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5596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央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央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央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央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

《中央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docx

中央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10分,每题1分)

1、五帝时期,实行的“禅让”的权力转移,始自(A)。

A.黄帝B.颛顼C.唐尧D.虞舜

2、禹确立和宣示王权的标志,也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标志是(C)。

A.治水胜利B.平定三苗C.塗山之会D.迅狩会稽

3、夏朝的立法意识是(B)。

A.刑期于无刑B.恭行天罚C.刑起于兵D.兵刑同制

4、商代王廷内的百官,总称(C)A.多卜B.御事C.多尹D.冢宰

5、周代分封制的核心是(C)。

A.封邦建国B.授民授疆土C.封建亲戚D.敬天保民

6、中国早期国家最为繁荣安定的局面出现在(D)。

A.文王时期B.武王时期C.周公时期D.成、康时期

7、西周职掌军政的职官是(C)。

A.师氏B.常伯C.常任D.准人

8、政府中包括丞相在内的主要官员,都由国王直接任命。

官员的选择,突破了血缘集团的限制。

这种动向始于(A)。

A.春秋初期B.春秋中期C.春秋晚期D.战国时期

9、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有重大区别,封建政治制度针对的主要对象是(D)。

A.国人B.庶人C.奴隶D.农民

10、最早提出了“刑无等级”的原则的是(C)。

A.管仲B.韩非C.商鞅D.李悝

二、多项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史记•夏本纪》说夏有四辅臣,称(BCDE)。

A.卿B.疑C.丞D.辅E.粥

2、商代职官分为两大类是(DE)。

A.政务官B.宗教文化官C.军事官D.内服E.外服

3、周朝的“三事”官职是指:

(BCD)A.大夫B.常伯C.常任D.准人E.小尹

4、周王实施对各诸侯国控制的方式有(BCD)。

A.分封B.巡狩C.朝觐D.派遣监国使臣E.册命

5、战国时期各大国变法的内容是(BCDE)。

A.富国强兵B.否定世官世禄制C.肯定官僚君主制D.努力发展生产E.增加国家收入

三、辨析题(35分,每题5分,说明:

先回答对或错,再从正确内容的角度简单说明判断的理由)

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只要有人类,就有政治制度。

答:

错。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者为组织和维护政权而实施的统治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2、最早的法律是由原始习惯法转变而来,产生于国家之前。

答:

对。

在国家与法的起源上,是法律先于国家,由“习惯”而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国家反倒是为了维护法律而产生的

3、塗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标志。

答:

对。

禹大会诸侯于塗山,在更广阔的地域内树立起了无与匹敌的权威,得到了当时几乎全部诸侯的认同,塗山之会无异于夏朝的“开国大典”。

所以,一般认为,塗山之会是禹在更大地域内确立和宣示王权的标志,也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标志。

4、王权是周代的政治制度的主体

答:

错。

周代的政治制度是神权、宗法权和王权紧密结合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其主体。

5、周公“制礼作乐”,本质上是对殷商“先鬼而后礼”的反动。

答:

对。

商代的神权政治,鬼神至上,民众至下,其最终结果不恤民众、惟天惟命,导致灭亡。

周公以“礼”为尚,倡导的是“敬天保民”,其中固然仍有鬼神的地位,但已有所下降。

6、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是按宗法分封而获得土地的贵族组织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产。

答:

错。

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是按宗法分封而获得土地的贵族组织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产,而主要是由国家授予土地的农民的小农经济,以及从国家取得土地而从事农业的地主经济。

7、小农经济的个体家庭出现于战国时期。

答:

错。

大约在春秋中后期,在一些大国,已出现了小农经济的个体家庭,国家已经对其进行直接的管理,将他们纳入类似战国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之下。

四、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

1、简析夏商的王权特点。

答:

(1)夏王朝是以夏为核心的“万国”联合体,氏族仍然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组织。

夏朝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传统习俗和规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神权、宗法权和王权相结合为特征的政治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行政体制。

(2)商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夏朝。

商汤的行政总的原则是“以宽治民”和“有功于民”。

殷商继承了夏代的分封制度,王权得到了提升。

2、简述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

答:

“敬天保民”,是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

要做到“保民”,对统治者来说,就必须“明德”或曰“敬德”,施行德治。

对此,周公和召公都多次提倡。

择要而言,大致包含“无逸”、“慎罚”和先教后刑三个方面的内容。

“无逸”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贪图享受安逸,加强道德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

“慎法”,就是慎用刑法。

先教而后刑,就是首先切实对民众进行教育、引导,以“民彝”即社会伦常为其基本内容。

3、简述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的重大区别。

答:

第一,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是按宗法分封而获得土地的贵族组织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产,而主要是由国家授予土地的农民的小农经济,以及从国家取得土地而从事农业的地主经济。

  第二,封建政治制度针对的主要对象已经不是庶人或完全没有人身权利的奴隶,而是享有一定权利和自由并拥有生产资料的农民。

  第三,组织、构成国家机关并实施政治制度的基本成员,已不是由天子分封、赏赐等而可以限定的贵族,而是可以通过合法经营乃至非法手段求得政治和经济更大发展的新贵。

五、论述题(15分)

试论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变法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历史地位。

(1)变法的重中之重是直接关系“富国强兵”的各种新经济法令的颁布。

魏和秦的变法在这方面很突出,其中又以秦为最。

  

(2)比较魏、秦在经济方面的变法,魏在其广度、深度和展开的层次方面,都远逊于秦。

最根本的区別在于,秦的变法触及并较好地处理了在土地国有的前提下个体农户的土地问题,使国家有效地取得了稳定而可靠的税赋和兵力的来源。

  (3)各国的强弱、政治得失,从根本上说,也无不与是否变法以及变法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联。

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10分,每题1分)

1、秦朝掌刑罚的全国最高司法官是:

(D)A.卫尉B.太仆C.宗正D.廷尉

2、秦朝基层的地方行政组织是:

(C)A.县B.乡C.亭D.里

3、秦朝皇帝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事务的是:

(B)A.丞相B.国尉C.御史大夫D.廷尉

4、秦皇朝的四种法律形式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最新的法律是:

(B)

A.律B.令C.法律答问D.廷行事

5、创建帝王年号,是汉代礼乐建设的重要作为。

改元之制,按颜师古的说法,始自(D)。

A.高帝B.文帝C.景帝D.武帝

6、推恩令,是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出自(C)

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昭帝

7、提出了“不诛而害除”的“推恩”削藩之法的是:

(D)A.汉景帝B.晁错C.汉武帝D.主父偃

8、曹丕称帝后,为了进一步遏制尚书台,加强皇权,将秘书机构的一部分改为(B)。

A.御史台B.中书省C.门下省D.侍中寺

9、西魏时,权相宇文泰为了加强对军权的控制,增强军事实力,在总结魏晋以来军事制度优劣的基础上,创立了(B)。

A.部落兵制B.府兵制C.世兵制D.谪罪兵制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中央各部门的官吏,监察的方式主要是(C)。

A.奏弹B.弹劾C.纠弹D.巡察和自察

二、多项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秦始皇确立了后世称为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三公是指:

(BCD)

A.郎中令B.丞相C.国尉D.御史大夫E.廷尉

2、秦皇朝法律的基本内容包括:

(AE)A.行政管理B.宫廷管理C.经济管理D.司法E.刑律

3、汉初,萧何制《九章律》,以《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

(BCD)

A.具律B.户律C.兴律D.厩律E.田租税律

4、为限制和消弱了宗族的势力,解除了宗族对皇权的威胁,汉武帝推行:

(ABCD)

A.推恩令B.酎金律C.左官律D.阿党之法E.推举制

5、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存在一些与诸卿平行的行政机构,主要有(ADE)。

A.秘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谒者台E.都水台。

三、辨析题(35分,每题5分)

1、秦始皇把“五德终始”说全面引入政治生活,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答:

对。

自此以后的历代皇朝(甚至一些农民起义)都把它当作取代旧王朝的理论依据,并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政治行为披上种种神秘的外衣。

2、西汉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实行的是单一的郡县制。

答:

错。

西汉的地方行政机构,以武帝为界,前一阶段实行封国制与郡县制并行的体制,后一时期本质上实行的单一的郡县制。

3、从秦始皇始皇帝身前就在嫡子中预立太子,此后大体成为定制。

答:

错。

为了阻止皇帝死后的政治纷争,从汉高祖起,皇帝身前就在嫡子中预立太子,此后大体成为定制。

这是汉初统治者总结秦迅速灭亡的教训后实行的保证权力顺利地在家族内移交的有力措施。

4、汉代“党锢之祸”是指宦官与外戚的权利冲突。

答:

对。

权势渐衰的外戚与权势鼎盛的阉宦,各自联结其他的强宗豪族,最后爆发了强烈的冲突,这就是“党锢之祸”。

5、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学说,强调“德刑并用”、“礼刑并用”。

儒家思想即成为官方学说,也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

他们由“德刑并用”而强调“重德轻刑”、“德主刑辅”;由“礼刑并用”而强调“重礼轻刑”。

6、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沿用两汉的察举的选官制度。

答:

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但两汉的察举等多种选官制度也仍被沿用。

7、士族的存在和发展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很大制约。

答:

对。

士族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政权的控制、运用能力有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政治制度的走向。

四、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

1、简述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内容。

答:

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萌芽、形成于战国时期,到秦始皇时,始在全国确立,并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规范。

  三公,指朝廷中职务最高的三位官员,即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是除皇帝外的最高行政长官。

太尉原称尉或国尉,统一全国后统称太尉,“金印紫授,掌武事”。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专掌监察,“银印青绶”。

“九卿”,是朝廷高级官员的合称。

九卿在三公之下,分掌中央政府各部门事务。

主要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2、简述两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

两汉是我国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发展和强化的历史阶段。

它有如下特点:

(1)“汉承秦制”是对汉代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的整体看法。

(2)全面法典化。

从政治思想的确定到各方面的具体措施,汉代统治者、尤其是武帝之后的统治者,无不企图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

(3)从统治阶级内部来看,汉代政治制度建设的着重点在于协调皇权和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机制。

(4)封建政治制度空前充实和巩固。

比较系统的选官制度的建立、消除分封坚持郡县制的各种措施和法规,都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简述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

答:

(1)曹丕在继魏王位后不久,接受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从此出现了一种取代汉以来的察举制的新的选官制度。

(2)九品中正制是在地方州设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主要由在中央任公卿或郎吏、德才兼备并有识人能力而原籍在本地者担任,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自上上、上中、上下至下上、下中、下下)。

评定的标准有乡邑清议、家世、德才等诸方面。

评定后,须就士人的言行表现、德才状况写成总评语,称“状”或“行状”,连同所定“品”和家世情况一起上报上一级中正,经审核后,再报中央司徒府备案,最后付尚书省,以备选用。

(3)九品中正制在实行的初期,是以行状而不是以家世为评定士人的主要标准。

居于上品者基本上是品德才学兼优者。

有利于招揽人才,扩大并巩固政权基础。

(4)但是,这一制度也有致命的缺陷。

注重门笫,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使九品中正制沦为门阀世族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的重要工具,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五、论述题(15分)

试述两汉时期的人事制度。

答:

汉初官吏的选拔和管理大体仿照秦制。

随着官僚体系的不断扩大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文帝、尤其是汉武帝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拔和管理官吏的制度。

  1、选官制度。

为了网罗人才,汉皇朝广开仕途,不仅沿用以往选拔官吏的办法,还拓宽和开辟了不少仕进的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察举制、征召制和射策制度。

以上选拔官吏的制度,对汉皇朝网罗人才,巩固政权,大部份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任用制度。

在一般的情况下,皇帝只任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中央主管地方官员的机构,在武帝以前是丞相、御史二府,此后则是尚书台。

两汉任用官员的方式大体可分候补、试用、拜授、兼领等类型。

  3、考课和奖惩制度。

对官员的考课和奖惩,在两汉开始形成系统而严格的制度。

  “考”,就是考察;“课”,就是试验、核实。

汉代考课的对象包括所有的官僚,即使位至三公也不例外。

考课分常课和大课两种。

常课每年一次,大课三年一次。

考课最后都要由主管官员举行专门会议,进行评议。

如果需要,可以让受考官员到会,回答问题。

最后,由丞相、御史大夫(东汉由尚书台)将考查结果上奏皇帝。

皇帝则根据所奏及平时掌握的情况,决定赏罚。

  4、爵禄与致仕。

爵是等级名称,禄是国家付给官僚的报酬。

汉代官吏的等级按俸禄划分,俸禄以谷物为计算单位。

汉代官吏有法定的休假和因私告假制度。

致仕,就是把国君授予的职务交还给国君,即退休制度。

汉代的致仕原则是,不管职务多高,凡年满七十,耳目不聪,手脚不便者,都得致仕。

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10分,每题1分)

1、武则天当政时,宰相议决军国大事的最高决策机构是(D)。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

2、唐代门下省的中心工作是(C)。

A.兼知制诰B.省读奏案C.出纳帝命D.共参国政

3、唐宣宗时,张戣编成《大中刑律统类》,这种将律、令、格、式混编一起的新型法典,简称(B)。

A.刑律B.刑统C.唐律D.疏议

4、隋代专掌学校教育的机构是(A)。

A.国子寺B.太常寺C.国子监E.国子学

5、在北宋初年的一系列改革中,中心环节是(A)。

A.军事制度改革B.法律制度改革C.经济制度改革D.政治制度改革

6、宋初中央最高学府是(D)。

A.国子寺B.太常寺C.国子监D.国子学

7、宋朝官僚队伍的最大来源是(A)。

A.奏荫B.摄署C.科举D.进纳

8、明代的中央决策系统的运行机制,就是(D)。

A.朝议B.部议C.封驳D.廷议

9、始设于洪武十年,明朝创设的机构是(D)。

A.翰林院B.詹事府C.鸿胪寺D.通政使司

10、朱元璋用收集官民“犯罪”的事例来解释律条,称为(B)。

A.《明律》B.《大诰》C.《大诰续编》D.《三编》

二、多项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隋和唐前期,决策系统是以皇帝为中心,由下列共同组成(ABC)。

A.宰相B.中书省C.门下省D.枢密使E.翰林学士

2、唐太宗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不定期地派使臣巡视。

这些使臣先后称(ABCD)。

A.简点使B.观风俗使C.巡察使D.黜陟使E.监察使

3、北宋的政治制度,经过太祖、太宗两朝的调整,至真宗朝,呈现出的明显特点是(ABCE)。

A.权力过分集中B.机构重叠C.名不符实D.军权分置E.以差遣分治内外之事

4、宋初军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精神是(ABCD)。

A.皇帝集权B.臣僚分权C.兵权分解D.臣僚互相牵制E.以差遣分治内外之事

5、明朝时的吏部掌管人事工作,管理中央及地方官员的(ABC)。

A.选拔B.任免C.考核D.秋审E.会审

三、辨析题(35分,每题5分,说明:

先回答对或错,再从正确内容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1、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发展的最完备阶段。

答:

错。

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皇权有了进一步加强。

举凡军国大事,皆由皇帝最后决定,以诏敕下达有关部门执行

2、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中枢决策系统比之前朝,其体制最完备、决策程序与方式最为严密。

答:

对。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中枢决策系统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其体制之完备、决策程序与方式之严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3、唐朝创立的知匦制度受理投状,主要是指陈皇帝之失的。

答:

错。

这些投状有不少是指陈皇帝之失的,但更多的是针对各级官吏而来,所以这一制度实际上是御史台之外的另一条监察渠道。

它不仅在有唐一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的监察制度也产生了影响。

4、辽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一国两制”。

答:

对。

辽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一国两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5、宋朝时设谏官,其目的是规谏朝廷,限制皇帝。

答:

错。

宋朝为对皇帝的过失进行规谏,还设置了谏官,负责规谏朝政,纠正君主的过失,同时也检举臣下的越轨行为。

6、真正从制度上保证皇帝独裁,是从明朝开始的。

答:

对。

君主专制政治的特点,就是以一人独治天下。

但是,真正从制度上保证皇帝独裁,却是从明朝开始。

主要表现在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管理行政事务,实行特务政治,以确保皇权的稳固。

7、明朝的监察制度中法外制度,比法定制度的影响更大。

答:

对。

明朝皇帝在法定的监察机构之外再搞一套由皇帝本人掌握的监察组织。

东厂和锦衣卫,不仅有侦缉权、司法权,也有监察权。

这种监察权其实就是监视权,而各级官员对之畏惧更甚于正式的监察机构。

厂卫对官员的监察,作为法外制度,比法定制度的影响更大。

四、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

1、简述唐代的户籍制度。

答:

唐代户籍制度之完备程度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

唐初定制,“三年一造户籍”,由县令亲自主持,里正具体负责完成。

造籍时,主要依据是民户自报的“手实”。

这是一种记载各户家口、年纪、田地实际情况的文书,均以户主名义书写,户主要在手实上保证所报内容属实。

里正将手实以乡为卷编造后,呈县司。

再经过严格的“团貌”(即貌阅),确定户籍。

户籍造成后,一式三份,一留县,一份县呈于州,一州呈于户部。

根据户籍,各县一年一造计帐,即向户部申报的去年与今年户口数及今年已征赋役数和预计明年将征赋役数。

为了控制户口,增加政府的编户,唐代还制定了惩办脱户、漏口、逃亡的法律,规定了新附民户的优待和蠲免制度,并且制定了严格的析户原则。

2、隋唐五代时期中枢决策体制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答:

隋唐五代时期的中枢决策系统的结构以唐朝中叶为界,前后有所不同:

隋和唐前期,决策系统是以皇帝为中心,由宰相,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组成;唐后期和五代时期,则又有枢密使、翰林学士等介入其间。

在整个隋唐五代期间,决策机构和决策者呈逐步多元化之势。

3、简述唐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答:

唐朝在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宣宗等朝,进行过较大的立法活动。

唐太宗登基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重修法律,历经十年,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修成《贞观律》十二篇,五百条。

至此,唐朝法规中律、令、格、式四种基本形式已齐备。

从现存的唐代法典《唐律疏议》看,唐代法律的基本内容是集历代法律之大成,并增加了许多方面的新法规,使之更加系统、严整。

唐律体系之严整,内容之详尽、细密,是前所未有的。

它不仅继承、发展以前历代的传统,大大丰富了刑事立法的内容,而且非常注重经济立法和民事立法,制定了众多的调整经济关系和民事关系的专门规条,使其成为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完备的封建法典,为以后的封建王朝提供了优秀的样板。

隋唐五代时期的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唐朝制度,达到了中国古代法制的较高水平,不仅为其后的宋、元、明、清制度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周围一些国家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隋唐科举制度的内容及意义。

答:

科举制就是设立各科,定期统一考试,考中后由政府选用的制度。

其制始于隋代。

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

隋炀帝时,又增设进士科。

一般认为,至此,科举制已经确立。

科举制的产生,是划时代的大事,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地主甚至贫寒子弟也可由此途径入仕,从而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唐代的科举制更加完备。

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类。

常举每年举行,科目主要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此外还有一史(《史记》)、三史(《史记》、前后《汉书》)、开元礼、道举(玄学)、童子(十岁以下通一经)等科。

常举的应考举子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中央和地方各类学校保送来者,二为乡贡,是经州县考试选拔出来的自学者。

考试起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为由礼部侍郎主持。

应考举人主要集中在明经、进士两科。

明经一般试帖经(记忆经文)、经义、策论(政见)。

进士不试经义,但须加试杂文(辞章)、诗赋,难度较明经为大。

进士科为时人所重,成为任高官的进身之阶,凡考中者称“登龙门”。

  制举是皇帝下诏临时举行,名目也不固定,有近百种,较常见的有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博通故典达于教化科等。

制举的目的是为了搜罗特殊人才。

应考者可以是有出身者和前任官,也可以是一般平民,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以自荐。

制举以策赋为主,兼试诗赋。

考试地点有时设在朝廷,皇帝亲自观看。

制举中者,文策好的,直接授官,其他人给与出身(做官资格)。

  唐代还有武举,始于武则天时。

由兵部主持,各州县保送举人。

考试科目为马射(马上射箭)、步射、平射、马枪、举重等。

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授以武职,其他考取者也可以给与出身。

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10分,每题1分)

1、清代“秘密建储”是一种新的储君方式始于(B)。

A.康熙B.雍正C.乾隆D.嘉庆

2、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南书房成为发布政令之所(A)。

A.康熙B.雍正C.乾隆D.顺治

3、清朝实施的金瓶挚签制在哪个地区实施(A)。

A.西藏B.西南少数民族地区C.新疆D.满洲

4、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制度的是(A)。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多尔衮D.豪格

5、清朝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C)。

A.大理寺B.都察院C.理藩院D.军机处

6、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之后,在新疆建立了(A)。

A.军府制B.伯克制度C.州县制度D.盟旗制度

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宪法是(C)。

A.《钦定宪法大纲》B.《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C.《中华民国鄂州约法》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8、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北洋临时政府的国家元首名称为临时执政。

担任这个职位的是(B)。

A.曹锟B.段祺瑞C.黎元洪D.徐世昌

9、中华民国历史上担任虚位国家元首时间最长的是(D)。

A.孙中山B.袁世凯C.蒋介石D.林森

10、“府院之争”是国务总理和大总统之间发生的斗争,是指(D)。

A.段祺瑞孙中山B.段祺瑞黄兴C.段祺瑞蒋介石D.段祺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