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812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6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6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6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6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师版.docx

《6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师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师版.docx

6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教师版

2015年中考解决方案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

讲义设置

本讲讲义共包括两部分重点内容。

其中:

一、知识巩固

针对初二说明文答题技巧进行总结,通过阅读练习,实现阅读能力的巩固提高。

二、热身训练

展示初三阶段的说明文阅读练习,让学生明确初三年级说明文阅读的重点内容,做到语文学习的有的放矢。

知识巩固

常见题型

总复习说明文梳理

2007年《地球水资源》

2008年《小品建筑》

2009年《海洋资源》

2010年《街头雕塑》

2011年《核辐射》

2012年《神奇的蛛丝》

海淀复习指导《金属疲劳》

海淀复习指导《霾》

海淀复习指导《水井与符号文化》

常见题型: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的判断;

3.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4.历史地理类小阅读。

5、作用题

6、链接材料题

 

题型展示

一、作用题

(一)语序调换问题

(1)【甲】【乙】顺序调换

(2)语段、词语调换

A.相邻段落的调换,如

18.从全文看,说一说文章②③两段不能互换位置的理由。

(2分)

B.间隔段落的调换,如:

18.依据相关语段,说说③④段与⑥⑦段不能调换的理由。

(3分)

(二)划线句子作用

(1)一般语句作用

(2)说明方法考查型句子作用

(三)删去不删去问题

(1)词句删不删问题

(2)一般语句删不删问题

(四)开头作用、好处

二、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特征考查

三、说明方法的考查

四、说明语言考查

五、历史地理类小阅读

6、材料链接

题型模块分类讲析

【题型一】:

说明内容、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考查

例1:

2008北京中考《小品建筑》

17.第②段的说明层次是:

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宇)(3分)

例2:

18.分析文章的说明思路,按要求填空。

(3分)

选文先从生活实例说起,引出了(不超过8个字);接着具体说明了

(不超过18个字);在对“传统智慧”合理性解说后,指出(不超过14个字)。

:

【题型解析】

此类题是对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文章内容的梳理与考查,所以在做这类题前,必须梳理清楚说明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题型二】:

说明方法的考查

例1:

直接考查

18.文章第①段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2分)

例2:

间接考查

22.文中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题型分析】此类题一般相对简单,但需熟悉常考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常见)

摹状貌、引资料、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2.说明方法作用:

思路:

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①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有说服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同时引诗文还可增添文采)。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题型三】:

作用题

开头段的作用

2008年《小品建筑》16.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

(2分)

16.答案修正:

①用小品文说明“小品建筑”名称的由来;②突出小品建筑小而简的特点,③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阅读兴趣。

2012年《神奇的蛛丝》18.文章第①段从生活实例说起,有哪些好处?

(3分)

18.答案要点:

①用具体事例突出蛛丝的神奇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阅读兴趣;③引出下文对蛛丝奥秘的说明。

答题方法:

概括本段内容,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分析阅读效果。

变式训练:

2011年《核辐射》从日本核泄漏引发恐慌说起,有什么作用?

答案要点:

用人们谈“核”色变的事例,引出下文对核辐射的性质、危害和应用的说明,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阅读兴趣。

内容:

开头讲了什么(举了……例子/生活实例/社会现象;引用了……名言/谚语/格言……);说明了……内容

结构:

引出下文……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表达效果:

增加文章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视情况而言)

 

(一)【甲】【乙】顺序调换

解题思路

结构:

【甲】句与上文关系——内容相关;承接;转折;因果;递进……

【乙】句与下文的关系——内容相关;引出下文……内容的说明;转折;因果;递进……

内容:

【甲】【乙】之间逻辑关系——递进;转折;因果;总分……

另外注意:

1:

如果【甲】【乙】之间没有特殊的逻辑关系,答案第三条理由大多是“若调换中心与原句不符”;

2:

若甲乙两句单独成一段,而且处于过渡段,还要注意若调换后,句子的过渡作用就没有办法体现了。

 

热身训练

练习1

阅读《人口与生态脚印》,完成第19~21题。

(6分)

人口与生态脚印

不能删去、不能调换的理由

2009年《海洋资源》16.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仅水产品一项”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2分)

如果删去“仅水产品一项”,就无法与前面的“各种丰富的资源”相呼应;同时也使后面的“提供”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

2010年《街头雕塑》16.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用路者一闪而过”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

(2分)

16.答案示例:

如果删去“用路者一闪而过”,其一,就不知道是谁“很难获得多少印象”;其二,用路者“很难获得多少印象”的原因也不清楚了。

2011年《核辐射》18.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条理由。

(3分)

18.答案示例:

【甲】【乙】两个语句不能调换位置,因为,其一,【甲】句与前面的“危害”一句直接相关;其二,【乙】句与后面的“造福”一句直接相关;其三,两句调换后语段表达的重点与原意不符。

《金属疲劳》结合第①段内容,说出“单就桥梁而言”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二)词句“不能删去理由”

【题型特征】:

如:

18.结合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游人只有在夏秋季节”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4分)

18.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生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消费者”这些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

(2分)

16.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用路者一闪而过”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

(2分)

16.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仅水产品一项”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2分)

根据题目条件的不同,可把此类题目分为两种:

对短语或句子进行按分划分层次,然后瞻前顾后,分别思考每一层的作用。

如2009北京中考:

16.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仅水产品一项”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2分)

1.“仅水产品一项”可划分为两层:

仅/水产品一项

2.回到画线句子“浩瀚的大海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据专家测算,仅水产品一项,海洋每年就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能满足300亿人的蛋白质需要。

思考删去“仅”会造成什么影响,“瞻前”,会无法和前面的“浩瀚的大海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相呼应;再考虑删去“水产品一项”会造成什么后果,“顾后”,发现,会使后文缺少对象。

所以,答案是:

如果删去“仅水产品一项”,就无法与前面的“各种丰富的资源”相呼应;同时也使后面的“提供”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

 

一是结合画线句子,解题思路如下:

 

二是结合上下文,解题思路如下:

此时不可只考虑此短语或句子前后句,更应该从整体角度关注到删去词句对上下文的影响。

如:

2011朝阳

19.结合上下文,说出第⑤段画线句“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它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不能删去的理由。

(3分)

答案:

如果删掉这句话,陈述的对象就不全面,斑头雁实现高空飞行就缺少了必要的条件,就无法自然引出下文斑头雁体内其它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的介绍。

(共3分。

“对象不全面”1分,“缺少条件”1分,“引出下文”1分,)

 

题型四:

连接材料题

 

1、应用型——借助文章中的方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一定要注意把文章中的主语换成材料中的对象;

2、印证型——找文章和材料中相对应的短语或句子(照应),一般来说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3、补充型——先看文章,材料肯定是文章中没有体现出来的,要概括材料的内容,但是要注意说明对象;

4、探究型——结合文章和材料,得出……结论;

5、建议型——结合文章和材料,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应用型

问法:

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下列现象的原因;

……,解释下列的现象;

……,分析材料中的做法是否科学,正确;

格式:

1)审题,找到关键词及范围,分值;

2)确定区间(范围),找到文章中能体现关键词的段落,然后筛选信息;

3)结合材料,针对每一点进行解释。

可以先引材料,然后结合文章中的原理,也可两者结合,最后整合信息。

二、印证型链接材料题

问法:

1)下列材料印证了文章中的哪一方面;

2)下面材料中的现象属于文章中的哪一类型?

……

方法:

1)审题,找关键词;

2)到文章中找到关键词相对应的范围,找规律;

3)一般是直接从文中找到。

注:

一般问印证了文章中的……,直接从文中找;

问属于哪一种类型,并说明理由。

这种题,先把定义抄下来,然后画出定义中的关键词,找到材料中与之对应的内容,通顺地表达即可。

也可以仿照文中的例子来写。

※补充型连接材料题

问法:

1)材料补充说明了原文哪些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读材料,你对……有……新的认识。

方法:

注意材料和文章之间的关系,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格式:

说明对象+分析材料内容+模仿原文已给特征

例题展示:

(一)印证型:

2007年18.下面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分别解决第②段所反映的哪两个问题?

(4分)

18.答案:

材料一:

解决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的问题。

材料二:

解决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

(共4分。

共两个问题,每个2分)

2009年17.阅读第②段,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从哪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海洋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4分)

17.答案:

①我国海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②科学技术的使用为海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二)运用型

2008年《小品建筑》18.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

(4分)

“九龙壁”属于小品建筑。

它是“宁寿宫”中的一个独立的、但又与整个建筑群相配的小建筑。

它起到装点“宁寿宫”的作用。

(共4分。

“九龙壁”1分,“独立”1分,“相配”1分,“装点”1分)

2010年《街头雕塑》17.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街头雕塑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

(4分)

①“材料一”属于纪念性雕塑。

刘长春是大连人,是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

这座雕塑安放在刘长春的家乡大连这一特定地点,再现了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景,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纪念性雕塑的特征。

②“材料二”属于主题性雕塑。

王府井大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有着浓郁的北京特色,“拉洋车”是老北京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王府井大街上布设这座雕塑,凸显了老北京风土人情这一主题,具有主题性雕塑的特征。

2011年《核辐射》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红香蕉苹果可以长时间保鲜的原因。

(5分)

19.答案示例:

红香蕉苹果经过适量的钴-60γ射线照射可以长时间保鲜,是因为γ射线具有可以发射出能量、穿透能力强的特性,因而,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可以杀死寄生在苹果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

2012年《神奇的蛛丝》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解决早期防弹衣存在的问题的。

(4分)

19.答案示例:

科学家利用蛛丝有韧性、弹性好、重量轻的特性,解决了钢板制作的早期防弹衣“又重又硬”穿上后“活动不便”的问题;利用蛛丝承受力强、强度高的特性,解决了防弹衣“防护性能弱”的问题。

提示:

1、明确审题;

2、援引文中相关知识及特点,结合文章的内容。

3、总结或者提取材料中所判断事物的特点,然后与文中的某一概念比较,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三)补充型

《水井与符号文化》

17.联系上文,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水井文化的探索发现。

(3分)

链接一:

据《汉书》记载,有一个叫孟通的县令,挖井得到一块白石,石头上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红色字样。

后来,王莽以“新井自出”等十二符瑞出现为理由,堂而皇之地当起了皇帝。

链接二:

世博园内的智利馆巧思妙想,馆内挖井。

从井口向内张望,智利的风土人情,清晰可见,两园情谊,“一井相连”。

链接三:

北京王府井因“井”得名,那著名的井盖前常有游人流连照相;北京植物园黄叶村有一口井据说是曹雪芹故居遗物。

材料一:

井具有神性魔性,是威服众人的道具,具有政治色彩;

材料二:

井的文化意义超越民族,能增进情谊。

材料三:

保护井遗迹,传承井文化。

题型五:

历史地理类小阅读

常见的问法是:

原因、依据、影响、意义、作用、价值。

方法:

1、找准区间,认真审题;

2、找连词,划分层次;

3、找中心句、过渡句。

例题展示:

17.结合文章和材料一,举例说明老北京地名雅化的方式及原因。

(3分)

18.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北京在地名命名和变更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及其不良影响。

(4分)

 

真题演练:

练习1:

阅读下面有关“中国大运河”的文字,回答第17-20题。

(共11分)

文段一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

吴王夫差为便于北上伐齐,开通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邗沟,用来运兵运粮。

此后,秦、汉等朝都政整治改造过运河。

因魏晋时期长期南北对峙,人民在思想、文化上差异极大,粮、煤等物资南北分布也极不均衡。

所以,隋统一全国后,为调和南北差异,同时解决调兵速度缓慢的问题,隋炀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的大运河。

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长达2000多千米,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文段二

由于各段河道水位、水流等有很大差别,开凿运河需要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难题,例如水位高度差的问题。

大运河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形成了达40米的水位落差,船行进的动力不够,无法直接通过。

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工们摒弃了河道直上直下的设计,而将运河修成“之”字形的弯道。

因为弯曲的河道可以拉长船只航行的距离,减小船只在航行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船只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

这种科学的设计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文段三

当年隋炀帝为巩固统一大业,更为了满足他下江南游玩的私欲,不断加快开凿进程。

在大运河开凿的过程中,隋炀帝对征调的河工极其苛刻。

他曾派人将木鹅从上游放下,如若搁浅,就会严惩甚至杀害负责施工的河工。

运河通航后隋炀帝每年都要乘龙舟游江南,耗费无度,使沿途百姓倾家荡产。

如此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所以唐代诗人胡曾有诗云: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大运河开通后,运河沿岸逐渐兴起了几十座著名城市。

这些城市客商云集、贸易繁盛,成为运河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伴随着城市的兴起,运河流域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它吸纳了吴越、齐鲁等地文化的精髓,还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特色,具有多样性与包容性统一的特点。

大运河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唐代诗人皮日休发出感叹: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7.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出夫差与隋炀帝开凿运河有哪些相同的目的。

(2分)

答:

 

18.现代人在修建公路时,遇到山丘,经常采用环绕式的盘山公路。

借助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解释建

筑师这样设计的原因。

(2分)

答:

19.由胡曾与皮日休的诗可知,自唐时起,人们对隋炀帝修大运河的看法就有“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之说。

阅读文段三,请写出支持这种看法的依据。

(4分)

(1)“罪在当代”:

(2)“功在千秋”:

20.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可以概括出大运河具有①、②、里程世界第一、③  和作用巨大等方面的特点。

(3分)

答案:

(共11分)

17.便于南北物资运输;满足军事需要(共2分)

18.答案示例:

   盘山公路可以拉长车辆行驶的距离,减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车辆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从而解决车辆因动力不足而无法直接翻越山丘的问题。

(共2分)

19.(1)赶工期,对待河工严酷;乘龙舟游江南,致使沿途百姓倾家荡产。

(共2分)

   (2)运河沿岸逐渐兴起了几十座著名城市,运河流域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共2分)

20.历史悠久,沟通五大水系,科技含量高(共3分)

 

练习2: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第17-19题。

(共11分)

文段一

①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还要早。

在史前时代,古人就知道用符号来记载或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走过的路线等。

据学者考证,早在1万年前就出现了在地上用线划、简单符号表示地物的原始地图。

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在陶片上的地图。

②每一幅地图,都是利用点、线、面组成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对这些点、线、面组成的符号的解释,叫做图例;用来说明各种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叫做注记。

符号系统和注记构成了地图独有的语言。

地图是运用地图语言来描述地理事物的,这比其他的语言文字更形象、更直观。

③传统意义上,地图是表示真实世界的平面图,它不仅是现实世界的简单再现,而且更多地反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空间、对自然的认知水平,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思想意识等。

可以这么说,地图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

17.文段一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与地图有关的信息,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每个信息不超过20字)(3分)

主要信息:

    ①           ②           ③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判断它与文段一的哪个段落的内容联系紧密,并简要陈述理由。

(4分)

  古希腊人赫加斯特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他把希腊作为世界的中心,周围是一片海洋和小块的陆地。

在海岸边,画着一个手持路牌的巨人,路牌上写着:

“到此止步,勿再前进。

”在那时的人看来,大海是神秘莫测的。

  答:

          

文段二

①电子地图,也叫数字地图,它是通过使用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对地图信息以数字方式进行查阅和存储的一种地图。

②传统地图,通常是通过符号的结构、大小、色彩等来显示地理信息。

例如,它用线的形状、宽度、颜色等不同符号表示公路的等级及其他信息。

电子地图是以数字的方式存储信息。

同样表示公路信息,电子地图可以记录公路等级、名称、路面材料、起止点名称、路宽、长度、交通流量等大量信息。

此外,电子地图中除了可以看到具体目标的地理位置,还可以知道餐饮、住宿、天气等其他的服务信息。

同时,电子地图能将多幅地图进行拼接,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放大、缩小甚至旋转,并且提供了多种搜索功能。

19.根据文段二的内容,说说与传统纸质地图相比,电子地图的优势是什么。

(4分)

 答:

         

答案:

(共11分)

17.答案要点:

①历史悠久。

②用地图语言直观地描述地理事物。

③反映时代特点。

    (共3分。

每个要点1分)

18.答案示例:

赫加斯特绘制的这幅地图,把希腊作为世界的中心,地图上路牌的文字反映出人们对大海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意识。

这与第③段所说“地图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相符,所以与第③段内容联系密切。

   (共4分。

判断1分,理由3分)

19.答案要点:

①存储的信息量大   ②使用更为方便快捷。

(共4分。

每个要点2分)

 

 

学案贴吧

这里可以保存您突发的灵感,在第一时间记录您的课堂收获!

这里可以让您把头脑中的知识、想法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朋友们,想贴就贴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