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语文三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167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7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语文三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新人教语文三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新人教语文三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新人教语文三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新人教语文三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语文三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语文三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语文三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语文三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语文三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本组课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

本组课文既体裁多样,又内容丰富。

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

学生在学习本组内容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组的综合性学习,是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展开的。

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传统文化。

这样让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想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语文园地五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本组专题,从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所得的角度安排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

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汇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成果。

语文园地中的其他内容都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性训练,通过学词、识字、读读背背等方式,达到识字学词的目的。

 1.识记本单元生字,掌握本单元新词。

 2.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摘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积累。

 4.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去观察,去写作文。

 6.学会运用宽带网进行资料的搜集。

 【重点】

 1.识记本单元生字。

 2.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精读课文内容,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发挥丰富的想象,复述故事。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去观察,去写作文。

 3.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4.学会运用宽带网进行资料的搜集。

 【学生准备】

 《孔子拜师》  2课时

 《盘古开天地》  2课时

 《赵州桥》  2课时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5课时

 总课时  12课时

17 孔子拜师

 这篇课文是叙事性文章,线索非常清楚,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语言、心理和动作的描写,来突出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文章中有两个人物,两条线索,不同形象,相同品质。

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去拜老子为师为主线,另一条以老子诲人不倦为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互为渗透。

文章的语言朴实易懂,应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

 第一自然段写孔子决意拜师。

孔子虽然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课文用简练的语言交代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

 第二自然段写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先简略地讲孔子的旅途之苦。

通过“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课文接着详细地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自然段写孔子认真求学。

 第四自然段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初步了解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识记本课生字。

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3.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4.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1.识记本课生字。

(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对孔子、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重点)

 3.运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重点、难点)

 4.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重点)

 5.积累孔子的名言。

(难点)

 教师可以搜集关于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以便为学生补充关于孔子的背景知识。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了解孔子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有机地穿插在课文学习当中,和词语、句子的学习结合起来。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读音是否准确,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认记字形。

可以通过扩词的方法增加生字的复现,体会生字的用法。

要求会写的生字,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几个容易写错的字。

可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所得,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

 学习课文内容,先要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重点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交流: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读课文,细致地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以及课文中重点描写的孔子和老子对话的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有哪些具体的语句或事件反映了孔子和老子的崇高品行。

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

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并在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对于本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

如,“远近闻名、渊博、拜访、纳闷、佩服、敬重”等词语,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并试着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运用它们。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可以查字典,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

 课文中有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会。

如“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和“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中的“拜访”“拜见”要好好体会。

“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

“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这两个词语意思上有细微的差别,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细细品味。

 再如“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和“多谢老师等候”中的“迎候”“等候”两个词语也要好好体会。

“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

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表现出他非常谦和、知礼。

在这里,如果换成“等候”,就不能充分体现出老子的美德。

“多谢老师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换成“迎候”,因为这里是晚辈向长辈致谢。

 再如“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中的重点词语“终于”,学生要联系上文的描写来体会。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句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注意读出感情。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三十岁的时候,他还要千里迢迢去拜师学习。

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体会孔子拜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等品质,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教学时,还可以重点抓住孔子和老子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的方式,体会二人在对话中表现出的谦虚、礼貌的品行。

学生读最后一段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孔子、老子做一下简单评价。

 【教师准备】

 搜集关于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书籍《论语》。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课时

第课时

 1.识记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运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1.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重点)

 2.运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重点)

 3.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的含义。

(难点)

 4.运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难点)

方法一

 1.认识圣人。

 导语:

同学们,谁能猜一猜他们的名字?

课件展示:

 孔丘、老聃的图片(孔丘、老聃。

)我们平时怎么称呼他们?

(称孔丘为孔子,称老聃为老子。

)奇怪了,明明一个叫孔丘,一个叫老聃,为什么称孔子、老子呢?

 2.简介圣人。

 我们了解一下这两位圣人。

PPT出示:

 (播放孔子及老子的音频介绍。

)古代称品行高尚、学问高的男子为“子”。

这里的“子”读第三声,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工工整整地写下他们的名字,再一起深情地读一遍。

 (学生读。

 3.认识其他名人。

 在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品德高、学问高的人,你们能说出几个来吗?

(韩非子、墨子、庄子、荀子、列子、孟子。

 大家了解得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孔子、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故事。

 [设计意图] 把导入教学的“看图猜名人”与揭示课题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天衣无缝。

当学生对孔子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请同学们在本子上恭敬工整地写下孔子这个名字,再深情地读一遍,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从资料上认识了孔子,更打心眼里记住了孔子,学生们此时不单单知道孔子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而且对孔子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方法二

 1.读孔子名言。

 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出自哪里吗?

读一读。

PPT出示: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指名读,齐读。

 (学生认出这是《论语》中的话。

 2.简介圣人。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所开创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

为什么孔子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齐读课题。

 3.解读课题。

 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本文写孔子拜师,“拜”是什么意思?

你们能做一下拜的动作吗?

(学生做“拜”的动作。

 同学们做得很好,“拜”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再读课题。

(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 这个导入环节设计得很妙。

首先以孔子名言引入课题,既让学生积累了大思想家孔子的经典名句,也自然地引出“孔子拜师”这个题目。

在读题目的时候,让学生先理解拜的意思,再边做动作边读题目,学生兴致盎然,很积极、很热情地投入到了课堂中。

方法三

 1.导入。

 导语:

翻开课本第66页,请大家一起把第五组的单元学习目标读一遍。

想想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

 学生读单元导语,读完后,交流单元学习目标:

认识古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大思想家,了解神话故事……

 2.认识圣人。

 过渡: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在生活中,这些传统文化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位圣人——孔子,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回家预习课文了,你们知道孔子是什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