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918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1.docx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1.docx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1

★精品文档★

2011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1

古今异义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

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

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

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

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

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

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

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

何有于我哉?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

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何”

,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

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

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

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

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

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

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

“以尉

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

“以文”后

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

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

”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

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

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女口:

操虽

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

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

玉,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

判断句

,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

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

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贝『”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

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

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

表判断;

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

(《曹判论战》)

(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13.数:

1、shU,表多次。

(又数刀毙之《狼》)2、shU,计算。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3、shub,屡次。

(扶苏

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14.遂:

1、完成(已遂述数行)2、就、于是(遂逐其师)3、因而(恐遂汩没)

115.所:

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所以:

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2、用这

些来(所以动心忍性)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7.通:

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2、通晓、掌握(未

能通习吏事)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4、整个(通计一

)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6、贯

通(中通外直)

118.图:

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2、谋取(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119.徒:

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20.推:

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2、推广(其亦

欲推其事)

121.屯:

1、堆积(大雪屯门)2、停驻(屯大泽乡)

122.望:

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2、看见(望桓侯而

还走)

123.为:

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2、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3、是(此不

为远者小)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6、刻有(为人五)7、为了(故不为苟得

也)&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4.谓:

1、说(谓为信然)2、对(谓先主曰)3、是(太守谓谁)4、认为(予谓归结”、“人物故事”、“后人评

述”等,这就要求

学生要有一定的文言阅读量和基本的理解能力。

第三、要识记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般以文后“研讨与练习”中的解词题为基准来复习,考试时看清题目的

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写错别字。

在歧路2006年?

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大全

一、(安徽课改)

《论语》四则

1子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2孔子日: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氏》)

3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4子夏日: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

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

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

而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

已懂的道理等。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

15

,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

思而不学则殆。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1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4分)

答案:

14.(3分)

(1)从:

听从或:

采纳、听从(答“学习、跟

从”也可)

(2)罔:

迷惑或:

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

喜爱或:

喜好、喜欢(每小题1分)

15.(4分)

(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殆”翻译为

“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每小题2分)

16.(4分)第①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②则:

择友之道

(每空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17.(4分)要点:

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二、(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

《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

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

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