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3462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

关于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

2011-10-22  信息来源:

  防城港市沿海沿边,地处中国大陆和海岸线最南端、北部湾北端,海洋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区域。

自1968年建港、1993年建市以来,经过防城港人几十年来的奋斗拼搏,一个风光秀丽的全海景生态滨海城市、边关城市、港口城市己吸住了世人的眼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化力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越来越显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防城港作为广西北部湾最具活力和开放度的新兴沿海城市,伴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己列入了防城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日程。

这是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品牌,提升海洋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笔者认为,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必须在如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发挥区位优势,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奠定坚实的基础。

  

  区位是防城港市突出的地缘优势。

防城港位于北部湾北端,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中心结合部,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西与越南山水相连。

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河相连的城市,也是我国进入东盟最便捷的大通道、主门户、桥头堡,越南最大的特区芒街市就与我市东兴一河之隔。

我国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2.3万公里陆地边境线都始于防城港。

在我市的陆地边境线230多公里,海岸线580多公里,有5个国家级口岸,市内交通便捷,铁路和高速公路均直达港口,每年出口东盟货物和关税收入约占广西总量的70%,年通关人数500万左右,为我国陆路边境口岸之最。

防城港是我国沿海12个主枢纽港之一和广西第一大港,现规划港口岸线约105公里,设计可超10亿吨的年吞吐能力。

现有万吨至20万吨级泊位35个,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个港口通航,200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6400万吨,占广西沿海港口总吞吐量的70%。

是西南地区连接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撑及出海大通道的重要口岸。

可见,港口优势是防城港的区位优势,也是防城港发展的最大优势。

防城港市厉届领导都高度重视发展港口,提出了“坚持以港兴市、以区位优势兴市”的战略,把“以港兴市”列在首位。

港口的大发展,必将引来了很多大项目落户防城港,拉动城市经济的大发展。

 同时,作为西南地区的出海口,防城港辐射带动大西南的作用日益凸显。

据查相关资料,2008年1至4月防城港口岸累计进出口货运量达1588万吨,同比增长36.3%,首次超越了湛江口岸,2009年上半年防城港口岸累计进出口货运量达1755万吨,同比增长18.6%,是广西沿海各口岸之最,成为了广西北部湾各港口的龙头。

由于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广西口岸吐纳着西部12个省区市的进出口货物。

2002至2006年,西部12个省区市经广西口岸进出口货值194亿美元,比湛江多出141亿美元,从来自西部地区的进出口值占本口岸经出口总值的比重看,广西口岸均在80%以上。

广西口岸尤其是防城港这个龙头正在进一步巩固这个区位优势。

防城港的发展正向更广阔的经济腹地延伸。

防城港长期以来外贸货物占总吞吐量80%左右,是西南港口中对外贸易度最高的港口,国际中转运输业务潜力巨大。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防城港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

按照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服务“三南”,已成为防城港市的重任。

中电广西防城港电厂建成投产,除了连接广西电网之外,还连接南方电网,具有支撑西电东送网架、确保西电东送容量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广西以及南方电网的系统稳定性。

在广西北部湾区域,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并立,而且这三个港口以及沿海铁路资源将进一步整合,形成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分层次发展格局。

2007年2月,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钦州市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海市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沿海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的国有产权联合重组,成立了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三港整合后,分工明确,定位清晰,防城港要不断完善枢纽港功能,重点抓好10万吨级以上多用途泊位的建设,加快推进千万吨级大型钢铁基地建设的步伐,形成以钢铁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这更凸现防城港市的区位优势,这独特的区位优势,为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文化是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优势资源。

  

  

  

  海洋经济是防城港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的基本内涵。

如何利用海洋文化,围绕“海”字做好防城港这篇文章,认真挖掘和把握海洋文化资源的脉络和文化内涵,切实有效地提出我市利用海洋文化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对策措施和发展设想,全面发挥海洋文化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功能,促进海洋特色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是防城港市委、市政府“构筑沿海发展新高地,倾力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第一城”的重要内容,这对推动防城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必须挖掘防城港海洋文化资源,拓展和深化对海洋文化元素的研究。

  

  海洋文化是指与海洋相关的人、事、物和空间、地域等所产生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文化,也就是指带有明显海洋特征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防城港的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特色性和传统性。

防城港市就其历史沿革而言,是从防城、上思两县演变而来的。

防城地域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防城的先民就已在这块山海相连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先秦时期,为百越(粤)地的荆州南境。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钦州升直隶州,设防城县。

防城解放后几度变更,于1965年8月由广东省再划入广西至今。

防城自立县建制以来,人们依山靠海,艰辛劳作,促进了这一地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个亟待开发和加以利用、发展的地方特色资源和发展资本。

其主要内容包含了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几个方面,涉及到历史人文文化、疍家文化、渔、盐业文化、旅游文化、港口文化、京族文化、国防文化、海洋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等各个方面。

  

  历史人文文化:

潭蓬古运河。

又称“天威遥”、“仙人垅”,这是中国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条海上运河,长约10公里,拦腰穿过江山半岛,把防城的仙人湾(现防城港西湾)和白龙湾(现珍珠港)沟通。

据史记载,运河是唐代咸同年间(公元860年至874年)安南节度使高骈募工所凿。

运河凿通后,往来船舶不必绕过江山半岛外海而从防城直航珍珠两湾,使航程缩短了15公里,且避开了江山半岛南端白龙尾的巨浪搏击和海盗的袭击,使船舶安然航行。

据《唐书.高骈传》上说,运河通航后,往来“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

由于历史的变迁,“天威遥”就逐渐被废弃了,现只残留下潭蓬水库一段,于1982年定为自治区一级文物。

可见,潭蓬古运河是防城港海洋文化的一朵奇葩。

  

  

  

  贝丘遗址。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防城地区先人渔居于沿海一带,茅岭乡杯较墩、江山乡亚婆山、江平镇郊东村社山至今尚遗存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居民点遗址,遗存绳文陶片、石斧等文物,并留有泥蚶、白螺、网锤等先民遗物。

  

  

  

  伏波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圣贤典型相当多。

一些地方官员和地方著名人物,若为百姓敬爱,常有庙祀和庙会的信仰。

近两千年来,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爱国精神、无量功德和英雄事迹,一直被防城港乃至北部湾沿海地区(含越南边境地区)人民广为传颂。

伏波将军马援不仅为巩固边疆、安定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还为促进北部湾地区经济、社会、军事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马援南征途经的中国沿海地域,甚至越南的一些地区,人们为其建立伏波庙加以供奉,这些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思想道德和民风民俗等,进而演绎和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伏波文化。

为弘扬伏波文化、构建民族和谐,防城港沿海一带的“马留人”每年正月都要举办“伏波庙会”等民间活动,以纪念这位伏波将军及其将士。

  

  

  

  在防城的近代历史名人中,刘永福、陈济棠在全国享有很高知名度。

刘永福1837年生于扶隆乡小峰村,清同治年间,刘永福创建了黑旗军。

在入越抗法中,黑旗军重创法军,取得了震撼中外的胜利。

转战多年的刘永福于光绪十一年从越南回国,官职至宣统三年出任广东民国总长,1917年,刘永福在钦州去世。

刘永福故居现存那良镇。

陈济棠1890年生于现东兴市,1907年从军后,曾任国民党第四军军长兼广东省西区绥靖委员。

在国民党全国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委。

1928年,任国民党第八集团军总指挥。

从此,陈济棠统领了广东海陆空三军,掌握了广东的党、政、军大权。

陈济棠于1954年在台湾去世。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陈济棠先生“治粤8年,确有建树”。

他对家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曾出资修筑海堤、公路和桥梁,建伯南公园、谦受图书馆、慰慈救济院等。

  

  

  

  这些历史人文文化史实表明,防城港这沿边沿海地域尘封和沉积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为防城港的后人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深入研究、挖掘、保护、开发历史文化的力度,不但为防城港的海洋文化增添了色彩,而还对防城港市建设和提升“海洋文化名城”的品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疍家文化:

疍家人(又称疍民),是一群世代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水上族群。

自古以来,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职业条件,他们长期在海上生活,在语言、性格、服饰、婚俗及宗教信仰等方面自成一体。

在防城港的沿海一带(企沙、光坡、渔万、江山白龙潭蓬、江平京族)都有疍家人生活的足迹,尤其以企沙镇,疍家人口较多。

数百来年的历史,防城疍家人与其他沿海的疍家人一样,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文化,为世界为民族留下了诗意的浓厚乡土风情。

灯塔、帆船、小桥流水、饮食、渔歌晚唱,就是疍家风情的标志,从而形成了海洋文化中的一个元素----疍家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疍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仅向海上发展而还向岸上发展,现己演变成为一个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两栖疍民”,很多疍民在岸上都有固定的居所,但在生产生活中还传承着疍家文化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近几年来,港口区企沙镇疍家渔民都自发举办各种疍家文化活动,2009年5月,企沙镇疍家渔民举办了“情浓端午、和谐海洋、风调雨顺、兴我家邦”为主题的端午节祭海活动。

他们在龙舟上摆上粽子、烤猪、鸡、猪肉、点心等祭品祭海,祈求风调雨顺,人船平安,满载而归,兴旺发财。

  

  

  

  渔、盐业文化:

北部湾渔场是中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北部湾海域辽阔,盛产各种经济鱼类和海盐。

广西第二大渔港在我市企沙镇,企沙、江平盐场是广西有名的盐场,盛产的海盐均销售到西南、华南一带。

渔业、盐业文化是防城港海洋文化不可缺少的两个元素。

同时包含千百年来形成的渔家、盐民的民间风俗、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

由此源生了龙(舟)文化、船文化、渔文化、盐文化等等,通过了独特的形象思维和语言造型来表现时代、表现生活和表现自己。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秀丽的北部湾海岸景观和独特的渔家风情,为防城港的海洋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旅游文化:

防城港的旅游文化与海、山、边紧密相连,浩瀚的大海和秀美的港湾绵延至十万大山脚下,这里有纯朴自然的渔家风情,也有底蕴深厚的山寨文化,拥有西部第一大港----防城港。

还有北仑河、防城江两大出海口,尤其是北仑河口,对岸就是越南最大的特区芒街市。

可谓海在山边,山在海边,“上山下海又出国”是防城港的旅游的特色。

逛边关国门、看港口码头、赏海鲜、购海产、游海滩、观海景已成为防城港旅游的亮点。

  

  港口文化:

防城港市现有防城港、企沙港、白龙港、京岛港、竹山港等大小商港、渔港20多个。

其中防城港以水深、避风、不淤积、航道短、可用岸线长而著名。

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明确防城港是中国沿海24个主要港口之一,13个接卸进口铁矿石港口之一和19个集装箱支线港之一。

此外,全市岸线资源丰富,企沙海域具备建设10-30万吨级泊位的天然条件。

防城港码头可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115个,已建成最大靠泊吨位为20万吨级。

现有泊位近4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22个,码头库场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年实际通过能力超过300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25万TEU,具备件杂货、散货、集装箱、石油化工产品诸货种装卸能力及仓储中转联运等功能,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煤炭、水泥、粮食储运中转的物流基地。

防城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两边均能靠船,是国内唯一的前沿吃水最深,既可卸船又可装船的20万吨级码头,为防城港增添了港口新景观,形成了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型港口文化。

  

  京族文化:

京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她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生活在海边的民族。

这唯一生活在海边的少数民族就唯一聚居在防城港市江平镇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京族文化兼具海洋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双重身份,既具有海洋文化的博大包容性,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地域传统性。

京族人爱唱歌,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渔歌、叙事歌等。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非常优雅动听。

京族人喜欢的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

“哈”在京语中是“歌”的意思,哈节,即唱歌的节日。

京族以渔业捕捞养殖加工为主的生产劳动和海岛海港海滩海水海风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

可以说,广西12个民族中,除京族外,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如此浓郁的海洋文化韵味。

总之,海洋文化元素大海、海鱼、海风、海岸、海港、海景、海神、渔民、渔业、渔船、大网、盐田等,无不浸润于京族文化之中。

京族精神生活中的海洋文化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京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风景线。

在全球化、市场化和民族化语境下,研究、传承、开拓民族性、海洋性京族文化,不仅对于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而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具有文化人类学的价值,而且对于构建中国现代海洋文化,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边海防军事文化:

防城港面向北部湾,与越南海陆河相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海上门户和通道。

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防城港作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多民族聚居地、经历了平定交趾叛乱、御侮保边、援越抗法抗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边海防军事文化。

  

  

  

  据志记载,汉朝以来,汉光武帝建武16年,交趾征侧、征贰叛乱;建武十八年,朝廷派遣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叛;建武19年,平定交趾叛乱。

宋淳熙元年,安南遣使臣经防城入朝,宋朝诏赐交趾国名为安南。

明嘉靖20年,朝廷诏改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授莫登庸为都统使;明嘉靖21年,朝廷派人同交趾划定疆界。

清康熙元年,交趾入侵,攻陷防城堡,防城圩由防城江的西南岸,迁至防城江的东北岸,即现防城镇;清康熙56年,总督杨琳奏请设沿海炮台,提督王文雄受命履勘,于现企沙镇炮台村凸出部位、防城江出口东面建石龟头炮台;清乾隆9年,总督策愣为防敌扰,令从东兴永乐街前,经罗浮至竹山,沿河30里种簕竹,设关栅两所封路,禁商贩娶安南女子;清乾隆20年,制府杨应琚奏请于东兴、竹山边境停种簕竹,改设松柏隘、罗浮峒两处之栅栏为墩汛,每汛设守兵15名;清光绪12年,朝廷派鸿胪寺卿邓承修、高雷廉道王之春、钦州牧李受彤与法使狄隆于芒街签订分界图约,白龙尾、江平、嘉隆、八庄、板兴等地属中国;光绪19年,中越边界防城段树立界碑告竣,全段立碑1—33号,东起竹山,西止峒中北岗隘。

  

  

  

  据十万大山南麓黄氏、禤氏族谱分别记载:

防城港一带黄姓人氏(始祖黄万定)、禤姓人氏(始祖禤纯旺)大多为曾随伏波将军马援平叛有功。

江山半岛白龙尾四座古炮台是清光绪13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巡边至白龙尾时拟建,清光绪20年建成,与企沙石龟头炮台共同控制防城江口至北仑河口的边海防。

为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中央决定修建防城港0号泊位,被人们称为“胡志明小道”的始点,专为越南人民运送抗美的军事物资。

这些积淀的边海防军事文化也是防城港海洋文化的一大特色。

  

  

  

  湿地文化: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物种基因库”和“鸟类乐园”。

湿地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的功能,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地也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千百年来,湿地以其特有的美学、教育、文化等功能,成为人类音乐、美术、摄影和文学等艺术的创作源泉,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

据资料估算,防城港市滨海湿地总面积约为56239.67公顷(不包括河口三角洲、盐沼和潟湖湿地),相当于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3%。

防城港市滨海湿地的开发利用,在促进农渔业、海洋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红树林是防城港市在滨海湿地生长的海洋植物,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现有红树林面积120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865公顷、试验区面积7062公顷。

其中连片面积达1081公顷,是我国大陆海岸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

我市己实施联合国发展署和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扭转南中国海和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中国红树林专题”项目。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积极贯彻国家“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相关部门要着力加强依法治理,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我市湿地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推进湿地文化建设,注重挖掘和弘扬湿地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湿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全面提升人们保护湿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挖掘和弘扬湿地文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海洋文化名城增色添彩。

  

  

  

  海洋工业文化:

防城港的海洋工业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海水产品加工、海洋医药、旅游食品、船舶维修工业、海洋化工,还有近几年纷纷落户的钢铁、火电、核电等临海工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海洋工业文化,使海洋资源为现代工业服务,同时也使现代工业不断融入了海洋文化中。

  

  

  

  由此可见,防城港海洋文化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性和传统性。

利用海洋文化是加快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优势资源和发展资本。

  

  三、加快发展特色海洋产业,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奠定物质基础。

  

  防城港是因港而命名的城市,海洋应是防城港发展的重要依托。

防城港背靠十万大山,面向浩瀚的北部湾,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域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80多公里,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在开展深海、公海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发展海洋产业是顺应世界潮流,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战略举措。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突破资源“瓶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利于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丰富防城港市海洋文化,提升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有利于推进海洋工作的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开创海洋工作的新局面,实现海洋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构建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对防城港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防城港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海洋产业在打造“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意义。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海洋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合理配置资源,把海洋产业建设成重要的支柱产业。

以规划为先导,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拓展海洋资源利用范围和深度,实现海洋资源集约化利用,丰富海洋产业内涵,延长海洋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扩大海洋经济总量,通过存量调整和高端产业要素的引入,优化海洋产业的结构和布局,逐步实现海洋产业由资源依托为主向服务依托为主的转变。

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应侧重发展港口交通、海洋运输、临海工业、海产品加工、海洋旅游、远洋捕捞、海洋生物研发等产业。

港口交通业实现由岸线依托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努力增加海洋运输航线,加大临海工业集群式发展的力度,提升海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稳步发展海洋旅游业,远洋捕捞实现跨越式发展,海洋生物研发要有新突破。

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要得到进一步改善,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指标,要控制在指标内,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短时间内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海洋文化名城”。

  

  

  

  四、把建设“国际滨海旅游胜地”和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紧密结合起来

  

  

  

  防城港市辖四个区、县(市),总人口80多万,陆地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有着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阿娜多姿。

既有东兴金滩、防城白浪滩等十里长滩,又有三岛三湾以及怪石滩、火山岛等滨海风光;既有中国海岸线起点--中国1号界碑及北仑界河、沿边公路等边关景致,又有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族“哈节”以及瑶族“阿波节”、国际龙舟节等民族风情品牌;既有号称“北部湾之肺”的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又有号称“天下第一漂”的九龙潭、红石谷、野人谷等高山边境漂流群;既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遗址、清末爱国将领刘永福、民国两广总督陈济堂故居等历史人文,又有即将崛起的超十亿吨国际大港、超千万吨级现代化钢城和核电、风电重要基地等现代大工业,发展旅游及文化产业可谓得天独厚。

因此,建设“国际滨海旅游胜地”是提升防城港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品位的一项重要内容。

  

  

  

  构筑沿海发展新高地、倾力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第一城,必须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旅游及海洋文化事业发展,才能够有效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从而扩大防城港的知名度,提高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增强我市的经济活力。

但我市旅游及文化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严重滞后,与市委提出建设“国际滨海旅游胜地”和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标还有差距。

要使我市旅游及文化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有根本改观,必须要有一个高起点的周密的规划,一个涉及整体的合理布局。

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滨海旅游胜地”和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目标,按照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创建“十个一”,能彰显我市海洋文化元素的旅游及文化品牌项目为载体,(即一首防城港之歌;一台原创舞台戏;一部电影和宣传推介片;一幕大型海上实景演出;一个京族哈节;一个海上国际龙舟节;一个大型海洋生物馆;一批高档次和高水准的特色旅游景点及旅游产品;一批配套完善的文化及旅游设施;一套综合反映防城港市情况的丛书”等)。

以自治区级的江山半岛滨海旅游,西湾(或东西湾海上)城市观光旅游,江平京岛民俗风情旅游,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国游,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四大旅游区域为重点,大力推进旅游及文化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认真打造“上山下海又出国”的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精品。

为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一是政府加大投入,正确引导应起关键性的作用;二是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鼓励民办旅游及文化事业,更大限度地吸引各种经济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