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考点1 鸦片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924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考点1 鸦片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考点1 鸦片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考点1 鸦片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考点1 鸦片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考点1 鸦片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考点1 鸦片战.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考点1 鸦片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考点1 鸦片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 考点1 鸦片战.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三单元考点1鸦片战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考点1 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两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的内容

1

鸦片战争的实质

2

李鸿章对列强侵略采取的态度

3

《天津条约》的内容

4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的内容

5

英国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6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

7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8

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

9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10

义和团运动对清廷的态度

11

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2016·江西八校联考)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

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A.开放五口通商B.割香港岛给英国

C.赔款2100万银元D.中英协定关税

解析:

A 开放通商口岸打破了中国传统“闭关锁国”政策,冲击了天朝上国的观念,A项正确;此时大部分中国人主权意识并未觉醒,B项错误;赔款主要增加人们的经济负担,而非精神负担,C项错误;此时大部分中国人未认识到关税自主权的重要性,D项错误。

2.(2017·山西太原摸底)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解析:

D 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B项错误;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C项错误;双方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发生的

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D项

正确。

3.(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李鸿章说:

“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自周秦以后,驭外之法,征战者后必不继,羁縻者事必长久,今之各国又岂有异哉。

”这实际上是主张对列强侵略采取(  )

A.征讨的政策B.笼络的政策

C.割地的政策D.防范的政策

解析:

B 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

结合题意可知,李鸿章主张对列强采取“让利、守地”的羁縻政策,即笼络政策,B项正确。

4.(2016·山东济南一模)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

护照的主要内容:

“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

”据此可知(  )

A.这一现象出现于19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解析:

A 材料中,游历护照开始出现,反映的是《天津条约》的内容,《天津条约》签订是在1858年,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据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寻衅滋事,中国官员不能裁办,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全方位开放表述不准确,C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D项错误。

5.【经典题】近代某条约规定:

“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据此判断该条约(  )

A.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

D 根据材料中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关键信息可知该条约是《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项正确。

6.(2017·河南大联考)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

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

该报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  )

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

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

D.干涉会得到清廷的回报

解析:

A 根据所学知识,英国的利益增加是因为其片面最惠国待遇,A项正确。

【新知生成】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7.【新题速递】下面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嗣查表。

据此可推知(  )

年龄

(岁)

身高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伸缩差

(cm)

肺气容量

(mL)

握力

(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89.5

10.24

3129

31

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解析:

C 表格内容反映的是身体素质,不能等同于战斗素养,故A项错误;战争结局是由人心向背和综合国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军人体质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就各项数据来看,清军士兵身体素质落后于日军士兵,间接反映了清政府军队建设的滞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清军战斗精神的信息,故D项错误。

8.(2016·安徽皖南联考)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

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

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D.改变落后的军事观念

解析:

B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早于中日甲午战争,时间不符,A项错误;根据材料“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可知“加快”即指“维新运动早产”,实行制度变革,B项正确;提出学习西式民主,属于早期维新派,早于中日甲午战争,时间不符,C项错误;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就开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了,D项错误。

9.【新题速递】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

这一事件(  )

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解析:

A 根据材料汉族东南大员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协议而不遵从皇命与八国联军抗战,反映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力增大,故A项正确;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中国战败的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汉族东南大员”不能代表整个汉族,故C项错误;D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洋务运动时期,地方实权派已介入国家涉外事务。

10.(2016·四川成都期末)有学者认为:

“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

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

”该学者的观点(  )

A.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性

B.抹杀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

C.强调了清朝政府的反动性

D.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

解析:

D 材料中只评价“义和团事件”,没有涉及八国联军,A项错误;抹杀了愚昧性,与材料中“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价,没有涉及清朝政府的反动性,C项错误;材料中“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强调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忽略了爱国性,D项正确。

11.(2017·河北开学摸底考试)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

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

材料表明义和团(  )

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

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

解析:

B 结合题意可知攻陷涿州前后义和团“对铁路、电线杆”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止清军的进剿”,由此可知义和团对清政府有所防范,并未完全放松警惕,B项正确。

破坏铁路、电线杆客观上排斥了外来文明,A项错误,排除;防范不能等同于转移,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动手破坏铁路不能表明是否放弃“扶清灭洋”的初衷,D项说法错误,排除。

12.(2016·四川德阳三模)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

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

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

据此可知(  )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解析:

B 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材料“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依附于列强,B项正确;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

二、非选择题

13.(2017·黑龙江大庆摸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

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

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

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

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

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

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XX百科》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今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

(1)问,根据“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得出限定一口通商;根据“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皆由行商居间传达”得出严格约束外商活动;根据“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得出限制中国商民出海;根据“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得出公行垄断;根据“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得出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

根据材料严格限制外商与中国的交往能够得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2)问,根据“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得出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根据“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贸易通商无碍”得出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根据“外国商人到广州……不得擅自外出”“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贸易通商无碍”得出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自由居住;根据“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得出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根据“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得出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

从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等角度分析影响。

答案:

(1)信息:

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

政策:

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

(2)变化:

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自由居住;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

影响:

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或答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

14.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近代化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

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

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

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2)你赞成材料二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哪一种观点?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解析:

(1)问,要求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不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三次战争对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的科学化大众化归纳。

(2)问,对材料中的观点可以任选其一;如果选择外因论,可以从政治和经济论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果选择内因论,可以从中国封建势力的顽固、政治运动的频繁动荡论证政治表现,从自然经济和传统的经济政策论证经济表现,从传统文化论证思想文化的表现。

答案:

(1)鸦片战争: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萌发,中国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工业产生。

中日甲午战争: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戊戌变法兴起,中国迈出政治变革的第一步。

(2)观点一:

外因论。

政治:

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列强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列强的侵略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

经济:

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

内因论。

政治:

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政治运动频繁、长期的社会动荡。

经济:

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封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思想文化:

封建礼教的束缚;文字狱和八股取士政策的存在;传统重义轻利的思想使中国缺乏创新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