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检测8 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994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检测8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检测8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检测8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检测8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检测8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检测8 古代诗歌鉴赏.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检测8 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检测8 古代诗歌鉴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检测8 古代诗歌鉴赏.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8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1.[2016·长春一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金缕衣

[唐]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遣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叠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点:

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

不同点:

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

(2)(示例一)情感上重叠而富于变化。

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

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

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四句“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

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示例二)字词上重叠而富于变化。

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叠形成反复。

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叠,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

(重叠中有变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

解析 

(1)在整体感知两首诗歌大体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两首诗歌中“须惜少年时”“直须折”“空折枝”“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醉”“明日愁”等关键词句均表现了要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

分析二者不同之处,前者可抓住“莫惜金”“惜少年时”,从不负青春、惜时进取的积极角度作答;后者可抓住“今朝醉”,从放纵自己、失意颓废的消极角度作答。

(2)可从情感的重叠和字词的重叠中选取一种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抓住具有相同意义的词句进行分析,如选取字词的重叠变化,可从诗句中找出相同的字词进行分析;在变化上,也可从词性的角度分析。

2.[2016·山东检测]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①,应是钓秋水。

差池②不相见,黾勉③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④契⑤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 ①巾柴车:

指乘小车出游。

②差池:

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③黾勉:

殷勤。

④及兹:

来此。

⑤契:

惬意。

(1)从上山到下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来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两句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诗人先是满怀仰慕之情,兴致勃勃地登山;②到达隐者居所,却发现隐者不在,不免有些失望;③转而看到周围幽美的环境,又觉得很惬意;④虽没见到隐者,诗人却领悟到了心灵清净的真谛,于是尽兴而返。

(2)①这两句写新雨中草色青翠,晚窗前松涛阵阵,描绘出一派优美、幽邃的环境,烘托了隐者和诗人自己的洒脱和超俗。

②前写寻隐者不遇的失望,后写沉醉美景的惬意,承上启下,使诗人心情自然地随境而变。

解析 

(1)分析诗歌情感要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语、意象意境、直接或间接抒情、细节等角度。

诗歌前四句作者交代自己上山寻人,却没有遇上,感情由满怀仰慕之情时的兴致勃勃到寻人不遇的失落;第五、六句描绘了一幅山中幽绝美景,顿感涤荡心耳,惬意不已;第七、八句,诗人由寻人不遇的失落中得到了心灵的清净,尽兴而返。

(2)作用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是山中的景物描写,内容上,从意象意境来赏析诗句;结构上,因为此句在诗歌中间,一般考虑承上启下的作用。

3.[2016·河北馆陶一中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山①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 ①王安石晚年隐居金陵,筑室于钟山(今紫金山,又叫北山)的山腰中。

②陂:

池塘。

③堑:

护城河。

(1)第一句的“输绿”一词别致典雅,试结合诗歌前两句分析该词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是如何表达的?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北山一片翠绿,绿色倒映在河塘中,显得春意盎然。

把北山拟人化,化静为动写出春光的浓厚。

(2)一、二句写北山河塘绿意浓郁,景中含情,表达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三、四句写诗人仔细地数着落花,慢慢地寻觅芳草,很晚才回家,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中表现出心情的闲适。

解析 

(1)“炼字”题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意为:

北山绿色的山泉涨满池塘,笔直的沟渠和曲折回环的池塘里的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诗人不说绿色倒映在水中,而说“输绿”,这应为分析的重点。

(2)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

初步了解了诗歌感情有助于理解意象、意境和手法。

4.[2016·江苏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沈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颈联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来看,作者“未眠”的原因有哪些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反衬(对比或者衬托),夜幕降临,人雁归宿反衬作者客居不眠的惆怅;景中寓情(借景抒情),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思乡之情。

(2)作者漂泊异乡;景色凄凉(触景生情);孤独寂寞;夜忆秦关。

解析 

(1)颈联中“人归”“雁下”和尾联联系,明显是反衬(对比或者衬托)手法;颈联两句,纯粹写景,景中含情,是借景抒情中寓情于景的写法,由此进一步分析表达的感情,不难作答。

(2)回到原诗依次寻找作者“未眠”的原因。

“落帆”“停舫”体现的“风起波”“日沈夕”“人归”“雁下”“独夜”“未眠”等,应是思考的重点。

5.[2016·山东调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

(2)题。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 ①莺:

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三联运用反衬的手法,或“衬托”“对比”,用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反衬笼子中的黄莺鸟被束缚的痛苦;第二联、第四联是对黄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黄莺想用叫声将睡梦中的主人叫醒,以此传达被囚禁的痛苦,第四联传达出黄莺无法在春风中自由欢唱的失落和无奈;全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人的心理,使描写生动形象。

(2)“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题干要求回答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提示答案必须是先总括来写,后具体分析。

诗题为《咏笼莺》,因此整首诗都是歌咏“黄莺”的,全诗显然是以物喻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注意分析过程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要抓住意象。

(2)先根据诗句解释“空”的含义是“白白地”;再说说“空”字的表达效果,黄莺长翅膀却不能展翅高飞;最后说说诗人的情感,结合对作者的了解不难得出“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

6.[2016·渭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诗歌颔、颈两联写山居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了远近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先静后动。

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清澈,泉底沙子显露。

颈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

雨罩千峰,幽暗空蒙,一条山径曲曲弯弯,通向烟云深处。

(2)表现了处士卢岵清奇古朴、超脱凡俗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的景仰、敬慕、向往之情。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颔联写的是路上所见,是近景,而且前句是静景,后句是动景;颈联写的是所望的远景,且前句是动景(雨在下),后句是静景。

景物描写上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2)由卢岵居所的环境特点可以看出卢岵高洁清雅的志趣,表达的是作者对卢岵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是对那种生活的向往追求。

7.[2016·荆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①

李煜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②。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注] ①本诗是南唐后主李煜在金陵送胞弟邓王李从益赴宣城任职时所作。

②解携:

分手,离别。

(1)这是一首送别佳作,诗中“别酒重倾”“乱山凝恨”都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①别酒重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乱山凝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流露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请作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别酒重倾:

送别之酒已喝过多遍,还没把人送走,只好再次斟酒,作者借再次斟酒这一件事(动作、细节)来表现兄弟情深,难分难舍。

②乱山凝恨:

孤帆远影已不见,只有那高高低低的山色峰峦映入眼帘,仿佛凝结着许多遗恨,作者融情于景,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恨。

(2)①宽慰之语,安慰弟弟不必心存太多的离别之苦,希望弟弟乐观豁达。

因为宣城与金陵相距并不遥远,兄弟二人见面很方便。

②鞭策之意,作者以兄长兼国君的身份劝勉弟弟不要整天满腹离愁别恨,大丈夫还是要以国事为重,以建功立业为己任。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别酒重倾”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

送别之时,一次次斟酒不忍离去,足见兄弟情之深。

“乱山凝恨”写的是景,却饱含作者之情,内心的离愁别绪全都融进眼前之景。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尾联中,“咫尺”足见离别之后,相距不远;“不须”一词指出诗人安慰弟弟不必伤感。

而根据诗题和注释可知,邓王李从益将要赴宣城任职,作为兄长和国君的诗人劝其“不须怀抱重凄凄”,更多的是鞭策之意。

8.[2015·广东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

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2)尾联抒发了诗人惋惜、惆怅之情。

诗人面对这样的美景,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领略与享受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解析 

(1)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要抓住意象的含义和感情色彩,要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意境的特点,要从情与景物的关系分析诗人描绘景物所流露的感情和思想。

前两句“春鸠鸣”“杏花白”从视听两方面写出了春光明媚的美好景致,后两句写农人忙于春事。

答题时注意分析意象特点和归纳意境特点。

(2)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先分析诗歌中景物的基本色调:

明朗的景色还是灰暗的色调。

然后抓住抒发情感的诗句,结合作者的用词和表达,加上前面的意象的特点,基本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但要注意,有时作者的情感是较为单一的,但有时会比较复杂,所以,回答这类题时,要答全,要结合每一句诗句具体分析。

1.[2016·保定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

垂杨低映木兰舟。

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

青鸾[注]无计入红楼。

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注] 青鸾:

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1)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草、落花、风、帆、垂杨、舟(木兰舟)、竹篙、春水、夕阳,描绘了一幅幽暗、寂静(寂寥),令人感到冷落(萧条、凄迷)、忧愁的画面。

(2)①伤春之愁。

暮春时节,落花满地,勾起作者惜春、伤春之感。

②怀念亲人之愁。

词中游子凝想当年分别的时候,佳人倚窗凝望,而现在无法托青鸟传信,令人惆怅。

③萍踪游子的羁旅之愁。

上片明写木兰舟,暗写舟中游子,幽暗的景物烘托出忧愁、凝重的氛围。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词中的景物形象。

词的上片,春末汀洲岸渚沉寂,芳草凄迷;落花满地,风静帆收;柳映船停,春水湿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这些意象气氛凝重充满忧愁。

画面幽静又萧条。

(2)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答此题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另外词中典故“青鸾”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本词的注解主要可以帮助理解“青鸾”这一典故)。

2.[2016·渭南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清平乐 红笺小字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分析上片中意象“鸿雁”“鱼”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人认为“鸿雁”“鱼”可以作为信使,代人传递书信沟通信息。

可主人公用精美的红纸,密密麻麻地写满平生思慕之意,想借信使传达情义时,却因“鸿雁”在云中,“鱼”在水中无法驱遣,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惆怅。

(2)这是一幅日暮登楼独望图。

红日偏西,绿水流淌,独上西楼,孤影眺望,远山却遮住视线,不见相思之人的方向。

天地开阔,人更显得孤单。

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

象征了两情相对而遥相隔阻,惆怅难言。

末两句以景结情,用“绿波”“东流”象征别离的惆怅和感情的悠长。

以抒情之笔写景,暗点相思之愁,含蓄隽永,颇具情韵。

解析 

(1)分析词中意象的作用首先就要从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入手,“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都是传递书信的典故,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看出词人是借“鸿雁”与“鱼”这两个意象来表达自己怀人不得的惆怅之情。

(2)通过下片中“斜阳”“独”“西楼”“遥山”“帘钩”“绿波”这些关键词可知,词人是在高楼独望,而词人描绘这一幅图景,表达的还是思远怀人之情,运用的手法当然就是借景抒情了。

3.[2016·四川新津中学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作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跳”这个词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一方面突出了雨势之大之急,另一方面把雨水打在荷叶上又反弹起来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别致。

(2)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满湖烟水,阵阵幽香,不觉沉醉其中。

忽然急雨打篷,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与抱怨;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绿荷跳珠的美妙境界,欣喜之情又油然而生。

解析 

(1)作答本题,分析“跳”的含义,“跳”的情态特征,“跳”的表达效果。

(2)注意题干中的“怎样的变化”,应梳理诗歌内容,点明诗人心理变化的关键点。

4.[2015·南昌月考]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 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

[注]至今寂寞彭泽县。

[注] 化用唐代灵澈和尚的诗句: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答“对偶”也可)开头以四个比喻组成排比,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像燕子一样奔波劳碌的时候,斯文消失,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如白练斑白。

他们投机钻营,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节和尊严,已荡然无存。

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特点。

(2)这首元曲撕破了官吏的嘴脸,假名士的画皮。

对这些猥琐小人“尽道便休官!

”假扮清高,言行不一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解析 

(1)开头四句,可抓住关键词“功名”“斯文”“光阴”“风霜”(本体),“如”(比喻词),“燕”“线”“电”“练”为喻体,由此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在分析表达效果时,可先大体解释四句的大意,然后结合着比喻句的生动形象的表达作用,把要描绘的对象特点如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特点体现出来即可。

(2)此题要在理解前四句作者对官迷政客们的可鄙可悲的形象讽刺的基础上,结合着作者化用的唐代灵澈和尚的诗句,来体会作者的意图,即讽刺揭露官吏的嘴脸,假名士的画皮。

答题时,先分析句子内容,然后再由内容的分析自然而然地答出作者对假扮清高,言行不一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此类题一般采用“内容分析+体现了什么主旨(表达了什么情感)”的形式。

5.[2015·伊春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

(2)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篇名。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做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

“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声”的凄凉和村落的稀落,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

(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

(2)下阕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却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

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意境的能力。

通过“黄昏”“来去云”“鹧鸪声”等词概括意境特点。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表达技巧时先点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6.[2015·赤峰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他渊明醉。

(1)“秋景堪题”体现了作者对秋天怎样的态度?

“秋景”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中的五、六两句作具体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一反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赞美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

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色彩鲜艳明丽;清浅的山溪,幽邃的松径,氛围清新秀美。

秋景如画,自然会使诗人逸兴遄飞,顿生灵感,欣然而叹“秋景堪题”。

(2)值此绚丽宜人的秋景,正该是让清樽斟满、开怀痛饮的大好时机;难得与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举觞相劝叙怀畅饮。

表达了对归隐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清樽”“泼醅”“白衣”“酒杯”这些意象,又隐含着安贫乐道、浮云富贵、笑傲王侯之意。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作答时要明白第一问是建立在第二问基础之上的,抓住元曲中的景象自然可以明确作者对秋天的态度。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