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旅夜书怀》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1286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旅夜书怀》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旅夜书怀》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旅夜书怀》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旅夜书怀》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旅夜书怀》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旅夜书怀》学案.docx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旅夜书怀》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旅夜书怀》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旅夜书怀》学案.docx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学案

励志名言: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解释诗中下列词语:

俄顷:

何由彻:

2.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3.填空:

段③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

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并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4.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

请任意举出一例:

(古今的例子均可)

 

5.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

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尊称他为“”。

(1分)

6.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8.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事件是,从诗中的一个词语“”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2分)

9.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

(3分)

 

10.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的情思,发出了“,(填原诗句)的呐喊,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2分)

 

《茅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一会儿;通(彻夜、通宵)

2、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3、时间;氛围、气氛;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4、例如:

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5.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尊称他为“诗圣”。

(1分)

6.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大声吼叫)②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

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8.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八月,事件是暴风雨袭击茅屋,从诗中的一个词语“丧乱”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

(2分)

9.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

(3分)

第一节:

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节:

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

第三节:

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10.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兵车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表达的情感和社会意义,体会杜甫诗歌关心民众疾苦,揭露社会弊端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把握文章思路,注重理解场面描写,通过对话反映生活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郁郁不得志。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读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行"是乐曲的意思,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3、天宝悲歌揭民怨

本文是作者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大肆征兵,穷兵黩武,连年发动"开边"战争,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

二、基础长廊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兵车行() 声啾啾() 边庭()车辚辚() 生荆杞() 戍边()干云霄() 生男恶() 村落()马萧萧() 急索租() 陇亩()

2、解释下列黑体字词。

①行人弓箭各在腰_______________

②耶娘妻子走相送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行人但云“点行频”__________

④或从十五北防河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武皇开边意未已____________

3、辨析下列句中黑体字的含义。

①行人弓箭各在腰(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②耶娘妻子走相送(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③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④县官急索租(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①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要点集粹

5、送别亲人时“耶娘妻子”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

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6、“____________”是全诗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7、“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指何人?

哪些诗句表现了“点行频”?

8、“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联系全诗,“点行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0、“武皇”指何人?

 

参考答案:

二、

1、xíngjiūtínglínqǐshùgānwùluòxiǎosuǒlǒng

2、①行人,行役之人。

②走,奔走。

③点行,按照户籍名册点派壮丁服役。

④或,有的人。

⑤开边,用武力开拓疆土。

3、①行人(古义:

行役之人;今义:

在路上走的人。

)②妻子(古义:

妻子、儿女;今义:

男子的配偶)③山东(古义:

华山以东的地区;今义:

山东省)④县官(古义:

官府;今义:

县一级的行政长官)

4、①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

②有的牵衣抽泣,有的顿足呼号,有的拦路痛哭,哭声震天冲上了云霄。

③边疆的战争连年不断,流血如同海水一样多,但是还远远没有满足皇上开边的意愿。

④你难道没有听说,那华山以东的两百多个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三、5、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6、点行频

7、道旁过者指杜甫;行人指行役之人;“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8、“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9、一,写出戍边行役地域之广,或北或西;二是写出服役时间之漫长,从十五直到四十还不能回家。

10、武皇指汉武帝,但此处实指唐玄宗。

 

《旅夜书怀》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文学常识:

“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               、              的,具有          、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一般是      词或         词。

二、写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

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三、解题:

旅夜书怀:

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四、赏析

(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意象有:

细草 、         、岸、         、舟、          、平野、         、江。

2、请指出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艺术手法?

答:

这两句诗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        ,即“名因文章著,官    老病休”。

 作者志向未酬,反而因        而扬名,实非己愿,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        ,读来令人心沉。

“官应老病休”看似自我解慰,实乃        之语。

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虽然此时作者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是           。

以此暗示作者心中的不平,揭示作者晚年                的主要原因。

立意含蓄,悲愤更深。

(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用      、、  的手法,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以        自比,自伤飘泊;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                的可悲与可叹。

(四)、小结:

5、此诗前半部分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        之景,后半部分尽意宣泄             的悲怀。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        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                   的心境。

主旨:

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        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                                的感慨。

参考答案: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1、意象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

画面:

(近景)——孤弱的细草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远景)——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2、“垂”和“涌”字用的好。

“垂”低垂,“涌”奔涌,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和对自身渺小,前途迷茫的感叹。

3、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

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作者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实非己愿,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读来令人心沉。

“官应老病休”看似自我解慰,实乃牢骚之语。

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虽然此时作者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是被排挤。

以此暗示作者心中的不平,揭示作者晚年孤凄飘泊的主要原因。

立意含蓄,悲愤更深。

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4、尾联用了设问、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漂泊孤零的可悲与可叹。

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

5、此诗前半部分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部分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主旨:

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依,老境凄凉的感慨。

五、拓展延伸: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

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参考答案:

2、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答出两点即可。

六、知识链接

杜甫生平简介

1、读书游历时期。

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3、陷贼与为官时期。

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漂泊西南时期。

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

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

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

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

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

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

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