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光塔街诗书社工站专业性小组为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8539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光塔街诗书社工站专业性小组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园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光塔街诗书社工站专业性小组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园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光塔街诗书社工站专业性小组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园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光塔街诗书社工站专业性小组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园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光塔街诗书社工站专业性小组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光塔街诗书社工站专业性小组为例.docx

《园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光塔街诗书社工站专业性小组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光塔街诗书社工站专业性小组为例.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光塔街诗书社工站专业性小组为例.docx

园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光塔街诗书社工站专业性小组为例

园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园艺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由于其经济实用,有助于服务对象身心健康及社会交际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所推崇;与此同时,园艺疗法在社会工作实务上的应用也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

本论文运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广州市诗书社工站的一次专业性小组,对六位相似背景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进行深度访谈与跟踪,记录下他们参与园艺疗法专业性小组的全流程,以探索园艺疗法对小组成员生理、心理情绪及社会交往方面的提升。

通过研究,笔者得出园艺疗法应用于专业性小组,可以促进长者生理、心理、及社交等层面能力提升的结论。

【关键词】园艺疗法;支持性小组;社会工作;活动流程

1前言

1.1研究背景

园艺疗法作为一种经济可行、无副作用的辅助性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社区、学习、医院与勒戒结构当中,服务对象通过接触园艺工作用具,参与园艺劳动,以插花、园艺作业、植物栽培等活动为媒介,以促进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等不同层面的恢复与发展。

近些年来,园艺疗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较于传统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心理辅导,其成效可相辅相成,尽早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与精神问题。

[1]园艺疗法不仅是一门通过植物和园艺操作来改善人们生理和精神状态的治疗技术,更是一门集园艺、医学、心理学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中国的园艺疗法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学科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2]园艺疗法在在世界上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当时的医者建议患者在庭院中漫步,以促进治疗效果。

园艺疗法自十八世纪到现在,一共经历了开创、变革与成长等三个不同的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73年的园艺疗法变革期,为园艺疗法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园艺疗法专业化得到飞跃发展,园艺治疗课程纳入大学教育课程中;园艺治疗师资格认证体系也逐步成型。

二战以后,特别是在美国园艺疗法协会成立以后,在其领导下,园艺疗法成为一个研究与应用并行发展的领域。

目前较为著名的相关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园艺疗法协会、Thrive等。

[3]如今,园艺疗法的理念被广泛运用到现代公园建设与各种生活配套设施设计当中,为残障人士、长者及儿童提供便利。

各国都有着具备本土文化特色的不同园艺治疗示范性园林与建筑设施,如美国的春溪花园景区、迈阿密退伍军人医疗中心与布灵顿中心;英国的“茂盛”之特朗科威尔花园、“茂盛”之特朗科威尔花园;日本的惠光园、西野医院等。

小组工作在历史上的诞生,源自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与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人本主义。

在当时,社会上怀有强烈宗教热情及出身富贵但秉持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们主动帮扶弱势群体,伦敦的汤恩比馆与芝加哥的霍尔馆为小组工作诞生的标志性组织。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小组工作经历最为关键的专业化阶段。

小组工作的相关课程逐步在大学教育中被开设,小组工作的手法也从以前又专业心理治疗医生运用于精神病患者中逐渐转向应用于普通群体当中。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小组工作的不同模式被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探索研究。

虽然我国大陆地区在小组工作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研究起步相较于西方国家较晚,但是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活动也具备小组工作的相关特点,例如在二十年代兴起的平民教育运动;三十、四十年代流行的战斗服务团与抗日救亡群众歌咏会;九十年代后兴盛的扶贫活动、社区服务于成人教育等。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小组工作课程作为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社会工作服务中拓展园艺疗法,不仅有利于个体身心灵以及社会关系的全人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以及社会功能的实现。

基于不同服务群体的多元需要,园艺疗法发展出治疗性、职业性、社会性园艺模式等多元性介入策略,并通过活动设计、过程参与、成果收获、彼此分享、生命反思以及疗效评估六个具体过程,具体运用和演绎了扎根、植入以及隐喻等核心方法和技术,最终促进服务对象的身心疗愈与持续发展。

[4]园艺治疗不仅能与小组工作结合应用,更应推广到与社会工作其他方法的融合中,在社区中为长者、儿童及社会边缘群体提供新颖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借助广州光塔街诗书社工站园艺疗法专业性小组的实例,可以让我们清晰了解如何在小组工作中实施园艺治疗。

诚然,我国在园艺治疗及小组工作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落后,但是笔者以为,落后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建设与实务经验,同时着重在园艺疗法与社会工作(包含小组工作)的理论研究上融入本土文化,形成彰显本土特色的园艺疗法与社会工作理论、实务。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论文通过解析园艺疗法与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经验,结合广州市光塔街诗书社工站的一次园艺治疗专业性小组活动的流程策划,实施流程的记录及小组总结,展现园艺疗法专业性小组的实施并得出经验。

然后针对在专业性小组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小组工作扩展到社会工作的不同方法,以社会工作整体的视角为园艺疗法与社会工作的结合提出可行性建议。

园艺治疗因其经济可行,无副作用的特点,逐渐被各国应用于社区服务当中,用以辅助治疗社区内弱势群体,如长者、儿童及社会边缘人士,以实现受助对象能力的提升。

鉴于园艺疗法的特性,研究园艺疗法与社会工作不同方法的结合应用,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皆存在巨大的价值,比如园艺治疗的专业性小组值得向不同的社工机构推广,应用到我们所服务的社区群体中,提升社区的福祉。

从图书馆与知网、XX学术能相关网站查阅文献,笔者得悉迄今为止,我国对于社会工作与园艺治疗的结合研究、结合应用等方面的探究还比较浅薄,是一个值得去深挖的领域,因为在笔者的观念里,园艺疗法与社会工作方法(如小组工作)具有高度的配适性,能同时发挥不同专业学科的优点来帮助服务对象。

笔者撰写此论文的脉络大概可以分为三步,其一为首先阐述园艺疗法及小组工作的重点理论,分析园艺疗法与小组工作的界定、特点、作用原理及效果等,让读者对两个不同层面的知识有一个初步性理解,引导读者对两方面知识的融合理解。

其二,笔者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了一次园艺疗法的专业性小组策划及流程的记录,最后作出总结。

在专业性小组过程中,运用了质性研究的参与观察发与个案研究发,结合问卷调查方法从参与小组的长者中得到有效的信息,了解专业性小组前后老人在生理、心理情绪、社会交际及社会支持网络等不同方面的变化,以总结社会工作与园艺疗法综合运用的经验。

其三,通过分析专业性小组中得出的结果与在小组流程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在文章的最后结合这两个角度,为园艺疗法与社会工作方法的结合提出建议。

接下来的章节,笔者将为大家简要阐述园艺疗法的界定、发展历史、功效等相关基础理论。

 

2文献综述

2.1园艺疗法的定义

对于园艺治疗,美国园艺疗法协会把其定义为对于身体与心理,社会等方面需要辅助性治疗的人群,通过植物栽培、园艺设计与园艺工作来接触自然环境,从而使需治疗对象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交际等方面在园艺工作中得到恢复发展,引导治疗对象发挥自身的潜能,增进学习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把园艺疗法初步性地了解为,通过一系列植物栽培活动,园艺类作业,以消除人们心理压力,缓解焦虑心境与疲倦,增强其条理性与时间规划性,启发服务对象思维促进思考。

园艺疗法的诞生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迎合了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及健康的需求。

[5]如今,园艺疗法作为一种替代医疗、职能治疗,因其经济成本较低,可操作性,实用可行性等,被广泛地应用在养老院、社会服务机构、老年人与儿童服务中心、精神病医院、医疗机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学校、居民社区及勒戒机构之中。

2.2园艺疗法的历史发展

1、园艺疗法的起源期可追溯到18世纪以前,据记载,古埃及的医者对于心理情绪处于极度不安焦虑的患者,会建议其到栽种各类植物的庭院去散步,古埃及医者认为凝望着绿色的植物,有助于患者排解不良情绪。

英国为园艺疗法的起源国家,1699年,英国人李那托.麦加在《英国庭院》一书中,对园艺疗法的功效写下了以下一段的表述:

在闲暇时,您不妨在庭园中挖挖坑,静坐一会,拔拔草,这会使您永葆身心健康,这样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2、园艺疗法的开创期为18世纪至20世纪中叶,精神病医院约克于1792年把动植物等自然因素融入了对于病人的治疗环节之中,鼓励患者们与家禽,野兔等小动物接触、嬉戏,让他们学习园艺的劳作。

在1936年的英国,职能治疗师协会官方承认园艺作业对于身体机能及心理障碍者的功效,进一步推动了园艺疗法的专业性地位与社会认可度。

上世纪四十年代,作为首间开设职能治疗学位的大学,milwaukeedownercollege在其职能教育学院的课程中把园艺类的课程纳入此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目中,园艺治疗在大学教育里面的专业性得到推广。

3、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到1973年,园艺治疗步入了变革期。

这次阶段中,学者们把职业培训与康复治疗的学科知识纳入引进到园艺作业之中,使普通的园艺工作得到职能治疗理念的引导与评判。

在此背景之中,学者们对于园艺疗法的实验研究、实际应用得到快速的推广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园艺疗法类型及与园艺疗法相关的课程,培养园艺治疗师。

例如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学者们认识到,园艺工作对于智力残障人士以及因社会贫富差距原因造成的底层极度贫困从而产生变态心理的病人具有安抚舒缓精神的作用。

因此在当时,美国政府针对因越南战争而导致心理创伤的复员军人,让军人医院提供了一系列园艺疗法的治疗措施,取得了卓越的疗效。

1960年,首本专业的园艺治疗专业的书籍问世。

4、专业园艺疗法的成长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致力于推广园艺疗法以及培养专业园艺治疗医生的机构大量建立,为此极端的显著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园艺治疗学者着力用此治疗方法推动社会福利,提升社会贫困,残障及有需求大众的生活品质。

此外,用以指导作用的示范性园艺治疗庭院得到建立,有助于残障人士的园艺设计在城市的基础设施中被纳入,由此园艺治疗从治疗服务对象的身体,心理情绪,进化为服务社会大众的社会性意义。

比如自1977年,美国的芝加哥植物园从都市园艺部中单独创设园艺疗法处,为大众以及对社会福利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为期一年的园艺治疗课程。

我国在园艺疗法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因为历史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相对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步较晚,但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关注此领域的研究。

上世纪90年代,第一篇关于园艺疗法的论文在我国发布,对社会大众进行了园艺疗法方面知识的科普。

在千禧年,清华大学教授李树华对园艺治疗的概念,发展历程与功效进行了阐释,同时于2011年出版《园艺疗法概论》,系统地介绍园艺疗法的历史发展与我国现状、园艺疗法的建筑设计等。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园艺疗法越来越受到我国专业学者与社会大众的瞩目。

2.3园艺疗法对于治疗对象的效用

2.3.1对于身体机能方面的作用

1、刺激治疗对象的各方面感官:

植物的外形,其各种不同的香气以及植物不同部位的颜色,质地,可以刺激治疗对象的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不同方面的感官,与此同时,自然界的各种流水声,鸟叫虫鸣,微风拂过树梢的声响,雨滴坠落草地的声音,也能刺激到治疗对象的听觉。

对于久病在床亦或者长期足不出户的患者,接触大自然,接触植物能促进他们对于感官的锻炼与能力恢复,比如接受大自然的日光浴,有利于血液循环,同时也能感受外界对温度的刺激。

2、调节治疗对象的作息时间与生物钟:

患者如果遵循园艺治疗建议的作息时刻,在早晨进行园艺劳作,在大自然中享受日光,晚上经过一天的劳动,疲惫后入睡,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同时也对睡眠困难的治疗对象有帮助作用。

3、深化治疗对象的身体机能:

人的肢体器官如果长时间不运用,不锻炼,会不断的衰退,短期的身体机能训练缺失可能导致关节的退化,而长期的锻炼缺失导致的全身性衰退,会严重影响治疗对象的消化系统与心脏功能,严重阻碍正常生活,这种状况多发于残障人士与老年人群体。

而在园艺治疗的过程当中,治疗对象会不断的进行插秧,栽培,挖土,施肥,浇水,搬运等动作,可以不断地锻炼残障人士与老年人的眼耳口手功能,潜在地鼓励了他们运动,有助于预防身体机能方面与心理精神、社会交际方面的衰退。

2.3.2对于心理精神方面的作用

1、使治疗对象树立信心:

在园艺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如果能体验到所栽培植物开花、结果的乐趣,会使其理解到收获所带来的快乐,也会增强其自信,因为在此过程中,治疗对象成果栽培出植物,会恢复他对自身能力的信任,也会得到他人对于所栽培植物成果的赞赏,这是物质所不能提供的精神上的满足。

但是,园艺治疗师或者社会工作者在运用园艺疗法时,须选择容易成活的植物品种,减少因栽培植物失败所导致的治疗对象信心与积极性损失。

2、提升治疗对象的行动计划性与时间观念:

因为不同的植物有其不同的习性,当治疗对象栽培不同种类的植物时,它需要结合其生长规律制定相匹配的栽培计划,这样的要求可以潜在地培养治疗对象的行动计划性,使其懂得在栽种前预先制定特定植物的栽种计划表,这种计划表,无论是文书的形式或者图表的形式,对于指导治疗对象的后期栽培非常有益,渐渐使其养成对待生活中其他事务也能制定计划并逐步执行的习惯。

我们都清楚,对于不同的植物,有其所适应的栽培季节时令,而在一天之中,何时浇水,何时施肥,如何应对天气的变化等,都会引起治疗对象的关注,能做到定时、适时完成某一步骤,培养时间观念。

3、压抑治疗对象的冲动个性:

因为植物的生长栽培是一个较长周期的过程,需要栽种者的耐心与细致,除了时间跨度较长以外,为了所栽培植物的顺利生长、开花,每天可能要机械性地重复许多体力工作,浇水、培土、运输施肥等,为了达到开花的成效,治疗对象会逐渐适应枯燥重复的日子,也压抑了本身可能存在的冲动个性,培养出良好的品性。

4、培养治疗对象想象力与创造性、审美能力:

当治疗对象在进行园艺工作,比如栽花、盆栽、园林造型时,会激发培养对象的想象能力与创造力,对于园艺作品色彩的搭配,形状、主题概念的选择等都会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通过观赏不同的示范性园林与园艺作品、插花作品,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

5、消除焦虑情绪与不安的心理,降低疲劳唤起活力:

我们都注意到,在长时间的工作后,特别是用眼过度的情况下,凝视着绿色的植物有助于我们保护视力,绿色是一种平和舒缓的颜色,当我们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下,注视着绿色植物能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身心的放松。

通过白天大量的在园艺劳作中的体力活动,可以促进我们的睡眠质量,达到第二天的精力充沛。

6、培养治疗对象的耐性与集中力、注意力:

植物的栽培不是一件易事,需要高强度的集中、注意力,因为每日浇水量的多少、浇水的时机、施肥量、除虫药添加的量,不同类型植物培土的深度等,都需要治疗对象的注意与关切,某些工作的耗时也较长,如果在操作某一环节的时候不能做到专注,而跑去做别的事,有可能导致植物管理上的疏忽与错漏,因此非常看重治疗对象的耐性与集中注意力。

7、鼓励责任心与对生命的感悟:

在种植或园艺作业的过程中,治疗对象对于自己亲手栽培的植物可能会寄托上某种感情,因为其为自己一手栽培的结果,如果在种植过程中存在疏忽或者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植物死亡,会使他们感到悲伤难过,因此是培养责任心的良好途径。

同时,我们也能在这过程中体验到对于生命的喜悦与生命的珍贵,更加去珍惜爱护周围的生灵。

2.3.3对于社会交往方面的作用

1、增强社会交际能力,扩大社会支持网络:

在进行园艺活动的过程中,治疗对象们会进行彼此的沟通交流,小组间的交流,互换意见,个人对于小区其他居民的交往也会增加,增进社会交往的能力。

治疗对象通过活动中与形形色色,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人合作,交友,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扩大了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培养外向,善于表达,有领导能力的个性。

2、提升道德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由于参与了园艺活动,治疗对象或许会在次过程中更加爱护植物,那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就会不自觉的爱护绿化,保护植物,做维护生态与大自然的志愿者,更加遵守社会规则与道德伦理,更热心于参与各项公益活动。

3、提高学习能力:

治疗对象会把植物栽培过程中的学习经验,内化为自身日后学习各类新事物的经验模式,这会有助于治疗对象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潜能的开发。

以后接触不同类型课程与新知识的时候,也能更加得心应手。

4、为社会边缘人群与困难人士提供就业能力:

在很多社会边缘人群如犯罪人员回归社会时,他们往往会缺乏工作的能力,缺少一技之长,这时园艺治疗过程中学习到的新技能有助于他们重新找到新工作,助力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对于社会底层的极度困难人士,如残障人士,缺乏工作能力的人,园艺工作也会给他们带来就业的机会,改善他们的困境。

2.4小组工作的概念

小组工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之一,是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服务过程,引导某类型小组的组员完成任务目标,提升个人与团体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促进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及团体之间的交流,是一类专业的理论实践相结合活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归依群体是人的本性,这无疑给小组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小组工作涉及到四方面的要素,其一是小组工作的过程中,有专业的社工对小组组员进行带领,社工在活动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其二,小组工作的实践过程,是以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理论与实务理论为基础的,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引;其三为在小组工作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组及不同小组之间紧密联系,需要保持顺畅积极的交流,交换对目标任务达成的想法与意见;其四,小组工作的主要目的为助人或完成任务,这两种类型的小组最大区别在于任务与服务对象的个人需求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在老年服务中,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小组,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他们因退休等所导致的社会关系缩减,社交机会减少、角色丧失等问题,增加老年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学习新的行为技巧,更好地度过晚年生活。

[7]

2.5社会工作小组的分类

对于小组的分类,社会工作学者雷德通过小组需完成目标的不同,以此为依据划分为五个不同类型的小组,在一般的小组工作中,活动的小组由两个及以上的小组类型混合而成,在实际情况中完成复杂的目标。

1、第一种为支持小组,支持小组一般由情感体验或经历相同或接近的人组成的小组,他们或许拥有着相同的待解决问题,支持小组的目标一般为在组员间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感受,共同去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比如由经历家庭暴力妇女所组成的小组,肢体残障人士所组成的小组。

由传染病造成家人离世的家庭组成的小组等。

组员间相似的经历使他们能产生共情、互相扶持的想法,通过互相诉说自己的故事,小组成员能分享彼此的经验,排解忧伤的情绪。

当支持小组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小组内有领导能力的组员能主动带领小组内部成员,此时社工便成了小组工作中的协助者,这体现了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通过授之以渔提升服务对象的自主潜能。

2、第二种类型的小组为教育小组。

教育小组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专业人士给小组成员传授知识理论与实践性技能的小组,这类型小组着重提升组员的知识水平,一般教授者为有权威与掌握某方面理论知识的专业学者,但是由于教授知识时的专业性,这类小组中,组员的自我揭露水平较低,精力大多关注于学习上。

教育小组广泛地存在于学校、公司企业培训部门、医院培训部门及各类兴趣班中,是社会学者们实验研究的重点对象与领域。

3、第三种类型为任务小组,任务型小组专注于完成机构所布置的各项任务,组成任务小组的成员往往来自于不同的领域,但他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按时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因为成员们基本都关注于任务本身,对于自身的想法、意见即需求往往不会进行较多的袒露,所以这类型小组自我揭露程度低。

任务小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某社区居委会召集不同领域的志愿者,共同完成本社区的防疫工作,工作的内容目标较明确;又比如在大型综合医院中,由主治医生,心理医生及社工共同开会研讨,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共同为患者规划其治疗流程计划书。

4、第四类小组为心理治疗小组。

心理治疗小组对于服务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最高,需要其掌握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理论、技巧。

这类型的小组往往适用于帮助受痛苦经历所创伤的患者,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良好的情绪。

通过一系列技术深挖服务对象内心所隐藏的痛苦,助其解决根源性的问题。

心理治疗小组常见于如抑郁症病人所组成的小组或者由吸毒者组成的小组,对于这类型人群,深挖其根源性问题是较为复杂的,需要权威的心理治疗专家。

小组成员往往对于专家的帮助会有信赖,深信专家会了解他们的源头问题,帮助他们脱离困境,所以这类小组组员的自我揭露程度高,组员愿意与工作者坦白自己的想法与隐私秘密。

工作者要着重于为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治疗是这类小组需要关注的焦点。

5、第五类小组为成长取向小组。

在成长取向小组中,组员们通过共同参与的活动,如户外的郊游旅行,定向越野活动等,了解组员间彼此的想法感受,促进组员对他人的理解;在这过程中组员有机会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目标,促进了他们自身的发展,但是这类型的小组往往不解决服务对象的行为与情绪问题。

因为这类型小组注重于组员间的沟通交流,所以组员对自我揭露水平较高,愿意分享彼此的想法与心情。

通过互相的交流与反馈,小组成员不仅能更加理解他人,同时对自己本身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6小组社会工作模式

2.6.1社会目标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认为,我们所生存的社会以个人或团体为基础,假如社会中的个人或团体遭遇到困难与问题,则说明我们现存的社会系统存在着漏洞,而个人与团体的问题、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系统的稳定发展,个人与团体及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个人或团体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积极性,提高个人团体在其社区、社会之中的主人翁精神,逐步培训出有领导力、影响力与威望的社区领袖。

培养人们的社会意识,然后释放其社会能力与潜能,最后训练出社区领袖推动社区各方面发展,是层层递进的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着重于一系列目标的实现,目的性较为明确。

2.6.2互惠模式

在此模式之中,人在环境的观点被重视,我们个人在团体中,社会环境中被不断塑造,同时也会影响其他个人,团体以及环境。

这种模式聚焦于于个人子系统与团体、环境等母系统的互动过程,对个人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有所关注。

在互惠模式之下,小组成员与团体,社会会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成长,因此个人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得到发展,心理情绪得到安慰与恢复。

这种小组工作模式经常运用于辖区内的长者群体、青少年群体,帮助他们解决人际交往问题,提供支持性网络。

2.6.3治疗模式

治疗模式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小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针对有行为障碍问题、心理情绪问题、人格偏差及出现离轨行为的服务对象,需要运用者掌握心理学知识与精神病学知识。

在小组建立前,运用此模式的社工要搜集组员的完整信息,对他们的身心状况进行充分的评估。

个人得到治疗恢复是此类小组模式的目标。

但是,这类型的模式也存在其缺陷,因为过分注重治疗目标与医患关系,因此社工与小组成员往往不在一个平等的关系中,组员的个人能动作用往往被限制。

如今,这种模式广泛地存在于需要精神治疗与行为矫正的特殊群体之中。

2.6.4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着重于在小组工作过程中,个人与小组的成长、发展,这种模式认为,小组工作应该关注个人、团体的社会性功能提升,引导个人挖掘自身的潜力,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社工在此担任了使能者的角色。

组员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互动,促进彼此的成长,提升个人自尊、实现个人价值。

但由于成长的概念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对于小组成员的成长,是一种较难以进行测量评估的指标。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断发展,整合上述模式特点的主流模式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

主流模式能覆盖更加广泛的群体,对于服务对象不使用单一的模式来进行服务,多层次地改善小组成员的心理状况、行为偏差、人际交往及社会支持网络,提升服务对象的功能。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