对象由国有粮棉油购销企业扩大到各种所有制的粮棉油购销企业。

二是2004年9月,银监会批准农发行开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贷款业务。

三是2006年7月,银监会批准农发行扩大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范围和开办农业科技贷款业务。

四是2007年1月,银监会批准农发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信贷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信贷为一翼,以农业和农村中长期信贷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业务发展格局。

(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于1994年3月,是直属国务院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其使命是:

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致力于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和规划先行,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城镇化、中小企业、“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环境保护等瓶颈领域的发展;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业务。

以此,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认真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有力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发挥长期融资领域主力银行作用。

2008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注册资本为3000亿元。

至此,我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

目前设有35家分行(含西藏代表处)及3家控股公司。

(三)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94年,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

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金融政策和外交政策,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促进对外关系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主要业务范围包括:

办理出口信贷(包括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办理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类贷款;办理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提供对外担保;转贷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办理本行贷款项下的国际国内结算业务和企业存款业务;在境内外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筹集资金;办理国际银行间的贷款,组织或参加国际、国内银团贷款;从事人民币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从事自营外汇资金交易和经批准的代客外汇资金交易;办理与本行业务相关的资信调查、咨询、评估和见证业务;经批准或受委托的其他业务。

(四)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英文Sinosure)是我国惟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于2001年12月18日正式揭牌运营,注册资本为40亿元人民币,资本来源为出口信用保险风险基金,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

目前,中国信保已形成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并在英国伦敦设有代表处。

中国信保的主要任务是:

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特别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支持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收汇风险保障,并在出口融资、信息咨询、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为外经贸企业提供快捷、完善的服务。

中国信保承保国家风险和买方风险。

国家风险包括买方国家收汇管制、政府征收、国有化和战争等;买方风险包括买方信用风险(拖欠货款、拒付货款及破产等)和买方银行风险(开证行或保兑行风险)。

几年来,中国信保在支持出口、防范收汇风险、促进我国外贸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出口信用保险充分发挥了稳定外需、促进出口成交的杠杆作用,帮助数千家企业破解了“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的难题,在“抢订单、保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成为我国外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3节国际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

国际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支持有关国家复兴经济,以及促进地区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而发展起来的多边性金融组织。

国际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两种类型。

1、全球性的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

全球性的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酝酿于二战时期,诞生于二战结束之际。

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彻底崩溃以后,国际金融领域形成了以英、美、法三个主要国家货币为中心相互独立的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和法郎集团。

为了各自的利益。

各国之间和各货币集团之间实行了“汇率大战”。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本国的失业问题和扩大出口,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和外汇管制手段也很盛行,结果造成国际贸易严重受阻,这种情况在二战结束后变得更加严重。

所以战争结束后,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考虑到战后有关国家复兴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战后大规模的国际经济合作和金融合作非常必须,而理想的合作机制便是建立国际金融机构,由此全球性的国际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应运而生。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是联合国所属的各成员国政府间的一个国际政策性金融机构。

根据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达成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6年3月正式成立。

该组织宗旨是通过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高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基金组织向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按照以上目的,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等。

其主要职能:

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避免其他国家受其影响;为成员国提供有关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等会议场所。

IMF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缴纳的份额、借款、捐款、出售黄金所得的信托基金以及有关项目的经营收入。

(1)成员国份额,是指成员国参加IMF时所要认缴的一定数额的款项。

它既是IMF的最大资金来源,也是决定成员国国投票权、借款权的最主要因素。

(2)借款,是IMF的另一个主要的资金来源。

这种借款是在IMF与成员国协议前提下实现的,主要形式有:

借款总安排,1962年与“七国集团”签订,总额60亿美元,以应付成员国临时性困难;补充资金贷款借款安排,1979年与13个成员国签订;扩大资金贷款借款安排,1981年5月与一些官方机构签汀。

此外,IMF还与成员国签订双边借款协议,以扩大资金来源。

(3)出售黄金,1976年1月,IMF决定将其所持有的黄金的1/6即2500万盎司,分4年按市价出售,以所得的收益中的一部分,作为建立信托基金的一个资金来源,用以向最贫穷的成员国提供信贷。

IMF的主要业务活动包括:

对成员国的汇率政策进行监督,以保证有秩序的汇兑安排和汇率体系的稳定;与成员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磋商,目的是使基金组织能够履行监督成员国汇率政策的责任,了解成员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措施,迅速处理成员国申请贷款的要求;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包括普通贷款、中期贷款、出口波动补偿贷款、缓冲库存贷款和补充贷款等。

中国是该组织创始国之一。

1980年4月17日,该组织正式恢复中国的代表权。

中国在该组织中的份额为80.901亿特别提款权,占总份额的3.72%。

中国共拥有81151张选票,占总投票权的3.66%。

在2009年9月美国匹兹堡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第三次金融峰会上,与会领导人承诺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份额提高到至少5%以上,5%的变化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方的投票权比例由57:

43调整到52:

48,接近对等。

(2)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简称。

与IMF一样也是联合国属下的一个国际在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专门负责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

世界银行于1945年12月正式宣告成立,1946年6月开始办理业务,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

(1)通过对生产事业的投资,协助成员国经济的复兴与建设,鼓励不发达国家对资源的开发;

(2)通过担保或参加私人贷款及其他私人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

当成员国不能在合理条件下获得私人资本时,可运用该行自有资本或筹集的资金来补充私人投资的不足;(3)鼓励国际投资,协助成员国提高生产能力,促进成员国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4)在提供贷款保证时,应与其他方面的国际贷款配合。

世界银行在成立之初,主要是资助西欧国家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但在1948年后,欧洲各国开始主要依赖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来恢复战后的经济,世界银行于是主要转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世界银行有三个限制条件:

(1)只有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才允许申请成为世界银行的成员,贷款是长期的,一般为15—20年不等,宽限期为5年左右,利率为6.3%左右。

(2)只有成员国才能申请贷款,私人生产性企业申请贷款要由政府担保。

(3)成员国申请贷款一定要有工程项目计划,贷款专款专用,世界银行每隔两年要对其贷款项目进行一次大检查。

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

(1)各成员国缴纳的股金;

(2)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3)发行债券和收取贷款利息。

其主要业务是向成员国尤其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贷款种类包括项目贷款、非项目贷款、技术援助贷款、联合贷款(由世界银行牵头,联合其他贷款机构一起向借款国提供的项目融资)等。

中国是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世界银行的席位长期为台湾当局所占据。

1980年5月15日,中国在世界银行和所属国际开发协会及国际金融公司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80年9月3日,该行理事会通过投票,同意将中国在该行的股份从原7500股增加到12000股。

我国在世界银行有投票权。

在世界银行的执行董事会中,我国单独派有一名董事。

我国从1981年起开始向该行借款。

此后,我国与世界银行的合作逐步展开、扩大,世界银行通过提供期限较长的项目贷款,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改造、能源、农业等国家重点建设以及金融、文卫环保等事业的发展,同时还通过本身的培训机构,为我国培训了大批了解世界银行业务、熟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

(3)国际开发协会

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ssociation,IDA)是专门为比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发放优惠长期贷款的国际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

协会于1969年成立,是世界银行下属机构,其成员国必须是世界银行的成员,目前共有160个成员国。

成员按照认购股金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发达国家,是协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共有24个国家;一类是欠发达国家,是协会贷款的主要接受者,为其余的136个国家。

国际开发协会的宗旨是:

促进欠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他们的公共工程项目和发展项目提供条件较宽的长期贷款,协助世界银行的贷款工作。

其资金来源主要有:

成员国认缴的股金;发达国家提供的补充资金;世界银行从净收益中拨给协会的资金;协会的净收益。

其主要业务是向发展国家的政府发放非盈利性质的贷款。

中国在该协会的席位得到恢复后,在协会中享有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