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一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5907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6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一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一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一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一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一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一篇.docx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一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一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一篇.docx

学年度高中必修3文化史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一篇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必修3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一篇

第1题【单选题】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

“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个人起来坚持自己作为国家的成员而非作为家族的成员之地位时,宗族社会便瓦解了”。

造成所谓“宗族社会”瓦解的原因不包括()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宗法制及其观念的崩溃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政治及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一中国式道路”。

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23年《台湾民报》创刊,其创刊词中提到:

“我们处在今日的台湾社会,欲望平等,要求生存,实在非赶紧创设民众的言论机关,以助社会教育,并唤醒民心不可了。

……所以这回新刊本报,专用平易的汉文,满载民众的智识,宗旨不外欲启发我岛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气,以谋台湾的幸福。

”这说明当时台湾深受以下哪一事件影响()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梅光迪说:

“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惟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征服地位。

欧化之威权魔力,深印入国人脑中,故凡为‘西洋货’,不问其良否,即可‘畅销’。

然欧化之真髓,以有文字与国情民性之隔膜,实无能知者,于是作伪者乃易售其术矣。

国人……对于本国一切,顿生轻忽厌恶之心,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乃时髦举动,为戈名邀利之捷径。

”以下事件与上述说法相符的是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写道: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以下属于“这场思想变革”的现象是()

A、“打倒孔家店”

B、允许“民间自立公司”

C、兴民权,设议院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李大钊在演说中称“这回战胜的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该演说的目的是()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颂扬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号召民众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近代中国某理论被史学家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民生、计划的社会、福利经济,以及反对外国的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情感全部掺杂在一起。

”下列口号与此对应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排满兴汉光复河山”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1916年,陈独秀说: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A、反对民主共和制

B、强调思想启蒙

C、宣扬民主共和

D、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我旧说以忠孝节义范束全国之人心,一切法度纲纪经数千年圣哲所创垂,竟毫无可贵?

何必先自轻贱,一闻新说,遂将数千年所尊信持循者弃绝不值一顾,对于新人物有自惭形秽嗫嚅不敢言之概,甚或迎合新人物毁骂先代遗传,诟辱自家学理。

岂国家数百年条教所颁以及吾人胜衣就傅数十年朝斯夕斯者,全属虚伪无物乎”。

这种观点没有()

A、表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不满

B、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C、会受到当时主流文化的排斥

D、说明作者的思想顽固守旧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王麓水(1913——1945年)曾为一位中国近代的革命前辈作挽联:

“社会历史原空白,你一笔,我一笔,写到悠长无纪极;壮士热血皆鲜红,这几点,那几点,造成全球大光明。

”这位前辈是()。

A、宋教仁

B、李大钊

C、陈独秀

D、胡适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

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

”与这句话最直接有关的现象是()

A、“五四”爱国运动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二: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

”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启蒙思想的相同点有哪些?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原因?

试比较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同点。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生于天津。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沉着、稳重、持之以恒。

他同时又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梅贻琦不仅追随蔡元培先生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还会通中西,融西方通才教育思想于中国教育改革之中,不仅吸收、借鉴“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理念,还传承创新,将民主管理思想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且卓有成效。

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迁往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梅贻琦认为三校融合的基础是自由与民主的校风,在担任常委会主席期间(西南联大的实际校长),梅贻琦在西南联大贯彻执行学分制,结合实际情况培养通才和专才。

梅贻琦多方聘用专家学者,使西南联大师资力量雄厚,聚集了大批学术前沿的学者和专家。

艰难条件下的办学经历,使梅贻琦摸索出极具实践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编自王柏豫《梅贻琦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影响梅贻琦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价梅贻琦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