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811519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NEW《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NEW《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NEW《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NEW《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NEW《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

《NEW《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NEW《传统节日》教学设计.docx

NEW《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

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

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

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

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

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

那喜庆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学情分析:

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文化情怀。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文化被人们所接受,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现象日益严重时,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深感不安。

我们的学生,说起“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日那叫一个神采飞扬,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知之甚少,不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习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

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知道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习俗、传说、相关诗词等,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序。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感知传统节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识字单元第三课。

(板书课题:

传统节日)

(指名读)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

(指名读)指“传”:

左边一个单立人,右边一个专。

这些节日是从我们老祖宗那儿一代代传下来的。

(指名读)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从几千年前一直传到现在。

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在过的节日,就叫“传统节日”。

(齐读)

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进入传统节日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我们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请同学们翻开书P3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后把课后双横线里的生字多读几遍。

(二)检查自读情况

1.分组出示生字,指名读。

翘舌音节生字:

传舟

后鼻音节生字:

堂统郎饼赏巷

第三组生字:

贴宵祭乞巧菊艾

2.去掉拼音,同座互相检查。

读对了就夸夸他,读错了就帮帮他。

3.打乱生字顺序,开火车读。

4.我们有哪些传统节日?

读读课文,拿出铅笔圈画出来。

(1)出示词语: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传统节日?

告诉学生:

这是中国的七大传统节日。

(3)这七个节日的顺序是不能乱的,读一读,猜猜为什么?

(4)出示每一个节日的时间。

告诉学生,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每个节日名称,都藏着时间的秘密。

大多数中国传统节日都是按中国人自己的农历时间来过的,清明节是按公历时间来记的。

(齐读)

三、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

(一)红红火火中国年(春节,正月初一)

1.我们每年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出示词语:

春节)

为什么叫春节呢?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用盛大的节日迎接春天。

2.春节,我们会做些什么?

(出示第一句话)

3.“贴窗花”。

(1)指名读“贴窗花”,一张普通的红纸,可以剪出各种图案。

(2)出示各种窗花,你喜欢哪一种窗花?

引导学生观察窗花图案的丰富内涵,知道人们借助窗花来表达对自己和家人的美好祝福。

(3)我们来贴窗花,送上自己的祝福。

指导读“贴窗花”。

(4)过年,我们会贴窗花,还会贴什么呢?

(5)一双巧手,贴出美好祝福,更贴出中国人的智慧!

(齐读)

4.“放鞭炮”

(1)古人为了把“年”这个怪兽赶跑,纷纷放起鞭炮。

指导读“放鞭炮”。

(2)鞭炮又叫“爆竹”,诗人王安石有一句诗这样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老师引读:

春节到,人欢笑。

贴窗花,放鞭炮。

(1)春节,我们和家人还会做什么呢?

和同座说一说。

(走亲访友、得压岁钱、吃团圆饭、看春晚等等)

(2)品读词语“人欢笑”。

红红火火人欢笑,喜气洋洋人欢笑,团团圆圆人欢笑,其乐融融人欢笑。

6.红红的窗花,红红的鞭炮,红红火火,中国年!

(齐读第一句)

7.小结:

春节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天里的第一个节日。

所有的中国人,包括远在海外的华人,在这一天,这一刻,都会一起欢度这个传统节日。

(齐读第一句)

(二)热热闹闹元宵节(正月十五)

1.春节过后十五天,我们迎来第二个传统节日。

这天我们又会做什么呢?

自由读第二句。

学生自由表达:

看花灯、猜字谜、吃元宵等。

2.元宵节当然要吃元宵啦!

出示词语“元宵”

3.吃完元宵,我们去“看花灯”

(1)指导读“看花灯”。

(2)花灯可不是只有花的造型,她千姿百态。

出示图片:

它可以是一匹马,一只凤凰,一条龙、一条鱼,一个财神爷,一个故事,一个擎天柱。

小结:

中国在变美,花灯也变得更绚丽。

(3)看花灯,猜灯谜(出示灯谜:

舟、团、宵)

4.“宵”是夜晚的意思,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就是元宵节,它的夜晚最热闹!

(1)出示视频:

天南海北的人们是怎样闹元宵的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游花灯、舞龙灯、舞狮子、打树花)

(2)这些习俗点亮了元宵节的夜空,人们争相赶来观看。

(指名读第二句)

(3)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怎样的元宵节?

元宵节为人们恋恋不忘的春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5.小结:

汤圆的馅变得越来越丰富,花灯变得越来越亮丽,不变的是如汤圆般团团圆圆、相亲相爱的家人。

(齐读)

(三)天清地明清明节(4月5日前后)

1.春天里最后一个传统节日,是“清明节”。

在这一天,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自由读第三句。

学生交流:

去扫墓,在桌子上摆上水果,插上香等。

2.出示“祭”:

下面的“示”就像一张桌子,也就是祭台;上面的“”表示肉,也就是供品;“”就像一个人的双手。

“祭”表示用双手恭恭敬敬地将供品放在祭台上,这就是祭扫。

3.我们用这些隆重的仪式来纪念逝去的亲人。

此时,有一句诗会涌上心头——

出示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齐读)

4.清明这一天我们还会做什么呢?

远足,踏青,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5.品读理解“清明”。

6.小结:

最美人间四月天,美在这清明的天空,更美在我们陪伴亲人、思念故人的那份真情!

(四)回顾传统节日

1.从正月初一的春节,到正月十五的元宵,再到4月5日前后的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日历上的一个日期,伴随着这些习俗传统节日带着祝福、带着智慧,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里!

2.齐读1-3句。

四、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一)认读生字,仔细观察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生字,全班齐读。

2.看结构、看比例、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1)看结构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9个字的结构。

“贴、敬、转、街”4个字是左右结构,“艾、热”2个字是上下结构,“舟”是独体字,“团”是全包围结构,“闹”是半包围结构。

这节课我们学写“贴、敬、转、街”4个左右结构的字,和“舟”这个独体字。

(2)看比例

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构字部分在田字格中摆放位置的比例,发现“贴、敬、转”这3个字左右比较均匀,“街”由三部分组成,三部分都相对均匀。

(3)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教师重点指导“街”和“舟”。

“街”左中右三部分相对均匀,要写紧凑。

“彳”的第二笔撇在第一笔撇的中间下面起笔,中间“圭”的第三笔横要穿插到“彳”第二笔撇里,“圭”的三横一提保持相等间距,“亍”的第一横与“圭”的第一横一样高,第二横要穿插到“圭”里。

“舟”,注意笔顺正确:

撇、撇、横折钩、点、横、点,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

横落笔在横中线上,两点与横保持一样的距离,“舟”字字形偏窄长,不要写宽了。

(二)练习书写,培养习惯

1.教师范写“街”和“舟”。

2.学生先描后写。

3.集体讲评,评价指向比例和关键笔画。

4.抄写词语“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

板书设计:

2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4月5日前后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文,引入新课

(一)上节课我们一起度过了三个传统节日。

出示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4月5日前后清明节

(二)我们在春节(出示词语:

贴窗花、放鞭炮),在元宵节(出示词语:

看花灯),在清明节(出示词语:

祭扫),多么丰富又热闹的传统节日呀!

(齐读课文1-3句)

(三)过完了春天里的三个传统节日,让我们走进夏天和秋天,继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吧!

二、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

(一)五月初五端午节

1.太阳当空照,夏天光正好。

农历五月初五,阳气最盛,是驱邪避灾的好日子。

这一天人们做什么呢?

(出示词语:

端午节)。

2.人们会怎样过端午节呢?

(出示句子)

学生读一读,自由表达。

3.品读“过端午,赛龙舟。

(1)(出示图片)说一说:

人们怎样赛龙舟?

(2)指导读:

赛龙舟。

相机点评:

龙舟披红绸,握船桨,人们八方来。

鼓击春雷,欢声震地,一起加油。

惊退万人,衔得锦标,一起欢庆。

(3)小结,师生合作:

“过端午,赛龙舟。

4.品读“粽子艾香满堂飘。

(1)过端午,不仅仅是赛龙舟,还可以做什么?

指导读“粽子”、“艾香”。

相机评价:

白白糯米包的粽子!

“粽”字米字旁。

白白的糯米,绿绿的粽叶,红红的蜜枣!

和粽子一样香的是艾叶!

出示艾叶图片

清凉清凉的香气!

醒脑明目的香气!

5.来,品一品粽子,闻一闻艾香,赛一赛龙舟,庆一庆端午!

(齐读)

(二)七月初七乞巧节

1.七月七,来乞巧。

出示词卡:

乞巧。

指名读:

乞求巧艺,乞求智慧。

2.看,谁向谁乞巧?

(出示图片)

(1)织女的心灵手巧天下闻名!

图中这位小姑娘会向织女讨要什么?

(2)指名读“七月七,来乞巧”。

相机评价:

多么美好的愿望!

多么可爱的愿望!

所有的小姑娘都希望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一起来乞巧吧!

3.除了帮助女孩子获得巧艺,织女还要在七月七这一天,赶去鹊桥会牛郎。

(1)(出示图片)一年一度,在喜鹊的帮助下,牛郎织女幸福地团圆了。

(2)指导读:

牛郎织女会鹊桥。

相机评价:

多么幸福的团聚!

多么温暖的团圆!

多么难得的相见!

4.小结:

七月七,乞巧节,一个与织女紧密相连的节日!

(三)八月十五中秋节

1.送走夏天的传统节日,我们迎来秋天的传统节日,秋天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是“中秋节”。

出示句子。

2.中秋节的什么最美?

(月亮)出示第二行“十五圆月当空照。

相机评价:

又大又圆的月亮!

白玉盘一样的月亮!

洒下银色月光的月亮!

3.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家家户户团聚一起。

出示“月饼”图片,让学生欣赏月饼的形状,和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因此得名“月饼”。

指导读“吃月饼”。

相机评价:

慢慢吃,吃出了什么味道?

甜蜜的味道!

幸福的味道!

4.中秋赏月,瞧!

出示“十五圆月当空照。

看!

出示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明。

”(指名读)

愿!

出示诗句“但愿人才久,千里共婵娟。

”(指名读)

5.小结:

八月十五月儿明,家家团圆过中秋。

(齐读)

(四)九月初九重阳节

1.转眼到了九月九,九是最大的数字,双九相聚,重阳节到了。

2.出示句子,重阳节,我们会做什么?

自由读句子。

指导读“重阳节,要敬老。

相机评价:

祝老人们身体健康,生命长久!

祝老人们生活快乐,幸福长久!

祝老人们安享晚年,天长地久!

3.(出示句子)踏秋赏菊去登高。

指导读,我们一起去赏菊。

出示菊花图片。

相机评价:

让我们牵起爷爷、奶奶的手。

让我们拉上外公、外婆的手。

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

4.小结:

百善孝为先,九九重阳,敬老爱老,传承孝道,从我做起(齐读)

(五)一年又一年

从春到秋,一个个传统节日纷至踏来,转眼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日子,什么节日又来了?

(新春)

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所以叫“新春”。

出示句子: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三、整体诵读,体悟传统节日

(一)读一读,背一背。

(二)同学们,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节日,喜欢这些节日吗?

说说你的感受。

小结:

我们要过中国节,做中国人!

四、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一)认读生字,仔细观察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

2.看结构、看比例、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1)看结构

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4个字的结构。

“艾、热”2个字是上下结构,“团”是全包围结构,“闹”是半包围结构。

(2)看比例

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构字部份在田字格中摆放位置的比例,发现“艾”字上部扁,下部长,“热”字上部长,下部扁,“艾”和“热”上下几乎同宽。

“团”的国字框和“闹”的门字框要写得大而方正。

(3)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教师重点指导“热”和“闹”。

“热”,上部要写得左窄右宽,“丸”的笔顺为撇、横斜钩、点。

撇画与左边的提手旁一样高,撇要穿插到提手旁的旁边,四点底与上部同宽。

“闹”,门字框两边的竖画要写得直直的,保持平行,“市”的点、竖均落笔在竖中线上。

(二)练习书写,培养习惯

1.教师范写“热”和“闹”。

2.学生先描后写。

3.集体讲评,评价指向比例和关键笔画。

4.抄写词语“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

板书设计:

2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4月5日前后

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五月初五七月初七八月十五九月初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