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动中国的鱼塘和前行者的背影.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7658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震动中国的鱼塘和前行者的背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震动中国的鱼塘和前行者的背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震动中国的鱼塘和前行者的背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震动中国的鱼塘和前行者的背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震动中国的鱼塘和前行者的背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震动中国的鱼塘和前行者的背影.docx

《震动中国的鱼塘和前行者的背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震动中国的鱼塘和前行者的背影.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震动中国的鱼塘和前行者的背影.docx

震动中国的鱼塘和前行者的背影

震动中国的鱼塘和前行者的背影

点击数:

819更新时间:

2011-5-611:

31:

00

——广东肇庆鼎湖陈志雄“鱼塘风波”与新中国“雇工”全程记录

黎鹤张东升

一片小小的萌芽,却是自然界寒冬与暖春的分界线;一次民间自发的小事件,往往能成为人类历史进程的“拐点”,甚至成为引发历史大地震的“导火索”。

植物的萌芽虽小,却是整个大自然推动的结果,它的动力,来自整个宇宙。

30年前的中国,一个“雇工”的新概念,从一块农民承包的8亩小鱼塘事件开始。

它的动力来自于中国历史的必然,来自于全国人民对于改革开放的选择。

1、现实的楼群、菜田和水洼·震动中国的零星影像

2008年8月末的广东省肇庆市,是台风“鹦鹉”飞走后一段连续的晴朗天气。

万里无云、风和日丽的日子,让鼎湖区沙浦镇沙二村南端的一些村民开始大兴土木,将居住了几年的二层楼房拔高到三层。

工人们忙碌着,向楼房上传递沙石和水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在建的楼房,而对脚下的土地熟视无睹。

他们可能忘记了,这片脚下默默无闻的土地,对于当年中国发生了一场什么样的震动?

历史唯独留下的“证据”,是两栋楼房脚下的几块水洼,一些胡乱生长的水草、荷叶和泛着浑黄的池水,隐约间显示这里曾经是一片水域。

在那些参差不齐的七八座楼房中间,虽没建房但也基本上都人被圈了地基。

星块的空地上,村民种植的黄豆、花生,番薯和南瓜正在绿油油地生长。

而那些从地基里向着天空伸出的钢筋,就像一只只手臂,声张着一种占领的宣言。

这些作为“雇工”的建筑工人,现在对自己的身份已经习以为常了。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消失了30年的象征剥削意义的“雇工”一词,最早在这片土地上“卷土重来”时,却非同小可,一下子触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意识形态最敏感的神经,曾使这片土地名声大噪。

但眼下,一段当年震动中国历史的、引起了第一场声势浩大争论的原生地,正被他们一砖一瓦地遮盖和封闭起来,多少年后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整整30年前,这块土地却是一片水汪汪的8亩鱼塘。

早在1979年春天,在中国政治气候刚刚变暖,但农村经济政策、经营方式还没有明确的时候,沙浦镇沙一村第六生产队社员陈志雄,就率先请缨,第一个承包了这片生产队的8亩鱼塘,得到了当时的“改革派”、大队党支部书记梁新的鼎力支持。

就在当年,在全队农民年收入只有241.2元的低收入时,他就净赚了6100元。

陈志雄开始雇工以后,雇的第一个人,就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梁新的妻子。

陈志雄跨队承包和雇工的行为,在新中国历史上堪称“史无前例”,随即引发了《人民日报》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雇工”和“承包”是姓“社”和姓“资”的大激辩。

由于中国当时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劳动“人人平等”,中央明令“不准雇工”和“剥削”。

陈志雄的雇工行为,从民间一直争论到媒体,继而引发了中国最高决策层的关注——从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广东省委主管农业的副书记杜瑞芝、第一书记任仲夷、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农委主任万里、直至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都卷入了这场争论之中。

整整一年多的时间,一场争论在肇庆市委、广东省委、人民日报和中共中央最高决策层之间翻卷着、流动着……让历史的脚步时而倒退,时而前行。

这片土地上,当年的影迹在渐渐消失。

但两个人影子却被深深刻下了——在中国第一个承包鱼塘和“雇工”的“能人”陈志雄;在连续4年获得了“承包”的“暴发”后,最后在一片2300亩鱼塘的大包地上,在被认为“超出了个人经营能力范围”的状态下折戟沉沙,不仅使前4年的收益血本无归,更失去了亲爱的儿子;而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梁新,在这场争论中,受到了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留党察看一年的政治冲击。

30年前,从这片8亩小鱼塘上开始的“雇工”行为,也开始了一场在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实践,开始了对一个真理的检验。

30年前的历史车轮已经启动。

经济发展的规律最终让中国的“雇工”政策出笼。

失去了经营资本的陈志雄虽然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再次飞跃,但他却以一个先行者的身姿,为中国经济改革留下了一个全新的理念;梁新最后被恢复党内外职务,后致力五金工业经营,成了千万富翁,为中国经济改革留下了一个鲜活的例证。

改革大潮浩浩荡荡,历史,最终服从了人民的渴望和选择。

2、承包的主角·一块“鸡肋塘”的新生·一个人的“暴富”

在当地人叫作“牛路尾”的这8亩水渠形状的“烂塘”,其实多少年来一直是沙浦公社沙一大队的一块“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是丢荒不管,还是惨淡经营,为此,大队里一直在争论,也一直让大队党支部书记梁新伤透了脑筋。

1979年4月的一天上午,沙浦镇沙一村第六生产队社员、42岁的陈志雄来到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梁新家,闲聊时,两人又提到了那块“鸡肋塘”。

陈志雄就对他说:

“你别犯愁了,把它承包给我吧。

陈志雄和梁新两家住的很近,经常走动,很多谈话的内容也大多集中在如何多赚钱上。

在梁新的眼里,这个身高1.74米,走路办事雷厉风行,说话快言快语的陈志雄是个“能人”。

他早年当过公社和大队的会计,为此,梁新一直很看重他,在1968年大队办五金厂时,就让他当了厂里的供销员。

这期间,陈志雄经常穿梭于广州、深圳的各城市之间采购,见过很多世面。

长期的采购和销售工作,培养了陈志雄“找钱”的胆量和计谋。

此人天天看报纸,很关心当前的政策信息,特别喜欢说“承包”两个字。

为了能多赚点在常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钱,陈志雄可以说是相当“勤快”,到了身边有一点“发财”的机会都不放过的程度。

梁新经常能看到,每当社员收工时,别人都一溜烟回家去了,而陈志雄还和老婆在回家的一路上随手采上满满两大包“莲叶”,回到家里晒干后,找个机会再到广州或肇庆的小市上卖掉。

早在1963年,时值他老婆所在的上演村里接电灯,饶有心机的陈志雄就偷偷地把这份小工程“包”了下来,他一个人包工包料,仅几天就把全村的电灯接亮了。

至于那次他挣了多少钱,限于政治的气候,陈志雄一个字也不敢提。

陈志雄说,大队的这么一块烂塘,还要3个社员管理,成本太高,要是给我承包,我一年交1700元。

当时,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闭幕了4个月,但农村工作改革的具体政策还没有出台。

梁新觉得陈志雄的想法是个为队里增收的好点子,但鉴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没有马上答应他。

但这个建议已深深地吸引了他。

长期以来,大队里的鱼塘问题一直困惑着他。

养鱼是副业,但为了看管住经常丢荒的鱼塘,队里占去了很多主劳力,还经常亏本;而粮食生产是硬指标,沙一村人少田多,每年两季的水田插秧,让社员的双手没有几天干爽的日子,很多的社员一年到头手指都是溃烂的,看上去都让人心疼……梁新急于从鱼塘里抽出劳力,来分担种田的压力。

思考了一夜,梁新终于下了决心,就定下让陈志雄在全队社员大会上投标。

结果,陈志雄以每年1700元的承包费中标,乐呵呵地回家去了。

自此,陈志雄承包的那8亩鱼塘,一天也没离开过梁新的视野。

替回了3名养鱼的社员,陈志雄就领着妻子起早贪黑地忙碌在鱼塘水面和田埂上。

一个多月以后,梁新抽了个空闲来到鱼塘,问陈志雄经营的怎么样了?

陈志雄一听就喜笑颜开地告诉他:

不到40天,我已经挣到2700元了!

梁新吃了一惊——40天能挣2700元?

你不是做梦吧?

陈志雄就开始向他细说:

你看,我接手后就到江边花180元买回了200多盅细如毛发的鱼花,又在晚上从江里捞回了一些。

回来后,我把这些鱼苗分类、提纯后放养,不到40天就有人来收鱼苗,我就2700元都卖出去了。

陈志雄说,自己刚刚干,不能养大鱼,那样回款的周期太长,我只能在短、贱、快的鱼苗上下手。

我为了降低成本,不去买成品的鱼苗。

我买的都是1块钱一大杯的混杂鱼花,买回来自己提纯、分类,然后再养成清一色的鱼苗去出卖……

陈志雄的讲述,让书记梁新听得心花怒放。

他暗暗佩服陈志雄的心计,为承包鱼塘的事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果然,1979年的当年,在这块谁都看不上眼的“鸡肋塘”上,陈志雄靠经营鱼苗就卖了8000多元。

扣除上缴的承包费和生产成本,他纯收入了6100元,比当年沙一六队10个一级劳动力的总和还多,此外,他还多赚下了2000多斤用于来年生产的鱼苗。

在这8亩从前队里显得极不起眼的“烂塘”上,陈志雄竟然“暴发”了。

3、雇工的进程·从书记的妻子第一个“委身”社员名下开始

1980年春,有了一大笔“财富”的陈志雄向梁新要求扩大面积,继续承包鱼塘。

梁新见他如此成功,就大胆地再次通过社员“投标”的形式,将陈去年承包的8亩鱼塘提高到2170元;将第五队的33亩鱼塘确定为承包价4500元;将第四队的50亩鱼塘确定为2700元;将大队一条10亩的河冲确定为1300元,承包给了他。

此外,陈志雄又自己协调,又从苏三大队的社员手里以每年900元的价格,转包过来了40亩荒塘。

至此,陈志雄的承包面积已达141亩,承包金11570元。

年一万多元的承包费,对当时的社员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梁新暗暗地为陈志雄捏了一把汗,很多人都担心着、观望着。

其实,在梁新的骨子里,这个自建国后就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人,却是一个“财富比政治重要”的人。

有个人曾经告他“只要金钱,不要路线”。

为此,中国历史上每一次“以粮为纲”“以阶级斗争为纲”运动,他都会受到批评和警告,直到因为陈志雄的“雇工”事件被撤职。

早在1968年初,梁新就组织社员自办起了一个五金铸造厂。

开始的时候,在为集体的增收上确实“红火”了一阵,却惊动了当时的高要县长亲自来到沙一大队,当面勒令他立即停产,解散工厂。

梁新表面上答应了,但背地里还在偷偷地干,因为还没收回成本。

但随着生产经营扩大,梁新才知道,在一个物资资源大“国统”的环境里,一个小集体的事业开展起来竟然是如此的艰难。

一切大批的原材料都要统购统销、都要政府部门一个一个批准,每一吨金属、燃料等等都要靠这些农民打无数次的报告、说尽无数次好话和赔尽无数次的笑脸去换来,而其中一环节出了阻碍,厂里的生产都要停止……

在一个大环境的“限制”下,梁新一手创办的铸造厂,最后终于关门倒闭。

这一次,因为自己支持陈志雄的承包,给集体带来了实惠,梁新的胆子有些变大了、雄心再一次升起。

依照陈志雄的经验,他向公社党委汇报,想在本大队大面积推广。

公社和上级小心翼翼,态度是“积极”和“消极”并举的:

可以试验,但不宣扬和推广,也别留下文字材料,免得以后形势变了,被人抓住辫子。

应该说,当时上级的意见是聪明的、大胆的、务实的。

当时中国的政治气候是什么?

乍暖还寒。

包括整个中央决策群体还没有全部从“左”的思想禁锢中解脱出来,社员家庭养鱼都被斥为“搞资本主义”。

个人承包没有受到抵制,是因为鱼塘仍是集体的属性,所以,还只能在政治的“夹缝”中悄悄地游走。

公社的态度虽然暧昧,但已经控制不住的梁新,就开始在本队大面积地招标,先将500亩甘蔗林包了出去,最后,又将所有涌、塘及低洼田陆陆续续地承包,仅一项,就为大队每年增收了3万多元。

但没过多久,陈志雄就找他解决“问题”来了。

找到梁新时,陈志雄显得一身的疲惫。

他苦笑着对梁新说:

我想长期雇个人……经营面积太大,干不过来了。

雇工?

这可是旧社会的产物啊!

梁新没敢应允。

但陈志雄不断地说,实在干不过来,如果照顾不过来,鱼塘荒弃了,那还承包什么了?

陈志雄确实有困难,但梁新实在不敢从集体劳力里拿出人来“雇佣”给他。

他眉头一皱,突然看到了正在猪圈喂猪的妻子陈秀英,就说,你嫂子只在家喂猪,是大半个闲人,就要她去给你当帮手吧?

……

此言一出,被陈志雄吓了一跳:

万万不行。

自己无论地位还是财力,他可都在支部书记梁新的名下,怎么能让他家属成为我的“听差”?

他连忙说,我嫂子是干部家属,怎么能到我的名下打杂?

太有损名声了。

梁新告诉他,这是眼下你雇工最好的办法——她到你那里,你开钱也行,不开也行,表面上不算雇工,就算帮忙,别人说不出什么。

再者就是我的身份,你雇了她,别人一般不太敢说什么。

就这样,历史开始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村书记的妻子成了社员的雇工,每日按时到陈志雄的鱼塘里喂鱼、打鱼草。

陈志雄也不负梁新,给的陈秀英出的工资是每一个月100元的“高薪”,还免费招待一顿午餐。

有了一个长期工陈秀英的帮手,陈志雄的劳力还是不够。

每到鱼苗过塘和起塘的繁忙时节,他还要以每天3元的高价,偷偷地请了400多个日工。

为了能处好关系,还招待一顿有鱼有肉的午餐。

对陈如此的请日工,梁新则睁只眼闭只眼,只要没有矛盾,任其所为。

风风火火一年,陈志雄在他承包的鱼塘里“遍地开花”,养鱼苗、养成鱼,又种肇实(肇庆水生土特产,用来褒汤和煮粥),全年总产值达25450元。

减去生产成本、雇佣工资和包金,这一年他纯收入10150元。

进入1981年,陈志雄的雄心更大了。

他再次跨队承包了497亩鱼塘及水稻田,包金总额达65060元。

陈志雄的快速发展,给大队党支部书记梁新增加了信心。

他不断鼓励社员大面积承包,并公开地给陈志雄介绍雇工。

他建议陈志雄:

雇工,最好是找亲属和刚刚从学校毕业回乡劳动的青年,要以“帮手”和“学徒”的名义,这样能使“雇工”更加隐蔽,以应付当时政治的气候。

按着梁新的意见,陈志雄在这一年雇了包括亲属李季好在内的5个“固定工”。

在本队社员年收入只有800元时,以年1200元的“高薪”雇请日工1000多个,还从外地高薪雇了一位专业的“养鱼师技”负责养鱼技术,自己则渐渐脱离了体力劳动,专门搞管理。

按当时的眼光,他该是一下子成了手中握有货币的“二地主”。

陈志雄声名远播了。

当年,就有全国12个省的几百人来信求教,更有很多人要求来给他当“雇工”,甚至是“学徒”。

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国家要消灭“剥削”,不许“雇工”,但社员都希望陈志雄能雇用他,认可担当被“剥削”的角色,因为陈志雄给的工资高出队里近一倍。

更有一些落后的地方甚至感叹和羡慕:

我们这个地方,要是有个陈志雄就好了!

这个时候的梁新和陈志雄可以说是“心花怒放”。

但令他们没想到是的,这种试验行动已经违反了“天条”,它挑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一场由“承包鱼塘引发的大讨论”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继而也引起了中国最高决策层的震动。

4、热度的激辩·从地方到中央·两种力量的对峙·历史的螺旋和上升

陈志雄“承包”和“雇工”的事件,在民间被传颂着,争论着,像鱼塘里的水圈一样,被渐渐放大到了全市、全省、全国,继而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在陈志雄的身后,广东省首当其冲,个体户和“雇工”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1980年,新调任的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通过陈志雄的承包,发现广东省“雇工”的现象已有向普遍发展的趋势。

发展经济是好事,但“雇工”又是个敏感而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因为政策规定个体经济不能雇工,否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

怎么办?

作为第一批探索改革开放的高级干部,在积极寻求改革出路中,他为广东渐渐活跃的商品经济而兴奋,也为“雇工”当时违反社会制度而苦恼。

最后,他要求广东各级政府和社科界着手调查研究。

1981年初,按着省委的要求,肇庆地委和高要县委成立调查组,联合采写了《关于陈志雄承包鱼塘三百多亩的情况调查》,认为陈志雄这样做,“集体增加了收入,承包者也有所得益”。

得到了这个报告,一直在寻求改革出路的任仲夷非常兴奋,当即做了签发。

同年2月26日,广东省委办将此调查材料加按语打印后,送各省委领导参阅。

1981年5月初,广州一家媒体的记者陈处兮,来实地采访后,写了一篇将各方的反应集中到一起的文章,寄给了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接到这篇稿子后,觉得非同小可,感到既新鲜又为难——新鲜的是:

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专业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和“能人”,增加了集体物资财富,也使个人增收,符合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方针;矛盾的是:

陈志雄已经发展到了“雇工”多人,并且跨队承包。

中央明令不准“雇工”和“剥削”,陈志雄的“雇工”算不算剥削?

他的“跨队承包”,能不能造成人才外流,是不是脱离了集体,对集体生产不利?

推动和探索改革的责任心,最终使《人民日报》在5月29日以《一场承包鱼塘引发的争论》为题,发出了这篇稿件,并要求在全国征集意见。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时间,新鲜的、兴奋的、鄙视的、反对的,一股从没有过的感觉,让全国人民都陷入了一场辩论之中。

对这一事件的各种意见,也如同雪片一般涌向编辑部。

在3个月之内,《人民日报》接到了近千篇争论稿件,他们择重点发出了22篇。

最后,《人民日报》以发表北京读者佘大奴、黄克义题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搞活经济———对陈志雄承包有争论的两个问题的看法》的文章,作为讨论总结。

该文对“能不能跨队承包”问题,作了肯定回答。

对于“陈志雄雇工算不算剥削”,认为“陈志雄的收入比其他人高,主要是多劳多得的表现,是无可非议的”。

更有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的经济学家林子力,最终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算例里推算出了一个结论:

“八个人以下叫做请帮手,八个人以上就叫雇工。

共产主义理论鼻祖马克思的理论和民间改革的呼声,最终促使了一个政策的出台。

1981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广开就业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中规定:

“对个体工商户,应当允许经营者请2人以内的帮手,有特殊技艺的可以带5个以内的学徒。

这个规定实际上允许个体户雇工,人员可以在7人以内。

这就是后来规定雇工在8人以上叫“私营企业”的由来。

按照马克思的观念,个体经济就是人数不超过八个。

叫“七下八上”,超过八个叫私营企业,属于资本主义成分。

那么低于八个叫个体户。

1981年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八个,十八个,甚至八十个,而且发展很快。

身上被刚刚打破禁锢的中国,就像一个被塞在瓦罐里很久的人,禁锢身体的瓦罐虽然被打破了,但人的身形还保持着瓦罐的形状,每做出一点新动作,都可能极其艰难、吃力甚至疼痛。

由于“雇工”能否使我们的社会姓“社”和姓“资”的争论还在持续,中央当时的规定是低调和温和的“三不”:

不宣传,不鼓励,也不抵制。

中央的规定给陈志雄和梁新带来了欣喜。

由于害怕突破了“政策”的条条框框,陈志雄也牢牢地把常年雇工固定到5个,最多时只是零散的雇,也不超过7个。

伴随这个“个体工商户可以请帮手学徒”的政策,全国各地的雇工经营现象不断出现,并催生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第一批私营企业老板。

然而,陈志雄式的“雇工”新事,让意识形态里的斗争仍然没有停止。

1981年8月份,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李中和华南师范学院的丁家栋两人来到沙浦,在陈志雄承包的鱼塘调查了十多天,后写成了一份12000字的大型调查报告《关于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的调查研究》一文。

这篇“左”的思想占主导的报告,最终认定:

陈志雄式的承包即以雇佣劳动为基础,是脱离了集体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的个人大面积承包,已经改变了集体经济内部的生产责任制的性质,弊多利少。

并提出了相应的限制的建议。

随后,这份报告被送到了当时行政管辖沙浦公社的高要县委、肇庆地委和广东省委等机关。

但它却在当时寻求改革、人心思变的大形势下,在各级机关受到了“冷遇”,在几个月内,没有任何领导签批“制止”和“纠正”。

面对这种“冷遇”,代表着传统观念的两位作者,不断地进行着“反抗”。

1982年1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农业生产责任制讨论会”上,李中和丁家栋再次提交并散发了《关于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的调查研究》一文,引起了与会者的震动和激烈争论。

据此报告,新华社记者写出了《广东沙浦公社出现一批雇佣劳动基础的承包大户》一文,刊登在1月17日的新华社内参《国内动态清样》上。

这篇文章,当即引起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高层领导集体的震动和争论,意见从温和提醒、坚决支持到坚决反对……由于没有形成中央的一个集体决议,一时间让人无所适从。

时任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批示道:

“瑞芝并仲夷同志,此事请酌处”;另一位中央领导的签批则有些欢喜:

“承包鱼塘可以么,多收点鱼税银子就是了”;但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乔木则批出了坚决反对的意见:

“……我个人认为,按着这个材料所说,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作出明确规定予以制止和纠正并在全省通报。

事关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局,故提请省委考虑。

”态度是否定的,口气是坚决的;这份材料报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手里,批示充满了温和与商量的味道,但态度却是模糊的:

“请润生同志注意,并提醒广东省委”;而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农委主任万里的批示,更充满了以发展的眼光、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新生事物保护和研究:

“此事请调查研究,对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积极性要珍惜和保护,不可轻易用老框框来套……”

面对中央的争论和指示,1982年4月,广东省委再次指令主管农业的副书记杜瑞芝牵头,组织人力到陈志雄承包的鱼塘调查研究。

4月22日,广东省农业委员会作出1982第25号文件《关于陈志雄承包经营的情况报告》,上报到省委和国家农委。

报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肯定陈志雄开创了专业承包先例,对承包双方均带来好处。

强调“这种承包方法和经营方式,就其经济效益来说,比原来‘吃大锅饭’的集体经营要好,这是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效益。

”其次,对省社科院经研所两同志所说的沙浦公社“出现了一批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承包大户”,作了重要更正。

但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和中央领导的批示,报告的定论仍然认为:

……这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正常途径和办法,而是错误的。

农民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致富,只能靠劳动致富,不允许搞雇工剥削,这是不可动摇的原则……而对于“二陈”式的承包经营,则要采取坚决措施纠正,并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

令人值得玩味的是,《报告》虽然把陈志雄的性质定为“雇工剥削”,要“采取坚决措施纠正”,但以任仲夷为首的力主农村经济改革的广东省委,自始至终并未按着一些中央领导的批示,对农村雇工经营作出任何规定予以“制止”和“纠正”,更未向“全省通报”。

陈志雄还在红红火火地扩大承包,广东一些个体户“雇工”现象反而有增无减。

广东省委对于“承包”的“灵活”说法和有意保护“陈志雄们雇工”的做法,让当时中央个别政治局领导十分恼火,甚至在政治局会议上责问:

任仲夷是不是共产党员?

1982年2月份,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的广东、福建两省座谈会上,广东的改革遭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非议,并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加之部分中央领导认为广东走私贩私、贪污受贿问题严重,对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的任用问题提出了质疑。

后来,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全力保护下,万般无奈的任仲夷只得向政治局作出了一份书面检查,才勉强“过关”。

中国改革的历史,在这一刻进入了螺旋。

由于农村改革“灵活”而使省委书记受到了检讨,一时间使广东的政治气候阴凉下来。

一直支持陈志雄的承包雇工“事件”肇庆地委、高要县委和公社的领导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警告”和批评。

1982年5月,支持陈志雄的承包和雇工的“元凶”大队党支部书记梁新,以支持“雇工”“剥削”的罪名,受到了高要县委组织部“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

5、先行者的背影·牺牲与奋斗·波及全国的雇工潮·民族复兴的脚步

得知梁新被撤销了党支部书记职务,陈志雄很伤心。

他特意买了两瓶酒来看望梁新。

陈志雄说:

“我再忙再累,也天天看人民日报和南方日报,报上天天说要加快改革步伐,但一实际做起来,怎么这么难?

梁新反过来安慰陈志雄,“这是前进中的阻力,我被撤职了没关系,你放心,中国迟早会放得更开的……你看,广东省各级政府在你承包的事实上,并没有做什么强行限制和改变,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行动上是支持你的啊!

梁新一番话,让陈志雄如醍醐灌顶,更加有了信心。

陈志雄每天劳累在鱼塘上,但由他而来的争论还在继续。

他欣喜地看到,虽然广东的各级人士对他的“雇工”三缄其口,但支持他的力量却在一天天上升。

1982年7月,广东湛江水产学院教授陈景勋,特意来到陈志雄处进行调查了一个月,最后写出了24000余字的学术报告《试论陈志雄承包经营鱼塘的经济性质及其发展方向》一文,发表在了1982年9月的《渔业经济研究参考资料》杂志上。

这篇报告在历史上第一次用众多的数字、列表、实事和马列主义理论,对陈志雄的承包的经营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