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电子版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13082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电子版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电子版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电子版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电子版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电子版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电子版本.docx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电子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电子版本.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电子版本.docx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电子版本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

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了解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掌握幼儿期性格特征、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及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内涵

  

(一)定义

  心理学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

其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和“人格”的含义不同。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结构

  个性是由哪些心理成分构成的?

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包含下列5种成分:

  1.个性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3.自我意识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4.心理过程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

这些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映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5.心理状态

  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的时候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狭义的个性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

  1.个性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调控系统包含两方面,即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个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也可以说,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只有当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儿童的个性才逐步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

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

可以说,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

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倾向性主要是需要、动机和兴趣。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人的行为中,并非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个性的表现。

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行为,就有必要了解作为个性的一些基本特征。

  1.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即使是躯体相连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人来说,个性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如中国人的性格都或多或少地打有儒家思想的烙印。

而同一年龄的人身上更是存在一些典型特点,如幼儿期的儿童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

好动、好奇心强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这就是个性的整体性含义。

因此,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对于一个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即使是已经形成了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下,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所以说,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人的个性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如个性中的最高层次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个性特征的形成,是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联系的。

社会因素对个性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一些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的个性有比较明显的特点。

因此说,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主要指一个人的民族、国家、所处的时代及其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风气。

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家庭、学校及生活、工作环境。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影响其个性发展的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

  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也离不开生物因素。

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生物因素给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

而影响个性的生物因素主要是一个人的神经系统的特点。

因此,我们说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开始形成

  2岁前,儿童各心理成分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还没有很好掌握语言,思维没有形成等),在这一阶段里,其心理活动是零碎的、片段的,还没有形成系统,因此个性不可能发生。

  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儿童的个性开始形成。

  所谓个性开始萌芽,是指心理结构的各成分开始组织起来,并有了某种倾向性的表现,但是还没有形成稳定倾向性的个性系统。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是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同时,各种心理活动不仅已经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的倾向性,形成个人的独特性。

每个儿童在各个不同场合、情境,对不同的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独有的方式去反应,表现出自己所特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幼儿期,儿童个性只能是形成的开始,或是个性初具雏形。

直到成熟年龄(大约18岁左右),个性才基本定型,而且在个性定型以后,还可能发生变化。

第二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气质是人的三大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它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进行的特点。

  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气质和人的解剖生理特点具有最直接的联系,具有较突出的生物性。

儿童生来就具有个人最初的气质特点,同时,气质与其他个性特征相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一、气质的类型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

  传统上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具体见下表。

表12-2-1 传统气质类型的划分

神经类型

气质类型

心理表现

抑郁质

敏感、畏缩、孤僻

强、不平衡

胆汁质

反应快、易冲动、难约束

强、平衡、惰性

粘液质

安静、迟缓、有耐性

强、平衡、灵活

多血质

活泼、灵活、好交际

  这四种类型的人都有其各自的典型特征。

  胆汁质:

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

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粘液质:

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

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非常少数的人具有单一的、典型的气质类型,大多数人都是混和型的,只是某一种类型的表现更突出一些。

  

(二)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

  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对学前儿童同样可以使用。

由于其外部表现典型,容易区分,因此,从教育角度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的划分,也被广泛运用。

  托马斯、切斯根据9个维度对从出生到3岁前儿童的气质类型进行划分,划分为三种类型,具体见表12-2-2。

表12-2-2 托马斯、切斯婴儿气质类型一览表

  1.容易型

  许多婴儿属于这一类,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40%。

这类婴儿吃、喝、睡、大小便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

他们情绪一般积极、愉快,对成人的交流行为反应适度。

由于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强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

  这一类婴儿的人数较少,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研究被试的10%。

他们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

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安排和活动,对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

他们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

成人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

由于这种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烦,因而在哺育过程中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

否则易使亲子关系疏化,孩子缺乏抚爱、教养。

  3.迟缓型

  约有15%的被试属于这一类型。

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畏缩、情绪低落,逃避新刺激、新事物,对外界环境、新事物、生活变化适应缓慢。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渐活跃起来。

这一类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成人抚爱和教育情况不同而发生分化。

  托马斯、切斯认为,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65%的研究被试,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

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混和的特点,情绪、行为倾向性和个人特点不明显,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中间型或过渡型。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

  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因为气质和儿童的生理特点关系最直接。

儿童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气质特点,在整个儿童期内常会保持相对稳定。

  儿童的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

  有时,儿童的气质类型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因受环境、教育的影响而没有充分地表露,或改变了其表现形式,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气质的掩蔽。

气质的“掩蔽现象”也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气质无所谓好坏,但由于它影响到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影响父母等对儿童的对待,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一)性格的特点

  1.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周围的人与事的态度是各式各样的。

如有的人待人热情,善于关心别人;有的人冷漠;有的人私心很重,只顾自己;有的人勤劳;有的人懒惰等等,这种一个人经常表现的、对人、对己及对事的态度方面的差异是人的性格的一个主要方面。

  2.惯常的行为方式

  所谓惯常的行为方式就是区别于一时的、偶然的行为方式。

如某人勇敢、坚强,只是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表现出胆怯的行为,不能据此就说他有怯懦的性格特征。

  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统一的。

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其行为方式,而惯常的行为方式又体现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二)性格的结构

  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它是由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有机结合组成的统一体。

具体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方面的特点。

由以下三方面组成:

  ①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集体主义、同情心、诚实、正直等);

  ②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勤劳、有责任心、认真、创新性等);

  ③对自己的态度(谦虚、自信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

  表现在人自觉调节自己行为方面的特点。

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①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冲动性、独立性、纪律性等);

  ②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主动性、自制力等);

  ③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恒心、坚韧性、顽固性等);

  ④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勇敢、果断、镇定、顽强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表现在人受情绪影响的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

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①情绪的强度(是否易受感染及反应强度);

  ②情绪的稳定性(波动与否);

  ③情绪的持久性(持续时间长短);

  ④主动心境(愉快与否)。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也称人的认知风格,表现在人的认识活动方面的特点。

分别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感知(观察的主动性、目的性、快速性及精确性);

  ②想像(想像的主动性和大胆性);

  ③记忆(记忆的主动性和自信程度);

  ④思维。

  二、婴儿性格的萌芽

  儿童的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

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合群性

  在儿童与伙伴的关系方面,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如有的孩子比较随和,富于同情心,看到小伙伴哭了会主动上前安慰,发生争执时,较容易让步。

而另一些孩子存在明显的攻击行为。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婴儿期发展较快的一种性格特征,独立性的表现大约在2~3岁变得明显。

独立性强的孩子可以独立做很多事情,而有些孩子离不开妈妈,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

  (三)自制力

  到了3岁左右,在正确的教育下,有些儿童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行为规范,并学会了自我控制,如不随便要东西,不抢别人的玩具。

而有些孩子则不能自己控制自己,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以哭闹为手段要挟父母。

  (四)活动性

  有的儿童活泼好动,手脚不停,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很强的兴趣,且精力充沛;而有的儿童则好静,喜欢做安静的游戏,一个人看书或看电视等。

  婴儿期性格的差异还表现在坚持性、好奇心及情绪等方面。

  进入幼儿期后,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没有大的环境变化),这些萌芽将逐渐成为孩子们稳定的个人特点。

  三、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在原有性格差异的基础上,幼儿性格差异更加明显,并越来越趋向于稳定。

但总的说来,幼儿的性格发展相对于小学和中学的儿童更具有明显的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的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行为容易得到改造。

  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泼好动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最明显特征之一,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幼儿都有此共性。

  

(二)喜欢交往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在行为方面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喜欢和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交往。

  (三)好奇好问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好奇好问。

  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

  (四)模仿性强

  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

幼儿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儿童。

对成人模仿更多的是对教师或父母行为的模仿,这是由于这些人是幼儿心目中的“偶像”。

  (五)好冲动

  幼儿性格在情绪方面的表现就是情绪不稳定,好冲动。

  四、学前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性格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后期的发展离不开早期发展的影响,这是人们的普遍共识。

学前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在此时期形成的性格特点,将对孩子日后的性格发展具有奠基作用。

同时,也不能否认,在外界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儿童的性格可能发生变化。

  学前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儿童行为的各方面,使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方面的行为都显示出较强的一致性。

如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就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典型特点。

  其次,性格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构,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针对那些较低级的性格因素而言,而对于人的性格有决定性影响或成为性格的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因素还远未形成。

  第三,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儿童的行为直接反映外界的环境影响。

  有的心理学家将性格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前期,认为此时儿童的性格受情境制约,儿童的行为直接依从于具体的生活情景,直接反映外界影响。

儿童尚未形成稳定的态度,行为较容易得到改变。

  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中期阶段,此时期儿童稳定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性格已较难改造。

  第三阶段是从学龄晚期开始,行为受内心制约,且习惯已形成,在这个阶段性格的改造更加困难。

第四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及其结构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如我们评价一个人,经常说某人具有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或交往能力等,而这些能力都是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的。

反过来,这些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条件。

  

(一)能力的特征

  1.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

  一方面,能力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能力是活动的前提,缺乏能力不仅影响活动效率,而且使人不能顺利完成任务,所以二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作为个性特征,气质和性格虽然也表现在活动中,并对活动有直接影响,但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不直接决定活动的完成。

但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3.完成一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

  为了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称之为才能。

如美术才能,音乐才能,教学才能等。

教学才能主要包括了言语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对教材的把握和组织能力、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能力及教育机智等。

  

(二)能力的结构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将能力划分成三大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一般能力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

  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

它只在特殊领域内发挥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起起作用,完成一种活动通常都需要二者的共同参与。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举止行为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活动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科学发现,文学创作等,这些更需要创造能力的参与。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互相联系的。

创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就其独特性而言,模仿是学习的基础,创造则是人成功地完成任务及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的必备条件。

  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识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操作能力就是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平常所说的动手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

  社交能力即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

  二、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从1岁开始,孩子操作物体的能力逐步发展起来,开始进行各种游戏活动。

同时,孩子走、跑、跳等能力逐渐完善。

到了幼儿期后,孩子的各种游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孩子的操作能力在活动中逐渐发展、表现。

  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

  儿童的言语能力是在婴儿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

从1岁左右开始,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儿童的语言经历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变化,儿童的言语开始具有了称谓、概括及调节的功能。

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逐渐增强,特别是言语的连贯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迅速发展,为幼儿的学习和交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儿童模仿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延迟模仿一起发展起来的,延迟模仿大约发生在18~24个月左右。

儿童的延迟模仿既可以发生在言语方面,也可以发生在动作方面。

模仿能力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从儿童出生到幼儿末期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个体的认识能力发生、发展的过程。

孩子出生时只具备基本的感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认知能力逐渐发生、发展。

到了幼儿期,儿童的各种认识能力都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向比较高级的心理水平发展,认识活动的有意性也开始发展起来,为儿童的学习、个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在幼儿期,有些特殊才能已经开始有所表现,如音乐、绘画、体育、数学、语言等。

据统计,音乐的才能在学前期出现的,比以后年龄出现的更多。

  6.创造能力萌芽

  儿童的创造能力发展较晚,但到了幼儿晚期,确确实实出现了创造力的萌芽。

这种创造能力明显地表现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

  

(二)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儿童智力结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复合化和抽象化,不同的智力因素有各自迅速发展的年龄。

这就提醒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这些特点,在不同的阶段,对儿童智力培养的内容有所侧重。

总的来说,幼儿期应该特别重视儿童观察力、注意力及创造力的培养。

  (三)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学前期儿童已经出现了主导能力的差异。

主导能力也称优势能力。

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应该特别注意分析不同幼儿的能力特点,发挥其主导能力,加强对较弱的能力方面的培养。

  (四)智力发展迅速

  本杰明·布鲁姆搜集了本世纪前半期多种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纵向追踪材料和系统测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发现儿童智力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布鲁姆以17岁为发展的最高点,假定其智力为100%,得出了各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百分比。

1岁      20%

4岁      50%

8岁      80%

13岁      92%

17岁      100%

  上列数字说明,出生后头4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最快,已经发展了50%,获得了成熟的一半;4~8岁,即出生后的第二个4年,发展30%,其速度比头四年显然缓慢,以后速度更慢。

  布鲁姆提出的只是一个理论的假设,但关于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关键时期的观点已经被许多心理学家所认可。

7岁前儿童脑发育的研究也证明了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五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包括了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一、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自我认识的对象包括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动作和行动,自己的内心活动。

  

(一)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儿童认识自己,需要经过一个比认识外界事物更为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