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节为题的散文 清明节的散文6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8516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清明节为题的散文 清明节的散文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清明节为题的散文 清明节的散文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清明节为题的散文 清明节的散文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清明节为题的散文 清明节的散文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清明节为题的散文 清明节的散文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清明节为题的散文 清明节的散文6篇.docx

《以清明节为题的散文 清明节的散文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清明节为题的散文 清明节的散文6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清明节为题的散文 清明节的散文6篇.docx

以清明节为题的散文清明节的散文6篇

以清明节为题的散文清明节的散文6篇

清明节的散文6篇【篇一】姥爷离开我们九个年头了。

我却一次也没有去坟头祭祀他,想想很是惭愧!

小时候,我的父亲在离家一百里外的农林场上班。

妹妹小我两岁,母亲腰腿疼,照顾不了我们兄妹。

我自小就在姥爷身边长大,姥爷留给我很多回忆。

我六岁就跟着姥爷学写字,姥爷先教我握笔的姿势,他在报纸上用红色写上范字,我就“描红”。

描来描去,我就对汉字有了兴趣。

有一回姥爷拿着我写的一篇字,跟亲友们说,看写的多好,要是五岁写的,肯定能登出来。

姥爷从学校借来字帖,我总喜欢翻翻看看。

姥爷有午休的习惯,他午休时,我蹑手蹑脚地走到客厅的圆桌上,把薄薄的纸做成的小本放在喜爱的字上描出来,这就是我学书的开始。

师范印了本古代诗歌选编,姥爷拿来一本让我读,前前后后倒也背了一些。

他还找来《365夜》《一千零一夜》等书,睡觉前读给我听。

上了小学,放学后总有五六个同学跟着我去姥爷家写作业,然后就是翻墙,爬树……也有晚回的时候,有一回,我们全班男生集体逃课,大扫除就全留给女生。

这可把数学老师气坏了。

放学后男生都被叫到办公室,一个个挨着受罚,这个一拳,那个一脚,被打得惊心动魄。

树龙,你姥爷来了,一同学小声跟我说。

我朝窗户里一瞅,看见他老人家的背影。

回到家,姥爷只轻轻地说了句,我到学校找你了,看到老师给你们开会,就回来了。

姥爷是个喜欢清静,不喜热闹的人,不会买东西,不会花钱。

我的记忆中他陪我看了很多场电影《少林寺》《南北少林》《红高梁》……同事们问他,孙子?

他会拉拉我的手,自豪地说外孙!

元宵节年年有秧歌,花灯。

他会带着我走上大街站在高台上看一个接一个的秧歌队通过;

还和我一起看花灯做猜谜游戏。

和同学一起爱上了集邮,他就给我攒邮票,学生们寄来的信很多,收到一张漂亮的邮票,他会和我一样兴奋。

邮票多了,他给我买了个邮册。

他还和我一起下围棋,还给我买了副中档围棋。

姥爷和姥姥关系一直磕磕碰碰,有些小摩擦。

我记得一个傍晚,天黑雨急,姥爷姥姥不知道又为什么吵起来了,姥爷没带雨具就离家走了。

现在想来可能他们吵架是常事,儿女们都没太着急。

我九岁那年,亲爱的姥姥离开了人世,就剩下我和姥爷相依为命了。

姥爷中午下班回来,在巷子里就听到他的咳嗽声,我听了很难受,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劝他少吸烟。

姥爷说他十七抽烟,抽到七十多了,戒烟难啊。

姥爷就是姥爷,抽了一辈子的烟竟然戒掉了!

慢慢的咳嗽也好了。

学校组织体检,大夫夸姥爷身体真好,心脏比年轻人都棒!

姥姥去世后一年,姥爷突然跟儿女们提出要续弦,儿女四个都一致反对。

母亲反对的最激烈,回家把姥爷的照片撕得粉碎,扔出了院子。

后来我才懂得母亲是在给姥姥争气,姥姥在大家庭里受苦受难一辈子,人刚走一年,姥爷就……母亲想不通。

母亲要把我从姥爷家接走,不让我们俩一起住了。

临别那个清晨,姥爷起得很早,给我收拾出一个包来,他弯腰给我系好鞋带,说,以后放学回你妈那儿吧,别回姥爷家了,我一听就哭了。

姥爷,我还能来吗?

当然能来!

想姥爷就来看看姥爷。

我嗯嗯直点头。

姥爷摸着我的头,声音里也有颤音。

姥爷和母亲都是我最亲的人,可现在弄得这么僵,我真不知道谁对谁错,该站在哪一边。

我回到了母亲身边,我放学路上跟同学一起玩,常常忘了回家。

有一回姥爷下班回家,看到我在电影院门口玩。

“这么大点儿放学也不回家,多不安全”。

姥爷有了心事,晩上睡不着觉了。

新来的姥姥看出来了,她是位很开通的老人。

一家人哪有不磕磕碰碰的,她不和你来往,你去找她啊!

你去把孩子接回来吧。

姥爷走了一小时的路来到我家,把我接回到身边。

上了初中,学校离家很近,我搬离了姥爷家,不过每周日我都会到姥爷家,和他说说我的学习,他向我谈谈他的过往。

我喜欢摸着他的手,从大手摸成小手,他手的皮肤细细的,有种温暖的感觉。

我去吉林读了四年书,姥爷的信会署上:

外祖父不具名。

毕业后我分配到云南,后来去了内蒙。

每次回家都要急着去看姥爷,拿上土特产,姥爷爱喝的酒。

记得有次背了一整箱草原白让姥爷喝。

后来我调回机关,在外地安了家。

我忙写字,忙工作,忙孩子,把姥爷给忙忘了;

姥爷在老家也一天天的老,摔了一跤,身体大不如从前了。

有一天接到小舅电话,让我快回去,说姥爷想我。

当时我正忙得晕头转向,没有回去,这成了我此生永远的、最大的伤痛。

2008年夏,姥爷走了,96岁,喜寿。

看着大家平静的样子,我的眼泪却怎么也忍不住。

喜寿?

喜从何来?

我跪在姥爷的棺材前,悔痛地哭了:

姥爷,我是树龙,我来晚了……树欲静而风不止,我欲孝而亲不在。

三年后我患肺癌四期脑转移住进了协和医院。

恢复期间又摔伤了头,脑子里的瘤子左迫运动神经,不会走了。

每年清明,我也不能去看看姥爷:

姥爷您一人在下面一定孤孤单单很可怜吧?

姥爷,祝福我会走起来吧。

到时我带上您喜欢吃的点心和草原白去看您……【篇二】“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伴着阵阵春雷和绵绵春雨,又一年清明来到了。

作为一个由三个相近的节日复合而成的传统习俗,清明在几千年的演化中,由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逐渐整合为祭祖扫墓为中心,囊括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诸多内容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期间的传统活动包括禁火、扫墓、踏青、插柳、蹴鞠等。

又称三月节、扫墓节、踏青节、植树节、插柳节、秋千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综合性重大民俗节日。

说它仅次于春节,是因为它在游子们越来越多,越走越远的今天,对故土,对家人,对文化传承,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对现在的许多青年人来说,清明也许只是郊游、踏青的代名词,而对于对故土、对家庭比较留恋,看重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清明更多的是祭祀先祖,感念人生的日子,所以这个节日里,总是和那透彻的春雨一样,带着淡淡的哀思。

无论离故土多远,游子们总是在这一天不远千里赶往故乡为亲人扫墓,献一束鲜花,植一棵绿树,折一张祈福卡,再轻轻对逝去的亲人说一说心里话,这一传统代代相传,温情温馨。

而在这个节日里,绵绵细雨总是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这雨里似乎带着忧伤,落到大地上,也落在每个人的心中,让心中思绪飘渺,让思亲之情更甚。

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让堵塞的交通更堵塞,让不佳的环境更不佳,让忙碌的中国人更忙碌,还伴随着烟雾腾腾,噪声阵阵,甚至火灾连连,是一种迷信迷思活动。

其实在笔者看来,清明节真正的价值是超越祭奠形式的,它可以让我们在对已逝去生命的追忆中懂得感恩和珍惜,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伟大和人生的意义。

当我们离故乡越来越远,当父母亲人渐渐逝去成为子女思乡梦里的一道渐渐模糊的风景,这些看似仪式化的传统,会如风筝线一般,把我们心的那头紧紧的牵在故乡,让我们在纪念中忆起先辈们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血脉,也会更加珍视健在的亲人,不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成为终身遗憾。

当然,这种祭奠不仅仅是对待我们的亲人,还有烈士、有英雄。

比如清明节祭扫,几乎是中小学每年必需的活动,在特定的节日,特定的地点给孩子们讲革命先烈的故事,讲幸福生活的由来,教育的意义远远大于在课堂上给他们讲一堆大道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碳环保的倡导,鞭炮声声、纸烟袅袅这些清明节“传统的味道”正在慢慢淡化,越来越多的人以节俭的方式寄托哀思,用环保的形式表达追忆,因为不放鞭炮让大地更安宁,不烧纸钱让空气更洁净。

甚至许多年轻人选择用网络祭扫的方式来寄托自己的哀思,传统清明文化正在与现实文化的相融相通中被赋予持久而崭新的生命力。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无论形式如何变,我依然希望,那高速路上滚滚的车轮中,回乡祭扫的比重多一些,再多一些,因为惟有如此,民族之根、家族之源,才会更深的根植于我们的心底。

【篇三】清明节到了,按照老家的风俗,要到去世亲人的坟上去烧纸,以此来怀念他们。

小时候,爸妈很忙,我的童年记忆中,充满了奶奶的身影。

忘不了奶奶送我上学,忘不了奶奶给我做饭,忘不了奶奶替我洗衣……忘不了的太多太多,记忆中的奶奶总是忙碌的。

奶奶去世的那天,很冷。

放学回家,爸爸在门口接着我。

当时,我感觉怪怪的,自从奶奶生病后,爸爸很少来接我。

爸爸看到我回来,嘴角动了动,似乎想笑,但笑容却又僵在了嘴角。

他拉住我的手,长长的呼了口气,用平静的语气和我说话。

但我感觉到他声音似乎在发颤,他的手也在微微颤抖。

“你奶奶今天早晨去了。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仿佛锥子一般刺的我心痛,我的耳边“哄”的一声,便什么也听不见了。

我记不得怎么从门口到的正屋,在正屋,我见到了奶奶,她仿佛睡着了,安详的睡着了。

爸爸告诉我,奶奶临终时念念不忘我的成绩,她让我好好学习,做一名大学生。

当我拿到大学通知书后,我把复印件拿到奶奶的坟上烧给了她,希望她能够分享这迟到的喜悦。

奶奶已经去世好几年了,在家时,每到清明,爸妈都会领我去奶奶坟上烧纸祭奠。

而今年,我却远离家乡,只能在心里默默的祈祷奶奶在天国魂灵永安。

【篇四】又是清明雨绵绵,乡情柔柔一线牵;

似幻如梦回故乡,远见村头起炊烟。

记忆中的故乡,此时满山的映山红竞相开放,比起电影《闪闪红星》中的还要绚丽夺目;

田地里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特别是父亲做得添加了鼠耳的又清香又甜美的清明果,想起就馋涎欲滴。

可是,从参军到改工后定居东北,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一次也没赶上欣赏故乡的映山红、油菜花,也没吃上故乡的清明果。

每年的此时此刻,我就会想起父亲,想起小时候看父亲做清明果时忙忙碌碌的情景。

清明果,是故乡一种极为清香甜美的即食型糕点类食品,土生土长的金华人钟爱有加,离乡数十年的游子更是难以忘怀。

清明果,又是清明节的一种祭祀品。

祖宗为尊。

每年清明节首笼蒸熟的清明果,母亲总先挑出满满一盘祭祀用果之后,才让家人食用。

清明果分甜和咸两种,主料是精米粉,甜清明果的馅,用红糖和黑芝麻粉拌成。

咸清明果的馅五花八门,不尽相同:

有猪肉配竹笋的,有猪肉配磨菇的,有猪肉配香葱的,也有鸡蛋配韮菜的等等,另加葱、姜、味精、鸡精等调味品。

在咸清明果中,尤以猪肉配香葱为最佳,鲜肉香和香葱香,吃一口那种混合的浓香味,令人终身难忘。

而喜甜的人,吃红糖拌黑芝麻粉馅的甜清明果,乘着热乎乎咬一口,满口的红糖醇香和黑芝麻浓香交相混合,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清明果的花样不少,按颜色分为白色和绿色两种,白清明果是用纯精米粉做成的;

绿清明果除了糯米粉外,还填加了一种叫鼠耳的植物嫩芽。

按形状分为圆形和长楞形、月牙形等,有情趣的主人家,还会做一些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给小孩一份惊奇。

我小时候特佩服父亲的那双巧手,做出的猪啊、羊啊,用黑豆做眼珠,用玉米须做发、毛和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可惜,父亲已离别十多年,虽然常常在梦中相见。

做清明果的方法很有些复杂。

在主料上,选上等的精米,磨成粉后上笼屉蒸熟,也有用大铁锅炒熟的,然后手工揉,一直揉到有筋道,再揪成一个个剂子,合手把剂子搓圆,用右大拇指从中搓出一个窝,放馅封口,上模压出规范的清明果,再上笼屉蒸熟,清明果就做成了。

做长楞形或月牙形的,先把剂子擀成厚皮,放上馅后封口就成了。

同包饺子相似。

做绿色的清明果,还需填加鼠耳。

鼠耳是一种草本植物,学名叫鼠曲草,别名有鼠耳草、香茅、毛耳朵、毛毡草等数十种。

鼠耳根纹细,叶皱缩卷曲,展平后叶片呈条状匙形或倒披针形,两面均密布灰白色绵毛,质地柔软。

鼠耳气微,味微甘,还是上等的中药材。

每到清明节,母亲提前采回鼠耳芽嫩,在节日这天煮熟后拌进蒸熟的米粉,再用力地一直揉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白米粉揉成了有劲道绿粉团,就可以做成品。

绿清明果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白清明果除了洁白如玉外,也是如此,让我永久地回味和赞叹。

三十多年没在故乡吃上清明果,一次到铜陵至黄山高速公路工地采访,却有意外收获。

采访间隙,我到驻地一个叫绩溪的街上闲狂,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大妈在卖绿清明果,价钱是五角一个,我一掏兜还真有一元硬币,于是就顺手买了两个,当街站着吃了起来,还真不错,也有些家乡清明果的味道。

我一边吃一边看大娘,这位大娘似乎有些像我七十多岁的老母亲。

“大妈,这清明果真好吃,我再买两个。

”摸了摸兜,没有零钱了,摸出一张50元的递给大妈。

不知是大妈听错了,还是我叫错了:

“妈”。

大妈眼含泪水诧异地看着我,自言自语地说:

“还从来,没人叫过我妈哩。

”接着用荷叶垫着撮了两个清明果,边递给我边说:

“这两个,是‘妈’送给你吃的,不要钱。

”一旁抱小女孩看热闹的年轻妈妈快嘴快舌:

“她是抗美援朝烈属,是五保户。

”言外之意我自然明白。

吃完大妈“送”的清明果,我把50元票子卷成“一支烟”,扔进大妈的钱筐里,转身快步离去。

大妈紧追着:

“蛮子,给你钱,给你钱。

”面对烈属奶奶,这个清明果是无价的,我深知。

这也是我吃过的最难忘怀的清明果。

哦!

清明果,欢忘的“清明”果。

【篇五】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了,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

我知道,春天来了,清明节也即将来临,清明节的雨像是天空的泪水。

那雨一下就无法克制,它带给我的不仅是一丝丝水珠,也是一丝丝的思念。

在那一天,总是让我更加思念我的妈妈。

燕子飞到南方去了,有再飞回来的时候。

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可是妈妈离开我很久很久了,留给我深深的思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经常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那一天,我会来到妈妈的墓前,放置一束鲜花,借以表达我对她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她祈祷,祝福她在天堂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并快乐地生活着。

此时,我又回忆起她教我的那首歌,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那些我们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潸然泪下。

春天虽会有很多思念,但这个季节又到处是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又昭示着新生命的开始,一个充满期望和祝福的开始。

春天,是一个新的季节,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一个繁花似锦的季节。

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生。

【篇六】清明节那天,晴空丽日,阳光妩媚,一别往日的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清晨,我早早收拾好祭祀的用品,朝着山顶的观音寺出发,去祭拜逝世十周年的母亲。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人们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说来奇怪,在内地每当清明节这天,或多或少的都要下点雨。

这是什么原因呢?

难道是掌管春天的青帝赐予人间的恩露,还是人们对逝者的哀思所化,我不得而知。

但无论哪一种,这都是清明节有别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别之处。

还是在几天前,当地的望族和大姓人家便已经开始了祭祀活动,就拿隔壁的刘氏祠堂来说,刚进四月祠堂大门就已经打开,每天人来人往,鞭炮烟花不断,晚上还要在祠堂前支上几口大锅,给远方来参加祭祀的族人提供膳食。

刘氏祠堂不大,殿面只有三间,红墙碧瓦,雕梁古朴,大有古人之遗风。

正殿名朝阳殿,供奉的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左侧名观音殿,供奉的是佛教大士观世音菩萨;

右侧方为宗祠,供奉的是本地刘氏的历代先祖,最早追溯至清朝中叶迁来此地的刘氏七世祖。

这样的祠堂在当地很多,而且祭拜活动昌盛,行于山间,随处可见祭拜后遗留的各种物品。

在我经常散步的小路边,有一处王氏的墓地,其先祖是明末清初平叛播州土司之乱,由江西迁来此地的兄弟三人,其中一人战死,其余二人在此开枝散叶,落地生根。

从这些祠堂和遗留的墓地来看,当地人大部分是由内地迁来的客家人,所谓客家人,就是客人的意思。

在历经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后,这些客人最终成为了这方水土的主人,并且将原有的汉民族文化保留下来,成为了今天的原住民。

祭祀活动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上天和神灵的崇拜,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也是儒家礼仪中重要组成部分。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

天、地、人。

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严格等级和制度。

天地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祖先和灶神。

所以,普通老百姓的祭祀大都是祭拜先祖,也是孝道“尊祖敬宗”一种体现。

说道祭拜先祖,不得不说一说孝道。

所谓孝,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赡养父母,传宗接代,推恩及人,缅怀先祖等行为。

而孝道则是一种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包含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诸多文化元素。

如普通百姓的“百善孝为先”,帝王将相的“孝治天下”,士大夫的“忠孝两全”等等,举不胜举。

所以,在法制不健全的古代,统治者就是凭借孝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夫孝,德之本也。

时至今日,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孝道仍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爱国是尽忠,感恩是尽孝。

爱国是忠的基础,是内在的品质,属于魂;

感恩是孝的体现,是外在的品行,属于形;

所以,只有忠与孝的完美结合,才叫做社会和谐。

若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民族富强,国家昌盛,岂不指日可待。

然而自古以来,忠孝很难两全。

作为建设者,我们远离故土,远离亲人,谁能够真正做到两全其美呐!

对于孝敬父母一事,我的内心深处也有着无法弥补的遗憾。

2007年11月15日,母亲在沈阳病危,当我从远在安徽的工地赶回时,她早已栖身于冰冷的棺木之中。

那一刻,我伤心至极,悲痛之情无以言表。

母亲多年来长卧病榻,而作为家中长子,我不但未能床前尽孝,在她弥留之际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试问我何以为人子呢!

今天,又是一年的清明到了,虽然我不能回乡祭拜,但再此黔北的大山之巅,面朝故乡的方向,我默默的奉上心香一炷,遥祝天国的母亲万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