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新高考课时作业 1 1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3193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新高考课时作业 1 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新高考课时作业 1 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新高考课时作业 1 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新高考课时作业 1 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新高考课时作业 1 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新高考课时作业 1 17.docx

《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新高考课时作业 1 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新高考课时作业 1 17.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新高考课时作业 1 17.docx

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新高考课时作业117

课时作业14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对点练

1.[人物形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宋]周 密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 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

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物形象]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

漫 感①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

②分:

料想。

“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

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

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

一声横笛锁空楼。

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

邓剡【注】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 邓剡:

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景物形象]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事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 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②何逊:

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

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

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事物形象]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蚕

[唐]于 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春 蚕

[明]刘 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①。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②虫不畏人。

【注】 ①焚身:

指缫丝时先把茧投入沸水中烧煮。

②蜚:

通“飞”。

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练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对 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

“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景物形象]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

(2)题。

古诗十九首(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游子月夜忧愁失眠,为什么如此忧愁,忧愁的是什么,在这四句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

B.第四句中,“揽衣”“起”“徘徊”这一连串动作描写,表明诗中的主人公忧愁之深切。

C.“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写游子的内心独白,点出游子在明月皎洁的夜晚忧愁无眠的原因。

D.诗中的主人公因愁思太浓,在室内“揽衣起徘徊”也无法排遣,因此只好走到室外,室外皎洁的月光消除了其忧愁。

(2)试分析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14 

1.解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诗中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环境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

第一首诗重在环境描写,描写了一幅景色优美的春景,再抓住关键词“烂醉”就可以分析出诗中形象了;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幅秋景,抓住关键词“倚杖”“白人头”来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是什么形象;

(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答案:

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答案: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述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3.解析:

诗歌虽然不能像小说一样通过塑造完善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但从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把握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仍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整体把握了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题中“剑”是诗人的武器,是壮志的象征,也是悲恨情绪的寄托;“箫”,其音宛转悲凉,借以传达幽怨愤慨之愁绪。

二者连用,展示了一个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

答案:

剑是诗人的武器,是壮志的象征,也是悲恨情绪的寄托;箫,其音宛转悲凉,借以传达幽怨愤慨之愁绪,二者连用,展示了一个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了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

4.答案:

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荷花点点,菱芰点缀,秋风徐来,栏杆生凉,夕阳照篱的初秋荷塘图。

5.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是第二问的基础,要赏析词句,首先要读懂词句,完成了第一问后从画面的意境、表达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该诗句即可,当然要整体把握全词,方能正确解读词句,赏析诗情与效果,“何时共泛春溪月”写出了与情郎在月下泛舟的唯美情景,但只是一种想象,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答案:

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女子对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6.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如水的月光、凋落的菊花、飘零的落叶、疾飞的塞鸿、寂静的秋夜、袭人的冷风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

7.解析: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江芦雁图。

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的无限同情和慨叹。

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

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答案:

“雁”这一意象的特点:

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

“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

8.解析:

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中的画面,最后用一两个词语总结一下画面。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前两句主要意象是“斑鸠、杏花”,鸟语花香,后两句的主语是农民,主要写农人的劳作,这是一幅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景图。

答案:

诗人借助于春天特有的意象春鸠、杏花、归燕、新历以及持斧整桑、荷锄理水等农民经冬后最早的劳动,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气、充满生活之美的春天到来的景象。

9.答案:

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然而,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

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

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10.答案:

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

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

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

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

11.

(1)解析: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

故选C。

答案:

C

(2)解析:

从题干给出的信息看,本题共分二问。

第一问中,抓住“乱云”“急雪”两个景物,将之串连概括即可。

第二问中,就“用意”的分析,应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由于“雪”在此联中是第一次出现,又要考虑与标题的对应问题。

答案: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12.

(1)解析:

D项“室外皎洁的月光消除了其忧愁”理解错误,从诗歌的结尾看,诗中主人公的忧愁并没有消解。

答案:

D

(2)解析:

要注意“月”这一意象的常用意义——借明月寄相思。

另外,女主人公的“愁”“泪”等也证明了这一含义。

答案:

古诗中常借明月寄相思,诗歌中的女主人公看见一轮无声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

同时,浓浓的情思,也借助圆圆的明月,随着皎洁的月光传递给远方的亲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