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1611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事诉讼法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民事诉讼法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民事诉讼法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民事诉讼法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民事诉讼法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事诉讼法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

《民事诉讼法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事诉讼法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事诉讼法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

民事诉讼法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民事诉讼法学期末复习资料

民诉的期间和期日:

民诉的期间:

1.申请回避:

3日,可以复议一次,同样是3日。

2.公告送达的界满期间:

60日。

3.诉前财产保全:

①申请:

48小时内答复。

②解除:

申请人在财产保全后15日不起诉的

4.拘留:

15日以下

5.立案:

①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②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6.不得起诉及其例外情况:

①男方在女方怀孕期间或分娩后1年内,不得离婚;②男方在女方怀孕期间或分娩后1年内,除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可以受理;

③判决不准离婚或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例,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6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④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起诉或被告方起诉或6个月后原告方又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受理。

7.立案后,法院在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在15日内提交答辩状(涉外的是30日);法院应在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8.上诉的期间:

原审法院在5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涉外的是30日);法院应在收到答辩状5日内将副本送达上诉人。

9.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答辩状,应当在5日内连同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

10.一审普通程序审理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并在3日内告知当事人。

11.受委托调查的法院:

应在30日内完成调查。

12.判决:

当庭判决的,10日内发送判决书。

13.审限:

①普通案件,6个月审结;

②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院长批准,延长6个月;

③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法院批准。

14.简易程序:

3个月审结,不得延长。

15.上诉的期间:

①不服判决,自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

②不服裁定,自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

16.上诉案件的审限:

①不服判决的上诉:

3个月(二审立案之日后);

②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③对不服裁定的上诉:

30日审结。

17.特别程序:

30日或公告期满后30日审结。

18.选民资格:

选举日5日以前向选区所在地基层法院起诉。

19.宣告失踪:

下落不明满2年,公告期为3个月。

20.宣告死亡:

①下落不明满4年,(公告期为1年);

②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

21.申请再审:

应在判决、裁定生效后2年内提出。

22.督促程序:

①发出支付令应在15日内;

②债务人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内清偿债务或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

23.公示催告:

①法院应在3日内发出公告;

②公示催告的期间,不得少于60日;③利害关系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在判决前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的,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判决公告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起诉。

24.破产还债程序:

(1)人民法院裁定进入破产程序后,应当在10日内通知债务人和已知的债权人,并发出公告。

(2)向法院申报债权:

①收到通知的债权人:

自收到通知后30日内;②未收到通知的债权人:

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③逾期未申报债权的,视为放弃债权。

25.委托外地法院执行的:

收到委托函件15日内执行。

26.申请执行的期限:

①双方或一方当事人为公民的:

1年;

②双方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

6个月。

27.涉外的邮寄送达:

自邮寄之日起满6个月。

28.涉外的公告送达:

6个月。

名词解释:

1合议制:

合议制是指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审判集体或者由审判员组成的审判集体,对具体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的制度,这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基本组织形式。

2.执行担保:

执行担保是指在执行程序中,被申请执行人或者第三人为了保证生效法律文书的实现,向人民法院提供保证的行为,对担保行为,经申请执行人同意,法院可缓期执行。

3.公开审判原则:

公开审判原则是指在民事审判过程中,向群众和社会公开,所谓向群众公开,即是审判过程,包括审理过程和宣告判决都允许群众旁听,所谓向社会公开,即是允许记者对庭审进行采访,报道和披露案情。

4.诉前财产保全:

诉前财产保全是指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而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人民法院根据其中请对被申请人的财产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依法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5.同等原则:

同等原则是指一国公民,企业和组织,在他国进行民事诉讼,同他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等享有该国规定的诉讼权利的原则。

6法院调解:

法院调解是指对民事案件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主持下,诉讼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以终结诉讼活动的一种结案方式。

7。

司法协助:

司法协助是指不同国家的法院之间,根据自己国家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在司法事务上相互协助,代为一定的诉讼上的行为。

8.开庭审理:

开庭审理是指人民法院独任审判员或者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形式和程序,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对案件作出处理决定所进行的诉讼活动。

9。

证人证言:

证人就是由于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依法被人民法院传唤作证的人,证人对案件事实所做的陈述就是证人证言。

10。

级别管辖:

级别管辖是指按照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级别管辖又称事务管辖,确定级别管辖是明确案件管辖权的先决条件。

11。

破产债权:

破产债权是指破产宣告前,对破产企业所成立的,且只有通过破产程序,才可以从破产财产中获得公平受偿的债权。

12。

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是指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采用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等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特殊送达方式,由人民法院以张贴公告,登报等方法将诉讼文书公诸于众,经过法定期间即视为送达。

13.公式催告程序:

公示催告程序是指在票据丧失或其他权利丧失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以公告的方式,告知并催告利害关系人在指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如不申报权利,则依法作出判决宣告票据或其他事项无效的特殊程序

14.执行措施:

执行措施是指人民法院执行组织依法强制执行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5.民事诉讼管辖:

民事诉讼管辖是确定同级人民法院或者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16.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是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利用图像,声音,音响以及电脑储存的数据和资料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种证据,包括录像带,录音带和电话录音等。

17。

诉讼代理人:

诉讼代理人是指在法律规定,法院指定或者当事人授权范围内,依该当事人的名义代理该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行为,并维护当事人利益的人。

18。

仲裁:

仲裁是指根据争议双方当事人之间事前或事后达成的协议,按照有关规定,由一定的仲裁机关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双方发生争议的事实作出判断,对争议的权利义务作出裁决。

19。

两审终审制:

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个审级法院运用一审和二审程序进行了审判,即宣告审判终结的制度。

20。

管辖恒定:

管辖恒定是指原告起诉时,若受诉法院依民事诉讼法规定享有对本案的管辖权,则此后不论确定管辖权的事实在诉讼中发生何种变化,均不会影响受诉人民法院对本案的管辖权。

21。

普通共同诉讼:

普通共同诉讼是指共同诉讼人的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宜于合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

22。

审判监督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是有监督权的机关或组织,或者当事人认为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发动或申请再审,由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再审的程序。

23。

当事人:

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或受到侵害,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的裁判或者调解书约束的人。

25。

民事诉讼证据:

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事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这是正确处理民事案件的前提条件,也是处理一切民事案件的立足点和根本点。

26。

执行程序:

执行程序是保障具有执行力的法律文书得以实施的程序,它是调整人民法院的执行组织与申请执行人和被申请执行人以及有关单位、个人在实施法律文书的过程中的各种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7。

执行主体:

执行主体是指在执行法律关系中,依照民事执行法律规范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并能够引起执行程序发生,发展或终结的组织和个人,包括人民法院,执行当事人以及执行的其他参与人。

28。

证据保全:

证据保全是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及时采取调查,制作笔录,拍照等保全措施,使证据的证明作用保存下来。

29.诉前财产保全:

诉前财产保全是指在起诉前,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面临紧急情况,需要采取保护性的临时措施,使其合法权益免受难以弥补的损害,人民法院批准利害关系人的申请,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

30。

拘传:

拘传是对于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人民法院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的,人民法院派出司法警察,强制被传唤人到庭参加诉讼活动的一种措施。

31。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涉外民事案件的受理,审判和执行活动,以及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定程序。

32。

司法协助:

司法协助是指在不同国家的法院之间,根据自己国家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在司法事务上相互协助,代为一定诉讼的行为。

34。

简易程序:

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所适用的程序,它是第一审程序中的一种独立的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

35。

诉讼权利能力:

诉讼权利能力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诉讼活动中,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资格。

具有诉讼权利能力是作为诉讼当事人资格的基本条件。

36。

专属管辖:

专属管辖是指法律规定只能由特定人民法院管辖,其他人民法院无管辖权,当事人也不得以书面协议变更管辖的,它既排除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规定的适用,又排除协议管辖的适用。

37。

地域管辖:

民事诉讼中的地域管辖又称土地管辖,或区域管辖,它是以人民法院的辖区和案件的隶属关系确定诉讼管辖的,亦即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各自的区域内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38。

督促程序:

督促程序是指债权人请求人民法院以一定的法律文书,督促债务人履行一定给付义务的特别程序,它是一种简捷,快速解决金钱,有价证券纠纷的督促还债程序。

39。

法院调节:

法院调解是指民事案件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主持下,诉讼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终结诉讼活动的——种结案方式,

40。

独任制:

独任制是法院一名审判员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它只适用;于人民法院依简易程序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和依特别程序审理简单的非讼案件。

41.对等原则:

对等原则是指一国司法机关对他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他国司法机关可以对限制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同样加以限制的原则。

42。

涉外财产保全:

涉外财产保全与非涉外的财产保全一样,是保护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损失的诉讼上的保护性措施。

当事人既可以在诉讼开始后提出申请,也可以在未涉诉的情况下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

当事人申请涉外保全不要求提供担保;未涉诉的,提起诉讼的期限为30日。

43。

拘传:

拘传是指对于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人民法院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的,人民法院派出司法警察,强制被传唤人到庭参加诉讼活动的一种强制措施。

44。

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

宣告失踪、死亡案件,亦即与某公民有法律上或事实上利害关系的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在该公民下落不明达一定时间后,而申请法院认定其失踪或死亡的条件

1民事诉讼:

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所进行的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2.我国的民事诉讼法: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把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规定诉讼主体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是人民法院实施审判行为,办理民事案件的准则,是规范一切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的法律。

3.民事诉讼法学:

是研究民事诉讼制度的诉讼法律规范和民事诉讼运行规律的科学。

4.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是指民事诉讼法发生作用的范围,即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发生作用。

5.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中的一种,它是由民事诉讼法律调整所形成的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在诉讼中发生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的关系。

6.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是指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参加诉讼,并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组织、公民和法人或其他非法人团体。

依此概念,人民法院、当事人以及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参与人都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7.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是指主体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因主体而异,主体不同,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所承担的诉讼义务也不一致

8.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即诉讼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人民法院与各诉讼参与人之间权利、义务不同,客体也各自相异。

9.法律事实:

是指为法律所规定能够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客观事实。

引起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包括法律行为和事件两类。

前者是指主体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指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10.诉讼行为:

是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在特定诉讼中所实施的能够发生诉讼效果的行为。

诉讼参与人一方的诉讼行为往往需要与人民法院的诉讼行为相结合,才能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11.诉:

从微观来看,是当事人的一种请求,但从宏观来看,是法律规定保护当事人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的一种制度,所谓法律规定,一是指实体法的有关规定,一是指程序法的有关规定。

12.确认之诉:

是指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确认某种法律关系存在或者不存在的诉讼。

法律关系存在,双方当事人就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不存在,当事人就不承担法律上的义务,对方当事人就无权向其主张权利。

前者称为积极的确认之诉,后者称为消极的确认之诉。

13.给付之诉:

是指一方当事人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履行一定民事实体义务的诉讼。

这种诉讼在民事实践中是经常发生、大量存在的,民事诉讼法律机制的建立也大多以此为基点。

14.变更之诉:

是指当事人要求改变或者消灭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

双方当事人之间现存的某种法律关系,比如共有关系、婚姻关系等,可以基于一定的事实和行为而变更或者消灭,如果双方当事人对某种法律关系是否保持存续发生争议,诉诸法院,要求予以变更,就是变更之诉。

15.诉讼标的:

是诉构成的要素之一,是指当事人之间因发生争议,而要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法律关系。

每一个诉讼案件至少有一个诉讼标的,但有的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诉讼标的。

16.诉讼理由:

是诉构成的要素之一,是指提起诉讼和进行诉讼的理由。

客观存在而又可以证明的事实,才能成为诉讼的理由。

17.诉权:

是由诉的法律制度所确定的,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利。

即赋予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其权利受到侵犯,或者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时,具有进行诉讼的权能。

18.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是制定和实施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基本指导原则。

是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指导着整个民事诉讼机制客观运行的基本准则。

19.诉讼中的调解:

又称法院调解,是指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问题,本着相互谅解的精神进行协商,或者通过协商对权利义务问题达成一定协议的诉讼行为。

20.辩论原则:

是指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有权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辩驳和论证。

21.民事诉讼的检察监督:

是指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既包括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又包括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按照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只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22.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是指在民事诉讼法律机制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问题上起基干作用的制度。

比如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等。

23.合议制度:

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实行集体审理和评议的制度。

所谓集体是三人以上的审判集体。

所谓审理和评议,是指对案件由审判集体共同审理后共同进行评议,对外以审判集体的名义负责,在诉讼中以审判集体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

与其相对的是独任制度

24.回避制度:

是指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

所谓法定情形,是指法律规定禁止审判人员参加对案件审理的情形。

回避制度是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理的制度。

回避制度由法定的回避情形,回避的适用范围,申请回避和作出决定的程序等内容组成。

25.公开审判制度:

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的审理和宣判向群众、社会公开的制度。

所谓公开,一是允许群众旁听,二是允许新闻报导。

所谓依法公开审判,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除不予公开和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一律依法公开审理,同时,不论是否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时均一律公开进行。

26.两审终审制度:

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个审级法院运用一审和二审程序进行了审判,即宣告审判终结的制度。

两审终审制是案件的审级制度,即案件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作为一审审结后,还可以经过第二个审级的审判,第二个审级为案件的最终审级。

案件的审级制度决定于国家的司法制度。

27.管辖:

是确定同级人民法院或者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使当事人在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后到哪一级的哪一个人民法院去起诉或应诉,请求给予司法保护。

28.地域管辖:

又称土地管辖,或区域管辖,它是以人民法院的辖区和案件的隶属关系确定诉讼管辖的,亦即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各自的区域内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29.一般地域管辖:

又称普通管辖,是指以被告住所地为标准来确定受诉法院。

采取原告就被告的原则。

30.特殊地域管辖:

是指根据诉讼标的所在地或者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所在地为标准所确定的管辖。

31.专属管辖:

某类民事案件,法律规定必须由一定地区的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权管辖,也不允许当事人协议变更管辖的,称为专属管辖。

专属管辖具有排他性。

32.协议管辖:

又称合意管辖或者约定管辖,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以协议的方式选择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管辖法院。

33.裁定管辖:

根据人民法院的裁定确定管辖法院的,称为裁定管辖。

裁定管辖是法定管辖的必要补充。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指定管辖、移送管辖和管辖权的移转均属于裁定管辖。

34.移送管辖:

是指某一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发现自己对该案没有管辖权,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

35.指定管辖:

是指上级人民法院用裁定的方式将某一案件交由某一个下级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法》第37条规定:

“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报请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36.管辖权的移转:

由上级人民法院将某个案件的管辖权转移给下级人民法院,或者下级人民法院将某个案件的管辖权经上级人民法院的同意转移给上级人民法院的,称为管辖权的移转。

它是级别管辖的一种变通措施。

37.管辖权的异议:

是指当事人认为受诉人民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而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的不服该法院管辖的意见或主张。

38.合议制:

是指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审判集体或者由审判员组成的审判集体,对具体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的制度。

这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基本组织形式。

除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外,其他一切案件不论按照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或再审程序审理都适用合议制,以体现审判民主。

39.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或受侵害,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的裁判或者调解书约束的人。

40.诉讼权利能力:

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诉讼活动中,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对诉讼权利能力,既不能转让、取消,也不能限制、减少或增加,否则,即视为违法。

41.诉讼行为能力:

亦称诉讼能力,就是能够亲自从事民事诉讼活动,具有独立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的能力。

只有既有诉讼权利能力,又具有诉讼行为能力的人,才能独立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

42.当事人的更换:

在诉讼活动中,人民法院发现起诉人或者应诉人不符合当事人条件,应当通知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参加诉讼,更换不符合条件的当事人。

称为当事人的更换。

43.诉讼权利的承担:

就是在诉讼进行中,由于特殊原因,原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转让给新的当事人。

新的当事人享受原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承担其诉讼义务。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变化,就叫做诉讼权利的承担。

44.共同诉讼:

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是同一类的,在办案过程中合并审理的诉讼。

一起起诉或应诉的人,称为共同诉讼人。

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分为两种类型:

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

45.必要的共同诉讼:

是指多数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的利害关系。

这种共同的利害关系有两种情况:

一是诉讼标的是共同的;二是诉讼标的属于同一事实和同一法律原因而产生的。

46.普通共同诉讼:

是相对于必要共同诉讼而言的,又称为一般共同诉讼。

是指共同诉讼人的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宜于合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

因为在普通共同诉讼人之间不存在共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只是属于同类型的诉讼标的。

因此,在诉讼中可以共同起诉,也可以单独起诉。

是否合并审理,由人民法院确定。

47.诉讼代表人:

是指众多当事人的一方,推选出的代表,为维护本方的利益而进行诉讼活动的人。

诉讼代表人代表本方当事人进行诉讼,不同于共同诉讼人。

诉讼代表人是本案实体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不同于法定代表人和诉讼代理人。

48.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

是指在已经开始的诉讼中,对他人间的诉讼标的,具有全部或部分的独立请求权,或者虽然不具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人。

49.诉讼代理人:

是指在法律规定、法院指定或者当事人授权的范围内,以当事人的名义代理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行为,并维护当事人利益的人。

50.指定代理:

人民法院为无行为能力的人,指定诉讼上的代理人代为诉讼,称为指定代理。

指定代理,是在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虽有法定代理人但不能行使代理权时,为保护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一种代理制度,是法定代理制度的一种补充。

51.委托代理:

是指基于当事人、法定代表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而形成的代理。

52.民事诉讼证据:

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

民事诉讼证据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即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53.本证:

按照主张某种事实存在或否认对方主张事实的存在来划分,可分为本证与反证。

本证是指当事人一方主张某种事实,提出能证明该事实存在的证据。

54.反证:

按照主张某种事实存在或否认对方主张事实的存在来划分,可分为本证与反证。

对方当事人为否定或推翻主张事实的一方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而提出相反的事实证据,以证明事实的不存在,谓之反证。

55.直接证据:

按照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对象的关系来划分,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就是能够直接证明证明对象的证据。

如结婚证、房产证。

一般说来,直接证据的可靠性大,证明效力强。

56.间接证据:

按照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对象的关系来划分,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间接证据,就是指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事实,但能和其他证据联系起来,共同证明和确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57.原始证据:

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是按民事诉讼证据来源加以区分的。

原始证据,就是直接来源于案件客观事实的证据,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手材料”。

如合同的原件。

根据司法实践的经验证明,原始证据要比派生证据更可靠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