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119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docx

《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docx

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重点)

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难点)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重点)  

学习过程

一、隋朝的统一

1、在方框内填写好隋朝统一的进程

 

2、我们学习过的完成了国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除了隋朝以外,还有      和     

3、从以下三则材料分析隋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要求:

在材料中找出答案并分点归纳)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

 

材料二 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材料三南陈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

他喜爱诗文,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同。

 

答:

原因:

4、观察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唐贞观政要》

(1)以上表格及材料说明了什么?

(2)在书本P2找到隋统一之后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并划好

①(方面):

发展经济,编辑户籍,统一和

②(方面):

加强,提高行政效率。

二、开通大运河

1、隋朝大运河

 

2、大运河与世界上著名人工运河进行比较

 

从以上表中格,你得出的结论是:

隋朝大运河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  

——胡曾《汴水》 

(1) 胡曾对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看法怎样?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皮日休《汴河怀古》 

(2) 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3) 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三、开创科举趋势制度

材料一 “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

” 

——郭施拉《开放的中国》

材料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古人讲求诗礼传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书院"也应运而生。

材料三 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成为中国历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O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阅读以上材料,概述科举制的意义:

四、隋朝的灭亡

隋帝陵【唐】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翻译: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

回答:

(1)隋炀帝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

(2)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五:

小结

 

 

共 性 教 案

个性教案

课题: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

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评价唐太宗。

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方法:

图片教学材料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基友“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一个时代?

它有谁开创,又是如何发展和继续繁荣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探索这一历史之谜。

1、唐朝建立 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2.唐太宗李世民

3.合作探究:

说说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主观原因:

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客观原因:

政治:

①任用贤能②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严格考查政绩经济:

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发展边疆管理:

加强对西域统治

师:

总结、说明。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

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起而反抗。

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很重视选官和用人。

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

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

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

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

 

第四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

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二、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曌”字为名。

 

她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三、开元盛世 

多媒体展示:

杜甫《忆昔》

1.诗中描述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2.为什么能出现此番景象?

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

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

 

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

农业生产大大发展。

 

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结论:

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简要叙述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学生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能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

体会认识到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

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能力目标:

通过一些提问,如:

“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

”等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

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难点:

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教学方式]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

主要是启发法和讨论法。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找资源,了解唐朝一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的学习和理解导入本课。

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正是唐朝盛世的一个缩影吗?

设问:

杜甫此诗中所描写的是历史上哪个时期情况?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由诗中所描写的内容,请你推断当时社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设计:

让学生们小组先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

小结:

诗中描写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当时人口众多,衣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的繁荣景象。

盛唐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和中期,那时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合,对外交流频繁,盛唐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

 二、师生互动 

1.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设问:

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导入新课后,老师出示三幅图片,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那么唐朝进入盛世景象,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吗?

(进行小组讨论)(提示:

需要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唐太宗所作所为,还要学习本课所涉及武则天“贞观遗风”的内容。

从而使学生对“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到“开元盛世”这样一个递进发展有了初步认识。

 小结:

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讨论也很热烈。

唐朝进入盛世景象并不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

首先第一位是唐太宗。

唐太宗在位的时候以隋亡为戒,任用贤能,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轻摇赋税,发展农业生产,形成“贞观之治”。

还有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她对的唐朝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

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产业,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奖惩县官,兴修水利,减轻赋役,发展科举制度,在试卷中首先采用糊名制度,还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善于发现人才,破格用人,鼓励推荐和自荐,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打击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等,这些措施使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口也明显增加,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史称“贞观遗风”。

(2)设问:

除了唐太宗、武则天的积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学生自己思考)(提示:

了解到开元盛世的出现还与当时的政局稳定、唐玄宗任用贤人和励精图治等分不开。

小结:

唐朝经过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

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直至唐玄宗即位,才稳定下来。

唐玄宗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贤人,励精图治。

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1)设问:

我们前面的诗中有一句“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说明了唐代开元间粮食丰收,装满了官府和百姓仓库的景象。

形象的再现了唐朝元年间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