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9836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文地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docx

《人文地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docx

人文地理学

14、农业的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利用生物资源创造符合人类需求的食物资源,使食物

多样化。

②为了发展农业还需一系列创造和发明

(生产工具→食用工具→粮食加工工具

③驯化农牧业产品(棉麻、毛皮等)→服装加工

(防晒保暖)扩大人类居住范围

④农业剩余产品→储存粮食设施和技术→粮食加

工熟食→延长人类寿命→人口增长速度提升

⑤农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生产单位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

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带来村落的出现

农业进一步发展,导致文明的出现

●15、传统农业的类型

1、旱作农业:

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

2、水稻农业:

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与沿海地区

3、地中海农业:

温带大陆西岸(地中海周围)

4、游牧业:

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Ø16、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亦称为商品农业。

Ø商品率高(产品提供给非农业人口)

Ø劳动力少(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

Ø单产高(机械、化肥、高产种子)

Ø生产规模大(现代农场)

Ø社会化程度很高(农工商一体化)

●17、现代农业的类型

●种植园农业

1、单一经济作物

2、劳动力集约

3、市场指向、明显地域性

4、带来大规模移民

●谷物农业

1、规模大——农业企业

2、机械化程度高

3、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

●牲畜育肥农业

1、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2、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

●乳品业

1、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乳加工制品

2、区位选择受市场和地理环境影响

●市场园艺农业

●1、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

●2、保鲜与存储有特别要求

●大牧场

区别于一般游牧业:

1、规模大

2、不以家庭为单位放牧,由牧主雇佣牧工放牧

3、不是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全部投向市场

●18、观光农业概念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

●2、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4、举例说明文化的扩散

扩展扩散

⏹内涵:

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程。

⏹特点:

(1)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

(2)扩散速度的差异性

⏹类型:

⏹接触扩散(传染扩散)如电视机、电影

⏹等级扩散(等级性)政策的落实某种新潮服装、新发型的传播。

超级市场的建立

⏹刺激扩散(刺激—反应)

⏹迁移扩散

内涵:

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如麻辣烫

特点:

(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

色、香、味、火候);

(2)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

(3)速度快。

●5、三种文化区的概念、区别与联系

形式文化区(均质文化区或等质文化区)

•内涵:

某种(习俗)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民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如客家话文化区

•构成:

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

•特征:

(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自然状态的形式。

•评价:

形式文化区,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

形式文化区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

另外,形式文化区,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

•、功能文化区(异质文化区)

•内涵:

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

(1)功能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

(2)界限确切性。

(3)有功能无区(报纸、开放思想、文化辐射)

•乡土文化区(感知文化区)

•内涵:

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区别: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联系:

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6、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整合----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7、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论

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8、什么是人口转变模式、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1)高位静止阶段:

出生率、死亡率高,并达到均衡

(2)早期扩张阶段:

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

渐加速;

(3)后期扩张阶段:

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较低的水平,

出生率也开始下降。

(4)低位静止阶段:

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并达到较低水平,

并重新达到均衡;

(5)绝对衰减阶段:

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

人口出现负增长状态。

⏹9、四种有代表性的人口转变模式是什么

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模式、印度模式

⏹10、什么是人口构成、适度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是指按不同的属性划分的各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分为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两种。

人口构成的差异会造成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异。

适度人口: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人口密度:

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分布极不平衡:

(1)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

即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趋向低平地区、趋向岸边(海岸、河岸)。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

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1.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11、人口迁移概念及影响因素

基本概念

1、人口的社会增长,由于人口移动(迁移和流动)造成的人口增加。

2、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3、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4、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

影响因素:

气候、资源、经济收入、国家政策、婚姻家庭、战争。

⏹12、民族形成阶段及民族特征

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

民族的特征: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经济生活。

⏹13、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特点: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

⏹14、民俗的概念及其内涵

民俗:

在民俗学中,“民俗”就是“民间风俗”的简称,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内涵的特征:

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

⏹29、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30、论述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是什么

因素:

(一)移民:

当某种宗教信仰者从一地迁向另一地,必然将他们的信仰带到新的地方。

(二)传播:

分为交流和转教、有组织的传教两种形式(三)领土竞争:

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时,往往会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

(四)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1.和平共处2.竞争3.排斥

⏹31、政府与宗教的关系?

什么是神权政治?

政治组织和政治势力是影响文化现象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治势力的扩张与衰退往往决定着文化地理界限的进退,在各类文化现象之中,宗教对于政治的依附程度更高,受政治影响造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也更明显。

神权政治由宗教首领掌握国家政权的一种政治统治制度。

盛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剥削阶级借助于宗教信仰来巩固其专制制度,神化国王,用王权神授的思想和各种神化崇拜仪典来宣传麻痹人民,实行神权的君主专制。

•38、地理物象

•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影响地理物象的距离主要有三种:

一是物理距离,表示人们与某地理事物间隔的实际长度;

二是时间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的时间;

三是价格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要的费用。

•39、环境知觉、行为空间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行为空间:

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 19、工业产生的科学前提与基础:

1、手工业者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欧洲文艺复兴激发群众去探索科学的理论3、经院学者走出书斋,观察实际,其生产上的技艺使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4、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要求在各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有所改进,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20、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

1向欧洲的扩散:

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其次是法国。

2向北美的扩散:

北美,主要是美国,其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快。

3向其他地区的扩散:

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

 21、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 

1、英国在海外贸易方面走上了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地位。

2、在军事上成为欧洲与世界的霸主。

3、在政治上,英国摆脱了专制王权,走上了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主权机构。

这对英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革命起着重要作用。

4、英国的圈地运动,推动了土地的集中,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及劳动力,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2、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2资源条件包括原料、运输条件等;3能源条件煤、石油、天燃气、电力等;4市场条件包括原料市场、消费市场等。

5劳动力条件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质量等;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3、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的分布情况

北美工业区、欧洲工业带、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日本工业区、其它国家的工业区。

⏹32、国家权力:

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33、国家权利包括哪些要素

国家权力要素包括:

领土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资源、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和政府的质量。

⏹34、国家的基本特征:

1拥有确定的领土;2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4拥有主权。

⏹35、政治整合\政治地理现象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利(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政治地理现象:

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政治整合:

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36、国家的中心性区域是什么

首都: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国家的象征,必须是全国的交通中心,有的首都还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