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斗争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3387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井冈山斗争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井冈山斗争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井冈山斗争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井冈山斗争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井冈山斗争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井冈山斗争史.docx

《井冈山斗争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冈山斗争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井冈山斗争史.docx

井冈山斗争史

 

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曾在黄金时间播放了一部电视剧叫《寻路》,以全新的角度、具有突破性的创作全景式讲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32年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求索,为中国革命闯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道路。

那么我们今天的内容要讲的就是那一段历史。

井冈山斗争时期及其历史地位,井冈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为什么这么说呢?

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来找到答案。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

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山赢得了“中国革命摇篮”的美誉。

本专题主要讲三个部分的内容:

一、井冈山斗争历程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三、井冈山斗争的历史地位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部分:

井冈山斗争历程

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湘赣边界军民,在同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生死搏击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是因为客观上这里具有较多的有利条件:

一是党在这个地区群众基础较好。

大革命时期各县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并有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地方农民武装一直在这里坚持斗争,且愿意同工农革命军相结合;二是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三是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易于部队筹款筹粮;四是由于地处两省边界,距离国民党统治中心城市比较远,加之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又存在矛盾,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总共经历2年零4个月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927年10到1928年03月,引兵井冈,根据地初创。

全盛时期1928年04到07月,朱毛会师,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曲折发展时期1928年08到12月,曲折发展时期,与左倾错误斗争。

后期斗争时期1929年1月到1930年2月,坚持边界斗争,开辟新根据地。

(一)初创时期

我们先来看一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这一时期的核心内容是:

毛泽东引兵井冈,根据地初创。

毛泽东引兵井冈前的革命形势。

当时大革命刚刚失败,全国的革命形势总体上处于低潮。

面对着敌人的屠刀,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党必须要回答:

“要不要革命?

怎么革命?

八一南昌起义率先回答了这个问题,继续革命。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今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名言。

会上,毛泽东还领到了秋收起义的任务。

可惜的是秋收起义依旧是城市中心论的路线,攻打大城市,起义遭到失败。

毛泽东审时度势,毅然决定暂时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引兵湘赣边界,开始了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伟大转移。

毛泽东命令部队到浏阳文家市会合,此时部队仅有2000余人。

9月19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前委会议。

会上,余洒度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遭到毛泽东的反对,在总指挥卢德铭、副师长余贲民等人的支持下,会议决定,暂时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沿湘赣边界向南转移。

第二天,工农革命军在里仁学校操场集合,毛泽东宣布了前委的决定,并对部队讲话。

他说:

“国民党就像一口大水缸,我们呢就像块小石头。

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依靠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要打破那口大水缸。

9月25日在莲花县城召开前委会议作出决策,引兵井冈,向宁冈进发。

“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

”宋任穷传递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的信息。

9月29日,工农革命军来到永新的三湾村。

前委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

毛泽东讲话,号召大家学习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

“三湾改编”主要作了三件事:

一、将原来的三个团缩编成一个团。

二、将共产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有小组,营以上设党委,并在连以上派党代表,全军受前委统一指挥。

从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实行军队内的民主制度,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对同级官长的工作进行监督,实行官兵平等。

在三湾,毛泽东会见了袁文才的代表陈梦平、龙国恩等人,并写信给袁文才,称赞他的革命精神,提出了在宁冈安置伤病员和解决辎重问题的要求。

袁文才接信后,立即派代表回答毛泽东,10月3日在古城相遇,当天,毛泽东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会上,袁文才的代表转达袁文才的意见:

同意资助工农革命军,但不愿将工农革命军留下,要毛泽东部“另找高山”。

“毛委员:

敝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

敬礼袁文才叩首”

毛泽东说服了他们,于是会议决定:

在茅坪建立医院和留守处,并确定对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实行团结改造的方针。

10月6日,毛泽东在宁冈大仓村会见了袁文才,当场答应送给袁文才100多支枪。

“会见那天,毛委员在林家吃了中饭,他和袁文才从上午10点谈到太阳快挨山边。

毛委员决定赠送100支枪给袁文才。

袁文才给了毛委员1000块大洋。

袁文才答应帮助工农革命军在茅坪建医院和留守处。

10月7日,工农革命军在茅坪攀龙书院建了医院。

“到了茅坪,就是安下了革命的家。

这就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全盛时期1928年4月到7月,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朱毛会师后,边界斗争的情况。

这一时期的核心内容是:

朱毛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大发展

1.朱毛会师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大发展

朱毛会师井冈山

南昌起义的部队是井冈山红军的主力之一,这支部队是由朱德和陈毅带领上井冈山的。

1927年8月3日,南昌起义部队按原定计划南下广东,希望以广东为依托再次进行北伐。

然而在南下途中,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部队一路失利。

10月初,部队在广东三河坝一带再遭重创,朱德率领部队果断撤出三河坝,向潮州、汕头方向转移。

在撤出三河坝的部队中,主要是朱德率领的第九军和周士第率领的第二十五师,一共有2000余人。

朱德率领部队撤出三河坝后,认为起义军只有迅速脱离险境,保存有生力量,才能图谋新的发展,于是,带领部队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赣南山区转移。

1927年10月,当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时候,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南下。

1928年4月底,在宁冈龙江书院召开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了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有关事宜,选举产生四军军委,毛泽东任书记。

宣布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不久后根据上级的指示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

会师大会上,毛泽东说:

“我们两支革命队伍汇拢到一起,力量强了。

敌人嘛,他是没有孙悟空的本事的,即便有孙悟空的本事,我们也有办法对付他们。

因为我们有如来佛的本事,他们总是逃不出我们的手掌。

建国后,朱德为纪念井冈山会师写下了“革命雄师会井冈,集中力量更坚强;红军领导提高后,五破围攻固战场。

”朱毛两军会师,形成了中国红军的主力部队,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有了坚强的后盾。

1928年4月到7月,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根据地内红色区域有莲花、永新、宁冈三个县全境,吉安、安福各一部分,遂川北部、酃县的东南部、茶陵的西南部,面积达7200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根据地内大部分地方实行了土地分配,小部分在分配中。

(三)井冈山根据地的曲折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核心内容是:

同“左”倾错误的斗争,恢复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八月失败

1928年6月26日,湖南省委特使杜修经等人来到井冈山,强令四军“出击湘南”,遭到了毛泽东及前委的反对,并向湖南省委陈述了理由。

7月中旬红二十九团私自决定所部开往湘南,7月底遇强敌几乎全军覆没,仅萧克带回一连六七十人,二十八团也有损失,从此二十九团不复存在。

“正当革命事业向前发展的时候,我却破坏了这一事业,造成了井冈山斗争的‘八月失败’,使年青的红军损失一半,边区政权尽失,被杀之人,被焚之屋,难以数计,几毁中国革命的根基,其错误罪行,是非常严重的!

五十一年后的今天,重忆‘八月失败’的经过及其先后,内疚之深,寝食不安!

”——杜修经的沉痛忏悔

2、黄洋界保卫战

天时地利人和的胜利。

8月底,正当红军大队欲归未归之际,湘赣敌军相约会攻井冈山。

8月30日,湘敌吴尚部程泽润师两个团,赣敌王均第九师和第二十七师警卫团从北面进攻黄洋界,红四军在何挺颖、朱云卿、陈毅安等指挥下,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发动群众,凭险抵抗,击溃敌人的多次进攻。

下午四时许,红军战士与赤卫队员把茨坪军械处一门刚修好的迫击炮抬上了黄洋界,在仅有的三发炮弹中,前两发因为受潮没有打响,正当军民着急之时,最后一发炮弹腾空而起,在敌人的指挥所里炸响。

这时,早已埋伏在各个山头上的群众都冲了出来,“冲啊!

杀啊!

”的喊声响彻云霄,土枪土炮也打响了,早已准备好的煤油桶里的鞭炮也点了起来,红旗也摇了起来,敌人一看这情形,不知道红军有多少人马,误以为红军主力回到了井冈山,吓得傍晚即退出了战斗。

红军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毛泽东在回师途中得知这一喜讯,挥笔写下《西江月·井冈山》的光辉诗篇。

1928年12月,井冈山又迎来了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力量。

彭德怀、滕代远带领红五军主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

进一步加强了井冈山的武装力量,开辟了井冈山斗争的新局面。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随后,成立了中国红军第五军和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

平江起义的胜利,直接威胁着长沙、南昌、武汉等几个省城的反动统治。

陈毅在新城会师大会上的对联:

在新城,过新年,欢迎新同志,打倒新军阀;

趁红光,到红军,高举红旗子,创造红世界。

小插曲:

会师临时搭的台子垮了,有人说这不吉利。

刚会师,台子就垮了。

朱德同志说:

同志们,不要紧,刚才台子垮了,但是,我们立刻又把他搭好了,无产阶级的台是永远垮不了的。

(四)、后期斗争时期

这一时期的核心内容是:

坚持边界武装斗争,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1929年1月,四军、五军军委联席会议决定:

红四军主力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向赣南进军,开创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五军主力和红四军32团由彭德怀、滕代远指挥留守井冈山坚持边界斗争。

1930年2月,袁文才、王佐被错杀,致使井冈山陷于敌手,直到1949年解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中国革命从井冈山出发,走过瑞金、走过遵义、走过雪山草地、走过延安、走过西柏坡,最终走到北京,走向了全国的伟大胜利!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一)党的建设

(二)军队建设

(三)政权建设

(四)经济建设

1.井冈山时期党建的困难与挑战

“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

——毛泽东

(1)浓厚的家族观念

(2)严重的地方主义

(3)激烈的土、客籍矛盾:

“土籍的党,客籍的枪”

2.毛泽东的建党思想

(1)三湾改编

(2)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3)古田会议

(1)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从组织上、体制上解决了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

“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毛泽东:

《井冈山的斗争》

(2)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绪。

“敌人的第三次‘会剿’临到了井冈山的时候,一部分同志又有‘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来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集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是毛泽东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

(3)古田会议

A.朱、毛之争的由来及其性质

B.古田会议

朱、毛之争的焦点是要不要设军委。

红四军成立后,毛泽东任军委书记。

6月4日,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成立前委的同时又改组了军委,毛泽东任前委书记,朱德任军委书记。

前委书记和军委书记都是中央指定的,前委是中共中央的代表机构,军委隶属于前委。

1929.1,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进军,红四军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分歧,愈来愈明朗化。

寻乌“罗福嶂会议”前委会议决定(1929年2月初)“前委遂决定暂时停止军委办公,把权力集中到前委。

”在会议上,许多人举手表决同意了,但也有人保留了自己的意见,这直接为后来的分歧埋下伏笔……

1929年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朱毛红军撤离井冈山后的行动方针问题。

中共中央认为,在目前形势下,红四军很难形成一个大的割据局面,部队应分散活动,朱德和毛泽东应当离开红四军,以减少敌人的目标。

会议决定,由周恩来起草一封信给红四军。

此信史上称之为“中央二月来信”。

4月3日,前委在瑞金收到中央2月7日寄出的《中央给润之、玉阶两同志并转湘赣边特委的信》,即“二月来信”。

内容:

着意强调城市工作的重要性。

对在农村的红军前途表示悲观。

要求朱、毛离开部队,速来中央。

“中央二月来信”的内容主要有二:

(一)要求红四军将武装力量分编散入各乡村去。

部队的大小可依照条件的许可定为数十人至数百入,最多不要超过五百人,应“尽可能地散在农民中间发动农民的日常斗争走入广大的土地革命”。

(二)要求朱、毛离开部队到中央工作,“两同志在部队中工作年余,自然会有不愿即离的表示,只是中央从客观方面考察和主观的需要,深信朱毛两同志在目前有离开部队的必要:

一方朱毛两同志离开部队不仅不会有更大的损失且更利便于部队分编计划的进行,因为朱毛两同志留在部队中目标既大,徒惹敌人更多的注意分编更多不便,一方朱毛两同志于来到中央后更可将一年来万余武装群众斗争的宝贵经验供献到全国以至整个的革命。

四五复信:

“中央二月来信的精神是不好的”,“中央要求我们将队伍分得很小,散向农村中,朱、毛离开部队,隐匿大的目标,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中央若因别项需要朱、毛二人改换工作,望即派遣得力人来。

我们的意见,刘伯承同志可以任军事,恽代英同志可以任党及政治,两人如能派得来那是胜过我们的。

——毛泽东《红四军前委致中央的信》1929年4月5日

刘安恭(1899--1929)四川人,在德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回国。

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

后被派往苏联学习。

1929年初从苏联回国,被中共中央任命为特派员。

他带着党的“六大”文件和中央2月7日给红四军前委的信,前往红四军。

4月3日到达。

毛泽东和朱德对刘安恭的到来自然很重视,红四军前委决定恢复2月初曾“停止办公”的军委,并由刘安恭担任军委书记兼军政治部主任。

同年6月1日,毛泽东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说:

“今年一月四军从湘赣边界出发向闽赣边境,每日行程或作战,在一种特殊环境之下,应付这种环境,感觉军委之重迭,遂决议军委暂时停止办公,把权力集中到前委,前委直接指导之下组织委员会。

现在因时间开长而发达红军数量比前大增,前委兼顾不来,遂决定组织军的最高党部,刘安恭同志为书记兼政治部主任。

实际上,虽然大柏地战斗之后的几个月,红四军确实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增加了一千多兵力,并且配合地方党组织建立了几个县的革命政权,但这恐怕不是恢复军委的全部理由。

更重要的是,刘安恭来头大——中共中央直接派来,而且又有国际背景——在苏联学习,自红四军创立以来,有此身份和经历者还未曾有过,所以朱、毛对刘的到来十分重视,先让刘担任军政治部主任(这一职务原本是毛泽东兼的),后又于5月23日攻占龙岩城后,前委决定成立临时军委,并由刘担任军委书记。

5月间,刘安恭出任临时军委书记。

实际上仅居毛、朱、陈之后排名第四位。

刘以军委书记名义决定前委只能讨论红军行动问题,不要管军队其他事,这就激发了四军内部关于毛泽东领导的前委职权范围、工作责任进而发展到对毛泽东个人领导作风等的大争论。

萧克回忆说:

“问题就出在新组织的军委。

刘安恭在军委会讨论工作时,对上级机关——前委作了条决议,‘前委只讨论行动问题’。

对这条决定,许多人就觉得不合适,下级怎么能决定上级的权力范围呢?

从而议论纷纷。

”——萧克:

《朱毛红军侧记》

1929年5月底,湖雷会议,在军委设置问题、集权还是分权的问题上,朱、毛之间意见不一,刘安恭、林彪等争论激烈,扩大矛盾。

一种意见是要求成立军委。

理由是:

“既名四军,就要有军委”,建立军委是完成党的组织系统;而前委“管的太多”、“权力太集中”、“代替了群众工作”,是“书记专政”,有家长制倾向。

另一种意见是不必再设军委。

因为现在领导工作的重心在军队,军队指挥需要集中而敏捷,由前委直接领导更有利于作战,不必设置重叠的机构,并且批评要求设立军委的人是“分权主义”

时任红四军一纵队司令的林彪在白砂会议之前的几小时,给毛泽东送去一封长信,指责朱德存有“封建关系”、“军阀作风”、“政客手段”等,挑拨毛泽东和朱德的关系。

会后,当晚深夜,林彪又托前委秘书江华转给毛泽东一封信,表示不赞成毛泽东离开前委,希望他有决心纠正党内的错误。

“现在四军里实有少数同志的领袖欲望非常高涨,虚荣心极端发展。

这些同志又比较在群众是有地位的。

因此,他们利用各种封建形成一无形结合(派),专门吹牛皮地攻击别的同志。

这种现象是破坏党的团结一切的,是不利于革命的,但是许多党员还不能看出这种错误现象起而纠正,并且被这些少数有领袖欲望的同志所蒙蔽的阴谋,(附)和这些少数有领袖欲望的同志的意见,这是一个可叹息的现象。

”6月8日,前委形成了一个重要决议。

36票对5票,通过了撤销临时军委的决定。

刘安恭搬出教条。

“即名四军,就要有军委”“党太管多了,权太集中于前委了”朱德:

“军委恐怕还是得要,没军委怎么能行呢?

上杭白沙会议。

毛泽东四点书面意见

毛泽东:

“有其名无其实,要也没用!

“前委、军委成分权现象,前委不好放手工作,但领导责任又要担负,陷于不生不死的状态”;

“根本分歧在前委和军委”;

“反对党管一切(认为党管太多了,权太集中于前委),反对一切归支部,反对党员的个人自由受限制,这三个最大的组织原则发生动摇,成了根本的问题”;

“前委在组织的指导原则根本发生问题(同时成了全党的问题),完全做不起来”。

——时任前委秘书的江华:

《追忆与思考》

“个人领导和党的领导的斗争,是四军历史问题的总线索。

“四军中向来就有一些同志是偏于军事观点的,与站在政治观点即群众观点上的人的意见不合,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政治路线问题。

“到近日,两种不同的意见最显明的莫过于军委问题的争论。

”“少数同志们硬是要一个军委”,“人也是这些人,事也是这些事,这是什么人都明白在实际上不需要的”。

“近日的问题(军委问题,但原则问题)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的最后挣扎。

”毛泽东:

《给林彪的信》,1929年6月14日

“至于我之请求离开前委”,“乃有以下的理由”:

“对于与党内错误思想奋斗,两年以来已经既竭吾力了”;

“我在四军的日子太久了,一种历史的地位发生出来的影响是很不好的”;

“我个人身体太弱,智识太贫,所以我希望经过中央送到莫斯科去留学或休息一个时期”;

“四军的党已经有了比较坚固的基础了,我去之后,决然没有不好的影响”。

毛泽东:

《给林彪的信》,1929年6月14日

“党管一切为最高原则,共产主义中实在找不出来”,党应该“经过无产阶级组织的各种机关(苏维埃)起核心作用去管理一切”,“说我代表军官要争自由,与党分权”,我“不能接受”;

过去前委代替了支部工作,实行的是“由上而下的家长制”,而不是“由下而上的民主制”;

毛泽东强调“党员的自由要受限制”,“但他自己的行为却是自由的,不服从中央调动”。

朱德:

《给林彪的信》,1929年6月15日

毛泽东和朱德的文章,都公开登载在这年6月中旬前委编印的油印刊物《前委通讯》第3期上,实际上也使朱毛之争在军内公开化。

这时,因在白砂会议上被免除军委书记和政治部主任职务的刘安恭,不仅继续坚持设立军委的主张,并且说红四军的党分成两派,一派以朱德为首,“是拥护中央指示的”;一派以毛泽东为首,“是自创原则,不服从中央指示”。

刘进而提出,要通过建立“完全选举制及党内负责同志轮流更换来解决纠纷”。

“在这种情况下,各纵队、支队党委讨论得更热闹了,甚至连朱毛去留问题都提出来了。

四军驻新泉的七八天,连以上尤其是支队、纵队干部天天开会,老是争论这么几个问题:

党应不应管理一切?

是管理一切、领导一切还是指导一切?

等等。

当时,领导上号召大家发表意见,放手争论。

但得不出结果,大家觉得该由上边领导人来管了,多数干部希望停止争论。

主持会议的陈毅对朱毛的看法是,毛泽东思想领导是正确的,但不太民主;朱德对红军有建树,但重用刘安恭是不对的。

会议专门讨论了两人的去留问题,提出这个问题将由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未派人到军中工作前,他俩可以继续工作。

——萧克:

《朱毛红军侧记》

会议还讨论了前委的组成人选问题,决定以前由中央指定的前委委员毛泽东、朱德不变动,仍为委员。

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红四军所到之处的地方党部派一名主要负责人为委员。

其余的委员名额,由军直属队推行出陈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纵队各推选纵队负责人林彪、刘安恭、伍中豪、傅柏翠,上述五单位又各推选出一名士兵代表。

在正式选举中,这十三个人选全部当选。

接着举行前委书记的选举,结果陈毅当选,毛泽东落选。

对于毛泽东落选、陈毅当选的原因,萧克(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参谋长)的解释是:

“当时在四军上下比较有威信的是毛、朱、陈。

朱毛因对一些问题认识不一致,大家认为他们两人都有不对的地方,陈毅受命筹备‘七大’并主持召开会议。

因为自四军成立以来,陈毅同朱毛一样也曾担任过军委书记、前委书记,尽管我们也觉得毛陈两人相比,毛应居先,但陈亦是好领导人之一。

所以通过民主选举,陈毅担任了前委书记。

但决议还强调了一点,要把决定呈报中央批准,没有批准之前,先开展工作。

贺子珍则说:

“在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选举前委书记,许多人不投毛泽东的票,他落选了。

他为什么会落选?

有的人说,这是因为毛泽东民主作风不够,在党内有家长作风。

毛泽东是不是有家长作风?

我的看法是,他脾气是有一点,在这方面不如朱德同志,朱德的作风是更好一些。

我看,他所以落选,主要是一些人轻视党对军队的领导,否定红军中的党代表制,不重视政治工作;另外,毛泽东对部队中的不正之风进行了批评和抵制,也引起一些人不高兴;加上这次打不打广东的问题上,意见也不一致。

《红军第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决议案》(1929年6月22日):

“朱、毛两同志都有同等的错误,但毛同志因负党代表与书记之工作,对此次争论应负较大的责任。

代表大会为此决定:

给毛泽东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朱德以书面警告处分。

”(陈毅主义)

“大会决定将选举结果报中央批准,在未批准前即可负责开始工作。

口号:

“闹个人意见的滚出党去”“反对家长制及极端民主化”

“实行民主集权制”“反对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等

“你们一个晋国,一个楚国,两个大国天天在打架,我这个郑国在中间简直是不好办。

我是晋楚之间,两大国之间,我站在哪一边,跟谁走?

我就是担心红军分裂,我还是希望你们两方面团结。

七大评析:

第一,红四军党内的争论并非偶然,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如毛泽东所言“是历史的结穴”,是红军中非无产阶级思想日益滋长所致。

第二,红四军党内朱毛之争的性质,既不是个人的“权力之争”,不是党内的“路线之争”,也不是一般的“工作方式之争”,而是关系到党和红军建设中一些重大原则问题的争论,是红军初创时期党内不同意见的正常的争论。

第三,红四军党的七大,是一次具有积极意义又存在严重错误的会议。

会议较为客观地评估了过去的工作,总结了红四军建设的经验,但“客观上有放任内部斗争关门闹纠纷的精神”,“使朱毛两同志在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