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61KB ,
资源ID:50128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0128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旅夜书怀》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旅夜书怀》学案.docx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旅夜书怀学案励志名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相关试题及答案1解释诗中下列词语:俄顷: 何由彻: 2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

2、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3填空: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 并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的伟大胸襟蓄势。4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5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 ”,尊称他为“ ”。(1分)6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八月秋高风怒号 ( )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8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事件是 ,从诗中

3、的一个词语“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2分)9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10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的情思,发出了“ , (填原诗句)的呐喊,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2分)茅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一会儿;通(彻夜、通宵)2、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3、时间;氛围、气氛;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4、例如: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5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4、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诗史 ”,尊称他为“ 诗圣 ”。(1分)6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八月秋高风怒号( 大声吼叫) 俄顷风定云墨色( 一会儿 )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8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八月 ,事件是 暴风雨袭击茅屋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丧乱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 。(2分)9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第一节: 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节: 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第三节: 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10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 安得广

5、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兵车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2、 理解诗表达的情感和社会意义,体会杜甫诗歌关心民众疾苦,揭露社会弊端的特点【学习重难点】 把握文章思路,注重理解场面描写,通过对话反映生活的写作手法【学习过程】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郁郁不得志。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

6、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读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行是乐曲的意思,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7、3、天宝悲歌揭民怨 本文是作者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大肆征兵,穷兵黩武,连年发动开边战争,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 二、基础长廊 1、 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兵车行( ) 声啾啾( ) 边庭( )车辚辚( ) 生荆杞( )戍边( )干云霄( ) 生男恶( ) 村落( )马萧萧( ) 急索租( )陇亩( ) 2、 解释下列黑体字词。 行人弓箭各在腰_耶娘妻子走相送_ 行人但云“点行频”_或从十五北防河_ 武皇开边意未已_ 3、辨析下列句中黑体字的含义。 行人弓箭各在腰(古义_;今义_) 耶娘妻子走相送(古义_;今义_)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古义_;

8、今义_) 县官急索租(古义_;今义_) 4、翻译句子。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_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_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_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_ _ 三、要点集粹 5、送别亲人时“耶娘妻子”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6、“_”是全诗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7、“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指何人?哪些诗句表现了“点行频”? 8、“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联系全诗,“点行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9、10、“武皇”指何人? 参考答案: 二、1、xng ji tng ln q sh gn w lu xio su lng 2、行人,行役之人。走,奔走。点行,按照户籍名册点派壮丁服役。或,有的人。开边,用武力开拓疆土。3、行人(古义:行役之人;今义:在路上走的人。)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山东(古义:华山以东的地区;今义:山东省)县官(古义:官府;今义:县一级的行政长官)4、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有的牵衣抽泣,有的顿足呼号,有的拦路痛哭,哭声震天冲上了云霄。边疆的战争连年不断,流血如同海水一样多,但是还远远没有满足皇上开边的意愿。你难道没有听说,那华山以东

10、的两百多个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三、5、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6、点行频7、道旁过者指杜甫;行人指行役之人;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8、“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9、一,写出戍边行役地域之广,或北或西;二是写出服役时间之漫长,从十五直到四十还不能回家。10、武皇指汉武帝,但此处实指唐玄宗。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3、有感情地朗读

11、并背诵本诗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文学常识:“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的,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词或词。二、写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

12、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三、解题:旅夜书怀: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四、赏析(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1、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意象有:细草、岸、舟、平野、江。2、请指出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的好,为什么?(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答:这两句诗运用了的表现手法。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即“名因文章著,官老病休”。作者志向未酬,反而因而扬名,实非己愿,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读来令人心沉。“官应老病休”看似自我解

13、慰,实乃之语。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虽然此时作者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是。以此暗示作者心中的不平,揭示作者晚年的主要原因。立意含蓄,悲愤更深。(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用 、 、 的手法,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以自比,自伤飘泊;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的可悲与可叹。(四)、小结:5、此诗前半部分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之景,后半部分尽意宣泄的悲怀。天地虽大,却无自己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的心境。主旨: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 的感慨。参考答案:“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

14、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1、意象有: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星 、平野、月、江画面:(近景)孤弱的细草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远景)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2、“垂”和“涌”字用的好。“垂”低垂,“涌”奔涌,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和对自身渺小,前途迷茫的感叹。3、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

15、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作者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实非己愿,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读来令人心沉。“官应老病休”看似自我解慰,实乃牢骚之语。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虽然此时作者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是被排挤。以此暗示作者心中的不平,揭示作者晚年孤凄飘泊的主要原因。立意含蓄,悲愤更深。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4、尾联用了设问、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漂泊孤零的可悲与可叹。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

16、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5、此诗前半部分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部分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主旨: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依,老境凄凉的感慨。五、拓展延伸 :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颔联用了反衬

17、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参考答案:2、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六、知识链接杜甫生平简介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18、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

19、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3、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

20、,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漂泊西南时期。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到成都不久

21、,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